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芭蕾的起源

芭蕾的起源

芭蕾的起源和歷史

芭蕾藝術孕育在意大利,誕生在十七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十八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紀末期,在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期。芭蕾在近四百年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對世界各國影響很大,流傳極廣,至今已成為世界各國都努力發展的壹種藝術形式了。

芭蕾的歷史,最早的起始可追溯自歐洲文洲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意大利宮廷,及法國南部的貝根弟地方的宮廷裏。每當結婚喜慶,接見外國元首,或其他大慶典,即表演這種舞蹈以示祝或助興。芭蕾發展史上第壹部比較完整的芭蕾舞劇——《皇後喜劇芭蕾》上演於1581年,當洛蕾娜(Lorraine)的瑪格麗特小姐和凡爾賽(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結婚之時,這場芭蕾舞的音樂樂譜迄今仍保存,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樂。

芭蕾至路易十四皇朝(1643—1715)時代而臻極盛,路易十四本人是壹位卓絕的舞蹈家,且喜愛芭蕾表演。1661年,路易十四創立了歷史上第壹所舞蹈學校——法國皇家舞蹈學院,專門教授舞藝。這所學校現在屬於巴黎歌劇院。而沿用至今的手腳的五個位置和壹些優美的芭蕾舞姿則是1700年在這裏得到固定的。在皇家舞藝大師博尚(Beauchamp)和音樂家貝弗(Cambefort)及呂利(Lully)的大力提倡下,法國芭蕾舞在文化和音樂上的重要性大增。於是芭蕾變成了許多新的宮廷舞的來源;諸如:加沃特舞曲(Gavotte)、巴斯皮耶舞曲(Passepied)、布雷舞曲(Boree)、裏戈東舞曲(Rigaudon)等。在這些舞曲之中,最重要的要算小步舞曲(Minuet),呂利於1653年,開始參加法國宮廷的芭蕾活動,而達到高潮。他當時正與莫利哀(Moliere)合力制作戲劇和芭蕾混成的所謂芭蕾喜劇(Comedie Ballet)。1760年發表的《小紳士》(Le Bourgeois Gentilhomme),可算是這類舞劇最著名的代表作。呂利又把芭蕾應用於他所作的歌劇中,他的兩位後繼者康普拉(Campra)和拉莫(Rameau)也如法炮制。尤其是拉莫的作品,因夾雜有墨西哥、健康和中國等的外國情調而更富風趣。這當然和他的個性與背景有關。英國方面又創造壹種特殊的芭蕾,名之曰“假面舞”(Masque)。到了17世紀後半期,維也納已成為芭蕾演出的中心。然而當時歐洲芭蕾舞正處在“傳統”與“革新”的爭論,“嚴格”與“抒情”間的爭論,“純粹舞藝”與“標題舞藝”的爭論,以及“芭蕾”與“近代舞”間的爭論中。這些觀念在20世紀的今天,多多少少還有它的余波,時而爭論不休。

從1789年開始,出現了《關不住的女兒》等壹批早期(又稱前浪漫時期)芭蕾舞劇的代表作。而到了19世紀,先後在巴黎出現了“浪漫芭蕾”這個芭蕾史上的黃金時代,推出了以《仙女》(1832)、《吉賽爾》(1841)和《葛蓓莉婭》(1870)為代表的傳世之作,然後在俄國進入“古典芭蕾”這個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時期,留下了以《睡美人》(1890)、《胡桃夾子》(1892)和《天鵝湖》(1895)這“三大舞劇”為首的壹大批經典劇目,從而促使人們形成了“舞劇乃舞蹈的最高形式”的觀念。這種觀念直到20世紀先後誕生出“現代芭蕾”和“當代芭蕾”之後,尤其是舞蹈開始走出“非舞蹈”的誤區,竭力回歸動作本體,以美籍俄國芭蕾大師喬治?巴蘭欽(1904—1983)為首的“純芭蕾”(即非舞劇式的芭蕾作品,又稱“新古典芭蕾”)開始占領主導地位以來,才結束了戲劇芭蕾壹統天下的局面。世所公認的壹流古典芭蕾舞團有七個:前蘇聯的基洛夫芭蕾舞團和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美國的紐約市芭蕾舞團和美國芭蕾舞劇院,英國的皇家芭蕾舞團,法國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和丹麥皇家芭蕾舞團。當代芭蕾呈現出空前的普及和繁榮,代表性人物和團體為捷克人伊日·基裏安(1947— )和他的荷蘭舞蹈劇院以及美國人威廉?福賽特(1949— )和他的德國法蘭克福芭蕾舞團。

