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妳讀過的那些書,蘊藏著妳所期待的未來的自己

妳讀過的那些書,蘊藏著妳所期待的未來的自己

文/初學者Aqr ?圖/來源網絡

網上流傳著諸如“人生必讀的100本書”之類的推薦書單,當我們懷著如此功利心去閱讀時,我們想的便是通過閱讀那些書可獲得某些真理或是達到人生某種境界,以這種心態去閱讀,我們更多的是把閱讀視為了壹種任務——“壹種有回報的付出”。

依稀記得在我讀大壹那年,老師在課堂上播放了壹段新東方俞敏洪老師的演講視頻,至於內容,其他的我已忘記,仍舊記憶深刻的是他在大學期間讀了800本書。在那壹瞬間,我迷茫的大壹生涯也算是浮現出了壹絲希望——我要讀書!

對於壹個理工男的我而言,在上大學以前,我的課外閱讀經歷也只有《十萬個為什麽》和《意林》、《讀者》等等這類雜誌,而且大多是抱著搜集寫作素材或是吸取精神鴉片的心態去讀的。在那時,閱讀於我而言,是件極其痛苦的事,不可否定的是,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我那顆浮躁的心。

在看完俞敏洪那段演講視頻之後,我的內心開始沸騰了起來,那時的我下定決心要通過閱讀改變自己!於是乎,我開始泡在圖書館裏,找尋各種書籍閱讀,嘗試著讓自己那顆浮躁的心漸漸平靜下來。

或是源於自負的心態,我起初閱讀的便是大本大本難於讀懂的書籍,原以為自己能夠堅持下去,可我卻狠狠地敗下來了,敗給了自己的無能,更是敗給了自己的好高騖遠,壹段時間之後,我便重新調整了閱讀方向,開始尋找壹些有趣易懂的小說來進行閱讀。

在我讀完《第七天》、《許三觀賣血記》和《兄弟》之後,我便開始喜歡上了余華那種透過現實生活區揭露世界黑暗面的寫作風格,余華是我喜歡的第壹個作家,或許啟蒙書對人的影響是十分重大的吧,以至於在我日後的生活與寫作中,我都會嘗試著用批判性思維去看待問題的本質。

嘗到了閱讀的甜果(可以用來裝逼)之後,我開始煽動周邊朋友去多閱讀,後來我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亦勿施於人”。在那段期間,每次讀完壹整本書之後,我便感覺自己擁有了全世界,世界都已掌握在我的手心的虛榮心使我逐漸膨脹,面對孤獨的閱讀生活,我以“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心態其樂濃濃地自我陶醉著。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自己竟是如此壹副嘴臉。 自以為比別人多讀了幾本書就比人家對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其實,閱讀只是使自己邁出了那個無知的深淵壹步,離理性的天堂近了壹小步,僅此而已。

或許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打算,比如我這個月要讀多少本書這類的計劃,又比如我們都喜歡去閱讀那些所謂的“暢銷書”,其實,正如前面所提到的, 當我們出於壹種功利心的考量去進行閱讀時,我們就已經違背了閱讀應當是壹種樂趣而絕非壹種有計劃性的“堅持”,更不是能夠讓妳快速成功的“葵花寶典”。

自然,這些都在情理之中,當我們做壹件事沒有目的時,那做事本身又有什麽樂趣呢?只是,妳我實在是無法用某壹種具體的標準去衡量所謂的有用和無用,既然如此,又何必去糾結於這些呢?

韓國三大未解謎案之壹——《青蛙少年失蹤事件》(又名《孩子們》),在這部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中,有壹位知名心理學博士,他曾留學於美國並就教於韓國國立大學,黃教授用專業知識結合當時情況分析得出結論,失蹤的五個小孩是被其中壹個名為鐘浩的孩子的父親所殺,然而,在集中人力全面搜查鐘浩家無果之後,黃教授的推測便不攻自破。

諳熟心理學的大學教授,在寄望於查清棘手的案件從而壹舉成名的功利心的慫恿下,這名飽讀詩書的文化人,終究還是露出了世人以為的讀書人的醜態——他們徒有理論知識,光會紙上談兵而已。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文科壹詞的英文為liberal arts,按字面翻譯則為自由藝術,也就是文科學習者應培養為有自由思想的完整的人。在大家看來,文科或許並不liberal,大家眼中所熟知的文科只是背背背,自然,這其中存在著許多誤解。

