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關於楊六郎的作文素材

關於楊六郎的作文素材

因為他是明代人在原歷史的基礎上加以想象寫出來的,所以很少有人寫,不過我寫過,給妳長的壹段資料.

英雄楊延昭與古城保定的宋朝往事

英雄楊延昭與古城保定的宋朝往事

2008年01月26日 10:12 來源:保定晚報

楊延昭是壹個與保定有關的重要歷史人物。在風雨如晦充滿民族沖突的宋朝,楊延昭在保定這塊土地上曾經度過了他生命中最輝煌的時光,同時也是在這裏他帶著深深的絕望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楊延昭為保定的歷史畫卷曾添加過絢麗的—頁,我們不應隨著光陰的遠去而把他忘卻。為此,讓我們再次回到宋朝保定壹帶那古角爭鳴的黃塵戰場,追述壹下楊延昭在保定的那段有聲有色的歲月。

將門虎子

五代十國時期的今陜西神木北部地區,有壹家在當地很有威名的世代土豪。到公元951年,北漢在神木以東地區建國,建國伊始便受到北部勢力強大的遼國的軍事重壓,急需軍事人才。恰在此時,神木這家土豪出了壹位武藝高強、善騎射、以驕勇聞的青年。北漢國如獲至寶,委以重任,先後被任命為指揮使、節度使等職。後這位青年在與遼國戰鬥中屢立戰功,使遼軍聞風喪膽。他就是楊業,又名楊繼業,世稱楊令公。

入宋之後,於公元979年,這個北漢國被北伐的宋太宗所滅。楊業旋即歸宋,並受到宋太宗的重用,被任命為三交(今太原市北)駐泊兵馬都部署,兼知代州,統領屯戍的禁軍和代州地方軍,防守雁門、恒山壹線,繼續為宋朝與遼國交戰。

楊業***有七個兒子,他們是延玉、延昭、延浦,延環、延貴和延彬。七兒都如父親壹樣也是誌在戎武,都是忠心耿耿的民族英雄。其中名氣最大的是後來鎮守邊關二十多年的楊延昭。

楊延昭(958—1014),又名楊延郎,人稱“楊六郎”。隨父歸宋後被蔭補為供奉官,楊業對他十分鐘愛,每次出外征戰,都要帶著他隨行。還讓他獨立擔任防守任務,直接參加抗遼戰鬥。戰鬥中,楊延昭英勇無比,“業攻應朔,延昭為其軍先鋒,戰朔州城下,流矢貫臂,鬥益急。”楊延昭被敵箭射穿了胳膊都不停止沖殺,可見其勇。由於他的英勇善戰,遼兵懼其威名,“聞聲驚怵避之。”

公元986年7月,宋太宗二次北伐攻遼失敗。楊業在與遼軍戰鬥中重傷被俘,寧死不屈,絕食三日而死。楊延昭遂退守河北,擢崇義副使,知景州。七年後(993年)又被任為“淮南都巡檢使”,繼而改知定遠軍,扼守滄州和德州。

奔赴保北前線

宋太宗二次北伐失敗後。打算放棄燕雲失地,向國土縱深退守。曾詔問群臣邊防之策,滄州刺史何承炬提出遼兵不善水路,可利用河北中部的河川、湖網、沼澤或直接造水田來阻斷遼國南侵。宋太宗采納了這壹意見,當年(986年)就著手從保州西北部的沈遠泊至滄州的泥沽海口(今天津軍糧城泥沽村),修建了壹條綿亙七州軍,長達九百裏的“水長城”。沈遠泊以西則設置軍寨派兵看守。從此宋遼以此界對峙長達13年,邊境暫時平穩。

到公元999年7月,剛即位不久的宋真宗忽然接報,遼國攝政的蕭太後帶尚是青年的遼聖宗將進攻宋朝,大軍已至幽州。消息傳來,宋真宗十萬火急調楊延昭自定遠軍改“保州沿邊都巡檢使”,帶兵三千奔赴前線阻敵,擔負保州(今保定市)、梁門(今徐水)、廣信(今徐水遂城)壹線警備。並調傅潛任鎮(今正定)、定(今定州)、高(今高陽)三路行營都部署(官在楊延昭之上),帶兵八萬屯定州,為二線布防。

