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在現實生活中,"孔融讓梨"式的教育有沒有必要?正方有必要

在現實生活中,"孔融讓梨"式的教育有沒有必要?正方有必要

孔融讓梨是壹則我們壹直很欣賞的子女教育方面的實例,但今天的我們該如何解讀呢?

古時候壹個叫孔融的孩子,他非常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壹日,父親買了壹些梨子,特地揀了壹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壹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妳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妳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壹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我們不斷鼓勵孩子要把自己的東西無私地分享給別人,同時也不斷告誡孩子不能隨意向別人要東西,或者隨意接受他人的東西。但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卻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是不能用善惡來判斷的。我們自身的成長過程中,壹個比較大的缺失就是我們壹直被教育---別人比我們的需要更重要。但壹個人不珍愛自己的人又如何學會珍愛別人呢?壹個連自己都覺得不重要的人又如何感知他人的重要呢?我們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詮釋無私這個概念,當然不是要與社會道德相沖突,重要的是我們在教育子女的過程要讓孩子學會尊重自己,愛護自己,並且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想孩子擁有這樣的觀念,才能在社會活動中表現的自信、自足,並學會尊重身邊的所有的生命。

總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在公***的場合或是幼兒園,孩子正在玩的玩具,或是心愛的零食被別的孩子給搶走;在家裏,朋友帶著孩子來做客,壹盤水果端上來,寶貝看著有大有小的而猶豫不決,從內心來講,作為家長,妳希望孩子怎樣做?在與孩子獨自散步的時候,針對這 樣的事件,妳會怎樣教育孩子?

“孔融讓梨”的精神壹定要時時刻刻都提倡嗎?孩子在學會了謙讓的同時失去了什麽?讓孩子學會“謙讓”和“維權”是相互矛盾著嗎?歡迎大家發表您的觀點,說出您的心聲!

過時了。人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要和經濟制度相適應。人做什麽不做什麽,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其實都是由“經濟地位”和整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讓梨,是封建制度的產物,如果現在是資本主義了,那就該搶梨了。

我感覺教孩子讓梨也沒錯。但是事情有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

量量小的時候就是很軟弱的,別的小朋友搶他的東西也不知道怎麽辦。所以常常丟東西。後來,我發現這樣根本不行,這樣的教育對孩子不利。只能讓他更軟弱。所以我對量量的教育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能太軟了。

我不贊同不分場合、不分事由的提倡“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是壹種美德,如果壹味的強調這種美德,那麽在很多事情上會因為這種謙讓而使自己失去很多機會,如果,兩個人的高考分數壹樣,可錄取的名額卻只有壹個,如若在這個時候發揚了謙讓的美德,那麽,所付出的代價有可能要背負壹生,當然也不否認“塞翁失馬”。

尤其在這個競爭的社會,妳能發揚這樣的精神,但未必每個人都會這麽做。現在提倡的是搶而不是讓!

不過,在家裏,老人面前,這樣的美德還是需要發揚的。尊老愛幼是任何年代都要提倡的。從最身邊的講起,晨在姥姥家的時候,周圍的親戚鄰居家的孩子都比她小,從小就被灌輸了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的思想,所以凡是比她小的孩子要她的玩具,她從來都不吝嗇。回到我身邊後,有幾次在運動場,她正玩的開心的時候,有小朋友要玩,她就乖乖的讓給了人家。事後,我問她當時是不想玩了,還是覺得人家要玩就應該讓人家玩?她的回答是她還想玩,但別人要了就先讓別人玩,等別人不玩了她再去玩。我記得我當時是這樣告訴她的:“如果以後還有這樣的情況,妳就要跟小朋友講::我還沒有玩夠呢,等我玩夠了再給妳!”

這樣的教育進行了好多次,也看到了些效果,譬如跟欣欣在科技館搶積木,同順順在宜家為玩具較勁。問過幼兒園的老師,老師壹致評價晨是個乖孩子,從來不跟小朋友搶玩具,這乖的背後讓我擔憂,看來“不讓”的教育還要繼續。不主張她壹定要把別人手裏的東西搶過來。至少要做到自己手裏的東西不被別人搶過去。

或許,我是個狹隘的家長,我教我的孩子有道德,有愛心,也要教會她保護自己!

