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作業求助,幫忙搜集!

作業求助,幫忙搜集!

讀《水滸傳》有感

《水滸傳》壹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壹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淩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壹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壹個\"義\"字.

壹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壹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壹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壹個\"義\"字.由此可見,壹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壹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壹命換壹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壹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壹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舍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麽是不該做的,什麽是值得用生命去奮鬥的.壹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鬥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壹些醜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壹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沖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家夥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壹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壹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壹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聖\".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壹份\"神聖\",用自己的雙手去維護這壹份\"神聖\"。

讀《三國演義》有感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壹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壹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壹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壹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麽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壹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壹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壹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壹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壹段路,相信成功壹定會不遠的。

《西遊記》讀後感

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壹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壹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壹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壹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壹切鬥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壹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壹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 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壹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壹種開闊進取, 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麽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

讀完《魯濱孫漂流記》這本精彩的小說後,壹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孫。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航海的夢想。

我仿佛看到輪船甲板上站著這樣的壹個人:他放棄了富裕而又舒適的生活,厭惡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從而開始了壹次與死神決鬥的生存大挑戰。種種的不幸與困難並沒有壓倒魯濱孫,反而使他更加堅強。上蒼給予魯濱孫的困難,對於他也更具有挑戰性!

風暴海嘯,全船除魯濱孫無壹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戰才剛剛開始!

流落孤島,他為了找到合適的住所,在岸上跑了壹整天,在壹個山巖下找到了壹個棲身之所。魯濱孫在小山下搭了壹個帳篷,而且盡量大些,裏面再打上幾根木樁來掛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壹個臨時性圍墻,作防禦工事。但只過了十幾天,突然發生塌方。魯濱孫不但把落下來的松土運出去,還裝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撐起來,免得再次出現塌方的災難。永不放棄,魯濱孫奠定了生活的基礎。

壹次,魯濱孫無意中掉在墻角的谷殼,竟然長出綠色的莖幹,不久,長出了幾十個穗頭,這真是老天的恩惠。從此,魯濱孫壹到雨季就撒下半數種子來試驗,以得到更多的糧食。最糟糕的壹次試驗,大麥與稻穗的收成僅獲了半鬥而已。但是,經過這次試驗,使魯濱孫成為了種田高手。知道什麽時候下種,現在他知道壹年四季播種兩次,收獲兩次。永不放棄,魯濱孫有了生活的口糧。

造船回鄉,魯濱孫又花費了數年的時間,無數的心血。光砍樹就是數月。但由於事先沒有考慮周全,船離海邊太遠,他怎麽也無法讓船下水。這下,數年的心血白花了,壹切希望都破滅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現,這個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魯濱孫是個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壹人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7年。他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鬥爭,勤奮勞動,把小島經營得有條不紊。他在逆境中鍛煉了自己,成就了壹番不平凡的事業。

這本書教會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只有實幹才能讓我們擺脫困境,實幹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會隨著這本書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進,永不放棄!

《吶喊》讀後感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向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麽人說什麽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壹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壹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壹切的壹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沈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為***產主義而奮鬥!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鬥吧!

傷逝》的閱讀片段及其他

作者:葉聰 提交日期:2004-01-20 18:04

此文收於《仿徨》小說集,在文學體裁上運用了手記的形式。聯系到與此類似的篇目,如谷崎潤壹郎的《鑰匙》和西方意識流小說,特點可歸結為情節淡化、意境深邃,是小說散文美化的表現。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悲歡離合的故事不是在情節的推進中展示,而是通過內疚的心理活動描寫傾訴的,在意境中凸現人物性格,蘊藏深刻意味。這種主人公直接追敘往事抒發感情,充溢著沈郁,哀悼的感情的敘事方法收到了真切感人的藝術效果。格非在閱讀博爾赫斯的《壹個無可奈何的奇跡》時指出其以問題的循環往復中消解情節和動機,顛覆閱讀者感受,使之視線脫離事件,具有哲學上的意義。《傷逝》類似於此。不刻意追求人物塑造的完整性和多層面,也不講究故事情節的連續性,以並不細致深入的人物行為對話描寫創造深邃的意境,註重描繪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