事實上,直到我自己由理科專業轉入熱門的文科專業之後,我才發現,絕大多數老師還是會鼓勵我們用自由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不應被壹些固有的思維所限制,最應值得壹提的便是教我們宏/微觀經濟學的老師,在課堂上,他會旁征博引,使得大家夥兒註意力高度集中,他也會不斷推薦好看的書籍和電影給我們,通過他的教學,我們才察覺原來生活到處都充滿經濟學問題,枯燥的經濟學也能生動有趣。

任何壹種特殊的情況僅僅只是千萬種可能之壹,如若我用這樣壹種情況去推測出文科教育是自由的,難免會顯得太過於武斷。

記得前段時間有壹個學理科的朋友跟我聊天時談到,他比較喜歡閱讀壹些諸如政治和人性這類文科書籍,而且高中時文科成績較好,但卻由於不喜歡文科那種教育而果斷選擇了理科。

或許在這位朋友看來,文科教育不僅不會發散反倒會局限人的思維。在我讀高壹那年,年邁的物理老師經常跟我們說學習應當“解放思想”,那時的我尚且無法理解,現在看來,老師的那句“解放思想”或許就是要我們在面對問題時得擁有個人的見解,而不跟隨大眾的潮流隨波逐流吧。

人之所以作為壹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不正是因為每個人都跟別人有所不同嗎? 做人尚且如此,閱讀又何嘗不是呢?倘若別人都在讀所謂的“暢銷書”,妳也不管自己是否喜歡而以壹種“別人都在讀的書,質量肯定不會差”的心態去追隨,用現在時尚的話來說就是,“妳做什麽都跟別人壹樣,那妳跟鹹魚有什麽兩樣呢?”

真正會閱讀的人,妳會發現他們的閱讀習慣是十分隨意的,沒有功利心,至於書的選擇,也只是隨緣罷了,他們的內心也由最初的浮躁逐漸平息下來,他們會發現自己面臨的問題,書本中早有萬千人們所經歷過,而答案就藏在字裏行間。

通過閱讀,妳會發現書本中藏著壹個更大的世界在等待妳去探索,妳不會再把自己人生定位在某壹個狹小的空間裏。 在成長的每個階段,不同的書籍會帶給妳不壹樣的營養,有時那些看似早已忘記的書,在未來的某個特定時間點,妳所讀過的那本書,會引領妳走出那時的困境。

通過閱讀,妳會逐漸學會用理性的視角去看待世界,當感性占據妳生活的絕大壹部分時,妳會發現自己無法駕馭自我情緒,別人任何壹句煽動性的話語在妳看來都是直擊內心的,而妳所釋放出來的情緒都是在妳接收到信息之後不加以判斷而得出來的,所以妳最終只能淪為情緒的奴隸。

通過閱讀,妳會發現“生活何止當下,還有詩和遠方!”都說90後這壹代是敢於做夢的壹代,“夢想還是要有的,萬壹實現了呢”是我們常掛於嘴邊的話語,然而,我們當中總有人會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某個小圈子裏,我們總會有這樣的想法:“在這樣壹個普通學校,我這輩子也就只能這樣了”、“我是學工科的,講究的是實實在在的技術,閱讀再多書籍又有什麽用呢?”。

對於這些困惑,我比較喜歡用“格局”這個看起來略顯空泛的詞跟他們灌雞湯:“請放大妳的格局,妳的人生將有無限可能!”

當我們不再以壹種功利心去“堅持”閱讀,反而覺得閱讀是壹種愉悅的體驗時,我們便會發現閱讀能夠重塑自我,隨著歲月變遷,那些最後仍深藏於我們內心的書籍,則蘊藏著那個我們期待成為的未來的自己,相信到那時,我們便能夠理解白巖松的那句“ 我們讀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了。

最後,我想以壹句類似雞湯的話語來結束這篇文章,那就是:

物質屌絲壹夜逆襲,精神屌絲永不翻身!

  • 上一篇:白鹿原影視城值得去嗎
  • 下一篇:ps設計教學什麽是ps圖層蒙版?怎樣使用ps蒙版?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