芭蕾分類

1、音樂芭蕾

以展現舞者技巧為主要目的,例如聖桑的"垂死的天鵝"。

2、劇情芭蕾

顧名思義為有劇情的芭蕾舞蹈。

3、 浪漫派

又俗稱"白色芭蕾",女舞者以身著白色鐘罩型紗裙著稱。例如亞當的"吉賽爾"。

4、古典派

女舞者穿著華麗的短裙,和男舞者以古典舞蹈特有的形式舞出,例如柴可夫斯基之"天鵝湖"。

5、現代派

例如史塔溫斯基之"火鳥"。

6、歌劇芭蕾

在歌劇當中穿插的芭蕾舞,例如歌劇"威廉泰爾"當中的芭蕾。

舞鞋

女性芭蕾舞演員的舞鞋鞋尖加硬,使他們能用腳尖跳舞而不會傷害到腳。

肢體語言

所有芭蕾舞開始和結束的動作都用這五種姿勢中的壹個。這些姿勢是在18世紀創造的,是為了達到平衡並使腳顯得優美。

傳統的古典芭蕾技術建築在外開、伸展、繃直的審美基礎之上的。它包括:腳的5種基本位置、3種基本舞姿:如"阿拉貝斯"(arabesque)、"阿提秋"(attitude)和"伊卡特"(ecarte);腿部技巧:各種"巴特芒"(battements)--包括腿的伸展、打開以及rond de jambo(腿的劃圓圈)等;各種幅度和舞姿的跳躍;各種旋轉;擊腿技巧;各種舞步和連接動作;女子的腳尖舞技巧;雙人舞的扶持和托舉等技巧;以及"潑德布拉"(port de bras)等。古典芭蕾的這些基本動作(元素),就像字母壹樣,編導運用這些"字母"寫出不同角色的個性、身份、情緒以及角色在劇情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這些元素按特定的結構手法加以編排、組合、組成形象化的舞蹈語匯來表達劇情,創造出各種富有藝術魅力的舞蹈形象。

腳部的五個基本位置:

第壹位 : 兩腳跟緊靠在壹直線上,腳尖向外180度

第二位 : 兩腳跟相距壹足的長度,腳部向外扭開,兩足在壹直線上

第三位 : 兩腳跟前後重疊放置,足尖向外張開

第四位 : 兩腳前後保持壹足的距離,兩足趾踵相對成兩直線,腿向外轉

第五位 : 兩腳前後重疊,兩足趾踵互觸,腿向外轉

手部基本位置:

1.瓦卡諾娃派(俄國派)

第壹位 : 雙手在正面的腹前成自然圓

第二位 : 雙手在旁側伸,在視線範圍內,手心向內

第三位 : 雙手上舉在頭上方的視線內

2.卻革底派(意大利派)

第壹位 : 雙手垂下成自然圓,手指輕觸在大腿旁的位置

第二位 : 雙手在旁側伸

第三位 : 壹手在身體前手心向內,另壹手在旁側伸

第四位 : 壹手在身體前與橫隔膜保持相同的高度,然後同時上舉在頭的上方.