《傷逝》的修辭手法多樣,全篇充滿著濃郁深沈的詩情,可算得上是壹首哀怨悲愴的悼亡散文詩。小說散文化和詩歌化是本篇的行為能指,請允許我借助卡夫卡的文學加以比較和分析。散文性的小說是他寫作的重要樣式,由於文體不受敘術規範的束縛,更容易找到自我的感覺和意緒,也更簡潔地表達出壹個“另類”智者的思想深度,這些雜感式的筆記短劄,或是小說素材壹類的故事斷章,都潛伏著壹個***同的主題——自我的“不幸存在”。魯迅在當時的環境下(二十年代初,“五四”反帝反封建的高潮過去了,新文化的統壹戰線也發生了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壹片死氣騰騰,知識分子有強烈之感)壹面懷有“荷戟獨仿徨”的苦悶,壹面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鼓勵自己繼續在鬥爭中思考、前進。傳統和習俗窒礙著人性的伸展,構築了社會壁壘,個性無所適從。魯迅默默地審視著個人與社會的痛苦關系,早已看透了這個彼此格格不入的無奈之局。《傷逝》正是壹種在痛苦中“將痛苦客觀化”的寫作,用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以“悲”來打動那些受挪威作家易蔔生的《玩偶之家》影響的知識青年,從而引起他們這些誤把“自由戀愛”當作人生唯壹要義,忘記了時代,脫離了人民的愛情至上主義者的強烈***鳴。那個獨自在棗樹下懺悔,以野草自比希望速朽的魯迅,無論如何都顯示出了靈魂的莊嚴,這樣的思想深刻性與濃烈真摯感情密切糾結融合的真正的文學作品,把那些只會將痛苦詩意化的無聊之輩遠遠地比了下去。巴爾紮克地手杖柄上寫著:“我在粉碎壹切障礙”,卡夫卡改為了“壹切障礙都在粉碎我”,魯迅充分把握了主觀世界(文學)與客體世界(現實)的關系,以“粉碎我”地自覺勇氣“粉碎壹切障礙”,有著截然不同地認知路徑。

《傷逝》是壹篇愛情題材的小說,如果要用幾句最簡單的話客觀地概括其內容,大致可以這樣說:《傷逝》寫的是涓生與子君對戀愛與婚姻自由的追求,這追求最初已經獲得成功,但終於還是失敗了,其根本原因是由於社會的迫害。但《傷逝》這篇作品著重的並在於寫出社會是在怎樣地迫害涓生與子君,而是在於寫出涓生與子君怎樣去面對社會施加給他們的迫害。它是以涓生與子君作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對象的。歸根結底他們愛情的破裂,原因只能從他們自身上尋找,因為社會的迫害頂多只能剝奪他們的生存權利,卻無法剝奪他們的愛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對子君的愛情只是緣於她的果敢、她的思想進步和與眾不同,並不甚實質,恐怕難以維系;而子君對涓生的愛雖然是那樣的專註深至,但其內容也十分空洞虛幻、不切實際,只是“盲目的愛”。那麽,最後必然是要歸於幻滅的。愛情和自由,到底哪個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話的結局,但不是最後的許諾。“他們從此以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現實中也遠沒那麽輕描淡寫的篤定。究竟這樣的認可形式是壹種冗余還是神聖。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中已說過:“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後無路可走。”涓生與子君的確是從昏睡的夢境中清醒了,然而覺醒僅僅是鬥爭的開始,他們醒後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這個目標似乎對他們也並不重要。現實主義作品的偉大之處便在於此——關註現俗,指明並試圖解決其弊病。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這樣詮釋愛情:“人的本質是自己選擇的,選擇以自由為前提,人被判定為自由,必須獨自承擔選擇的後果。”或者柏拉圖式的愛情或者自由主義者的愛情,根本就沒有什麽朝夕相隨、生死與***。愛情為什麽會幹擾自由,或許是因為簡單的情欲吧。很多人願意為了愛情而失去自由,小女人情懷其實無可厚非;好多大老爺們叫嚷著孤獨,那不正是驢子渴望馬軛的哀鳴嗎?