宋軍為何如此布兵?這是因為由於有“水長城”的阻隔,遼軍入河北只有壹條通道,即今易縣——遂城——滿城——望都壹線,這是壹條四季可通的旱道。其中遂城是這條通道的咽喉,是第壹道防線的重中之重。楊延昭奉調上任,遂以其副手楊嗣守保州,魏能守梁門,自己親自扼守咽喉之地遂城面敵。從此楊延昭來到保定再次走上了抗遼最前線,在這裏壹幹就是15年。

遂城之捷

果然,只過了兩個月,公元999年9月,遼國蕭太後和遼聖宗親率二十萬大軍,向來境沖來。他們很快越過易水,攻破遂城西北的宋軍前沿據點狼山,然後迅速包圍了遂城。蕭太後氣焰正熾,馳馬縱橫,擺兵布陣,形成了猛攻態勢。

遂城是個小城,城中守軍不滿三千,楊延昭飛書告急,請求傅潛增兵。可是河北大帥傅潛怯懦無能,被這位遼國女人嚇破了膽,不敢發兵增援,按兵定州不動。這時遼軍攻打甚急,蕭太後親自擊鼓督戰,導致城內軍民人心惶惶,情勢十分危急。

在增兵無望的情況下,楊延昭畢竟久經沙場,此時他毫不慌亂,鎮靜自若指揮戰鬥。兵力不足,他便發動城內全體居民丁壯登城,披甲執械,日夜防守。指揮軍民壹次又壹次地打退遼軍的進攻。

膠著壹個多月後,已是十月光景,天氣變冷,城內給養日匱,遼軍攻城日急。正在千鈞壹發之際,突然壹股寒潮南下,氣溫驟降,滴水成冰。楊延昭急中生智,乘著夜色,發動全城壯丁澆城,水從城上饒下,沿城墻流到城外,城上城下全被澆遍。及到天明,小小遂城,壹下變成了壹座晶瑩光滑的冰城。

遼兵幾次攻這冰城,莫說想要爬上城來,就是走近城邊,也都個個滑倒,不得前進壹步。楊延昭乘勢領兵開城出擊,遼兵倉皇潰逃,丟下無數兵甲器仗,宋軍大獲得全勝。

羊山伏擊戰

遂城大捷後,楊延昭加大了對自己管轄防線的警戒,抓緊對各城池、要塞和工事的檢查。壹日,他帶兵來到遂城西五十裏的羊山布防。

蕭太後壹直不甘心遂城的失敗,發誓報仇,以挽回面子。聞楊延昭遠離遂城城池到達羊山,遠離後方,無險可據,遂派出輕騎兵數千人偷襲楊延昭羊山駐地。蕭太後壹直不甘心遂城的失敗,發誓報仇,以挽回面子。聞楊延昭遠離遂城城池到達羊山,遠離後方,無險可據,遂派出輕騎兵數千人偷襲楊延昭羊山駐地。

楊延昭聞訊並不驚慌,立即制定了迎戰策略,決定采取誘敵深入,合圍聚殲的戰法。迅速把精銳部隊埋伏在了羊山的側面,形成居高臨下的包圍態勢。他則帶領少數騎兵東行至包圍圈之外,等待遼兵的到來。

果然蕭太後大軍如期而來。楊延昭佯裝進攻,且戰且退。蕭太後不知是計,窮追不舍,很快就進入宋軍的包圍圈。遼兵到達宋軍預定好的合圍地點後,宋軍伏兵突起,從山上山後殺來。遼軍措手不及,陣腳大亂,他們本就不善山地作戰,雙方壹番廝殺,遼軍被打得丟盔棄甲,其中壹個名王也被宋軍當場殺死。蕭太後趕緊收拾殘部奪命而逃,大敗而歸。

遂城失敗,繼而又羊山失敗,這對於蕭太後和遼聖宗急於打開向南通道打擊不小,他們決定另想出路。

夾擊廉良村

正是嚴冬季節,蕭太後決定轉而去試攻梁門(今徐水)。可是到達梁門幾番攻擊,梁門守將魏能果敢指揮,成功堅守,無法攻克。蕭太後思慮再三,又決定分兵南去攻滿城、北平寨(今順平),向東攻保州(今保定)。其時遼軍已到達保州西郊的廉良,立足集結,抓緊部署,誌在必得。

