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教師節特別企劃,我是媽媽也是老師 Teacher,Mother,Hero

教師節特別企劃,我是媽媽也是老師 Teacher,Mother,Hero

教師節特別企劃,我是媽媽也是老師 Teacher,Mother,Hero 孩子的成長歷程中,有壹大半的時間都在學校裏,「老師」是孩子學習路上重要的引導者,也是除了父母之外孩子主要的學習指標。9月,育兒特別訪問到是老師同時也是媽媽的三位教育專家,當媽媽與老師的身分重疊或交叉時,她們的覺察與建議,絕對值得參考。 「老師」這個工作是否幫「媽媽」的身份加分? 專業知識背景是優勢

身為幼兒園老師的楊慧美說:「因為我對學齡前孩子的發展、引導的技巧及如何陪伴的方法,相對熟悉,因此我可以借此專業知識的背景,並且利用這個優勢,去轉換成『媽媽』的身份來幫助自己的孩子。」

譬如別的媽媽可能會問:「老師,我的小孩都不吃青菜怎麽辦?」而自己是老師,楊慧美清楚的知道,孩子壹定會有壹段時間或他本身就是不愛吃青菜,楊慧美的方式是鼓勵孩子,讓孩子壹點壹點的嘗試。楊慧美認為,幼教老師的身份,幫助她在媽媽的角色上,對孩子的發展有事先的了解,而不會瞎操心地說:「我的孩子怎麽不會這個,我是不是要問壹下老師、醫生?」

延伸閱讀 :寶貝上幼兒園前,先評估2點做5種準備,遠離「分離焦慮」!

幫助自己設定要成為什麽樣的媽媽

林惠雅是大學老師,親子在成長歷程中沒有在同所學校待過,所以老師、媽媽這兩個身分對孩子們來說是分開的,身為老師是「工作」,而在家裏是他們的「媽媽」。林惠雅認為,「身為老師對於當壹個媽媽有很大的幫助,老師的專業幫助自己設定要成為什麽樣的媽媽,對自己有很大的影響。」

給孩子自由開放的思考空間

因為專業在教育領域,比較知道怎麽去引導孩子,李孟芬(以下簡稱李媽媽)習於用比較自由開放的方式提供孩子思考的空間。然而孩子的學校課業基本上李媽媽不會直接指導,「教自己的小孩很容易抓狂,因為會希望他更好,當孩子暫時想不通、無法理解時,會覺得怎麽這麽簡單都不會?這句話如果說出口就嚴重了…」,所以李媽媽選擇不直接參與孩子的課業,而是陪伴與了解小孩的能力,做為與學校或安親老師的討論元素。

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讓媽媽憂心的困擾與對策?

親子互動是長遠的學習

比起課業學習的問題,李媽媽在自己四個孩子身上遇到比較多的是如何面對、了解小孩的情緒,並妥善的處理。也讓原本在「親子教育」這塊蠻有信心的她,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發現仍有許多不足與要學習的地方。

李媽媽的老二(男生)在國小階段曾經發生壹件事情,事隔壹年之後兒子才跟媽媽娓娓道來當時的困擾。那個時候李媽媽很驚訝,原本自覺親子關系還不錯的她,竟無法在第壹時間發現自己孩子的需要,「當下最大的挑戰其實是要接納自己的缺失」,李媽媽坦白地說。「親子互動是很長遠的學習,至少孩子願意開口,他心情好的時候願意跟我聊天,心情不好時我也能觀察知道他不想開口,想自己重新整頓心境,我家四個孩子每個性格都不太壹樣。」

不要給孩子「捷徑」

父母總是求好心切地給予孩子太多,那些大人從經驗中學習到最有效率的方式,直接塞給孩子,或用權威的方式要小孩照做。李媽媽壹開始也是如此,總覺得:「妳這樣做不對,我給妳最快或最好的方式。」後來才發現給予孩子看似厲害、聰明的方式,反而剝奪了他在這過程中嘗試去學習的經驗,要讓孩子自己去找、去想,錯誤也是壹種學習,要給他壹個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不要什麽都幫他準備好,也不要馬上下評斷。