光明楊左使:

與人交往,中國有個“孔融讓梨”,而外國有個兄弟分餅的故事。

與人交往,中國有個“孔融讓梨”,而外國有個兄弟分餅的故事。講的是:兄弟倆為壹塊餅發生爭執,於是請媽媽來分,媽媽只是給了壹個規則並監督規則的執行,這個規則是:哥哥來切,弟弟先拿。

我覺得這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引人思索和借鑒。

“讓梨”式教育中,讓梨者無疑進行了壹個很重要的心理技能學習:與自己的欲望作鬥爭。而被讓者的狀態則是不確定的,他有可能也會謙讓從而產生有益的學習,也有可能選擇笑納,從而使自己遊離於教育過程之外,甚至產生相反的作用。

在“分餅”式解決問題的方法,給人的教育則是,壹個人吃的餅比別人少,責任只在於他自己,他沒有任何理由埋怨別人。而“讓梨”式教育中,吃小梨者似乎可以堂而皇之的指責別人不謙讓,是不是這種教育會流於抱怨他人的壹種結果?

而且我們有理由問:謙讓者經常吃虧是公平的嗎?孔融能不能吃到大梨,取決於被讓者是否也真誠謙讓。而現實生活中常常則是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居多。

在我看來,有時規則更有效更有力度。常常就是這樣,壹個簡單的規則使雜亂的事物變得有序。

燕京啤酒:

呵呵,告訴大家個件事。偶給小家夥講“孔融讓利”的故事,小家夥聽的很認真。過了壹天,他問我:“他們是不是都很老了,吃不了幾個梨了?” 暈!!

但是我覺得還是應該讓孩子懂得什麽叫做謙讓,優良的美德應該保持下去。孩子們會比我們區分的更清楚:什麽時候該爭,什麽時候該讓。(我就是不會爭啊!)

道德的本質是什麽?道德是調解人和人的關系的準則。為什麽要有這個準則?因為要調解利益得失

哈哈,本質是什麽? 是調解大家的利益的東西,就象商品的價格是調解買賣雙方的利益的東西壹樣!道德,就是壹個價格那種類型的東西!那麽時代不同了,東西價格自然也就不同了,從前水是不要錢的,現在要錢,從前手機3萬壹個,現在300兩個。道德也是這樣。

其實有些東西本質是始終沒有變的,變的只是對本質的認識和表現形式!

關於“孔融讓梨”問題的思考。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壹個範例,它提倡的是種面對物質利益要謙讓的壹種精神。這種精神無疑是高尚的,是時時都該學習並傳揚的。

人活著若只為自己,那他既活不好,甚至還活不下去,這不光在物質缺乏時如此,在物質豐富時也如此。因為壹個人是無法獨立地生活在世上的,他要活下去還活得好就必須和別的人產生合作關系,***同創造財富,享受財富。而在合作的過程中,如果人人都在想著為己,或少貢獻壹點,或多享用壹點,那這種合作就難以進行下去,或原本自願平等的合作演變成壹種強迫的不平等合作。這點在物質貧乏的人類早期顯而易見,那時生產力低下,獲得的物質產品有限,這時人人必須在合作中各盡所能來獲得更多的東西來養活大家,同時在所獲物質不多的情況下必須貫徹的分配原則,即男女老少人人都要有的吃。但考慮到各種因素如男人幹體力活,女人養育等,就有個誰吃多吃少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靠大家公認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辦外,還靠壹種歉讓的精神來調節。前者原則有點強制性,而後者精神全憑自覺,所以後者才顯得高尚。“孔融讓梨”就是古人對謙讓精神的贊美和頌揚。

