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天下名泉錄原文

天下名泉錄原文

天下名泉錄

1.四個“天下第壹泉”

按常理,既為“天下第壹泉”,應該是普天之下獨壹無二。然而事實上,單在中國被稱為天下第壹泉的,就有囚處:壹處為廬山的谷簾泉,壹處為鎮江的中泠泉,壹處為北京西郊的玉泉,壹處為濟南的趵突泉。

谷簾泉 廬山的天下第壹泉在主峰大漢陽峰南面康王谷中,叫谷簾泉。相傳唐代名人陸羽(公元733—804年),以嗜茶著稱,撰世界第壹部研究茶葉專著《茶經》,世稱“茶神”。陸羽對泡茶的水很有研究,他遍遊祖國的名山大川,品嘗各地的碧水清泉,按沖出茶水的美味程度,將泉水排了名次,確認廬山的谷簾泉為“天下第壹泉”,江蘇無錫的惠山泉為“天下第二泉”,湖北蘄水蘭溪泉第三?。谷簾泉經陸羽評定,聲譽倍增,馳名四海。歷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紛紛品水題留。宋代學者王禹偁考究了谷簾泉水後,在《谷簾泉序》中說到此泉水:“其味不敗,取茶煮之,浮雲散雪之狀,與井泉絕殊。”宋代名士王安石、朱熹、秦少遊、白玉蠟等都饒有興趣地遊覽品嘗過谷簾泉,並留下了絢麗的詩章。白玉蟾對飛流的谷簾泉及泉區勝景作了如下勾畫:“紫巖素瀑展長霓,草木幽深霧雨淒。竹裏壹蟬闖竹外,溪東雙鷺過溪西。步入青紅紫翠間,仙翁朝鬥有遺壇。竹梢露重書猶濕,松裏雲深復亦寒。”

中泠泉 也叫中濡泉、南泠泉,位於江蘇鎮江金山寺外。唐來之時,金山還是“江心壹朵芙蓉”,中泠泉也在長江中。據記載,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來自西方,受到石簰山和鶻山的阻擋,水勢曲折轉流,分為三泠(三汁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間壹個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放又稱“南泠泉”。因長江水深流急,汲取不易。據傳打泉水需在正午之時將帶蓋的銅瓶子用繩子放入泉中後,迅速拉開蓋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曾到此,留下了“銅瓶愁汲中濡水,不見茶山九十翁”的詩句。

清鹹豐、同治年間,由於江沙堆積,金山與南岸陸地相連,泉源也隨金山登陸。中泠泉上岸後曾壹度迷失,後於同治八年(公元1869 年)被候補道薛書常等人發現,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周疊石為池,並由常鎮通海道觀察使沈秉成,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 年)春寫記立碑,建亭,覆亡。光緒年間鎮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欄,池旁築庭榭。並拓池40 畝,開塘種植荷茭,又築土堤,種柳萬株,抵擋江流沖擊,使柳荷相映,十分秀麗。現鐫刻在方池南面石欄上的“天下第壹泉”五個道勁大字,為王仁堪所書。池旁蓋樓建亭,池南建有壹座八角亭,雙層立在,直徑七米,十分寬敞,取名“鑒亭”,是以水為鏡,以泉為鑒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遊人小憩,十分風涼幽雅。池北建有兩層樓房壹座,樓上樓下為茶室,環境幽靜,林蔭覆護,風景清雅,是遊客品茗的最佳之處。樓下層前壁左側,嵌有沈秉成所書“中泠泉”三字石刻;右側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書常“中泠泉辯”石刻。

中泠泉水宛如壹條戲水白龍,自池底洶湧而出。“綠如翡翠,濃似瓊漿”,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陸羽品評天下泉水時,中泠泉名列全國第七,稍陸羽之後的後唐名士劉伯芻把宜茶的水分為七等,揚子江的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名列第壹。用此泉沏茶,清香甘冽,相傳有“盈杯不溢”之說,貯泉水於杯中,水雖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壹枚硬幣,不見沈底。從此中汁泉被譽為“天下第壹泉”。