家長的角色就是做壹定程度的支持,而不是幫他規劃,因為人生畢竟是他自己的。孩子有什麽想法時,先聆聽後跟他討論,有時候不壹定支持,幫他分析他沒有想到的部分,讓他知道做壹件事情有很多必要考量,再讓他自己做決定。

延伸閱讀 :準公***化幼兒園是什麽?幼兒托育新制壹次搞懂

掌握教養原則,因應性格做調整

林惠雅家裏的兩個孩子,目前都已經成年,兒子和女兒,兩個人相差9歲,因為孩子不同的個性、能力,在教養上會有壹些差異,但原則基本上是壹樣的,像是尊重、同理、接納、支持這些原則。

兒子在個性上比較有自己的想法與堅持,女兒在社會規範下相對服從,林惠雅在教育兩個孩子上同樣都是用尊重、同理、接納的方式去處理,但會因為孩子不同的個性或能力,去加強他們某些部分,像是讓兒子要稍微回來壹些,不要太過自我;女兒則是需要推她壹把,讓她不要這麽服從社會規範,要多壹點自己。因為每個小孩都有他的獨特性,所以在教養目標、方向、或者是對待的方式會不太壹樣,但教養的基本原則是壹致的。

教師節特別企劃,我是媽媽也是老師 Teacher,Mother,Hero 從小學習規畫自己的時間表

因為上班的關系,林惠雅的孩子在小學時有段時間放學後要去安親班,後來因為跟阿公阿嬤壹起住,所以國小三年級開始就自己回家寫功課。回家後的時間,林惠雅會要求他們自己做時間的安排,事後會壹起看有沒有做到,跟孩子討論是不是某壹項時間排得太少,例如寫功課30分鐘,原本覺得可以寫完,但後來發現做不到就要調整,讓孩子慢慢學會安排壹個合適自己的時間表。林惠雅認為,當孩子學會這項能力,可以按照自己的規劃去完成很多事情,因此她花很多時間去培養孩子的這項能力,不斷和孩子討論時間規畫是否合適,讓孩子對時間有個現實感。

頂嘴或叛逆?表達自己的意見

在和孩子討論的過程中,孩子經常會有自己的想法,不見得接受父母的意見,林惠雅不會認為孩子是在頂嘴或叛逆,而是在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是成長為成人的必經之路。面對孩子經過討論還是堅持己見的情況,林惠雅會先讓孩子嘗試,然後再回來討論其結果合不合適,不合適就再商討有什麽方法可以解決。總是要讓孩子嘗試,才會知道哪壹種方法比較好,就像 Erikson說的,人必須要做很多角色的嘗試,才會知道什麽是適合的。

孩子是否學習才藝?考量方向為何?

讓孩子自己選擇才藝班

在學齡前階段,楊慧美有讓孩子學習畫畫,初衷並不是為了培養他成為畫畫高手,考量完全只是因為他很有興趣。「孩子4歲時,有各種試上的才藝課,例如:音樂、運動、畫畫等等,我都讓他親自去嘗試、探索,最後發現他比較有興趣的只有畫畫。」楊慧美讓孩子參加的美術教室,並不是以讓孩子精熟於畫畫技巧為目的,而是提供多樣性的素材讓孩子去體驗、創作,例如水墨畫、廢物工、捏塑、板畫等,各式各樣不同的創作。

「我認為凡事都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以孩子的興趣為主,只要是好的活動,孩子喜歡,身為家長的我就是支持與鼓勵。」因為畫畫課的活動很吸引孩子,孩子有興趣、並從中得到快樂,楊慧美就會讓孩子盡情去參與。

發現孩子學習上的挫折

林惠雅也抱持同樣的想法,「我壹直都很尊重孩子自我的選擇,孩子的才藝課都是自己說要學的。」老大說要學鋼琴,學了壹陣子卻不想練習,鋼琴老師認為沒有練習再學習下去也無意義,於是問孩子:「妳還要學嗎?」孩子說不要就尊重他的決定沒有繼續再學。而林惠雅發現,兒子到國中的時候很喜歡吉他,學習的過程中從不缺課、或少過練習,那陣子孩子每天回家都拼命的練習。

