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盤古的秘密

盤古的秘密

中國古代傳說時期中開天辟地的神。盤古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歷紀》。其後,題為梁任昉撰的《述異記》稱盤古身體化為天地各物。《五運歷年紀》(不詳撰成年代或雲亦徐整著)及《古小說鉤沈》輯的《玄中記》亦有類似記載。 盤古神話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明見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保存最原始、最完整、最古老的創世神話。其數量之壯觀,內容之豐富,類目之齊全可謂舉世獨步,無與匹倫。然而,壹個時期以來,有關盤古神話的淵源,學界眾說紛紜,莫衷壹是,尤其值得註意的是,有的學者認為,盤古之名最早見之於三國吳人徐整的《三五歷紀》、《五運歷年記》中,先秦著作無盤古名號,並以“盤古入籍晚”為由,來否定盤古神話的原始性和民族性,提出不應把盤古神話列為中華民族的先民創世神話。這種說法雖然失之偏頗,卻帶有壹定的普遍性。對此,我們必須作出應有的回答。三國之前真的沒有盤古神話嗎?三國之前,不但有盤古神話存在,而且在民間已經廣泛流傳,也有文字記載,相當詳盡成熟,下面就此問題談幾點看法。壹、春秋時期就有盤古名號宋人黃休復《益洲學館記》所雲:獻帝興平元年,高朕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其壁上圖上古盤古、李老等神及歷代帝王之像,梁上繪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來名臣……南宋人樓鑰《秘澗大全文集》卷72有《漢文翁講室畫像》題跋雲:“余讀漢魏五書雲:成都有漢文翁高朕石室壁間刻三皇五帝以來賢人畫像,太守張收筆也(漢獻帝時人)。近過劉氏家壁,遂獲其本。蓋自盤古氏以下至仲尼七十二弟子百壹十三人,極盡精妙簡古,經千有余歲,無絲發剝壞,非神物護持,疇克爾邪……令人有振纓希古之想,真奇跡也。”細讀兩文,所反映壁畫的內容約略壹致,明確地記載了壁畫上的圖像為盤古、李老、歷代帝王、賢臣和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畫像的作者為漢獻帝時蜀地太守張收(壹說為西晉太康中益刺史)創作時間為漢獻帝興平元年。表面上看,兩段文字表述了同壹事情,似乎沒有什麽不妥的地方,如果,我們稍做深入的觀察,就會發現壁畫的創作年代很有考究和推敲的余味,對石刻壁畫的作者,不能不產生懷疑了。從石刻壁畫的內容看,匯集了儒家、道家、政界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張揚各自的意識形態思想主張。這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代,在弘揚儒家道統、思想觀念的學館裏,這樣的安排很令人費解,如果說是為帝王歌德,何以沒有漢皇劉邦,如果說是為賢臣銘功,何以沒有漢相蕭何,身為漢朝太守的張收,不把漢代的開國皇帝與歷代名君並列,恐怕有點說不過去了。由此我們是否可以推定,石刻壁畫不應是漢代的作品,那麽,是秦代嗎?秦朝重法輕儒,坑了不少的讀書人,不可能會把壹群他們認為搖唇鼓舌無事生非的腐儒刻像以祀之,更何況秦始皇自認為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又怎會把他看不上眼的人圖之於壁呢?由此,我們也可以排除了石刻壁畫的創作年代為秦的設定。繼續上溯至戰國時期,孟軻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學說,並使之發揚光大,聲望和成就僅次於聖人孔子而被世人稱之為亞聖,這樣壹位聲名顯赫的儒家代表人物,卻被排除在石刻畫像之外,本為儒家張目的石刻壁畫,這樣做於情不合,於理不通,使人頗覺意外的是聲望遠遠不及孟軻的孔門七十二弟子卻無壹遺漏的被畫影圖形,怎樣的解釋才是較為合理和接近事實的呢?我們只能從壁畫的創作時間上尋求答案。那就是壁畫的創作年代應在春秋時期。此時,孟軻尚未出世,壁畫中無孟軻,就不難理解了,如此,石刻壁畫創作的年代,界定在春秋時期,比較恰當。壁畫創作的年代確定了,自然也否定了壁畫作者為漢獻帝時期的太守張收了。如果說到太守張收的創作活動,也只不過是在“更葺成都玉堂石室”時對原有石刻壁畫進行了壹番描金塗彩而已,那麽壁畫的作者是誰呢?理應是孔門七十二弟子中的人物。解決了石刻壁畫的創作年代,我們可以了解到盤古在春秋時期已經受到人們的尊崇與敬奉,其形象被刻之於壁,位列三皇五帝之前,足見其影響之深之大,任何人無可比擬。盤古神話在這壹時期,於民間廣泛流傳,已是不爭的事實。任昉《述異記》稱盤古氏有秦漢間俗說自然是指盤古神話於秦漢時在民間的傳承情況。