北京玉泉位於西郊玉泉山上,自山間石隙中噴湧而出,淙淙之聲悅耳。下泄泉水,艷陽光照,猶如垂虹,明時已列為“燕京八景”之壹。明清兩代,均為宮廷用水水源。據傳,清帝乾隆為驗證該水水質,命太監特制壹個銀質量鬥,用以秤量全國各處送京來名泉水樣,其結果是:北京玉泉水每銀鬥重壹倆,為最輕;濟南珍珠泉水重壹兩二錢,鎮江中泠泉水重壹兩三錢!無錫惠山泉、杭州虎跑泉水均為壹兩四錢。證實乾隆自定評泉關鍵是水質輕為標

準。玉泉水含“雜質”最少,水就清,質量最好,長期飲用還能祛病益壽。於是在“水清而碧,澄潔似玉”的“裂帛湖”畔,刻下了禦制《玉泉山天下第壹泉記》:“?則凡出於山下而有冽者,誠無過京師之玉泉,故定為天下第壹泉。”玉泉被這位旅遊和品泉名人乾隆皇帝正式命名為“天下第壹泉。”

濟南趵突泉還是這個乾隆皇帝在評定北京西郊玉泉不久,南巡來到濟南,當他看到趵突池中三泉噴湧,勢如鼎沸,狀似堆雪的壯觀後,遂把泉水三柱譽為蓬萊、方丈、瀛州三座山,乾隆帝憑欄而立,並品嘗趵突泉水,俯瞰泉池,覺情趣無窮,高興處,寫下了《遊趵突泉記》,認為該泉水清冽甘美,和玉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大筆壹揮,把“第壹泉”的美名又封給了趵突泉。其實購突泉為濟南七十二泉之冠,泉旁石碑“第壹泉”三字系清同治年間王仲霖所書,含糊其詞,有意無意之間,給遊客錯以天下第壹的印象,遂使趵突泉揚名四方。

上述四個天下第壹泉是人們憑實踐經驗或實驗命名的,並有壹些行之有效的水質測定方法:如以某水煮食物,易熟爛者水質較好的煮試法;用口品嘗水的味道,越清淡水質越好的咪試法,陸羽等人煮茗論水,應屬於煮試和味試的綜合運用了。玉泉的評定是秤同體積各種泉水重量,水量越輕則所含雜質就越少,水質也越好,故稱衡試。

2.天下第二泉——無錫惠山泉

無錫位於江蘇省南部,南臨太湖,西依惠山,京杭運河縱貫南北,京滬鐵路橫臥東西,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山明水秀,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位於該市西部高329 米的惠山,綿延20 公裏,其九峰如九條頑皮的蒼龍,擠在壹起,頭東尾西,淹沒於太湖之中。“挹九峰之蒼翠,瞰太湖之波濤”。山間古木參天,幽谷清靜,自古以來,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是著名的錫惠風景遊覽勝地。

惠山多清泉,歷史上就有“九龍十三泉”之說。位於惠山寺附近的惠山泉原名漪瀾泉,相傳它是唐朝大歷未年(公元779 年),由無錫縣令敬澄派人開鑿的。***兩池,上池圓,水色澄碧,飲料都在這裏汲取;下池方,雖壹脈相通,但水質不如上池清澈。唐朝陸羽在他著的《茶經》中排列名泉20處,無錫惠山泉位居第二。另壹位評水大家劉伯芻認為:“適宜於煮茶的泉水有七眼,惠山泉是第二”。此後“天下第二泉”之名為歷代文人名流所公認。宋代詩人蘇拭曾兩次遊無錫品惠山泉,留下了“獨攜大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吟唱,更使惠山泉生輝。