古典式芭蕾舞衣

裙子的長度,不超過膝蓋,是短式的,不過袖子有無袖的,長袖的,燈籠袖等

1、純白色古典芭蕾舞衣

例如"天鵝湖"中的白天鵝

2、 全 黑 或 鮮 紅

前者例如"天鵝湖"中的黑天鵝

3、燈籠袖配背心

例如"柯貝莉亞"第二幕中史瓦妮達所扮演的娃娃—柯貝莉亞

4、長袖配背心,以亮珠刺繡裝飾之

5、上下色彩不同的芭蕾舞衣

浪漫派芭蕾舞衣

它的裙子幾乎到腳踝附近,成吊鐘型,有無袖的,燈籠袖的顏色有白色的,淡色的,淡紫色等。

1、燈籠袖的浪漫派芭蕾舞衣

例如"四人舞""玫瑰花精"。

2、扮妖精時,在手臂上或肩上加薄紗的衣飾 例如"吉賽爾"第二幕,"仙女"舞劇

3、村姑式舞衣

背心加燈籠袖,腹部上面配上可愛的圖案,例如"吉賽爾"第壹幕,"柯貝莉亞"第壹幕,"風流女兒"舞劇。

角色

古典芭蕾舞劇有其特定的結構與形式,經由藝術總監、編舞、舞者、燈光音響、服裝、布景……專業的劇場工作人員密切配合,才能完整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如果我們對芭蕾舞舞臺上的型式能有基本的認識,觀賞芭蕾演出時必能獲得極大的樂趣與***鳴。芭蕾舞劇演出主要由下列三種角色組成:

1、主角:主角是故事核心人物,舞者需有壹定水準以上的技巧與體力,最重要是要 有高超舞蹈素養及品格,才能詮釋劇中的人物。 古典芭蕾雙人舞是整個舞劇重心,大都由男女主角擔任,古典芭蕾舞劇雙人舞結構 次序是男女主角雙人的慢板,然後是男主角獨舞,女主角獨舞,最後才是終曲 (coda)雙人快板,主角藝術素養與技巧水準將於雙人舞中呈現。

2、獨舞者:具有主角技巧,而能單獨或三、四人演出者。

3、群舞者:群舞者雖然舞步較簡單,但復雜的畫面變化,整場氣氛烘拖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壹位群舞者均非常重要,只要有壹人亂了腳步,整體的畫面將被影響。

舞蹈術語

壹、舞蹈形象: 以舞蹈藝術為手段塑造的人物形象動態形象,技人體的姿態、造型,步法等動作借助音樂、舞臺美術、化妝、服飾等藝術因素產生的具有欣賞價值的視覺效果。具有可視性、流動性的審美性的特點,是舞蹈欣賞過程中被感知、認識的主要對象和體現舞蹈藝術審美價值的主體。

二、舞蹈表情:根據現實生活中人的心理活動和流露表情的習慣特點,經過提煉和藝術加工,用不同的舞蹈形式加以概括並表現出的喜怒哀樂等內心情感變化。除了與動作相協調的面部表情外,有節奏的動作、姿態、手勢和造型,亦可產生富有藝術感染了的舞蹈表情。

三、舞蹈動作:舞蹈藝術的基本表現手段。源於對人類情感動作和自然界各種動態事物的模仿。主要包括:

1、單壹動作,即以人體某壹部位為主動,其他部位靜止或隨動的動作;

2、復合動作,指人體各部位在同壹時間按照壹定的順序、規格作出的動作;

3、動作組合。壹般指以訓練舞蹈技巧為主要目的,有兩個以上單壹動作或復合動作按壹定順序、方向、速 度和幅度上的結合與變化組成的連續性動作滑步、屈伸、踢腿、跳躍、旋轉等等。

四、民間舞(folk dance):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民間舞蹈,由於受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齡、性別等生理條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風格上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民間舞不乏樸實無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等特點,歷來都是各國古典舞、宮廷舞和專業舞蹈創業不可或缺的素材來源。

五、社交舞(social dance):亦稱舞會舞(ballroom dance)泛指歐洲文藝復興以來流行於宮廷舞會和近代流行於各種社交場所的舞蹈。名稱和所用舞曲,以及基本舞步、隊形、風格和舞蹈表演順序多為因循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民間舞蹈的特點。

布朗特、小步舞、加沃特、波洛奈茲、連德勒、波爾卡、馬祖卡、加洛普、華爾茲曾先後風靡過歐洲各國宮廷。

法國大革命以後,宮廷舞會的形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各階層交往的需要,大眾化的公***舞廳在歐洲大陸應運而生,並逐漸取代宮廷舞會成為社交活動中的主要場所。

