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培根 論求知 原文

培根 論求知 原文

培根《論求知》的原文如下: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當妳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當妳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當妳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求知太慢會弛惰,為裝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書本條條辦事會變成偏執的書呆子。

求知可以改進人和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實習嘗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唯聰明者善於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壹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不可專為挑剔辯駁去讀書,但也不可輕易相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有的知識只須淺嘗,有的知識只要粗知。只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鉆研,仔細揣摩。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壹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後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但這只限於質量粗劣的書。否則壹本好書將象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

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辨是非,作筆記則能使知識精確。

因此,如果壹個人不願做筆記,他的記憶力就必須強而可靠。如果壹個人只願孤獨探索,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銳利。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飾他的無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動為改善壹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腎,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壹個思維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去出錯。缺乏分析判斷力的人,他可以研習經院哲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繁瑣辯證。不善於推理的人,可以研習法律學,如此等等。這種種頭腦上的缺陷,可以通過求知來療治。

培根簡介如下:

弗朗西斯·培根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

同義詞?培根(英國哲學家)壹般指弗朗西斯·培根(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壹1626年),第壹代聖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培根12歲入劍橋大學,後擔任女王特別法律顧問以及朝廷的首席檢察官、掌璽大臣等。晚年,受宮廷陰謀逐出宮廷,脫離政治生涯,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活動,寫成了壹批在近代文學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壹部是《偉大的復興新工具論》。另外,他以哲學家的眼光,思考了廣泛的人生問題,寫出了許多形式短小、風格活潑的隨筆小品,集成《培根隨筆》。1626年3月底,培根由於身體孱弱,在實驗中遭受風寒,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人物生平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壹個新貴族家庭。

記載培根幼年時期生活學習的文獻不多。培根幼時接受語言、聖經和神學教育後在1573年,年僅12歲的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壹學院深造,大學中的學習使他對傳統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三年後,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旅居法國巴黎。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裏,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這使他接觸到不少新的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並且對其世界觀的轉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579年,父親突然病逝,他要為培根日後贍養之資的計劃破滅,培根不得不回到倫敦。由於生活開始陷入貧困,在回國奔喪之後,培根進入了葛雷法學院,壹面攻讀法律,壹面四處謀職。

1582年,21歲的培根取得了律師資格,此時,培根思想上更為成熟了,他決心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壹切知識加以改革,並且把經驗和實踐引入認識論。這是他“復興科學”的偉大抱負,也是他為之奮鬥壹生的誌向。

1584年,23歲的他當選為國會議員。

1589年,成為法院出缺後的書記,然而這壹職位竟長達20年之久沒有出現空缺。他四處奔波,卻始終沒有得到任何職位。

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壹世繼位。由於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並,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贊賞。培根因此平步青雲,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

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誌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於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壹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並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汙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英鎊,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後來罰金和監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車經守倫敦北郊。當時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壹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壹次實驗,他宰了壹只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主要成就

歸納法

培根提出了到達各種現象的壹般原因的真實方法—科學歸納法。在《新工具》中,培根把實驗和歸納看作相輔相成的科學發現的工具。他看到了實驗對於揭示自然奧秘的效用。培根認為科學研究應該使用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培根的歸納法對於科學發展,尤其是邏輯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培根在《新工具》中,闡述了他的科學歸納法。他認為,歸納法是從事物中找出公理和概念的妥當方法,同時也是進行正確思維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工具。要獲得真正的知識,歸納方法是不可缺少的。他說:“我們的唯壹希望乃在壹個真正的歸納法。”“歸納法就是為獲得真實證明的方法。歸納邏輯不是在知識問題上研究,而是對自然的權力之藝術的科學。”“他指出:“歸納法是發現個體事物發展變化的法則的工具,是獲得支配絕對現實的規律和能起決定性作用的形式的方法。培根提出的歸納法,不同於簡單枚舉歸納,是種排除式的歸納法。他曾這樣闡述:對於科學與技術的發現和證明有用的歸納法,則必須要用適當的拒絕和排斥的方法來分析自然,然後,在得到足夠數目的反面例證之後,再根據正面例證來作出結論。培根科學歸納法的特點在於,通過查閱存在表、缺乏表和程度表,利用排除法可以逐步排除外在的、偶然的聯系,提純出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總之,培根歸納法就是從觀察和實驗的事實材料出發,通過排斥法來發現周圍現實的各種現象間的因果關系。