其實廉良只是壹個村莊,既無城池又無壕溝,只是地理位置重要,又是平原,適合遼軍騎兵行動。但此地並無險可據,極易受到攻擊。此時駐保州宋軍有十幾個士兵正在城外巡邏,忽然發現壹部遼軍,宋軍士兵毫不懼怕,速隱蔽在樹林之後,壹陣弓箭猛射,當場射死遼兵十幾人,嚇得遼兵趕緊龜縮廉良。

楊延昭得到遼軍集結廉良的消息及其意圖,認為遼軍立足未穩,機不可失,急從遂城追擊而來。此時滿城守將石普和田紹斌,保州守將楊嗣,梁門守將魏能也分別出城趕來,四支部隊成犄角之勢,迅速對遼軍形成合圍。宋軍總攻開始,楊延昭、楊嗣帶頭沖入敵陣,他們如魚得水,盡情廝殺。遼軍幾個月來疲於奔命,又天寒地凍,剛立足便被圍困攻擊,上下驚慌失措。再加遼國騎兵只善縱馬沖殺,不善下馬短兵相接。只幾番交鋒,遼軍就死傷數千,被俘甚眾,繳獲無數。

畢竟楊延昭等帶領的宋軍人數太少,遼軍勢眾,導致敵軍在蕭太後和遼聖宗帶領下大部逃走。

望都截擊

逃離的遼軍並沒有傷筋動骨,繼續遊蕩於保定壹代。這期間他們曾試攻順安軍(今高陽)和北平寨(今順平),均告失敗。後遼軍改變戰術,避開楊延昭鋒芒,采取盡量不打攻堅戰,繞過城池,分東、西兩路急速向宋朝腹地突進。東路先掠永寧軍(今蠡縣),又攻下瀛州(今河間)、祁州(今安國市)和河間,進德州,入濟南。

西路繞過保州、北平寨,直奔望都。宋望都守將王繼忠,身居副都部署軍事要職,手握重兵,承擔保衛定州,阻止遼軍南下重任。然而此人貪生怕死,懦弱無能;更不善指揮。不幾交手,便敗下陣來。在保州定州壹線的宋軍都監李繼宣,只知保存實力,也不願增援出戰。王繼忠極度無望,遂向遼軍投降。

宋真宗聞知大驚,關鍵時刻他想起了楊延昭,復以“州團練使楊延昭為保州威虜靜戎軍沿邊都巡檢使,代李繼宣。”並撥兵八幹給楊延昭。楊延昭臨危不懼,與魏能等迅速趕往望都出戰。將遼軍壹部消滅,解了望都之圍。

但是遼軍騎兵機動性很強,余部又繞道望都直奔定州。統兵八萬駐紮定州的河北大帥傅潛,畏懦怯戰,竟壓制部下請戰阻賊的強烈要求,閉城不出。遼軍前鋒因而在定州未受任何抵抗,壹路南去,掠趙州(今趙縣),人邢(今邢臺)、銘(今永年縣),迅速向南殺來。

公元1004年兩路遼軍至於澶州(今河南濮陽),懸師宋朝腹地。自此,河北大地或陷或棄,宋朝首都汴京北門猶如洞開,形勢異常危急。

真宗接見

遼軍大兵滾滾而來,已是傾巢之勢。宋朝大臣們壹片驚慌,紛紛給宋真宗建言。原籍異州的王欽若主張遷都異州(今南京),原籍益州的陳堯叟主張遷讀益州(今四川成都)。只有新任宰相寇準堅持抵抗,力請宋真宗到澶州前線督師。宋真宗只想逃跑,無論如何不願前往。在主戰派的壓力下,宋真宗不得不於同年12月2日禦駕親征,來到了大名。

楊延昭、楊嗣、魏能等不顧安危,帶著區區八千人馬,仍在四處追殲遼兵。聞真宗已到大名,楊延昭速進駐大名南部的內黃城,保衛北京(大名)和宋真宗的安全。

宋真宗在寇準和殿前指揮使高瓊的催促下,無奈登上了澶州城。江北宋軍見皇帝前來,士氣壹下高漲,高聲歡呼,聲聞數十裏,遼軍見狀,兼宋軍又射殺了遼統軍大將蕭達蘭,壹下士氣大挫。