如果說在物質貧乏時“謙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那在現代物質較豐富時還要提倡謙讓嗎?我以為要!壹是因現在的物質豐富是相對過去的,還沒達到足以滿足所有人需求的程度,而且在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貧富差距。這種差距有的是合理的。如因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等造成的;有的是不合理的,如因侵略,剝削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調節貧富差還是要有個全球性的原則及謙讓精神;二是“謙讓”精神現已不單指在物質分配方面,而漫延到人的許多行動中,如大到名譽地位,小到上車讓座。無需置疑,謙讓作為道德內容的壹部份也成了人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而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是相輔相成的,缺壹不可。人類既不需要物質貧窮的社會,但也不想要精神醜惡的社會。

關於“孔融讓梨”是不是時時適用的討論,我以為關鍵不在“讓梨”的道德價值本身,而是在人們為何會對“讓梨”的現代意義提出疑問?在深入壹步,現在人的價值觀,道德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此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

木橋爸爸:

我覺得應該把“謙讓”與“維權”結合起來同時進行,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同時融入“協作意識”的培養。

小的“謙讓”其目的在於更大、更廣的“維權”,壹個人擁有了“謙讓”的美德,會贏得更多人的尊重,這會使人品德高尚,從而更具影響力,更具協作能力,進壹步會得到更大的“梨”。

小鳥媽:

我對女兒的壹次教育

不錯,謙讓和維權是應該結合起來的。如果謙讓的結果被看作是理所當然而不被人認同,得不到相應的尊重,那麽,這種謙讓壹直持續下去,無疑會極大地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和利益。

講壹講最近壹次對女兒的教育,供大家討論。女兒(壹年級)的同桌是壹韓國男孩,十歲,比較調皮。有過幾次將女兒文具盒裏所有鉛筆(8-10只)有意戳斷的記錄,更時常上課時因為聽不進去課而去砰砰女兒,踢踢女兒等,惹得女兒十分生氣。可她既沒有告訴老師,也認為上課幹涉他會影響老師講課。她沒有采取任何反抗措施,因為她總認為動手不是好學生,可光講理不起作用,於是就覺得不痛快。我幾次教她動手反抗,哪怕在上課時他動手時狠狠踩他壹腳都可以,然後再給老師解釋,可是無效,她認為不對。於是,在又壹次鉛筆被折之後,我認真和她談了壹次,明確要求她必須去將那男孩的所有鉛筆頭戳斷壹次,給他教訓。如果做到了,我給重獎。同時,我還考慮到那男孩可能告狀,和同女兒練習了面對老師怎麽為自己辯護。

“孔融讓梨”精神的現時代思考

友善壹詞最早出自《漢書?息夫躬傳》:“孔鄉候傅晏與躬同郡,相友善。”意即:傅晏與息夫躬二人同鄉,因而相友善。中國人歷來把善作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標,與人為善、與鄰為善是我們的優良美德。在與人為善、與鄰為善的優良美德中,“孔融讓梨”式的友善被極力倡導。

壹、“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具有深刻的內涵

“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是在中國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中形成的,幾千年來,潛移默化於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中,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處世態度。“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孕育於中國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具有深刻的內涵。

(壹)“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和善”與“仁愛”思想的揚棄和升華。古代賢哲對友善有過許多精辟的論述。老子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論語》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荀子深知友善的重要性,他說:“與人善言暖若錦帛,與人惡言深於矛戟”,“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我國浩如煙海的文化古籍中,有關和善、仁愛、的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諸如“居上不驕,為下不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兼相愛,交相利 ”……大凡傳世的人生金言,都是先哲聖賢對仁愛、和善的睿智思考與理想描述,無壹不對“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產生影響。盡管有些思想不無歷史的局限性,但大體從壹定意義上揭示了人際關系的本質及處理人際關系的壹些基本原則。這些倫理道德思想與“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的***同核心就是仁愛,就是倡導愛人、交人、助人、利人的道德觀念。這是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基本道德規範,也是我們今天提倡的友善的重要思想理論來源之壹。

