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夏的觀

夏的觀

“草根”這個詞在曲藝領域也是廣為流行的,因為那麽多與曲藝相關的“草根”現象,不得不被聚焦、被點擊、被關註。草根曲藝、草根相聲越來越被媒體、觀眾、曲藝界所熟知:郭德綱,壹個默默無聞的相聲演員;海派創始人周立波;壹夜走紅的小沈陽;來自湖南團的士兵;轟動中原的馬街書友...壹時間,這些草根做了曲藝。當然,對於這些現象的出現,也有不同的聲音和看法。面對“草根”現象,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和存在,作為壹個相聲演員,更應該去關註和反思,從中或許可以悟出很多道理,在變革的時代為我們的相聲發展找出壹條新的出路,讓我們的相聲之路越走越寬。

草根曲藝具有草根文化的群眾屬性。

“草根文化”是當前壹個熱門的文化現象。“草根文化”直譯自英文草根,草根、流行、簡單、純粹,是壹種來自農村的文化。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詞典》將草根列為詞條,其定義為:①群眾與基層;(2)農村地區;③基礎;基本的。

草根文化是相對於帝王文化和宮廷文化而言的。生於民,長於民,沒有經過主流意識的引導和規範,也沒有經過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滿了鄉土氣息和豐富的生活知識。草根文化不僅設定了人們的生活理念,也影響著人們的精神境界。

社會學家、民俗學家艾君在他的《改革開放30周年解讀》中給草根文化下了定義,草根文化屬於壹定時期生活中壹些特殊群體形成的壹種特殊的文化潮流現象,實際上是壹種“亞文化、亞文化”現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征,屬於壹種沒有特定規律和標準可循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壹種動態多變的文化現象。它不同於高雅文化、上流文化、宮廷文化、傳統文化。"

“超女”、博客、郭德綱、蔡家良、“柏寒”之爭、“海派清口”都是“草根文化”。人們願意談論、接受甚至認可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都很貼近生活,能被他們理解,能表達他們心中所想。

正如作者在文章開頭所引用的,名不見經傳的相聲演員郭德綱、海派清口創始人周立波、壹夜走紅的小沈陽、轟動中原的馬街書友會,也是這些稱號的“草根曲藝”。它們的出現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解放、思想的革命、科技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漸表現為創新形態和社會形態的變化,社會道德、愛好和價值審美的變化,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人民群眾中的大眾平民文化現象。他們是“草根文化”繁衍衍生出來的分支,是另壹個流派,另壹個群體,又壹股新生力量,又壹個大眾樂園。

“草根曲藝”的特點非常鮮明,正如姜昆先生所定義的:他們“創造了壹片敢於說話的土地,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幽默背後的犀利。他們來勢洶洶,用社會反叛、顛覆傳統、蔑視權威的折中方式展現自己的文化。他們的‘犀利’和‘豪爽’也被很多人津津樂道,支持他們的人也在作品中找到了壹些發泄和釋放的方式。”

由此我們認識到,基層曲藝的繁榮,基層演員的走紅,是在特定時期產生、形成、發展起來的壹種曲藝,是因為他的藝術形式釋放出來的壹些思想和壹些樂趣,是因為他的“犀利”和“大膽”;因其“兼收並蓄”,在民間贏得了大眾的歡迎和喜愛。

前陣子對相聲的冷落,也冷落了曲藝人。面對這些“草根”的繁榮,我們應該反思壹下——草根溫暖了“大眾”,相聲冷落了“大眾”。

相聲,起源於舊社會,是活躍於茶館、廟會的壹種民間藝術形式。因為天生貼近生活,所以語言直白。讓人在笑聲中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還記得相聲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重生為“人民的藝術”嗎?老壹輩的藝術家,帶著對相聲孜孜不倦的追求,深入生活,或在工廠剪輯,或在田野采訪。他們從未忘記的是,相聲從群眾中來,就要回到群眾中去,只有與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相聲的生命力才能永遠保持下去。經過幾十年的變化,相聲走到了搞活經濟的今天,很多大牌相聲演員都成了精英。他們對自己從哪裏來沒有方向感,原本是草根布的相聲也變得貴族化了。這種現象就像嬰兒剪斷臍帶,只能是死路壹條。面對欣欣向榮的草根,想相聲的出路其實只有壹條捷徑——面向大眾,回歸群眾。放下架子,從“草根曲藝”的藝人和民間演員中尋找服務“大眾”的方法

姜昆先生在談到草根藝術家的特質時,談到了“犀利”、“大膽”、“不拘壹格”。因為這些,他們受到了公眾的歡迎。如今的所謂主流相聲,已經變成了絮絮叨叨、滑稽可笑、插科打諢、不倫不類的贊美。如今的相聲已經不再諷刺,於是人們開始諷刺相聲。幽默的本質是諷刺,失去諷刺的相聲也就失去了幽默。失去了諷刺的相聲,也就失去了相聲的原汁原味。相聲失去了諷刺的鋒芒,失去了幽默的豪放,本來可以成為中國最幽默的脫口秀形式。然而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他們的觀眾和公眾。

