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的內容有哪些?

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的內容有哪些?

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師設計、組織、評價教學時首先

要考慮的問題,而有效的集體教學卻關系甚廣,如:教學的環節設計、

教師的教學目標達成度、教師執行教案的能力等等。近年來,關註“師

幼互動”儼然成為教師評價集體教學過程有效性的壹個熱點話題。

那麽,怎樣的師幼互動是有效的?具體的表現如何?《幼兒園教

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要“關註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映,敏感

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回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動

關系”。《教師成長手冊》中也提出相應的要求:解讀幼兒表現、形

成認知碰撞、鞏固和挑戰幼兒當前的理解。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

我們逐漸清晰“師幼互動”的實質,即通過有效的師幼互動,建構新

型的師幼關系,形成交互影響,不斷產生“思維***振”,達到提高教

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如何實現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的有效性?在教學實踐中,我

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壹、有效組織,情景介入

良好的師幼關系能拉近師幼的距離,使教與學有效連結,使幼兒

能夠充分學習與發展,因此,吸引幼兒的有時不是教學活動的內容,

而是教師本身。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情景化

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飽滿、振奮的情緒狀態,充分運

用語言、語調、表情,采用抑揚頓挫,妙趣橫生的語言,配以親切的

微笑,激勵的目光努力創造愉悅的學習的環境。

小班主題活動“我愛媽媽”開展期間,我發現孩子們經常學著媽

媽的樣子,拿著娃娃家中的包走來走去,並且普遍對媽媽包中的物品

非常感興趣,另外,因為由於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對媽媽愛自己的

情感認識浮於表面,沒有得到真正的體驗和感受。因此,我結合主題

開展,嘗試開展教學活動“媽媽的包”,以媽媽的包為載體,幫助孩

子建立包中物品與媽媽的愛的情感聯系,從而進壹步激發孩子對媽媽

的愛。首先我通過讓孩子和媽媽制作調查表,幫助孩子積累生活經驗,

加強了解包的外形、功能、特點,為活動奠定認知基礎。其次,讓幼

兒征得媽媽的同意後收集媽媽的包,在教學過程中分享媽媽包中的秘

密,“媽媽為什麽要把寶寶的照片放在錢包裏呢?”、“猜猜包裏還

會有什麽?媽媽包裏為什麽要放寶寶的衣服、零食呢?” 了解包中

物品蘊含的深意,進壹步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接著,再讓孩子們

想壹想平時媽媽這麽關心我們,那我們可以為媽媽在包中準備些什麽

東西呢?使幼兒在角色轉換中,進壹步了解媽媽的需求,體驗關心媽

媽的情感。在活動中,我為孩子們提供真實的生活情境,通過創設激

勵式的語言引導情境,讓孩子們親身調查、交流、體驗,幫助孩子運

用經驗、自主探索、解決問題,實現情感內化。而在師生互動中,我

充分運用支持肯定的策略,給予孩子自主發現,表達表現的機會,使

活動具有濃濃的情感氣息。

小貼士:1、接受幼兒作為壹個獨立的個體,並通過溫暖而富有感情

的互動表達對每個幼兒的接受。

2、處理好影響幼兒主動性的各種因素,想方設法引導幼兒

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

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範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

