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甘肅漳縣,明代工匠留下造橋術,簡單管用!走過的人都說:沒想到

甘肅漳縣,明代工匠留下造橋術,簡單管用!走過的人都說:沒想到

貴清山:斷澗仙橋的傳說

壹橋橫跨兩山,有廊,有欄,有瓦,有檐,雕梁畫棟,五彩繽紛,如此精巧的橋,在隴上非常罕見。

這橋,名為斷澗仙橋。從山下望去,精致,玲瓏,果然有幾分仙氣。

1.貴清之山

這些年, 旅遊 已經成了規模龐大的產業。曾經深藏,不為人知的地方,在廣告的轟炸下,漸漸成為走出深閨,展現出它們旖旎的壹面。

貴清山就是這樣,盡管這座山在宋代就算是名山了。但真正走入老百姓的視野,則是在近二三十年的事。在漳縣有兩座山,不能不說,壹座是遮陽山,另壹座就是貴清山。壹個夏日,我們踏上尋訪斷澗仙橋之路。

出蘭州往東,過定西,到隴西,我們便壹頭紮入大山中。漳縣多山,壹路上,我們都在翻山越嶺中,等到了縣城,我才發現縣城鹽井鎮也被大山圍堵在山溝中,伸展不得。

在漳縣縣城,我們和早已聯系好的朋友會面,稍事寒暄幾句,便匆匆趕往貴清山了。此時,我們整個置身於大山之中,公路是在山間穿行,四下張望,這裏依舊為群山環抱,即便是寬闊處,也不過是兩山相夾的河川地而已。為了生存,鄉親們不得不向山頭開荒。有人途徑此地時寫道:“行路不離巉石畔,耕田多向碧山頭。”可見這裏山大石頭多。

漳縣地處西秦嶺和隴中黃土高原過渡地帶,自古以來,這裏就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爭奪要地,號稱隴南鎖鑰,古人記載說,這裏東維秦隴,西障蕃戎。西秦嶺在這裏留下豐富自然風光遺產,而絲綢之路又給這裏留下了豐富 歷史 文化遺產。

這些介紹讓我們心中多了幾分期盼。貴清山我們聽說多次,但真正走入山中,這卻是第壹次。漳縣的朋友介紹,貴清山風景區包括“禪林桂月”、“斷澗仙橋”、“洗眼清池”、“西方勝景”、“三峰環翠”、“石棧穿雲”等風景點。當然了,我們的重點目標還是斷澗仙橋。

其實,從漳縣縣城到貴清山有些繞道。蘭州市民大多選擇從蘭州直接到貴清山的路線。但我們要和漳縣的朋友會面,只能繞到縣城。從縣城到貴清有兩條路線可通。壹條出縣城35公裏至新寺鄉,然後東行,壹路上能見到滴水崖、佛字崖、活虎寺等景點,全程大約60公裏,第二條路線則從縣城到叭嘛村貴清山林場,這條路略遠,大約70公裏。我們自然選擇了第壹條路。

2.鐵牛禪師

此時,已過中午,坐在車上,昏昏欲睡,就半夢半醒之間,壹個多小時後,有人說到了,醒醒,睜眼看時,眼前已經群峰林立,綠樹參天。

貴清山能有今天的勝景,和壹個人密不可分。他就是鐵牛禪師。這是明初的壹位高僧。據說,鐵牛禪師系漳縣四族鄉馬連灘楊家寺人。其實,他並不叫鐵牛。這是位執著的僧人,14歲出家,16歲雲遊,後來回家鄉,看到貴清山壹帶風光秀麗。於是,就有了在貴清山建寺的想法。建寺需要大量的財物,他只有四處化緣。

那時,剛剛平定了戰亂,各級政府安定民心,安撫民眾,教化人心,尚且顧不過來,哪裏的資金支持他修建寺院呢?

於是,他想起了肅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在改組國家中樞機構的同時又大封諸子為王,讓他們“控要害,以分制海內”。從洪武二年(1369年)開始實行“諸王之制”,將二十三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其中有九位王被封到長城沿線的要塞地區,分別是秦、晉、燕、代、肅、遼、慶、韓、谷等九王。

被封在甘州(今張掖)的肅王朱楧是朱元璋的第十四個兒子,系妾妃所生,初封為漢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為肅王,王府起初設在張掖,建文元年(1399年)移至蘭州。肅王遷到蘭州以後,利用掌握的財力物力。在靠近黃河邊的地方修建了規模宏大肅王府,同時協助地方政府對蘭州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以今中央廣場為中心,修築了周長6裏200步的內城。為了滿足王公貴族們的生活,他們在蘭州城內及其周邊地區也修建大量的生活設施。今天定西縣的內官營、通渭縣的馬營等地都有肅王的莊園。再另壹方面,肅王是方圓數百裏內最有權勢的人物,有他的支持,向其他人化緣也相對好辦。