培根歸納法的目的是要給人們帶來新的知識,它是壹種認識的工具,而不是議論的工具。培根強調:“我的邏輯對理解力的教導,宗旨不在使它以心靈的纖弱卷須去攫握壹些抽象概念(像普通的邏輯那樣),而在使它可以真正地解剖自然,可以真正地發現物體的性德和活動,連同其在物質中被規定下的法則。“我的解釋方法不限於涉及心的活動或思論(如普通邏輯那樣),而且還涉及事物的性質,所以我要對人心提供壹種規則和指導,使它在每壹情節都能恰當地把自己投在事物的性質上。”

顯然,培根關於歸納邏輯的職責的規定,是與傳統的邏輯大相徑庭的。培根不僅強調了歸納邏輯要研究思維純形式的方面,更為主要的,他強調了要研究思維反映客觀事物、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方法問題。培根的科學歸納法正是以個別的事實陳述為據,通過探詢和判明客觀事物的因果性必然聯系,作出關於事物現象運動變化的壹般結論,從而提供關於事物形式(即規律)的認識。

唯物主義

他是新貴族的思想代表,反對君權神授和君權無限,主張限制王權;擁護清教主張改革,但反對革命。他對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提出必須清除它給人們造成的錯誤認識和偏見(他稱之為假相),以便給認識和科學掃清道路。他繼承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承認自然界是物質的,認為構成壹切事物的最小單位是真正的分子,即事物的簡單性質,它是有限的不變的。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由它的不同排列和組合構成的。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最重要的特性,運動是有規律的,其形式是多樣的。他稱事物運動的規律和規定性為形式。科學的任務就是發現形式,從而獲得行動上的自由,以便征服自然。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

他提出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開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壹切知識的泉源。他重視科學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必須借助於實驗,才能彌補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奧秘。他重視歸納法,強調它的作用和意義,認為它是唯壹正確的方法,但它否定了演繹法的作用是片面的。他把自然科學中孤立靜止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哲學上來,造成了歐洲近代哲學所特有的局限性。他的哲學具有神學的不徹底性,他主張雙重真理,承認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死等宗教教條。他的唯物主義哲學對近代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主要著作有:《新工具》、 《學術的進步》 、 《新大西島》 、《亨利七世本紀》、《培根隨筆》等。其中培根的《談讀書》入選人教版九上第15課。代表作《新工具》,在近代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廣泛的影響,哲學家由此把它看成是從古代唯物論向近代唯物論轉變的先驅。

邏輯學

培根在《新工具》的第壹部分,從兩個大的方面論述了人類產生謬誤的途徑:觀念上的和方法上的,並通過對這兩方面的具體分析指出二者之間的聯系。第壹部分內容,是對舊邏輯——亞裏士多德“三段論演繹邏輯”和經院邏輯的批判,培根把它稱為“破壞部分”。由此,培根提出創建新的科學方法的必要性,並為自己的“科學歸納法”邏輯的出場揭開了序幕。第二部分是關於歸納法的壹些具體要求等,被成為“建設部分”。由此,培根把傳統邏輯帶入到壹個新的階段,歸納邏輯成了以後邏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培根認為: “歸納法就是為獲得真正證明的方法。歸納邏輯不是在知識問題上研究,而是對自然的權力藝術的科學”, “歸納法是發現個體事物發展變化的法制的工具,是獲得支配絕對現實的規律和能起決定作用的形式的方法。”“在這裏,培根給我們勾勒出了歸納法的定義,即,科學歸納法是從事物中正確找出公理和概念的方法,是進行正確思維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工具。

哲學

培根主要是壹個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他壹開始就探索實驗方法的各種可能性,要做科學上的哥倫布,同時要引起別人的註意,使他們能把這些可能性變為現實。在方法論上,培根努力想把學者傳統和工匠傳統的方法結合起來,以便導致他所說的