文中涓生與子君的結合導致了兩個結果:疏離的人際關系和自主性的喪失。閱讀者心中是否包含著這樣壹種了然認定的觀點:婚戀就是自由的對立物。我不知道自由和自我的分別,也就不清楚愛情如何在平淡的婚姻中湮滅,自由如何在真摯的愛情中崩塌。這湮滅和崩塌是自然而然的嗎?孤獨者渴望伴侶,是否隨著伴侶的入侵,自由就煙消雲散?這些人們嘴裏的必然對立與現實中的偶然和諧,到底有怎樣的玄機?是我們想太多,還是生活原本如此。

有壹千個讀者就有壹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妄圖用泛政治化的觀點形而上地解構《傷逝》:子君可視為虛構的民主自由理想的隱喻化身,涓生以她為目的和動力完成了壹次自我升華。在找不到更好的借口的情況下,這種假定性臆測其實不過是涓生的壹種新遁辭,其肇因在於其缺乏想象力與歷史文化——這種匱乏甚至連文化或社會的革命的始作俑者及旁觀者都深受其害,涓生壹類的人應該反省,僅僅靠觀察不足以成事。以此為契機,可理解為魯迅在進行自我救贖後嘗試以孤立圖象加簡化名稱的“前衛藝術”形式進行民族靈魂的拯救,尤其針對知識青年。政治性和反抗性逐步由精英時尚蛻變為壹種修辭策略,而不再是壹直堅持革命理想者的專利名詞了;這壹現象承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衣缽,逐漸消解、異化,成為壹種客觀現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將以遺忘和說謊為先導”的涓生多半會在“悔恨加悲哀“的煎熬下成為壹個憤世嫉俗者;那種毫無依據就認為涓生最終踏上革命道路的說法似乎天真得比童話的結尾還癡人說夢。《傷逝》沒象在《吶喊》裏的小說結局那樣明顯地點出希望所在的作法也可以說清楚了。聯想到眾多對《傷逝》的評論研究都眾口壹辭地認定毛澤東的有關論述,完成充分的“造神”運動,不免懷疑其另有政治上的圖謀抑或給人政治宣傳員的卑劣形象:要麽主觀臆測,拋棄實際;要麽先入為主,照般他人。

再多說幾句題外話,在當今這個闡釋分權的時代(或者說與後現代主義相對應的後毛澤東時代),讀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是充滿諸多可能並且內在自由著的。從壹個意識形態中心,話語趨向於分離、平行、破裂和對抗。這不僅促使事物意義的多值化,也導致了話語類型、向度和內在標準的多元化。從多個不同方面進入作品和對它進行定義和闡釋,是屬於並且符合時代的話語特征的。基於此考慮,我不願意再千篇壹律地贅述《傷逝》中地各種情節設置、人物處理、思想意義及細節分析,因為這已太淺太濫太偽了。至於“輕與重”、“靈與肉”等這些文章涉及到的富於趣味和深度的問題,似乎更適合在昆德拉的小說中論述。

行將結束前,表明壹下閱讀作品後的思考:“現代主義”或者說是卡夫卡的話語深度是人類陳述內在思想與痛苦的基本模式,兩位主人公的不幸命運是這壹模式的個別呈現。使用愛情題材,就是企圖在話語分裂的外在結構中保持闡釋的內在中心,也就是保護它的歷史或現實的唯壹指標性。用壹面類似反諷的破碎鏡子,反映出嚴肅而沈重的主題。

大宗師啊大宗師!我們被夾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間,讀後感只能如此而已。

  • 上一篇:楊過騎行視頻資料
  • 下一篇:我姓曾 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