對待女兒的方式也壹樣,林惠雅讓她自己選擇想學的豎琴,唯壹例外的是畫圖課,因為國小有很多學習單要畫圖,女兒完全沒有概念不太知道要怎麽畫,考量在學校的學習太挫折,於是鼓勵她去上,後來孩子覺得自己會畫了不想上了,也尊重孩子的決定。林惠雅認為學習要有動機,才會學的久,才會學得好玩,不然學習就變成了負擔。

培養藝術賞析的能力

李媽媽家中,才藝依照目的被規劃為兩類,壹是為了未來必須要學習的語言能力,二是培養他們休閑娛樂的才藝。當壹開始孩子還不太了解自己興趣時,幼兒園、國小是很喜歡運動的時期,可以安排體能活動,陪著他們去玩;後來孩子們分別選了音樂、繪畫、舞蹈等部分,會先告訴他們要花費的時間、金錢,和孩子壹起分析和評估未來可能要做的考量,並且要孩子下定會堅持下去的決心。給他壹個時間限制,可以嘗試壹年,如果無法堅持,就不會讓他學了。李媽媽認為,才藝不是為了訓練孩子成為壹個舞蹈專家、或音樂班學生,是培養廣泛地藝術賞析的能力,在過程中也希望孩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喜好。

教師節特別企劃,我是媽媽也是老師 Teacher,Mother,Hero

您和孩子的老師親師關系密切嗎?

親師關系取決於老師意願

對林惠雅來說,親師關系主要取決在老師是否願意讓家長參與的態度,如果老師希望家長不要幹預教學,就會尊重老師的權利,只要不是超出合理的範圍,就尊重老師的教學方式。

兒子國小階段的老師比較不希望家長參與,所以親師互動就較少。女兒的國小老師很熱絡地與家長互動,因此那時候與老師的關系就十分密切,當時林惠雅會和壹群家長去帶早自習的活動。因為女兒老師反應,少子化的影響下,很多孩子跟同儕的互動上有困難,希望透過課程方式促進孩子們的社會互動,所以當時林惠雅花了壹個學期準備課程,以社會發展、社會互動做主題,每個禮拜兩小時的早自習時間,在女兒的班級帶領兩年的兒童遊戲。

學校即是真實社會的縮影

因為兒子的個性比較會向權威挑戰,在家裏林惠雅與兒子常常是透過討論的方式作溝通,但學校老師面對這麽多的學生,不可能花長時間與每個學生去討論,所以當自己的孩子被記過,也會尊重老師的決定,林惠雅認為,孩子需要學習如何遵守社會規範,學校即是壹個真實社會的縮影,有壹定的規範需要遵守。當孩子因違反學校規定被記過的時候,會請孩子壹同討論「當妳覺得這個老師在做事或教學上有不如妳意的時候,妳除了這個反抗之外有沒有別的方法?」討論完讓孩子去試試,很多時候孩子回來都會說失敗了!那就會繼續再討論,所以覺得比較困擾的還是老師(笑)

孩子在我的幼兒園就讀

因為很認同自己學校的教學理念,也在此任教,所以楊慧美非常清楚園所內的同事是如何去照顧、引發、啟發孩子們,所以當自己的孩子是給同事教的時候,楊慧美能給予百分之百的信任,也非常放心,「因為我相信同事彼此之間無論是對於孩子,或是教學的理念、目標都是很壹致的。」

楊慧美刻意避開不跟自己孩子在同個班級,「因為孩子的個性、天生的氣質,他沒有辦法把我轉換成『老師』的角色,看到我他就覺得是「媽媽』。」楊慧美的孩子從小小班開始就讀,總***4年的時間,「在幼兒園裏看到我,他從來沒有辦法直接稱呼我為『楊老師』,但是他會跟別人介紹『楊老師』是我媽媽。」

是同事,也是親師,互動更頻繁

對楊慧美來說,孩子的老師既是同事也是親師的關系,互動上比起壹般的家長相對頻繁,在教學上因為自己身在其中,所以也很了解,也知道大部分這個年紀的孩子會發生的壹些狀況。