惠山泉名不虛傳,泉水無色透明,含礦物質少,水質優良,甘美適口,系泉水之佼佼者。其原因是由於惠山巖石地層為烏桐石英砂巖,地下水從地層中湧向地面時,水中雜質多數已在滲濾過程中除去,相傳唐武宗時,宰相李德裕很愛惠山泉水,曾令地方官吏用壇封裝,馳馬傳遞數千裏,從江蘇運到陜西,供他煎茶。因此唐朝詩人皮日休曾將此事和楊貴妃驛遞荔枝之事相比聯,作詩譏諷:“丞相常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嫌遲;吳國去國三千裏,莫笑楊妃愛荔枝。”到了宋朝,二泉水的聲譽更高。蘇東坡向人推薦:“雪芽為我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據宋張邦基《墨莊漫錄》所載:“無錫惠山泉水,久留不敗,政和甲午歲(公元1114 年)趙霆始貢水於上方,月進百樽。”二泉水壹度成為進獻給皇帝的貢品。宋高宗兵敗南渡時,也不忘飲用二泉水,南朱著名詩人楊萬裏在詩中稱贊二泉:“惠泉遂名陸子泉,泉與陸子名俱佳。壹瓣佛香炷遺像,幾個袖子拜茶忙?”。惠山泉水自泉壁石雕的“龍頭”(螭首)中流出,叮咚作響,清脆悅耳。泉畔建有“二泉亭”,泉池旁的大石上,鐫亥情“天下第二泉”五個大字,是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趙子昂)所題。趙在題字之余,還題詩壹首:“南朝古寺惠山前,裹名來尋第二泉。貪戀君思當北去,野花啼鳥漫留連。”

明朗,二泉更成了詩人墨客、達官貴人品茗遊玩,題詠不絕的地方。特別是明初聽松庵的高僧性海,請湖州竹工做了個天圓地方,形成乾坤壺的竹爐,以二泉水煮茗待客。著名畫家王級於洪武甘八年(公元1395 年)為竹爐作畫,並有詩雲:“寒齋夜不眠,瀹茗坐爐邊;夥火煨山栗,敲冰汲澗泉,瓦鐺翻白雲,竹牖出青煙;壹啜鳳生腋,俄警骨已仙!”足見其傾倒之情。著名畫家文徵明,在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 年)二月十九日清明節,與友人茶會於惠山,興會所致揮毫作了《惠山茶會圖》,設色紙本,再現了詩人、畫家竹爐煮茗,茅亭小想的情景,這壹珍貴畫卷,珍藏故宮博物院。

清聖祖玄燁(康熙)和高宗弘歷(乾隆)都曾多次到無錫,每次必品嘗二泉水並題詠。乾隆對二泉更是贊賞有加:“石甃淙雲乳,何以問來脈?摩沙幾千載,滌蕩含光澤。澄澈不愛塵,豈雜溪毛碧。鴻漸真識味,高風緬疇昔!”二泉由於受到清朝帝王的賞識,因此地方官紳對二泉周圍的環境,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整修,布置了池沼、流泉、石刻、假山、湖山和亭臺廳室,配置了花草樹木,使其成為壹個精巧雅致的庭園。該庭園的主要構築物,均分布在同壹軸線上,結構嚴謹,基本定型於乾隆南巡期間(公元1751—1784年),所以成為我國造園鼎盛對期的代表作品之壹。中心是泉亭,亭內有上池和中池;泉亭之上為“景徽堂”:泉亭之下為“漪瀾堂”,堂前為下池。上池,中池和下池組成了“天下第二泉”的完整水系。三池形狀各異,均砌以精致的青石欄桿。上池八角形,徑四尺五寸,開鑿最早,水質最好,除用作煮茗外,還可用來釀制著名的“二泉酒”。中池方形,邊長三尺,距上池僅二尺許,水質較差。下池最大,長方形,開鑿於北宋明道年間(公元1032—1031 年)。池的上壁裝有石刻的螭首,即《惠山記》中說的“龍吻”,中池條水經過漪瀾堂下面的暗渠,從螭口流入下池,叮咚有聲。池內金色大鯉魚、大青魚悠遊其間。下池北面的圍墻上,嵌有“天下第二泉”大字題刻,筆勢雄勁,系清朝進士、吏部員外郎王澍手書。