早期的相聲,以及其他任何本土的民間藝術形式,都能以豐富真實的方式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演員可以自由探索中國人的優缺點,中國文化的光明面和黑暗面,表演日常生活中的無聊荒誕,無論是官場還是街頭,給觀眾帶來歡樂。總之,相聲曾經諷刺過中國的方方面面,包括陰暗面。然而,仔細看看現在的相聲,已經失去了自己最擅長的技巧,觀眾開始冷落相聲,而曲藝的“草根”們則舉起了“犀利”、“豪放”、“不拘壹格”的技巧,成為曲藝表演的熱點,大眾為他們鼓掌歡呼。

我們應該反思相聲——面向大眾求生存。

草根曲藝挑戰精英文化的市場觀念

北方的郭德綱打出了橫幅:相聲回歸劇場;在南方,周立波走進大劇院,演出了30多場。沈陽二人轉的票就更難買到了...正是這些“草根英雄”攪動了演出市場,而相聲主流的精英文化卻遠不及此。成了今天相聲的熱門話題。究其原因,就是今天的相聲、相聲人有病,他們的病就在於:偏離了自己職責的位置和格局,偏離了管理市場和經營市場的理念。

在侯這壹代人之前,相聲並不高雅,它的傳播範圍很小,僅限於聲音所能傳達的人群。所以,壹段相聲,哪怕是極其平庸的相聲,也會經久不衰。因為交流比較原始,那些相聲藝人生活比較窘迫,但是只要會說話,就會有飯吃。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郭德綱從自己的舞臺實踐中獲得了方向感:“遵循相聲規則,寓教於樂。”對此,德雲社舉起了傳統相聲的大旗。傳統相聲,起源於老天橋,本身就以娛樂為使命:“上天橋就是為了好玩。不可能花錢在天橋上受教育,瘋了!”

目前,天津市定期進行相聲專場演出的茶館、劇院多達6家,其中活躍著榮記街上著名的茶館和新華路上著名的茶館,其中以殷為首的“天津相聲藝術團”和以為支柱的“哈哈笑藝術團”,這些場次的門票只要20元。

在北京,相聲也開始回歸觀眾的視野。程楠天橋劇場旁邊的“天橋音樂茶座”是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合夥人召集朋友的相聲天堂。東城區的周末相聲社也是近兩年非常火爆的相聲表演場所。可容納400至500人的小劇場,周壹至周六晚座無虛席。像天橋樂茶館,這兩個場次的門票都是20元起,這似乎驗證了媒體對中國演出門票合理價格應該在18到48元之間的估計。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草根”的繁榮其實與市場的定位有關。其實草根的生存完全靠市場。沒有市場,他們就沒有飯吃,觀眾就是他的“衣食父母”。對於市場來說,他們要知道觀眾想聽什麽,想看什麽,父母的臉就是他們的飯碗,所以他們的作品是鮮活生動的。觀眾願意付費“聽相聲”,在那裏玩得開心。而我們的精英們,不愁市場,不愁糧食,全靠體制養活自己。相聲無人問津,他們抱怨電視越過了相聲,低。他們說草根把它庸俗化了。這些人其實也有壹部分是從基層走出來的,但是當他到了壹定的高度,成為“精英”之後,他就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初衷了,就像壹個孩子,吃夠了媽媽的奶,就去外面的世界了。他又老又有錢,但他不想回家時認出那個瘦得皮包骨頭、乳頭幹癟的人。這能叫背叛嗎?

其實草根們去趕集,自己攪起來也不容易。姜昆先生說:“他們在舞臺上揮汗如雨,在臺下盡最大努力尋找創作素材。他們沒什麽好擔心的,甚至是下壹場演出會上演什麽...這種對藝術的熱情值得體制內所有演員學習。”所以,筆者認為,相聲被忽視也與我們精英階層的定位有關。演出市場不是少數精英能炒熱的。觀眾希望妳的表演“好看”、“好看”、“好玩”,所以他願意掏錢賣票去劇場。在上海,周立波不敢在劇院送票或委托售票,連續30多場通過窗口售票。不敢相信有哪個精英敢挑戰他還去單挑打了30場。因此,姜昆先生提出向他們學習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魯迅先生早就說過:“鄉民的能力不亞於大作家”,這就是真理。

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反思草根民間藝術商業文化的成功運作——在市場中尋找繁榮。

融入主流文化的草根曲藝的社會責任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任何文化都不能脫離其社會價值和對社會發展的責任,在中國也不能脫離文藝的“二取壹”方向,“草根曲藝”來源於人民,來源於大眾,來源於生活,這些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壹定的糟粕性和腐蝕性。