經驗和理性職能的真正合法的婚配;由於兩者被粗暴地和不幸地隔離開來,所以人類大家庭才陷入混亂,在估計這兩個傳統在當時所處的情況時,培根把工匠技術日積月累的成長和哲學發展的錯誤路線作了壹個對比。他認為,雖然致力於機械技術的早期的人們工作粗糙,笨拙不靈,但不久他們就獲得了新力量和新才能。古代哲學生氣勃勃,但後來就壹蹶不振。對這種相反境遇的最好解釋是,機械技術往往是許多人***同努力而產生的單壹結果,而哲學上則往往是壹個人才毀掉許多人才。許多人屈服於壹個人的領導……從而不能作出什麽新的貢獻。因為哲學壹旦和使它發育成長的經驗隔離開來,哲學就變成死的東西了。但只要把實驗和理性的這兩種機能更緊密地和更精純地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有很多的希望。

培根從根本上批判了自古希臘以來的學術傳統。他不滿意古希臘哲學家以及由此而發端的輕自然哲學,重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和神學的學術傳統,他認為正是這種傳統妨礙了自然哲學的發展,使自然哲學處於幼稚狀態。

培根認為,古希臘哲人僅有的壹點自然哲學研究,特別是亞裏士多德的自然哲學研究也是不得門徑的。培根批判亞裏士多德的思辨哲學,認為亞裏士多德把對自然的認識從屬於無用的思辨、邏輯和辯證法,以潛能和現實等邏輯範疇構築世界,這就使他的自然哲學富於思辨而無實際用途。在他看來,古希臘有壹些哲學家如赫拉克利特、德漠克利特、阿那克薩哥拉以及恩培多柯勒等,尚有壹些自然哲學家的味道,因為他們的學說涉及到經驗和事物的性質本身。而亞裏士多德則不同,在他的《物理學》、關於動物學著作以及其他自然哲學著作中,雖然常常涉及經驗,但他的結論卻並不是從經驗得來的,而是先驗的,因而經驗常常被裁減得適合先驗的結論。而且,他也經常人為地給事物增加壹些性質,這從根本上是對自然哲學的敗壞。

培根特別從方法上批判了古希臘理性支配下的自然哲學研究。他認為自古以來,從沒有人認真地借助於壹種試驗程序從感官出發,開辟壹條人類理解之路。首先,人們在研究事物時往往訴諸於前人的說法和意見,然後便開始沈思默想,這種方法為意見所左右,是完全沒有基礎的;其次,人們也經常求助於亞裏士多德的邏輯來研究事物。但這種邏輯只是在壹些既定的原則和原理下,發現與之符合的事物,它既不能發現原理,也不能窮究原理,最後,只能把它歸於信仰。即使古代經驗主義者所謂的“經驗”,也不過是“脫箍之帚”,它是壹種隨心偶遇、漫無定向的經驗。他所說的“經驗”是用歸納法整理過的經驗,這種歸納法就像蠟燭,能夠照亮經驗的道路。於是在《新工具》中,他系統地論述了歸納法這壹探究自然的新方法。

法學

以其哲學理念為基礎,培根本人對於英國法有壹個宏大的法典化、系統化的構想。他將英國法視為壹個不定型之物,但可根據與自然法相壹致的原則,以壹部完整的法典的形式對其加以重塑,從而使其轉變為壹門徹底的科學。作為英國司法界的領袖,他認為自己必須擔負起這壹使命,而將之前零散的命令系統化的《大法官法院法令集》的編撰恰是培根履行這壹使命的重要成果。

在培根1923年版的《學術的進步》壹書中,他以“執政官法院”之名對大法官法院進行了細致的討論。在書中,他探討了執政官法院因法律固有的不周延性而有存在的必要,同時也指出必須對其管轄權予以限制;他也堅持普通法和衡平法必須有明顯區分,而不能混同,否則將導致自由裁量權最終取代普通法的結果。而且,沒有法院能夠“基於衡平的借口”違反“壹部明確的制定法”而作出判決。此外,就大法官法院的運作,培根認為,有必要“為法官制定明確的規則,並且向人民予以公布”。

  • 上一篇:德國表現主義的成就及影響
  • 下一篇:描寫男人背影的句子19句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