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最後的日子>>的賞析

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最後的日子>>的賞析

11月20日,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逝世95周年的日子。1910年11月10日,托爾斯泰從自己的雅斯納亞-波良納莊園秘密出走。途中,他不幸患上了肺炎。10天後,托爾斯泰在阿斯塔波沃車站的站長室逝世,走完了自己輝煌而又孤獨的壹生。

“俄羅斯文學史上空前絕後的大師”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出生於距莫斯科不遠的雅斯納亞-波良納的貴族莊園。他出身名門,是彼得大帝時代承襲下來的貴族,世襲伯爵。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逝父,從小由姑媽照料長大。由於家境殷實,童年起就有家庭教師精心照管他的生活和學習。16歲時,托爾斯泰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系。三年後,他中斷學業,回家經營莊園。1851年,托爾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軍隊當了壹名下級軍官,在高加索地區參加了沙俄與土耳其的克裏米亞戰爭。1855年,他參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此役中,托爾斯泰英勇善戰,屢建戰功。

從1852年開始,《現代人》雜誌上發表了托爾斯泰的自傳體中篇小說《童年》,這是他步入文壇的處女作。在《童年》中,托爾斯泰通過對小主人公單純而又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的細微描寫,展示了壹個出身貴族家庭、聰穎、敏感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到出版4卷本選集的1864年,托爾斯泰已經發表了20多篇中、短篇小說,其中包括研究“心靈辯證法”的自傳體三步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反映高加索軍旅生活的《襲擊》、《伐木》等,以及描繪戰爭條件下軍人思想感情的《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3篇,體現俄國農奴制下農村生活的《壹個地主的早晨》、以尋求道德思想為主題的《哥薩克》等。盡管托爾斯泰個人認為上述這些作品不過是“小試牛刀”,但事實上僅憑此就足以讓他有資格置身於俄羅斯壹流作家的行列。如果說19世紀60年代還僅僅是俄羅斯偉大作家的話,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兩篇長篇巨著的先後問世,托爾斯泰開始贏得了世界聲譽,成為壹代文學巨匠。《戰爭與和平》的寫作開始於1864年,托爾斯泰以俄羅斯抵抗拿破侖侵略這壹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以高度現實主義的描寫,將豐富的生活素材和眾多人物編織成壹幅19世紀初期俄國生活的歷史圖景。羅曼·羅蘭說,《戰爭與和平》是“我們的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從1873年到1877年,托爾斯泰用5年時間完成了另壹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動筆之初,他只想寫壹個上流社會已婚婦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後的定稿中,小說的重心發生了改變,主要描述了農奴制度被廢除後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產生的災難性後果:貴族階級家庭關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淪喪,貴族走向沒落及農村中階級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稱“《安娜·卡列尼娜》是歐洲文壇上沒有任何壹部作品可以與之相媲美的、白璧無瑕的藝術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絕後的藝術大師”。

從1889年開始,托爾斯泰耗時10年,在71歲的時候完成了《復活》這壹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法庭上,男主人公聶赫留道夫認出瑪斯洛娃是當年他放縱和引誘的犧牲品後,靈魂被深深震動了。在作品中,聶赫留道夫是壹個為自己和本階級的罪惡而懺悔的形象,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贖罪。這是19世紀末批判現實主義的傑作之壹,它撕去了貴族資產階級俄國的壹切假面具,無情地批判了俄國社會的虛偽本質。

“俄國革命的壹面鏡子”

環顧托爾斯泰的壹生,他不僅僅是壹位文學巨匠,有關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為壹位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

托爾斯泰從沒放棄對人生真諦的執著追求。他壹直在思考,社會上層與下層、地主與農奴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在哪裏,農民貧困的根源何在,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