因楊延昭據敵有功,又對宋室忠心耿耿,宋真宗十分感動,決定接見並表彰楊延昭。黃帳之內,宋真宗向楊延昭詢問防邊大計,延昭對答如流,全面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和決心。楊延昭說,遼軍孤軍深入我大宋腹地,搶去的財物都在馬上,軍隊雖多,但人困馬乏,只要我們合力反擊,是完全可以打敗敵軍的。他最後說:“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表達了自己發誓收回幽熱火地的決心,

真宗很是滿意,贊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遂以功升任楊延昭莫州防禦史,又“追敘涎昭)守禦之勞,晉保州防禦使”,後又受命為高陽關路副都部署。

高陽關路(今高陽縣東)為北宋最大的地方行政區劃之壹,除去下轄十二軍、州,此外還有相當於軍、州的三關,即:瓦橋關(今雄縣城)、益津關(今霸州城)、高陽關(今高陽東),戲文“楊六郎把守三關口”即指此地,是黃河以北防禦契丹的前線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長嘆高陽

由於宋朝主戰派寇準等的努力,加上楊延昭等將領忘我奮戰,尤其遼國大將簫達蘭的陣亡,遼軍處境十分被動,就示意願與宋朝議和。其實這時正是宋軍壹鼓作氣,消滅入侵遼軍的大好機會。然而宋真宗不會正確判斷形勢,寧可屈辱也不願打仗,他見蕭太後有意講和,喜出望外,便私下派出官員與遼軍商討和好事宜。宋真宗給談判人員交的底是,只要遼軍北撤,宋朝可以作出犧牲。

公元1005年1月,雙方在澶州訂立盟約,約定遼軍退出澶州。條件是:宋朝每年輸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真宗與遼聖宗以兄弟相稱,宋真宗尊遼蕭太後為叔母;宋朝還要裁減河北戍兵壹半。這不僅又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而且使遼國吞並的“燕雲十六州”合法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之後,懦弱的宋真宗出了壹口長氣。既然成了壹家子,就不能再打。宋真宗害怕楊延昭闖亂子,遂命令楊延昭:“勿傷北朝人騎”,並明確告訴他,他今後的任務不是防遼兵,而是鎮壓“群盜”(即人民);其活動地區也僅限於保州,巡邊的事只能由副將去做(其實是做做樣子)。還派人到高陽去就地監視、控制楊延昭的行動。

而在這期間,契丹國內發生了重要變化,“澶淵之盟”後不久,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蕭太後和他的主要助手大丞相韓德讓,均於同年病死。.第二年,契丹又與高麗國發生戰爭,國內也出現爭奪皇權的鬥爭。遼國內壹片混亂,這正是宋朝收復失地的大好時機。

但此時,昏庸的宋真宗已把功高望重的寇準貶斥出朝廷,而改用投降派王欽若為宰相。

這樣壹來,楊延昭雖然統兵八萬,但英雄已無用武之地。楊延昭在高陽閑置長達九年,壹直動彈不得,他立誌趕走遼軍的宿願再也無法實現。從此,宋王朝收復幽燕失地的大好機會又壹次錯過了。

更嚴重的是,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正月,宋真宗竟明令抗遼有罪。命令說:“如聞保州遣兵襲賊(指遼軍),私越北境疆域之事,尤務寧謐其令本州按罪痛繩之”。由此更加緊了對楊延昭的監視。楊延昭壯誌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還處處受到懷疑和監視,遂憂憤成疾,幹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含恨而終,享年五十七歲。

目送英雄離去,想國土丟失,中原不定,生命財產不保,百姓悲痛欲絕。當他的棺木運送南下的時候,河北沿途百姓無不痛苦流淚,哭聲震天。

楊延昭,在河北保定壹帶浴血奮戰十六年,和他的英雄父親楊業壹樣,把自己的壹生,獻給了保衛國家的事業。楊延昭有子名文廣,也是壹位愛國將領,曾任定州路副都總管,曾多次擊退西夏騎兵。楊家祖孫三代世稱“楊家將”。他們的事跡在民間尤其在保定廣泛流傳,他們的精神將在人們心中永遠銘記,並將世代鼓舞和激發人們深深的愛國情愫

附加百科的介紹:/view/253886.html?wtp=tt

  • 上一篇:洱海的文案很簡短
  • 下一篇:壹名優秀的口譯員要具備什麽?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