那種以“盤古入籍晚”為由來否定盤古神話的原始性和民族性的說法,是不客觀的。盤古神話最早見之於徐整的《三五歷紀》中。在這裏我們有必要了解壹下徐整的情況。徐整,三國吳人,做過地方小官,後因戰亂和對仕途的無望,棄官歸隱,過起了閑雲野鶴的道士生活,遍訪天下名山古觀。桐柏為當時的道教聖地,徐整慕名而來,傾倒於桐柏山的秀麗景色,並為桐柏濃厚的道家文化所折服,深入民間傳道布教,在與老百姓的接觸中,他了解到盤古創世神話,並被瑰麗奇幻的神話所吸引,把它記入《三五歷紀》、《五運歷年記》中,他在書中寫到“盤古之君,龍首蛇身……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桐柏是淮河發源地,為天下四瀆之壹,盤古死後,血為淮瀆之說,正是盤古神話在當時民間廣為流傳的真實見聞。其實,春秋已有盤古名號,並不稀奇。早在商周交替時代,已有盤古名號出現在典籍中。西周太公望作《六韜》時,已有盤古名號。據《路史·前紀壹》記載,《六韜·大明》雲:“召公對文王曰:……盤古之宗不可動也,動者必兇。”召公,即周初的召公奭和太公望(即姜子牙)同保周文王。由此可見,商周之時,是有盤古在籍的書典,只是有人動了。故,召公才對文王建議,“不可動也”。二、從古符號、古巖畫看盤古名號有“活的化石”之稱的原始神話,不單純是人類童年社會先民憑原始思維創作的“口頭文學”,也具有原始先民向後世傳遞史料信息的意義。而古石初畫、初文古字則是原始神話的載體。往往壹個古代石刻、壹個原始符號,能充分地反映出原始先民的文化思維活動,為我們揭示早期人類文化思維活動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素材。在我國出土的銅器時代的壹個方鼎上,有壹個奇特別致的符號(見馬卉欣著《盤古學啟論》第11頁)。它所表達的意思是什麽呢?根據郭沫若等學者對甲骨文中“盤”字的正確認識和先存在於中國又在世界上多處出現的十字崇拜之十字的原始含意,可以認定,符號的兩邊是“盤”字的初文簡刻,中間之空心十字圖案,乃是十字崇拜的上神,是代表神祖的符號,這個符號應當念為“盤古”,有如中國文字中的單純詞尷尬、囹圄等壹樣是不能分開使用的,只不過這個符號把盤古二字合而為壹了。這種簡樸古拙的作法倒也符合萬物起始也簡的道理。此符號雖見之於銅器之上,但不可以說它就產生於銅器時代。其實,它在銅器時代之前就已經產生。由於生產力的限制,人們只能把這壹神聖的符號記在心裏。而進入銅器時代之後,人們才有能力把它形之於銅器。在史前社會,既有盤古之名的記載,理應有盤古之事、盤古神話在史前社會的存在,已經不是問題了。還有壹個更能說明問題的例證,那就是雲南滄源巖畫(見馬卉欣著《盤古學啟論》第12頁)。據專家考證,這幅巖畫為二萬年前原始人的作品,巖畫的內容是:壹人頭上發出太陽之光芒,左手握壹石斧,右手拿手壹木把,兩腿直立傲視壹切。這種形象與盤古立於天地之間,用斧頭劈開混沌開天劈地的傳說正相契合。至於人首所呈現的太陽之狀,則是反映了原始先民對太陽神的崇拜,也是對盤古把溫暖送給人間的希望祈盼,對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把它看作是盤古神話的原始因子。據此信息,盤古神話在二萬年前已經誕生。附:部分歷史書籍原文《藝文類聚》卷----引《三五歷紀》 (作者:三國吳·徐整) 元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裏,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 《繹史》卷----引《五運歷年紀》 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發為草木。 《廣博物誌》卷九行《五運歷年紀》 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睛,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三百裏,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而生物始於盤古 《述異記》卷上 (作者:南朝梁·任昉) 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此氣化為開辟世界之人,即為盤古;化為主持天界之祖;即為元始。 選自《歷神仙通鑒》卷壹 盤古將身壹伸,天即漸高,地便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混沌開矣。 明人周遊《開辟衍繹》

  • 上一篇:吳承恩下西洋的社會背景和目的是什麽?
  • 下一篇:農村的秋天作文300字。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