1847年托爾斯泰退學回家,在自己的莊園嘗試改革,設計了壹個莊園改造計劃。他去了莊園附近五個村子中最窮苦的壹個,給貧苦農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這位年輕伯爵的夢想在俄國社會的現實面前成了泡影。不服輸的托爾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間幾乎中斷了自己的文學創作,先後在自己的莊園及其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創辦了20多所學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自由交談。1861年,托爾斯泰還擔任起調解地主與農民之間糾紛的職責。為維護農民利益,因而受到貴族農奴主的敵視並引起了沙皇政府的註意。這壹期間同農民的頻繁接觸,為他後來世界觀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1868年,托爾斯泰受到德國叔本華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懷疑生存的目的和意義,開始了新的思想危機和新的探索時期。在1879年寫成的《懺悔錄》中,他談到了當時的情況:“我有壹些困惑的時候。生活停頓下來了,仿佛自己不知道該怎樣生活,或該做些什麽;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變得憂郁了……”這樣,他開始轉向宗教,有規律地去教堂,早晚在書齋中禱告。

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托爾斯泰發誓要改變自己的貴族化生活方式,不時地參加體力勞動,自己耕地、縫鞋,為農民蓋房子、砌爐子。為實現平民化的夙願,他第三次離家出走,結果再也沒能活著回來……

對於托爾斯泰的思想,列寧這樣剖析到:“托爾斯泰富於獨創性的全部觀點,恰恰表現了俄國革命是農民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他觀點中的矛盾,的確是壹面反映俄國革命所處的各種矛盾狀況的鏡子。”

托爾斯泰的“搖籃和墳墓”——雅斯納亞-波良納

雅斯納亞-波良納,俄語意思為“明媚的林中空地”,位於距離俄首都莫斯科以南約200公裏的圖拉市。托爾斯泰曾經深情地寫道:“如果沒有雅斯納亞-波良納,俄羅斯就不可能給我這種感覺;如果沒有雅斯納亞-波良納,我也許會對祖國有更清醒的認識,但卻不可能如此熱愛她。”這裏被人們稱為托爾斯泰的“搖籃和墳墓”,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壹。自從托爾斯泰1910年安息於此後,他的莊園就沒有壹天真正地平靜過。百年來,俄羅斯以及世界各地的讀者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這個文化聖地,期望親身感受文學巨匠的氣息。

莊園占地380公頃,樹木成蔭,風景優美,裏邊有森林、河流、湖泊、草地等,光蘋果園就有30多公頃。在這裏,托爾斯泰前後度過了60年,他那無比浩瀚、無比豐厚的作品、他的理想與學說無不與這座莊園息息相關。進得莊園,左側是被托爾斯泰稱為“靜穆而華麗”的池塘:童年,小列夫和小夥伴在池中遊泳、釣魚;晚年,老托爾斯泰曾足登冰鞋在池面上疾馳、舒展筋骨。

在造型毫不奢華的故居內,布局、陳設以及2萬多冊藏書等都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就是在這裏,托爾斯泰給人類留下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傳世之作。至今,他的書架上還保留著幾本孔子和老子等中國先哲作品的俄文版譯著。餐廳內、客廳裏,人們仿佛還揣測著托翁與***同生活了半個世紀的妻子從恩愛到爭吵的場景。托爾斯泰1862年與禦醫、八品文官的女兒索菲亞結婚後,曾經過著和睦幸福的生活,妻子不僅為他操持家務,治理產業,而且還為他謄抄手稿,僅《戰爭與和平》就抄過多遍。晚年的妻子卻對丈夫的“敗家”舉動痛心疾首,寸步不離地守護著自己的產業。由於擔心托爾斯泰日記中有不利於自己的內容、發表後讓自己蒙受羞辱,索菲亞甚至以服毒和投河來要挾丈夫。

像光芒四射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散發著無窮魅力壹樣,托爾斯泰的墓冢也吸引著成百上千的朝拜者。說是墳墓,其實外表看起來不過是壹個“長方形的土堆”,前面沒有墓碑,更無墓誌銘,甚至連托爾斯泰的這個名字都見不到。如果不是在接近墓冢附近寫了壹個“肅靜”的俄文牌子,還有“土堆”前的束束鮮花,根本就沒有人會以為這裏長眠著壹位文學巨匠和深邃思想者。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經充滿感情地贊許托翁的墓地,那是“人間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溫暖的墳墓”。

  • 上一篇:十大最值得看的書
  • 下一篇:美麗日記英文怎麽寫作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