從泉亭左右兩側的石階擡級而上,在平臺的後面,倚山有壹座三間七架的廳室,這就是景徽堂。這座歇山頂的敞廳,屋字軒昂,三面環廊,廳前喬柯扶蘇,綠蔭翳然,現辟為茶室,是品評二泉水的理想之處。堂兩旁大書壹聯:“試第二泉,且對明亭暗竇;攜小團月,分嘗山茗溪茶。”這座以泉石之勝而自成壹格的古典庭園,每當月色溶溶的夜晚,皎潔加玉輪冰晶的皓月,倒影在波光微動的清泉之中,銀華閃爍,悠然入畫,水波月影,幽美寧靜,美妙詩情畫意是何等誘人。無錫當代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公元1893—1950 年),曾在惠山壹帶顛沛流離。在泉水的汩汩聲中,這位飽經風霜、雙目失明的阿炳,追憶著舊時所見的山色水光:那清冽的泉水,該是辛酸的淚水凝成的吧?那倒映在清池裏散發著柔和銀色光華的明月,不正象征著自己夢寐以求的光明和理想嗎?壹首音樂的旋律在自己的胸中回蕩,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是瞎子阿炳20 多年嘔心瀝血、反復凝煉的結晶。那委婉悠揚,感人肺腑的曲調,今天已成為馳譽宇內,叩人心弦的絕響。而二泉也隨著這行雲流水般的樂曲聲,飛越重洋,成為中外旅遊者神往之地。

3.天下第三泉——蘇州觀音泉

觀音泉在蘇州虎丘觀音殿後,泉井所在的小院,清靜幽雅,園門上刻有“第三泉”三個大字。第三泉又名“陸羽井”,據《蘇州府誌》記載,陸羽曾在虎丘寓居,發現虎丘泉水清冽沽瑩,甘美可口,便在虎丘山上挖壹口泉井,所以得名。劉伯芻評此水為第三。

與第三泉相通的還有“劍池泉”,在蘇州虎丘山下。壹入“別有洞天”的園門即是劍池,門旁有“虎丘劍池”四個大字,筆力雄勁,為唐代顏真卿所書。據文獻記載,劍池之下,為春秋晚期吳國國君闔閭之墓,為建該墓,當時征調10 萬民士,鑿池三年方成。因闔閭愛劍,下葬時以寶劍3000 殉葬。相傳秦始皇和東吳孫權曾遣人在此鑿石求劍,無成。鑿處遂成深2 丈的長方形深池,故名劍池。池旁峭壁如削,刻有“風壑雲泉”四字,筆法圓潤,傳

為宋代米芾所書。

虎丘雖然是座小山,但其山勢雄奇如蹲虎狀,它的峰頂,更像從海中湧出狀。虎丘寺石泉水,加上“碧螺春”,在此煮茶品茗,別有壹番情趣。難怪元朝名大顧瑛誇曰:“雪霽春泉碧,苔浸石瓷青,如何陸鴻漸,不入品茶經。”

4.天下第四泉——杭州虎跑泉

位於杭州西湖西南大慈山下的虎跑泉,相傳,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高僧寰中居此,苦於無水,欲走,壹夜他夢見壹位神仙,告訴他說:“南嶽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第二天,果然看見“二虎跑地作穴”湧出壹股泉水,故名“虎跑”。當今虎跑泉池東南隅溝谷中,西湖新十景之壹的《虎跑夢泉》的浮雕,正活龍活現地再現了這個“虎移泉眼”的神話故事。

當然,虎跑泉並不是兩只老虎“跑”出來的。據地質學家的調查研究,“虎跑”附近的巖層屬於砂巖,因裂隙較多,透本性能好。而且這裏的砂巖層都向東南傾斜,傾角較大,約有45度。虎跑泉就在砂巖層傾斜的下方,正好承受著巖層層面向下滲流的地下水。在地形上,虎跑泉又處在壹個溝谷中,是個匯水區。它的北、西和西南三面被高山包圍,組成壹個馬蹄形窪地。它的西北部山峰高230 米(虎跑泉的海拔高度約70 米左右),這160米高差和匯水窪地給虎跑泉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形和供水條件。此外,在虎跑泉附近還有壹條與巖石層走向近於平行的斷層,可以攔蓄地下水,把地下水控制在斷層之中,堅硬巖石裂隙中存身的地下水叫裂隙水,其形成的虎跑泉為裂隙水泉。而西湖風景區另兩處名泉:壹是補給玉泉的含水層系第四系松散砂礫層,其中的地下水稱為孔隙水,出露地表後被命名為孔隙水泉;另壹處龍井泉水是巖溶地層中賦存的巖溶水,其天然露頭叫做巖溶泉水。