範等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幼互動,並通過生生互動,相互影

響,相互補充。

3、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必須借助於有效的媒介,如語言、行

為、態度或肢體語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觸、表情、手勢等非語言

行為與幼兒溝通。

二、有效調控,層層追問

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往往會根據活動預設進行提問,但是在活動

中完全按預設好的問題實施卻不壹定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組織教學活

動,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適時、適當地調整預設的問題,而提問的

適切性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品質的高低。因此,教師根據教學現場的

實際情況,通過巧問和追問引導幼兒針對各種問題進行思考,有效調

控教學現場。

在去年我在大班主題“我是中國人”中,執教了集體教學活動《殘

奧在妳我心中》中,我通過剪輯錄像“輪椅籃球”,讓幼兒在觀看中,

體會殘疾人從事體育運動的艱辛,體會他們每壹次成功的來之不易。

在觀看中,我聽到有兩個小朋友在看到運動員輪椅摔倒,被壓在椅子

下面,掙紮了幾次好不容易才把輪子翻正的情形時,青青對邊上的樂

樂說:“ 運動員叔叔這樣肯定很疼吧?”樂樂壹該往日的調皮,臉

色凝重地說:“肯定是這樣!”,我靈機壹動,即刻拋棄了原先的教

案,而是通過詢問孩子,“誰想來試試看?”在壹名幼兒的主動請纓

下,用布條紮住該幼兒的腳,使他不能腳上發力,再模仿輪椅打翻的

情景,讓幼兒嘗試體會殘疾人運動員翻到了爬起來的困難,再通過讓

每個幼兒模仿輪椅籃球運動員坐在椅子上向籃筐投球,讓幼兒加強體

會成功的艱辛和不易,最後再提問:“殘疾人生活已經很困難了,為

什麽這些殘疾人不在家裏讓家人照顧,還要做運動員呢?”在做做、

議議中,加強感受、學習殘疾人不怕困難、戰勝自我的精神,凸顯活

動的情感目標。

小貼士:

1、傾聽是巧問的前提,教師善於傾聽幼兒,包括傾聽幼兒的妙想,

傾聽幼兒的童心,傾聽幼兒的錯誤,傾聽弱勢幼兒的聲音等。

2、現場的巧問要抓取即時的素材,抓住幼兒的“最近發展

區”,多用激勵、接納的語言增進教師與幼兒互動的行為,有效引導

幼兒的比較與思考。

3、充分有效地運用“追問”,展現幼兒的思維過程,引導幼兒發現

問題的“真跡”,這樣既能了解幼兒探索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的所在,使幼兒的思維狀態由此得到啟動。

捕捉細節重在壹個準字,教師通過“追問”將某壹幼兒的想法

呈現在大家面前,不僅使教師了解了幼兒的思維過程,同時也為大家

提供了傾聽、理解他人的想法、發現他人問題、同伴互相質疑等師幼、

生生互動的環境。活動中,教師“追問”得當,是進行有效師幼互動

的關鍵。過程中,教師必須思考“追問”的適宜、適時和適度,以提

升“追問”的質量。

三、價值判斷,積極回應

有位學者說過:“追求個性化是生命成長的本然回歸,每個人的

個性都趨於壹個模式,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個個體生命的存

在將索然無味。”要真正實現個性化的教育,享受生命化的教學,讓

每個幼兒都快樂成長,教師必須具有敏銳的判斷力,隨情境變遷調整,

依現場實際而改變的臨場回應能力。

(壹) 加強幼兒的回應預設,促進有

效回應

教師要明確集體教學活動設計既要備教材、教法,更要備幼兒的目標要求,簡單地說就是:根據幼兒的不同層次水平,預設相應的回應內容,教師的預設必須留有空間,凸顯幼兒的個性化教育。

在兒歌活動《別擔心》中,我以圖式調查表為依據,了解到每個幼兒上小學擔心的內容,並以此為出發點,預設幼兒的問題和回答,得出因人而異的回應內容,如:“上學遲到真難為情,可千萬不能遲到啊!” “考試成績差多沒面子呀,回到家可能爸爸媽媽還會因此生氣。” “老師的問題我不會,這可怎麽辦?” “沒有朋友壹個人多孤單呀!”“上課時打瞌睡精神差,根本沒辦法聽老師講課了。”“鞋帶松了沒法系,萬壹摔跤怎麽辦?”------在活動中,這些回應預設又繼續轉化,為教師預設不同兒歌內容提供了方向指導。充分的回應預設,使教師的兒歌指導在集體教學活動具有針對性,為教師達成活動的目標提供了關鍵性的幫助。

因教學過程的變化、動態和生成,不斷地加強回應預設,充分使幼兒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性、興致等在活動中得以展現,體現教育的因人施教原則,回應才能在動態推進中展現出詩意的精彩。

(二)掌握回應的多種方法,促進有效回應

有效的回應,必須落實到教師腳踏實地的與幼兒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怎樣聆聽幼兒的聲音?怎樣與幼兒交流?怎樣在適當的時機對幼兒提出質疑和挑戰?總結梳理回應的方法策略,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互動模式,為我們建構新型的師幼互動關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 上一篇:雨後的景象的作文怎麽寫
  • 下一篇:卡通橫幅材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