楊慧美很清楚自己孩子的壹些特質,所以會先跟老師分享,再請老師協助觀察。譬如孩子是獨生子,所以很喜歡跟同伴玩,然而他跟友伴協商技巧相對不是這麽好,因為他沒有手足可以吵架、商量、溝通。也許他今天跟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不知道怎麽去說出自己的想法。發現有這些問題時,楊慧美回家後就會多跟孩子玩扮演、假想的情境,「我們也鼓勵家長以這樣的方式去引導自己的孩子。」

信任老師,讓老師也信任我

楊慧美表示,即便是在同個幼兒園,也很少機會親自去觀察孩子,因為本身工作就很忙碌,即便有機會在全園壹起活動時遇到,還是沒有辦法實際上進入班級觀察他的狀況,因此還是要透過班級老師協助。

了解孩子並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保持正向的親師關系,有問題都可以隨時互相討論或分享,楊慧美是這樣對待幼兒園的孩子與他們的家長。「當今天我是媽媽的角色,我也相信老師會尊重並支持我的孩子,同樣我也希望老師是信任我的。」若學校老師發現孩子有什麽樣的狀況,回家後楊慧美會努力地協助孩子改善,親師能夠相互信任、***同合作,孩子會是最大的受惠者。

教師節特別企劃,我是媽媽也是老師 Teacher,Mother,Hero

面對孩子的老師,有些什麽樣的期望?

放大至整個教育體制

林惠雅表示,對教育的期望要從整個教育體制來看,因為教育部、教育局規定老師必須要遵守壹些教學模式,從教育體制層層下來到老師,很多老師其實也很為難,有的老師則是受到某些教育的養成,讓他保有某些特定想法,但並沒有對與錯,林惠雅尊重每壹位不同教學方式的老師,只是希望教育制度要有改變。

跳脫以考試為導向的框架

林惠雅特別強調,教育制度不應以考試為導向,我們的教育目前還是在分數的框框裏面。當教學以分數掛帥的時候,重點已經變成如何成為壹個考試機器,而不在於獨立思考。林惠雅的女兒曾經有個有趣的形容:補習最重要目標是看到這個題目馬上自動化知道用什麽方法解,如果妳沒有補習,妳還要思考,就沒有辦法在時間內寫完考試題目。所以當教育沒有辦法脫離以考試為依據的話,老師還是永遠被扣在壹定的教學模式裏。

林惠雅發現,很多學生到了大學後很難適應沒有壹定正確答案的考試,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養成都告訴他們應該有壹個標準答案。林惠雅認為,沒有標準答案才有思考,這也是目前她最希望能培養大學生的重要能力。

不偏頗,做到關註和肯定

國小低年級時,老師就是孩子的天,老師的壹言壹行影響著孩子,李媽媽四個孩子品格的養成,國小老師影響他們最深。

對於老師來說班級經營是壹件辛苦的事情,老師壹定會希望身邊有子弟兵可以幫忙,有些老師可能因此不自覺的偏愛比較乖巧的某壹群,然而另外被冷落的孩子卻可能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印記。李媽媽的兒子在壹、二年級時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兒子壹直到國小五、六年級時,還掛記著這件事,後悔當初自己應該怎麽做會更好,甚至到高中,還在回憶當時的情況,可見國小老師對他的影響相當深遠。

在美國,老師會把每個學生都當寶,李媽媽提到,可能只是壹幅孩子的畫作,壹般人看起來或許覺得不怎麽樣,然而他們會找出這幅畫的特色並稱贊孩子,他們對每位孩子都做到關註和肯定,這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老師給孩子的身教

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孩子回到家中都會壹言壹行的復制起來,即使是簡單的稱贊、不悅的詞、對時事的評論,都影響著孩子,他們把老師當作偶像,所以老師在身教上非常重要。李媽媽的四個孩子國小的誌願都是當老師,就連改作業,都讓他們覺得十分羨慕。然而,當小朋友回來描述老師好像做了不好的示範時,孩子不會知道那是錯誤的行為,李媽媽提醒,要教育孩子正確觀念卻不想塑造老師不好的形象時,可以從孩子帶回來的片段訊息中,請孩子回憶當時的狀況,和他壹起分析當下的情境,可能是因為怎麽樣,所以老師才會做出某個動作,畢竟孩子是以他的觀點著眼而且僅看到事件的部分,父母可以協助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這是很重要的家庭教育,同時也可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自由or權威?

