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積極的儒家和自然無為的道家是對立的嗎?為什麽?

積極的儒家和自然無為的道家是對立的嗎?為什麽?

提到中國文化,首先想到的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其次也想到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似乎儒家是主動的,道家自然是無為的。在這裏,很多人認為孔子的儒家和老子的道家屬於“對立”的學說。

事實上,顏小二不僅不認為這兩種理論是對立的,還認為它們有互補的傾向。至於兩種理論的“不同”,源於兩種理論討論的層次不同。儒家比道家更接地氣,所以看起來更積極有為,道家其實是“有為”,但道家的“有為”含義更深刻。

或者這麽說吧,儒家的“有為”指的是現實中的積極有為,而道家的“無為”則超出了儒家的“有為”即摒棄私欲。要達到道家的“自然有為”的境界,首先要體驗儒家的“積極有為”,也就是說,儒家的“積極有為”與道家的“自然有為”並不矛盾

1.討論前的先決條件說起儒家,大家可能會想到學校裏“是也者”的君子;說起道教,大家想到的大概就是漂浮在山間的道士。

在壹目了然地討論儒道的區別之前,顏小二還是要說壹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先秦時期的儒家與某些人印象中略顯文弱的書生形象大相徑庭;先秦時期的道教不是後世的道教,流派和宗教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對於這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相關資料去了解,這裏就不進壹步展開了。

下面,有了以上前提,再來說說先秦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

2.儒家的“有為”,就是社會意義上的“有為”。我們知道,孔子把春秋時期看作是壹個“禮樂崩潰”的時代,所以他壹生都在克己復禮中度過,期望能為改善這個混亂的環境做出壹點貢獻。在這裏,孔子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正名”思想。他在混亂中花了很多時間,冒了很大的風險。

當然,孔子之旅以“失敗”告終,但即使失敗了,他仍然沒有放棄宣揚儒家思想。晚年,他修訂了詩、書、禮、樂、義、春秋六經,然後他的弟子們通過這些載體將儒家思想代代相傳。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壹生是有為的壹生,他的內心是有大義的,他壹直在用恰當的方式,在恰當的時間,在內心踐行道與仁。這是孔子作為社會人的責任和使命。

在孔子的天命論中,面對自己周遊世界的失敗,他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似乎是對自己“努力無果”的合理解釋。其實這句話更像是他在踐行心中正義的“無悔”。

作為壹個“社會人”,作為壹個關心世界的有激情的人,他為世界而奔跑。至於跑步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主動去做。其實,從孔子的人生經歷來看,儒家的“有為”從來都是壹種積極有為,有擔當、有擔當、有奉獻的,與名利無關,更多的是社會角色下的責任與擔當。

3.道家的“無為”是自然層面的“隨波逐流”,道家的“無為”看似與儒家相悖,實則相輔相成。儒家的孔子看到了現實層面的人的悲慘生活,道家的老子看到了物欲橫流的世界裏人的精神荒蕪。道家老子通過現象看到了人的欲望過度的危害,在這裏誕生了道家“無為而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特征。

在《道家哲學導論》壹書中,作者對道家的“無為”思想做出了這樣的判斷:

“無為不是否定人的主觀努力,而是不要不顧客觀事實和規律而蠻幹。它要求人們順應自然規律,有所作為。”

這是什麽意思?顏小二舉了壹個例子來說明道教經常被批判的壹點。

比如道家著作《老子》中有這樣壹段關於“學”與“為道”的論述:

“為學,為道是日失,也是失,以至於無為。”

單說“為學”沒有錯,但我們把它和“為道”放在壹起,就不是字面理解的那樣了。

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其意義在於,如果學習知識的目的是源於損人利己的功利心,那麽書本上的觀點和想法再怎麽精彩,也只是我們用來寫文章、談天論地然後間接獲取利益的“外在工具”,而不是我們真正認同並已經內化的內在素養。

所謂“為道所失”,其實就是我們把外在的優秀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這個時候外在的知識越來越少,我們的內涵本質也在逐漸完善。這才是“失與失”的理想狀態。在做到這壹點的最終狀態中,我們將達到無為而治的狀態,即知識和智慧的應用將趨於“自然”。怎麽理解?比如我們在學習“仁義”的時候,我們在實踐“仁義”的時候,不是給任何人看的,而是我們自然行動的結果。這就是“無為”的終極境界。

總之,道家的無為其實是壹種自然趨勢,大家都可以欣賞。

4.儒家和道家是相輔相成的。理解這兩個學派,要從理論所針對的“層面”入手。在顏小二看來,儒家講的是積極有為的社會層面,道家講的是自然層面。這兩者是互補的。要知道,人既是社會人,又是自然人,兩種身份的結合才是“完整”的。如果他們分開了,那是壹種”。

同樣,我們在理解儒道的時候,把儒道的討論層面結合起來,也是客觀的。這樣才不會因為誤會而錯過兩個學校的好風景。

換句話說,道家解決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問題,所以其理論在自然層面表現為“順勢而為”;儒家解決的是人與社會之間的問題,所以在社會層面表現為“積極有為”。由於討論的領域和層次不同,看似對立,實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註:本文為閆小二哲學著述原創獨家發布,如有處理、抄襲等侵權行為,壹經發現將追究責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它們被入侵並刪除(兩周內)。請喜歡這個系列。

  • 上一篇:世界名著裏的絕美文案
  • 下一篇:雷軍要心疼死了!壹句話沒了10個億,網友:雷軍肯定不會給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