由於虎跑泉是從難溶解的石英砂巖中滲出來的,帶來的可溶解礦物質不多,因此虎跑水質相當純凈。經化學分析證明,它的礦物質含量每升水中只有20 毫克到150 毫克,比壹般泉水要低,比玉泉水和龍井泉水低得多。這就是虎跑泉水特別沁人心脾,被譽為杭州名泉之首。虎跑泉周圍幽雅清秀,泉水甘冽醇厚,泉旁書有“天下第四泉”五個大字。蘇拭有詩贊日:“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尊自在嘗”。龍井茶用虎跑水浸泡,清香四溢,味美無窮,被稱為“龍虎鬥”,是壹種上等飲料,譽為“西湖雙絕”,聞名中外。

5.華夏人名泉

在華夏大地上,還有數處與著名歷史人物的生平活動有關,以他們的名或號命名,其中著名的是,湖北宜昌的陸遊泉,江西上饒的陸羽泉,杭州西湖的六壹泉,山東淄博的柳泉、諷貪倡廉泉。

陸遊泉距宜昌市約10 公見出露在長江西陵峽西陵山腰,有石階壹徑可達。泉水自巖壁石罅中流出,匯入長寬各1.5 米,深約1 米的正方形泉坑中,清澈如鏡,透亮見底;復不枯竭,冬不結冰;取而復滿,常盈不溢;用其煮茶,醇香適口。泉側有“三遊洞”。史載,該洞於唐元和十三年冬,詩人白居易、元稹和文學家白行簡三人同遊而得名。到了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於嘉佑元年冬,又遊該洞,人稱“後三遊”。“三遊洞”依山傍水,高嵐深谷,秀美壯觀,為壹處名泉奇洞旅遊名勝。

陸遊生活在南宋半壁江山淪陷,最高封建當局茍且偷安,醉心於腐化享樂的時代。他和許多愛國誌士壹樣,報國無門,郁郁不得誌,於是憤世疾俗,將愛國之情寄托於山水詩書。陸遊不僅喜歡名山大川,還樂意品嘗碧水佳泉。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 年)十月,陸遊在入川途中遊覽“三遊洞”時,特意到洞門左側的泉邊取水煎茶,品評其味。佳美的泉水使陸遊詩興大發,吟賦壹首:“苔徑芒鞋滑不防,潭邊聊得據胡床,巖空倒看峰巒影,澗遠中含藥草香。汲取滿瓶半乳白,分流觸石佩聲長,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詩被人摩刻,泉被命名為“陸遊泉”,遠近聞名。

陸遊泉經過修葺,泉口已用條石鑲砌,外加雕花石欄桿,上覆壹座半壁亭。亭子依山面溪而建,半壁嵌入山巖,如同“天墜地出”,雖由人作,宛似天成。亭為青石結構,仿宋代風格,飛檐翹角,頂脊兩端有甍石裝飾,亭柱上刻著“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詩句,古樸雅致。泉周圍綠竹森森,藤蘿重重,奇石累累,流水淙淙,景趣無窮。

六壹泉位於杭州西湖孤山西南麓,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於元祐四年(公元1089 年)任杭州知州時,為懷念同時代的散文家和詩人歐陽修(號六壹居士)而命名的。

泉池面積約2 平方米,上蓋半亭壹座。

柳泉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東壑溝中。泉出溝底,外溢為溪,大旱不竭,稱“滿井”,溝內綠柳鹹蔭,故名“柳泉”。相傳當年蒲松齡在此設茶待客,與人談狐說鬼,搜集創作素材。蒲松齡是位“寫妖寫鬼高人壹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文學巨匠,自號柳泉居士。