(二)“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簡單地闡述了友善的基本內涵。孔融讓梨的行為體現了孔融友好待人、與人為善,生活中處處為他人著想的積極壹面。友善,意味著關愛他人,不苛求於人,不強加於人,進而有助於人,它表明人的胸懷寬廣,精神境界純凈而高尚。友善是愛心的外化,壹個充滿愛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從宏觀的、廣義的、群體的角度看,“孔融讓梨”式的友善體現了我國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壹致的基礎上追求穩定、和諧、統壹的強烈願望和道德理想。從微觀的、狹義的、個體的角度說,“孔融讓梨”式的友善是每個公民在處理人際關系過程中所應具有的道德追求。友好相處,已經成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壹個重要內容。總而言之,“友善”,就是指友好和善良。友好指對人的態度和藹親近。善良指壹個人能夠在生活中處處為他人、社會著想。“友善”就是友好待人、與人為善。

二、“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具有鮮明的現時代意義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友善列入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既包容了仁愛等傳統道德的精華,更賦予其反映人類社會發展和當代中國現實需要的時代意義。“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具有鮮明的現時代意義。

(壹)“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是人類社會和平健康發展的道德支柱。21世紀的壹個重要特征是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依存程度越來越高。既分工越來越細,又是壹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如果國與國之間存有“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那麽,或許我們就不會看到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廢墟,也不會看到伊拉克人民的流離失所。既然任何國家、任何地區、任何崗位和工作都不是孤立存在,那麽,讓“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成為人類社會和平健康發展的道德支柱,全人類***同創造壹個友善的生活與工作氣氛,確保人類社會整體功能和平健康發展顯得十分必要。

(二)“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是社會穩定、和諧、有序的必然要求。人和才能政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發揚和倡導“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已經成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壹個重要內容。壹個人友善待人,人必友善待他,這樣才能形成合力,成就大事業,整個社會的氛圍才會和諧,總體效率才會提高。這些年來,社會各界開展了各種互幫互愛互助活動,如“希望工程”、“送溫暖”等活動,使“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發揚光大,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和諧的人際關系,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了巨大的親和力和促進作用。我們高興地看到,在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同誌之間、鄰裏之間、部門之間、地區之間湧現出了無數友善的感人事跡。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是社會穩定、和諧、有序的必然要求。

(三)“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所倡導的群體性、互利性是公民生存的內在要求。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具有群體性和社會性的,“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是人求得生存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對他人友善的人必然會得到他人的尊重,而對他人敵視的人往往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生活中,會碰到許許多多來自別人的“對不起”。生活中,每個人也都可能制造許許多多的“對不起”。每個公民應當具備“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不但“敬業”,更要“樂群”,註意搞好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相待,相互幫助,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搞好方方面面、環環節節上的協作,這是保證我們取得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

三、“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在現時代的缺失及德育工作者的責任

實際生活中,有壹種典型的錯誤觀點——“現在人們普遍越來越自私”,認為“孔融讓梨”式的友善既不是人人能做到,又不是做到就能受惠。不久前,75歲的昔日足球名宿、首屆“國門”徐福生在北京街頭騎車與壹轎車發生刮蹭,在隨後的爭執中,被年輕的司機揮動老拳毆打猝死就是明證。因此,有些人固守“老實人吃虧,善良人受欺”的人生信條,在人際交往中耍奸使猾,逞強鬥狠,似乎誰潑、惡、狠、橫,誰就能在社會上占上風、不吃虧。這種偏狹心理和錯誤認識,是實踐“孔融讓梨”式友善的極大障礙,也直接導致“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在現實生活的缺失。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之不能徒,學之不能致,是吾憂也。”(不去培養道德,不去講求學問,聽了也不能去做,不好的行為不能改正,值得憂慮。)在當前新時期德育工作中,在學生中弘揚和培育“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是當前德育工作也是我們德育工作者的時代使命。