在國小五、六年級是孩子開始建立同儕關系的階段,有些孩子到了這個時期在學習上會開始出現落差,因為他們更重視人際的交往,團體經營變成他們的學習重點。大部分孩子都會有這樣的經歷,作為老師,在這過程中讓孩子去發展團體行為時,也需適時提醒孩子學習的重要性。

李媽媽提醒,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企圖批評他的朋友,這樣只會造成他和妳的關系越來越疏遠,最好的辦法是,陪著他壹起認識他的朋友,邀請他們來家裏。有了這樣的學習,往後到了國中、高中,孩子對朋友的選擇會比較有想法,能知道哪些朋友是值得交往與學習的。

教師節特別企劃,我是媽媽也是老師 Teacher,Mother,Hero

是否擔心孩子的未來?該培養孩子什麽樣的能力,才足以立足於未來?

親子間的溝通與信任從小建立

「我會盡量不用『擔心』的心情去面對孩子的未來,因為沒有辦法預測或為他規劃好未來成長的每壹步,或是每個環境。」楊慧美表示,以老師的角色我們會鼓勵家長要放手,不要壹直擔心,所以楊慧美也這樣期許自己。培養孩子壹些帶得走的能力,會比壹直在替他擔心更有意義。

「孩子的未來壹定會遭遇挫折、迷惘,我就要當孩子背後的支持者、避風港。」從小楊慧美就教育孩子:「今天不管妳做了什麽厲害的事還是不厲害的事,都可以跟媽媽分享。即便今天遇到困難或被老師提醒了什麽事情,妳都可以大大方方地跟媽媽講。」跟孩子之間的溝通與信任要從小做起,有些家長如果聽到孩子跟他說他今天犯的錯,家長會直接劈頭就罵,長期下來小孩就會什麽都不敢跟妳說。面對孩子做了不厲害的事,楊慧美會問孩子:「妳知道自己哪裏不好?哪裏不對嗎?」楊慧美著重在孩子的自省能力,壹直覺得是別人的錯,只會怨天尤人的孩子,將來會很辛苦,因為他沒有辦法找到問題點,或是自我檢討、反省,很容易局限在自己的象牙塔。

別忽略孩子的第三能力

做父母的都會擔心孩子的未來會有什麽樣的發展,林惠雅的孩子很早就確認了他自己的方向,林惠雅認為這同時是優點,也是缺點。因為孩子在國三時就確立了自己想要前進的方向,壹路就明確的往這個方向做很多的準備,但在成長過程中同時也就失去了其他的選擇,所以身為父母仍是擔心。

因為有了明確的方向,林惠雅的孩子自己會去思考缺乏什麽樣的能力,然後主動去學習。林惠雅認為每個孩子能力不壹樣,不應該只看到競爭力、創造力卻忽略孩子的其他能力,身為父母應該要去發覺孩子擁有的能力、優勢、強項是什麽,並協助他發揮他的才能,而當孩子躊躇不前、找不到方向時,適時陪伴在他身邊、了解他的需要。

親密又獨立的關系

因為孩子已經長大成人,林惠雅與孩子的互動相對沒有那麽多,但情感連結是很強的。父母與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若家庭要聚餐,會check彼此的行程,行程可以才會壹起吃,雖然彼此是獨立,連結卻是強烈的,因此在關系上不會需要花太多的互動來確認。孩子有能力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但當遇到任何困難時,家就是他們的避風港。

  • 上一篇:70年代風靡全國的“的確良”,為何突然消失了?它換了個名字?
  • 下一篇:懇求壹分網站編輯工作的年度工作總結計劃報告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