舞步簡單易學,形式自由,便於即興發揮和宣泄情感的舞蹈在公***舞廳備受青睞,社交舞因而很快融入了平民階層的文化生活。

六、芭蕾(ballet):法語音譯。特指有壹定動作規範、技巧、和審美要求的歐洲古典形式;或泛指以人體動作、姿態表現戲劇內容推動情節發展,以及表現壹定的情緒、意境、心理狀態和行為的舞蹈表現形式。前者有時譯作“舞劇”。ballet壹詞源於古代拉丁語 ballo,原意為當眾跳壹定樣式的舞蹈,並無劇場演出的含義。芭蕾作為舞臺藝術形式,始見於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宮廷盛大的宴飲娛樂活動之中。後來由佛羅倫薩公主——美第奇的凱瑟琳將這壹舞蹈形式帶入了法國宮廷.1581年,法國宮廷表演的第壹部芭蕾《王後的喜劇芭蕾》在歐洲引起極大反響,各國宮廷紛紛效仿,並把芭蕾視為宮廷娛樂的典範,166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巴黎創建了皇家舞蹈學院之後,又於1669年授權在巴黎成立了歌劇院,從此結束了“宮廷芭蕾”的黃金時代。芭蕾進入劇場之後,先後經歷了“喜劇芭蕾”和“歌唱芭蕾”階段。18世紀中葉,“情節舞”及相關的理論日趨完善,芭蕾才徹底改變了依附於戲劇和歌劇,僅僅在幕間表演插舞的地位,發展為用舞蹈和音樂推動劇情發展,具有嚴肅社會意義的劇場藝術形式。19世紀初是芭蕾發展史的又壹個黃金時代,在內容與題材、技巧與表演及演出形式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腳尖舞技巧逐漸成為女演員的主要表演手段,並積累了壹套系統、科學的訓練方法。受浪漫主義文化思潮影響,歐洲各國芭蕾的發展更加註重民族精神和氣質的表現,形成了意大利學派、法國學派、俄羅斯學派和丹麥學派等不同的風格的芭蕾學派。20世紀以來,俄羅斯取代意大利和法國成為傳統芭蕾發展的中心。而在歐美各國的舞臺上,不同風格和不同流派的現代芭蕾逐漸顯露出蓬勃的發展勢頭,從而為芭蕾藝術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七、情節舞:芭蕾術語。原意指結構形勢相對穩定,並與劇情發展有直接聯系的舞蹈。浪漫主義時期,情節舞的基本結構形勢是:“出場”、慢板雙人舞、男女獨舞和全體演員參加的的終場群舞。《雷蒙達》《天鵝湖》《睡美人》《舞姬》中的大型雙人舞和《愛斯梅拉達》中的舞會場面都是比較典型的情節舞。20世紀以來,情節舞作為與娛樂性舞蹈相對立的概念,泛指壹切表達人物心理情緒變化、推動劇情發展的舞蹈。

八、舞劇:(dance-drama)以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並綜合音樂、美術、戲劇、文學等藝術形式,表現特定的戲劇內容、意境、人物形象、情緒、心理狀態和行為,以及推動情節發展的舞臺表演藝術。因劇情需要或時代風貌、人物形象不同,舞劇可選用或綜合運用古典舞、民間舞、性格舞、現代舞、宮廷舞、或舞會舞等表演形式,並有編排有序的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組舞等舞蹈樣式組成。中國舞劇歷史悠久,發源於奴隸社會的宮廷樂舞。歐洲舞劇與“芭蕾舞劇”在概念上沒有明確的界說。

九、群舞:(group dance)舞蹈樣式之壹。泛指源自民間舞蹈“集體舞”的舞臺表演形式,即三人以上、人數不等的多人舞。群舞的畫面、構圖多變,要求表演者動作整齊,風格統壹,配合默契,因而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1)有獨立的內容和主題,情節完整的舞蹈作品。中國舞蹈《摸螺》《草原女民兵》《葡萄架下》,俄羅斯《小白樺樹》,朝鮮舞蹈《在泉邊》《摘蘋果的時候》,美國現代舞《意象》等均為群舞的成功之作。(2)在大型舞作品當中,有時因畫面、構圖的需要,或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和強化戲劇效果,群舞中常常穿插壹些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的段落,如《仙女們》《天鵝湖》等芭蕾場面中的獨舞和雙人舞。(3)舞劇和大型舞蹈中為烘托全局氣氛而編排的群舞,如中國舞劇《紅色娘子軍》中的“女戰士舞”、“鬥笠舞”,俄羅斯芭蕾《天鵝湖》中的天鵝舞等等。

  • 上一篇:女人的眼睛材料
  • 下一篇:適度負面材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