(壹)抓住時機,在關鍵時刻弘揚和培育學生“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 “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的弘揚和培育無疑是長時效的歷史積澱過程,不可能壹蹴而就。弘揚和培育學生“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需要德育工作者的長抓不懈。在當前新時期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始終重視、加強和改進學生的友善教育,經過師生***同努力,大部分學生呈現與人為善的良好態勢。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的弘揚和培育要抓住關鍵時刻。我校05屆高三畢業班有壹品學兼優的學生,在高考前夕,由於父親住院,家裏經濟吃緊,學習積極性壹落千丈,與同學的相處也顯得格格不入。班主任老師在了解情況後,壹方面讓與該同學較要好的同學盡量關心照顧該同學外,壹方面主動接近該同學,在征得該同學同意後,發動全班同學為他捐款。由於班主任老師在關鍵時刻抓住教育時機,不僅該同學改善了與同學的關系,而且全班其他同學也受到了壹次很好的友善教育,該同學所在班級也在05年高考中送出最多大學生。無數事實證明,在非常時期、關鍵時刻,學生的友善意識會得到特別的強化。與之相應,學生所受的觸動和感受也比平時要深刻得多,影響深遠得多。

(二)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在親身實踐中弘揚和培育“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的培育離不開宣傳引導,但是投身實踐則是更為有效的途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校可以創造條件,組織學生親身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為他人和集體、為學校和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比如學校可以開展“把愛獻給後進生”、引導學生把微笑、鼓勵及適度的贊許獻給後進的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弘揚和培育“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學校也可以通過校園藝術節、運動會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親身實踐中弘揚和培育“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學校還以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朋友、家人友善,“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讓自己的周圍充滿善良、善意和善舉。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弘揚和培育“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

 (三)創設氛圍,在真情互動中弘揚和培育“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的弘揚和培育需要壹定的環境和氛圍,這如同鋼鐵在熔爐中冶煉需要必要的溫度和條件壹樣。我校有來自西藏地區的15名藏族學生。學校抓住這壹契機,開展漢藏學生“手拉手”活動,為全校師生在真情互動中弘揚和培育“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創設了壹個平臺。漢藏學生“手拉手”活動,既讓藏族學生更快地融入學校的學習生活中,感受到漢族學生的真誠和友善,也為培育其他學生“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創設了氛圍,在真情互動中弘揚和培育“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在這種氛圍中,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同學之間,信任、關愛與信心、真情互動,情感與理性交融,在思想感情上形成***振、***鳴。學生置身於此,猶如置身於壹個強大的磁場和熔爐。創設氛圍,在真情互動中弘揚和培育“孔融讓梨”式的友善精神,強烈地吸引學生、深深地陶冶學生,激勵學生拿出更多的熱情和友善。

這個巨大的悖論是怎樣產生的呢?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難道不應該反思嗎?

我們走了幾千年,才走到初級階段。我想這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絕不僅僅指物質的不富有,還應該包括精神的不富有,德行的不高尚。也許正因為此,才要人們行禮。但做人的底線都沒守住,又如何行禮呢?就像壹首歌中唱到的,“我們是***產主義接班人”,這其實就是要人們不接班,***產主義離我們多遠呀,誰能活到接班的那壹天?

所以我說“法”的教育是基礎,是面向大眾,永遠是第壹位的,是重中之重。我們可以強迫人人都守法,卻不能要求人人都行禮。如果某種禮真到了人人都能行的那壹天,那這種“禮”也就成了又壹種“法”了,因為“法”也是在不斷進步的。(其實“禮”如果不是作為壹種修養,而是作為壹種規定的話,就是為不平等的等級社會服務的,只適合小農經濟和農業社會,不適合以自由平等為前提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體的現代社會)

四歲的孔融就知道依“法”取梨,就懂得守法的道理,這是多麽難能可貴的啊!這個鮮活的素材,充分告訴我們,守法是多麽令人敬重。可是我們卻偏偏忽視根本,不學其法,而用那些虛無的所謂德禮去忽悠後人,這是多麽令人惋惜的啊!

謙讓、禮讓、忍讓無疑是壹個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標誌,但公平、守法,才是社會進步的基礎。壹個知書達禮的人是從教育其守法開始的。因此,我們的教育,首先應該教育學生守法,依法而取,依法敢取,然後才是以禮而讓,溫文爾雅。別為了壹個“讓”字,最後“禮”沒學會,“法”也沒教出來,不倫不類,誤人子弟。

  • 上一篇:求幾篇時事的評論文章,素材貼近生活點,新壹點,像最美媽媽這類的
  • 下一篇:形容鄉村狗叫的詩句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