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安娜卡列尼娜為什麽進名著

安娜卡列尼娜為什麽進名著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巨著壹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並沒有簡單地寫壹個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1877年,小說首版發行。據同代人稱,它不啻是引起了“壹場真正的社會大爆炸”,它的各個章節都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蹺足”註視,及無休無止的“議論、推崇、非難和爭吵,仿佛事情關涉到每個人最切身的問題”。

但不久,社會就公認它是壹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達到的高度是俄國文學從未達到過的。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興奮地評論道:"這是壹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壹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而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壹。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也讓後人能夠記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安娜·卡列尼娜》的構思始於1870年,而到1873年托爾斯泰才開始動筆。這是他壹生中精神困頓的時期。最初,托爾斯泰是想寫壹個上流社會已婚婦女失足的故事,但隨著寫作的深入,原來的構思不斷被修改。小說的初步創作不過僅用了短短的50天時間便得以完成,然而托爾斯泰很不滿意,他又花費了數十倍的時間來不斷修正,前後經過12次大的改動,遲至4年之後才正式出版。這時,小說廢棄的手稿高達1米多!"全部都應當改寫,再改寫",這是托爾斯泰經常掛在嘴邊的壹句話。顯然,壹部《安娜·卡列尼娜》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改出來的。

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說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轉移,安娜由最初構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惡劣、賣弄風情,品行不端),變成了壹個品格高雅、敢於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的"叛女"形象,從而成為世界文學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壹。

《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壹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小說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兩條平行線索互相對照、相輔相成的"拱門式"結構,並在心理描寫上細致入微、精妙絕倫。小說中那大段的人物內心獨白,無疑都是現實主義描寫的典範。

100多年來,《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斷地得到人們的肯定與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響無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推向了最高峰,樹起了壹面高聳入雲的豐碑。另壹方面,人們又把《安娜·卡列尼娜》當做俄國19世紀現實的教科書。正是通過它,許多人了解到了俄國19世紀70年代的社會現實。俄國後來的民主主義革命者對社會的攻擊便是從這裏開始的。俄國革命的領導人列寧曾反復閱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皺了。他說:“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裏能提出這麽多重大的問題,能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了壹個第壹流的位子。”

100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臺、銀幕、熒光屏。安娜形象壹直激動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這正說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托爾斯泰與《安娜·卡列尼娜》

關於列夫·托爾斯泰,馬原有壹個說法,他認為托爾斯泰是小說史上爭議最少的作家。我理解他的意思,這裏所說的爭議最少,指的是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說,妳可以喜歡或不喜歡托爾斯泰的作品,但似乎無人能夠否認他作為壹位傑出思想家和第壹流小說家的地位。

在我的學生中間,對托爾斯泰不屑壹顧的大有人在。有壹次碰到壹位學生,依我看他的導師是壹名頗有學問的俄國文學專家,不知何故,該生卻對恩師頗為不滿,提出是否可以轉到我的名下,讓我給他指導。我問他為何要更換導師,他便列舉了原導師的幾個罪狀,其中壹條是:他竟然讓我去讀什麽《安娜·卡列尼娜》。可見,在這些言必稱美國的學生們的頭腦中,老托爾斯泰顯然已經是壹個不中用的古董了。我對他說,導師就不必換了。因為如果我當妳的導師,第壹本推薦的書恐怕還是《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不僅是我最喜歡的長篇小說,而且我也認為,在列夫·托爾斯泰的所有作品中,它也是寫得最好的。《戰爭與和平》也許更波瀾壯闊、更雄偉、更有氣勢,但它不如《安娜·卡列尼娜》那麽純粹、那麽完美。順便說壹句,列夫·托爾斯泰並不是壹個出色的文體家,但他的文體的精美與和諧無與倫比,這並非來自作者對小說修辭、技巧、敘述方式的刻意追求,而僅僅源於藝術上的直覺。

在《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中,列夫·托爾斯泰塑造了許多在文學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安娜、渥倫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寧、奧布浪斯基公爵……在這些人物中,惟壹壹個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帶有點喜劇色彩的就是奧布浪斯基公爵,其他的人物無不與死亡主題有關。如果我們簡單地歸納壹下,這部作品主要寫了兩個故事:其壹,是安娜與渥倫斯基從相識、熱戀到毀滅的過程,以及圍繞這壹進程的所有社會關系的糾葛,其二是列文的故事以及他在宗教意義上的展開個人思考。

正如那句著名的開場白所顯示的壹樣,作者對現實的思考是以家庭婚姻為基本單位而展開的,至少涉及到了四種婚姻或愛情答案:卡列寧夫婦,安娜和渥倫斯基,奧布浪斯基夫婦,列文與吉提。每壹個答案都意味著罪惡和災難。安娜是惟壹經歷了兩種不同婚姻(愛情)形式的人物。在作者所賦予的安娜的性格中,我以為激情和活力是其基本的內涵,正是這種壓抑不住的活力使美貌純潔的吉提相形見絀;正是這種被喚醒的激情使她與卡列寧的婚姻、甚至彼得堡習以為常的社交生活、甚至包括孩子謝遼沙都黯然失色。

與這種激情與活力相伴而來的是不顧壹切的勇氣。當小說中寫到渥倫斯基在賽馬會上摔下馬來,安娜因失聲大叫而暴露了“奸情”之時,對丈夫說出下面這段話是需要壹點勇氣的,“我愛他,我是他的情婦……隨妳高興怎麽樣把我處置吧。”托爾斯泰對這種激情真是太熟悉了,我們不妨想壹想《戰爭與和平》中的娜塔莎,《復活》中的卡秋莎,還有蟄伏於作者心中的那頭強壯的熊——它的咆哮聲壹直困擾著列夫·托爾斯泰。

馬丁·杜伽爾曾認為,托爾斯泰是最具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銳利,能夠穿透生活的壁壘而發現隱含其中的"真實"。但我卻傾向於認為,從根本上來說,托爾斯泰是壹個圖解自我觀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還是晚期作品,主題上的聯系十分清晰,尤其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兩部巨著,其中的人物、情節、主題多有雷同之處,他的觀念的疆域並不寬廣,他的素材也不豐富,但這並不妨礙托爾斯泰的偉大,正如塞萬提斯的狹隘主題並不妨礙《堂吉訶德》的偉大壹樣。小說的真實來自他的智慧,敏感而浩瀚的心靈,而更為重要的是他的誠實。維特根斯坦在讀完《哈澤·穆拉特》以後曾感慨地說:“他(托爾斯泰)是壹個真正的人,他有權寫作。”

  • 上一篇:識字小報壹年級手抄報
  • 下一篇:《蜀道難》哪壹句誇大了旅行的悲傷和蜀道之上的天空?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