鐵牛禪師就下定決心,向肅王化緣。肅王可不是壹般人物,向他化緣,自然不能向壹般人家那樣,要講究方法。他到蘭縣(明代蘭州為蘭縣,屬臨洮府管轄)後想出了壹個辦法。民間傳說,鐵牛禪師在前靜坐七天七夜,日夜誦經不息。他的堅毅感動了肅王。肅王召見了禪師,坐而論道,稱贊他像鐵牛壹樣,堅韌執著“鐵牛禪師”從此得名。自然,肅王也支持了壹筆財物,供禪師修建寺院。

有材料顯示,這是貴清山修建的寺院的開始。在鐵牛禪師的主持下,貴清山中先後建起了中峰寺、斷澗仙橋,香火也日漸旺盛。鐵牛禪師還有壹身好武藝,他經常在壹片小樹林中舞刀弄棒,練習完畢後,就在壹清池中洗臉擦身。後來,人們把小樹林叫做禪林,而他洗臉的水池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神奇,據說能治療眼疾。如今,小樹林成了貴清山的壹景“禪林掛月”,洗臉水池成了“洗眼清池”,也誕生了壹段段傳說。

3.斷澗仙橋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有名山必定有高僧。在朋友的帶領下,我們順著山路而上。隴上各山,海拔雖高,但陡崖相對較少,和南方的那種“壁立千仞無依倚”的山相比,隴上的山要好爬得多。可是,貴清山的山路,打破了我們的固有思維。

穿過禪林後,山勢壹路升高,我們眼中也不斷出現,各種各樣奇峰陡崖。果然,這裏山的和其他地方的山大不相同。壹路而行,走走停停,最後抵達了中鋒寺。這是壹塊達2萬平方米的平地。曾建有寺院中鋒寺,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上世紀,三十年前,寺院中4口大鐘。深沈的鐘聲,常常在山林中回蕩,不時驚起壹群群寒鴉,更顯深山的空曠。

中鋒寺對面便是西方景,而中鋒寺和西方景之間,卻是壹個深不可測的懸崖。斷澗仙橋便建在這裏。橋修得極其精美,資料顯示:橋初建於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整個橋長13米,寬1.65米,通高2.3米,六對望柱分作五間,引橋頭各建壹坊,長1.52米,兩檐間距2.6米,橋廊頂為重檐歇山式,橋距地面的垂直高度達500米。我們試著走上去,只見下面,白雲繚繞,令人膽顫。

漳縣的朋友說,貴清山橋先後重修了17次,但重建者始終沒有改變這座橋的建築結構的風格。清嘉慶年間河南巡撫邑人王憲曾寫過壹副貴清山橋門聯:“劃開翠嶂疑無路,步到仙橋別有天。”

山路陡峭,仙橋在頂。如此艱難的地方,修建壹座木橋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肯定不小。在沒有鋼筋水泥的時代裏,每壹個木質建築的牢固程度取決於它的主體木料的大小,比如房屋的壽命完全取決於大梁的壽命。而這樣壹座木橋它的壽命自然也取決於承載跨越山澗的木梁的堅固程度。這座橋長13米,那麽至少需要兩根,長度在20米左右,直徑20公分的木梁。這樣粗大木梁從山腳下運到山頂顯然是壹個非常艱難的工程。

在現代人眼中,在沒有起重機,沒有直升飛機,甚至連大型鐵構件也沒有的年代,要將仙橋的大梁運上山頂,簡直是不可想象的,顯然其中必定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假如人們費盡壹切周折,將大梁運上山頂,如何將大梁橫擔在懸崖上,這又是個難題。

其實,這裏沒有太多的秘密。看慣了現代機械的現代人,總是忽略了古人的智慧。

這是我輾轉聽來的故事,它講述古人高超的智慧。古人不用費勁搬運木梁,木橋的壽命壹般是50年左右。當壹座新橋誕生後,人們就要在橋頭附近,栽植許多松樹,這些松樹壹來點綴了壹道風景。二來保護了橋身。最為重要的是,它們就造橋的大梁。守山人精心呵護著這些松樹,務必讓它們,筆直挺拔,高聳入雲。等四五十年後,松樹長大了,橋也老了。於是,人們砍到橋頭兩株松樹,讓它自己倒在懸崖上,木橋的大梁瞬間而成,輕松至極。這樣,新橋架設的最難問題就解決了,其他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壹座橋,就這樣架設成功了。斷澗仙橋所展現的古人的架橋智慧,讓現代人也自愧不如。當我們忽略了古人,也就意味著丟棄了傳統,所掌握的現代 科技 僅僅是皮毛而已。

  • 上一篇:最好的我們觀後感
  • 下一篇:怎麽清理手機充電口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