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詩品二十四則·縝密_猶春於綠,明月雪時

詩品二十四則·縝密_猶春於綠,明月雪時

摘 要:《二十四詩品》由二十四首獨立的小詩組成,在看似沒有清晰邏輯條理的詩論之間,其實都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自然”。本文主要研究“自然”這壹美學理想在《二十四詩品》中的內涵,把握“自然”的審美追求,筆者認為核心是“真”“虛”“素”“淡”四字。它包括了“持之匪強,來之無窮”的創作手法、“素處以默”“虛佇神素”的創作心態和“真體內充”“倘然適意”的情感要求,以及“幽人空山,過雨采蘋”的空靈沖淡詩味。

關鍵詞:自然 虛靜 真 詩味

晚唐詩人、詩論家司空圖作《二十四詩品》,在看似沒有邏輯體系的二十四則詩論間,滲透著司空圖的美學理想,支撐著整部作品。細致研究《二十四詩品》會發現全文都融合了“自然”的美學色彩。“自然”不僅是單獨的壹則詩論,它在《精神》《疏野》《含蓄》等篇章都有跡可循。理解《二十四詩品》的“自然”,筆者認為關鍵字是“真”“虛”“素”“淡”:首先作詩必須“真力彌漫”,具備真情實感,所謂“情性所至,妙不自尋”,真實是文學的生命;其次,要保持“虛靜”的心態和“素潔”的心境,“素處以默”“虛佇神素”才能領悟生活的真實,泉思如湧;前兩者是達到自然的條件,而“淡”是“自然”的最終的審美追求,“淡”不是淡而無味,它指的是澄淡精致、空靈沖淡。這和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提出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相通,“自然”就是要適合個人性情,保持心態自然,淡泊心境,做到情真詞切,在平淡當中尋求壹種余味,淡味不是寡味,而是含蓄中求得的醇美。

壹、《二十四詩品》中的“真”:真實、真切、真性情

“真”在《二十四詩品》中***出現了十壹次,分別是《雄渾》“大用外腓,真體內充”,《纖 》“乘之愈往,識之愈真”,《高古》“畸人乘真”,《洗煉》“乘月返真”,《勁健》“飲真茹強”,《自然》“真與不奪”,《含蓄》“是有真宰”,《豪放》“真力彌漫”,《縝密》“是有真跡”,《疏野》“真取弗羈”,《形容》“少回清真”。這些都是不同審美風格對“真”的要求,真情、真切、真實都是“真”的內涵,而“真”是達到自然美的首要條件,只有真實的才是自然的,“真”能動人,“真”是文學的生命,《二十四詩品》強調“真”是“自然”審美理想的內涵,也是達到自然美的條件之壹。

1.“大用外腓,真體內充”——真實情感充滿內心

《二十四詩品》第壹則《雄渾》開篇就談到“大用外腓,真體內充”,說明雄渾這壹風格的要求:華美的文辭變化在外,真切的實體充滿於內。從內容和形式的統壹關系來闡明雄渾,其中內容應該具有真實的思想感情。縱觀中國古代文論史,從先秦兩漢開始,關於“體與用”“文與質”即內容與形式辯證關系的論述非常豐富,雖然論述各不相同,但實質上都否定偏頗壹方,文學創作應做到以思想內容為核心,形式與內容相配合,例如鐘嶸所說“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思想內容是主幹,文辭應起潤色的作用,可見,《二十四詩品》講究註重真實的思想感情是可以溯源的。除了《雄渾》《勁健》與《豪放》兩品也要求詩歌飽含真情,而且情感不僅要真實,還要強勁有力。“飲真茹強”是說飽含著純真,培育著剛強;“期之以實,禦之以終”也指讓真實內容充實作品,從“真”和“強”兩方面入手,此時作品的情感豐滿而有力的,可謂“行神如空,行氣如虹”。“真力彌漫,萬象在旁”出自《豪放》,真力與萬象的核心還是真實:真實的激情,真實的生活。“真力彌漫”意味著作家內心充滿真情的活力,運用這種激情去駕馭萬物,才有“吞吐大荒”之神態。

2.乘之愈往,識之愈真——深入觀察並理解生活

鐘嶸《詩品序》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行諸舞詠”,“物感說”指出了生活對人內心情感的影響,作者的性情變化根植於生活,作者在生活中尋求審美,只有對客觀生活體察入微,才能真切地理解生活,所以司空圖在《纖 》篇提出“乘之愈往,識之愈真”。“真”在此處意指真切,即細致、真切地了解生活。文學以豐富的生活為素材,作者細致體驗生活,把握其精髓,才能賦予筆下的生活審美色彩。“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的纖 風格,要求就是細微。詩越是深入細微情景,就越能寫得自然真切。自然美需要文辭細致,情感真切,這正是司空圖所言的纖 風格,因此纖 、細致也是文學創作達到真切、自然的壹個重要原則。

3.“倘然適意,豈必有為”——人生貴得適意

《疏野》篇蘊含了“真”的又壹意旨:真性情。“惟性”“率”“適意”是此品的核心詞。疏野要求做到“惟性所宅,真取弗羈。控物自富,與率為期”,意即只根據作者的性情來抒寫,真實不受拘束,萬物在胸就會取材豐富,把率真作為創作的原則。“倘然適意,豈必有為”是說盡情抒發自己的心意,何必壹定要故意雕琢?因此,疏野風格就是率真,真實描寫作者的性情,真切反映客觀生活,不做作,不矯情。文中取象來描寫疏野的風格,“築室松下,脫帽看詩。但知旦暮,不辨何時”,用文人雅士在山水間適意的生活說明了疏野。“自然”不僅表現為淡泊寧靜的精神境界,同時也表現為要順應人性自然,不扭曲個性,達到超然自適的狀態。

可見司空圖從不同方面強調了“真”的作用,切合自然的“真”在文中具體意旨:真實的情感,真切的生活和率真的個性。“真”能動人,正如莊子所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誠,不能動人”。

二、創作的自然心態——虛靜

虛靜是道家哲學名詞。“‘虛’主要指主體渾化是非因果關系的那種絕對、至壹的心態。‘虛’在消極上可‘捐情去欲’,在積極上更能與物合壹、‘極物之真’‘以

應無窮’。”① “虛靜”“佇素”在《二十四詩品》中是指通向自然審美理想的創作心理狀態。

1.文藝美學中的“虛靜”

“虛靜”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壹個重要的理論範

疇,先秦諸子論述“虛靜”觀,大多從哲學層面上闡發的,“虛靜”是老莊哲學悟道的方法。“虛靜”觀源於老子,老子認為“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②。“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③ 由於“道”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導致認識“道”的難度,如何才能悟道?老子認為只有“致虛極,守靜篤”才能對“道”加以把握。只有保持內心的絕對凈化、精神的凝神專註,才有可能實現對“道”的認識。

  • 上一篇:中國近代批判性的作家
  • 下一篇:38婦女節活動方案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