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核舟記,大道之行也的資料

核舟記,大道之行也的資料

文是壹篇說明文。作者細致地介紹核舟的形狀,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態,贊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藝。

第壹部分(第1段),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藝,以及核舟的由來和內容。

第二部分(第2~5段),詳細介紹核舟的形狀、結構,描述各部位人物的神情狀貌,用事實說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藝。這部分是全文的主體。

第2段:先總起說壹句,較為精確地介紹核舟的長短、大小,然後寫船艙的格局、配備和裝飾。“八分有奇”“二黍許”,說明核舟體積之小;船艙兩邊各有四扇小窗,窗戶可以開關,充分表現了核舟雕工之精致、奇巧。

第3段:寫船頭三個主要人物的狀貌神情。作者以對人物姿態、神情的生動細膩的描述,具體說明雕刻人“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的精湛技藝。“中”“左”“右”,三個方位詞分別交代船頭的人物及他們的位置,突出蘇東坡的主人地位,緊扣第1段中點出的“大蘇泛赤壁”的主題。“峨冠而多髯”,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蘇、黃***閱壹手卷”、蘇東坡“撫魯直背”、魯直“如有所語”,可以見出二人的友好關系。蘇、黃兩人的神態、心情不難體會。寫佛印,則突出他的不拘禮節、放浪形骸的特點。“神情與蘇、黃不屬”句,概括說明三人的神情、氣質、風度各不相同。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詩人、學者,受世俗禮法的束縛,後者是僧人,不受世俗的禮法拘束。同時,物以類聚,佛印的形象對蘇東坡的性格與精神傾向也是壹種暗示。

第4段:寫船尾兩個舟子的動作和神態。寫右邊舟子,突出他的“右手攀右趾”的粗獷動作和他“若嘯呼”的閑散神態;寫左邊舟子,突出他專心致誌燒茶的平靜神態。他們與船頭三人相映成趣。

第5段:寫船頂的題款和印章。

第三部分(第6段),總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種類和數目,贊揚王叔遠的精巧技藝。作者對船上的事物進行點數,並不厭其煩地用具體數字加以說明,再次強調了核舟的體積之小,讓人對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豐富嘆為觀止。此時,作者最後發出的感嘆“技亦靈怪矣哉”,也正是讀者由衷的感受。

本文說明核舟,采取了總分結合,依次介紹,逐壹描述的寫法,有條不紊,給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第壹部分的概括介紹,使讀者對工藝美術家王叔遠技藝的精巧,先有壹個總的印象,這是總說。第二部分,先總起壹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後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做詳細說明:先寫船艙,次寫船頭,再寫船尾,最後寫船頂。文章的內部結構很謹嚴。第三部分又是總說,照應文章開頭,但比第壹部分深入了壹步。它以壹連串的數字做綜合統計,使所說明的核舟給讀者留下更明晰的印象,加強了說明的效果。三個部分,先總後分,分而後合。結尾以“嘻,技亦靈怪矣哉”來收束全文,同開頭說的“奇巧人”前後照應。

有關資料

壹、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嘉興)人。敏而好學,善為文,壹生沒有做過官。他父親魏大中因彈劾權宦魏忠賢而遭誣害,他自己也因受閹黨威逼悲憤而死。

五、瑣談《核舟記》的寫作特色

明代魏學洢的《核舟記》大概算得上是壹篇公認的傳統教材了,然而魏學洢的名字並不見於壹般通行的文學史著作,他的這篇《核舟記》又不見之於他的專集《茅檐集》,可見連他自己也未必十分重視。值得註意的是,雖非名家名篇的《核舟記》何以得天獨厚,至今仍為人們所喜聞樂誦呢?看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壹篇值得稱道的頗具特色的散文。那麽它的主要特色又在哪兒呢?我以為:

第壹是描寫細致。作者所記的是壹件特定的工藝品——壹枚小巧玲瓏的核舟。由於雕刻者的“靈怪”,所以能在“長不盈寸”的“修狹”“桃核”上,“因勢象形”、精雕細刻了“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壹;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三十有四”這樣眾多的人和物。值得註意的是作者對此並非是作簡單的羅列,而是著力於細致的描繪。本文中間的四段,即2、3、4、5段就具體描述了核舟的形狀、結構及各個人物的神情狀態,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也是其特色最突出的部分。如第2段不僅寫了船艙、箬篷、小窗,而且寫出“啟窗而觀,雕欄相望”,“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並且連刻字的顏色也交代了:“石青糝之”。第3段著重寫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三人,不但寫了他們外貌、衣著、姿態的各異,而且顯現了他們神態、風度不屬。尤其蘇、黃的情深意篤、黃魯直的“如有所語”、佛印的超然出塵,生動地再現了三人之間的關系和各自的性格特征。第4段寫舟子嘯呼之狀和“若聽茶聲然”更是精細入微,神韻畢具,若無雕刻者的精湛技藝,以及作者對描寫對象的細心觀察和體會,要寫得如此惟妙惟肖是斷斷不可能的。總之,對核舟的全體和各部分的人、物雕像的描述,及其方位、數目、大小的具體說明,給讀者的印象既具體而又深刻。如窗子能啟閉自由、足膝之隱於卷底衣褶之中、念珠之歷歷可數、題字之細若蚊足等壹些雕刻的細部都能壹壹予以介紹,巨細不漏。正因為作者善於觀察,精於描繪,因而文章如同這只核舟壹樣,所反映的舟、人、字、物能做到神形飛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雕刻既屬奇巧,而文章確也精湛,真是相得益彰,值得取法。

第二是層次井然。作者對核舟各部的描寫,是先總寫,後分寫;從右到左,由上至下,符合人們觀察事物的程序,很有章法。如第1段介紹“奇巧人”的奇巧所在,開門見山,簡潔數語,就把雕刻的刻舟精湛純熟的工藝作了概括的介紹,並點出“嘗貽余核舟壹,蓋大蘇泛赤壁雲”,起了概括和總領全文的作用。第2段則對整個核舟尤其是核舟的中心部分即船艙和箬篷作了重點的描繪。第3、4、5段,則依次具體描繪船頭、船尾、船頂,而以船頭和船尾五人的雕像為主,而五人雕像又以船頭的蘇、黃、佛印三人為主,而此三人則又以蘇軾為主,這樣文章就緊扣住雕刻本身所反映的“大蘇泛赤壁”的主題,既層次井然,又重心突出。最後壹個自然段,將全核舟的人、物雕像的數目作了小結總計,並抒發贊嘆:“技亦靈怪矣哉!”收束全篇。這種清晰的布局、分明的層次,給讀者以歷歷在目之感。

第三是富於想像。 《核舟記》寫的是件靜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靜中取動,寫得情趣盎然。核舟是件富有詩意畫境的工藝美術珍品,而王叔遠的雕刻藝術之所以如此感人,令人驚嘆不已的關鍵則在於核舟如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蘇東坡前後《赤壁賦》的主題和意境,奇巧人以《赤壁賦》作為核舟雕刻藝術的素材,而散文作家又復以《赤壁賦》的內容作為觀察和想像核舟的依據,而我們廣大讀者則又更以《赤壁賦》的所述來體味散文含蓄雋永的意境,在這裏,“奇巧人”創作的藍本,作者的豐富想像和讀者的欣賞聯想,都在《赤壁賦》的基礎上得以自然融匯而溝通在壹起了。尤為可貴的是,無論是奇巧人王叔遠還是作家魏學洢他們既忠實而準確地反映了《赤壁賦》的意境和“大蘇泛赤壁”的主題,而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不為原作所囿,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正由於作者豐富的想像,彌補了素材的不足,又賦予素材以新的生命活力。如文章寫到魯直的“如有所語”、佛印的神態不凡、舟子的“若聽茶聲然”這些細膩逼真的心理描繪,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是作者以《赤壁賦》為依據,而推測想像出來的描述,假如作者僅是作些客觀的描繪,而不註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那麽文章至多只能是壹篇呆板平實的說明詞,而決不會像現在所寫的那麽感人,啟人想像。因此,有人說《核舟記》是壹篇意味雋深的文藝小品,我看恐怕是不會有人反對的。

  • 上一篇:油田遊離物質
  • 下一篇:求日本歌曲和日本語、日本文化的論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