柳泉水清冽透底,魚戲縷縷水藻中,真有點潭中魚“皆若空遊無所依”的味道。四周草木環抱,幽靜安雅,1979 年茅盾先生所題《柳泉》石碑立於泉旁。也許蒲公家中後院的柳泉也占了蒲公的光,今天誕生了柳泉啤酒、柳泉路。

柳泉路上***有四泉:柳泉、荷泉、蒲泉、松泉。荷泉有三座亭亭玉立的石制建築小品,如同三盆荷花盆景立於水中;四泉之首的蒲泉,泉水分別從三根“火柴棍”頭上幾十個噴孔中壹湧而出,霎時三朵白色的蒲公英綻開在水中,如慧星襲月、天女散花。如果說上列三泉以妙趣橫生,給人以無限聯想取勝的話,那末,最後的松泉則給人幽深肅穆之感。

柳泉東南裏許,有蒲松齡墓,墓前碑亭內立重刻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張之撰《柳泉蒲先生墓表》及茅盾新題墓碑。

陸羽泉又名“天下第十四泉”,位於江西上饒市廣教寺內(現為上饒市第壹中學)。茶聖陸羽以嗜茶著名,世稱茶神。陸羽曾在上饒廣教寺隱居多年,築有山舍,後人名為陸鴻漸宅。宅外種植茶園數畝,開鑿壹井泉,地下水經過四周紅色石英砂巖滲透過濾,水清味甜,當時品為“天下第十四泉”。唐孟郊《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詩雲:“驚彼武陵狀,移歸此巖邊。開亭凝貯雲,鑿石先得泉。嘯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皇甫曾詩曰:“千峰侍逋客,香茗復叢生,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據此可見陸羽曾在此種茶、品泉,傳說《茶經》也在此寫作。泉邊石圈上“源清流潔”四個篆字是清末段大成所題,為陸羽泉水質的真實寫照。

文學泉相傳陸羽還在湖北無門縣城北門外“陸子井”取水品茶,因陸曾拜太子文學之職,故此井以“文學”名泉。此並口徑90 厘米,上覆八方形巨石,鑿三孔,作“品”字狀,甚為別致,故又俗稱三眼井。井後碑亭,為木結構建築,六角重檐攢尖頂。內立石碑,正面題“文學泉”三字,背面題“品茶真跡”四字,蒼勁古樸。亭後小廟,壁嵌片石,線刻陸羽小像,端坐品茶,頗有鳳趣。

諷貪儡廉泉天下名泉中賦予道德生命的當推貪、廉兩泉。貪泉位於廣州市西北15 公裏的名勝石門。史載,人如果誤飲貪泉就會貪婪成性,但實際上飲貪泉而不貪者大有人在。吳隱之於東晉元興年間(公元402—404年)任廣州刺史,特地前往飲泉,並賦詩:“古人雲此水,壹歃懷千金,縱使齊歡飲,終當不易心。”詩意為區分貪與不貪,在內因不在外因。

果然,吳隱之在任職期間,始終保持兩袖清風,壹塵不染;頗有傳奇色彩的是,當吳隱之任滿返鄉途中,船至貪泉附近江面,風浪大作,危難之際,吳隱之揣測,莫非家人違禁?壹經詢問,果真夫人私帶名貴藥材沈香壹斤。吳隱之隨即把沈香拋入江中後,竟然風靜波平,因此,這壹帶遂得“沈香浦”地名。

廉泉在合肥包公祠內,是為紀念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包拯而掘的。亭中石壁鐫文說:貪官喝了“廉泉”,頭會奇痛不止;清官飲了,則愈加廉潔奉公。泉因此得名。

無獨有偶,江西贛州市光孝寺也有壹處廉泉。相傳,古時當地有壹太守廉潔出名,忽壹夜,雷擊過後,有清泉從地湧出。人們為紀念清官,便命名為“廉泉”。

  • 上一篇:學前教育教師個人簡歷自薦信
  • 下一篇:警察背影的帥氣視頻資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