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如何提高新聞作品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如何提高新聞作品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感染力:新聞作品生命力之所在

□ 劉保全

我在翻閱第16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過程中,壹篇題為《3.5萬救命錢留給病友》的消息作品深深吸引了我,這篇壹等獎作品,確有壹種值得稱道的強烈的感染力?

人民日報社前總編輯範敬宜在為《山河壯麗人多情》壹書作的序中寫道:“新聞作品最重要的是什麽?最難達到的是什麽?總結幾十年走過的新聞道路,我終於抽象出來兩個字:感染?十多年前,壹位普普通通的讀者給我寫信說:‘生活感染了妳,妳又通過自己的筆感染了讀者?’我壹直驚訝這樣壹位並沒有研究過任何新聞學的小學教師,何以能把新聞作品中生活——記者——作品——讀者的關系概括成壹個如此完整?準確的公式?確實,感染是新聞作品生命力之所在?不能感染人的新聞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作品?追求感染力,是壹個記者的天職,也是畢其壹生的奮鬥目標?”

感染力從何而來?

——感染力來自文中的真情?這篇消息報道的是“在長沙湘雅醫院,當白血病患者彭敦輝送走病友歐陽誌成回到病房後,看到了歐陽誌成留給他的3.5萬元現金和兩封信?讀罷,捧著救命錢,彭敦輝頓時淚雨滂沱”?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本文是不會有如此大的感染力的?這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精辟之言:“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現在我們有些年輕記者在寫稿時,不大註意運用情感這個作料?實踐證明,如果運用得當,新聞人物就顯得有血有肉?

壹提起人情味,有人就誤解為“兒女情長”?在此,我想引用魯迅的壹首詩,是表達他對兒子海嬰的深厚情感的:“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詩的題目是《答客誚》,誚,就是諷刺?魯迅的兒子當時不滿三歲,活潑好動,不像那時壹般的孩子呆頭呆腦,於是有人攻擊魯迅,說他溺愛孩子,魯迅便寫了此詩?大意是,興風狂嘯的老虎,尚且時時回顧小虎崽子(於菟,即小老虎的別稱),何況是我呢?如果對於新聞中需要“情感”還有什麽誤解,不妨以魯迅的話為座右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無情物”,“情不是形式,而是內容”?這些已被大量的新聞實踐者所證明,確是經驗之談?

——感染力來自語言的平實?質樸?在報社的編輯部裏,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有的記者從第壹線采訪歸來,在向部主任或總編輯匯報情況時,往往講得有聲有色,眉飛色舞,使聽者無不為之動容,但是壹寫成文章,又變為幹巴?枯燥?蒼白的另壹番面目,令人味同嚼蠟,不堪卒讀,原因何在?他們違背了“話怎麽說,文章就怎麽寫?用淺顯的話,講出深刻的道理”這樣壹條寫作規律?這篇獲獎作品的成功,就在於作者用平實?質樸的語言,通過兩個病友之間的交談及留下“3.5萬元救命錢”的感人事實和壹個病人寫給另外壹個病友的信的敘述,闡發了壹種人間的真情?大“愛”,正如文中寫的:

我們雖同樣有著新婚的妻子和年邁的父母,雖同樣配上了型且在同胞中找到了可供移植的供者,雖同樣都為昂貴的移植手術費用而絞盡腦汁,但妳還有壹個才出生幾個月的活潑可愛的小孩,還有壹大筆債務等著妳去償還……

妳必須堅強地活著,為了自己,更為了別人:父母?兄弟?朋友?愛人?孩子……

…………

或許這點錢可以作為我父母的壹筆養老金,給他們頤養天年;或許這點錢可以給我兄弟改造那破舊低矮的木房;或許這點錢可以讓我在生命的盡頭得到盡情的享受……但我思索了很久之後都放棄了?

我寧願把遺憾與痛苦留給自己,把希望與機會留給妳,我這樣做的唯壹目的,就是希望妳能用鐵的事實去證明:白血病並不等於死亡!白血病並非不治之癥!

人間因有情而斑斕,世界因有情而多彩,人生因有情而豐富,社會因有情而和諧?消息中真情的敘述,壹個大“愛”的重大主題,對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人心浮躁?金錢至上?功利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無疑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現實教育意義?

因而,新聞語言的大眾化?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力求讓五光十色的生活素材以平實?質樸的筆觸去負載豐富的信息和情理,讓識字不多的人能看懂,讓不識字的人能聽懂,方便受眾理解和接受,應是新聞寫作的最終追求?這篇作品,在對兩個白血病患者之間真情關愛的整個敘述過程中,並沒有使用什麽高級形容詞,也沒有什麽深奧難懂的比喻,更沒有刻意去生造什麽詞句,但讀來讓人感到情真?意切?動心?

  • 上一篇:怎麽做公眾號文章
  • 下一篇:員工的升遷之道—摘自《曾仕強教授教妳怎樣帶團隊》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