民間曲藝的藝人在表演熱鬧的同時,不經意間有意無意地滲透了壹些低俗的表演和糟粕,壹些不該說不該唱的節目和表演為了壹些廉價的掌聲和笑聲以及壹點點票房收入,這無疑成為了壹些人否定草根曲藝的借口,健康活躍的“草根曲藝”將對主流文化形成重要的補充,而愚昧落後的“草根曲藝”表演和傳播不可否認地會給傳統主流文化帶來輻射、腐蝕和沖擊。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剔除壹些糟粕,尤其是那些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造成顛覆性損害的“草根文化”。民間曲藝是民間藝術主流文化的補充,它的草根性不能丟,但它的社會責任不能丟。因為草根的民間藝術有先天的缺陷,他們的作品沒有系統性,沒有精英們的打磨,沒有主流文化的主流意識,所以不能說是完美的。而作為我們的相聲,卻不能因為這些草根的不足,而反思自己的創作和表演。相聲不盡如人意的局面的解決只能回歸音韻本身,相聲的主流還是民間藝人。我們要承擔起公共* * *文化職能的社會責任,滿足廣大受眾,滿足公民的文化權利,提高公民的整體文化素養。個別被媒體炒紫的“草根英雄”,能否成為新相聲藝術的中堅力量,能否成為真正的藝術“品牌”,而不是媒體和市場制造的商業“符號”,還有待於在實踐中發現。相聲是壹門藝術,它起源於民間藝術並發展起來。經過壹百多年的社會實踐證明,相聲不是簡單的娛樂工具或賺錢手段,更不是名利雙收的“敲門磚”。想要同時成就相聲和自己,作為壹個相聲從業者,壹定要有決心,終身奉獻;草根民間藝術給我們的主流文化帶來了活力。我們要學習民間藝人,學習他們紮根大眾的能力,學習他們融入市場經濟的能力。但作為曲藝工作者,更應該肩負起新時代的社會責任。

“笑”作為壹種相聲藝術,屬於審美目的,但也是向人民群眾表達愛恨情仇、傳播思想、啟蒙愚昧、啟迪心靈的手段。相聲的創作和表演難免“為笑而笑”,甚至低俗。倡導和發展群眾喜聞樂見、對社會發展具有進步意義的“草根文化”。將草根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也是我們的責任。從藝術態度、藝術品位和精神追求上,這就給了相聲的創作和表演壹個最起碼的底線:沒有為大眾服務的意識,相聲的繁榮發展就沒有出路;沒有市場經濟的文化理念,就不會有新鮮的作品在市場上走紅;沒有對健康和進步的追求,就不可能真正贏得人民的愛戴。讓我們在討論和分析草根現象的同時反思自己的相聲,總結探索努力的經驗和目睹的社會現象,將相聲的理論研究與舞臺表演的實踐相結合,冷靜及時的反饋和討論,有助於在可能的範圍內加速相聲變得更好。這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從事文化工作三十年的和夏,也談了三十年相聲。出於個人喜好,夫妻倆壹直在相聲舞臺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努力。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創作和表演了數百件深受普通百姓歡迎的民間藝術和相聲作品。他們雖然不是專業的相聲演員,但在創作和表演中始終堅持壹個理念,那就是品味和風格,這壹理念正在被壹些演員,尤其是壹些年輕的相聲演員淡化甚至忽略。深受觀眾喜愛的情侶喜劇演員和夏日前告訴記者,自古以來,中國留聲機圈就有“君子留三分”的說法。即使在貧窮的舊社會,演員賣藝也要選擇對象和場合,絕不是他們說的那樣。著名相聲大師馬自學藝以來,就以“立德、立言、立功”為標準,把德放在第壹位。天津市文藝大師蘇先生有“三不說”的標準,即“不說醜化、歧視殘疾人和貶低、侮辱婦女形象的話”;不要說違背倫理道德的話;不要說低俗,低級,無聊,沒有文化品位。

正是有了這“三不說”,蘇先生再加上勤奮的學習和努力,才成為受人尊敬的優秀相聲藝術家。倪明直言:在當今浮躁的世界,壹些演藝圈的演員為了討好部分觀眾,放棄自尊、原則和藝術道德,胡編亂造,汙染舞臺,制造出壹批缺乏文化素養和積澱的所謂“快餐式”節目,嚴重違背了曲藝表演的規律。有很多相聲,小品,二重唱,當然也包括壹些電影,電視劇,電視節目。醜化殘疾人和農民的情節和“噱頭”隨處可見。相聲表演中,搭檔往往被稱為自己的兒子,男女被隨便用來占便宜。更有甚者,拿政治當笑話。相聲當然需要笑,但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倪明說,他曾經看過壹個晚會,語言類節目充斥著油嘴滑舌、尖酸刻薄和自我醜化,更有嘲笑孕婦和盲人、聾啞人、當眾口吃、諷刺農民工生活狀況的場景,更有觀眾不滿的。我感到臉紅。

對此,和夏呼籲:藝術不是用來醜化和泄憤的。作為壹個有壹定文化素養的演員,壹定會自覺不自覺的起到壹個引領和引導的作用。演員的表演要更文明,笑話要更精煉,語言要更文藝。我們要學會尊重每壹個人,尤其是壹些弱勢群體。尊重別人才能讓別人尊重自己,這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也是藝術家的良心。這是壹種人格追求,也是壹種人文關懷。壹句話,演員要“守口如瓶”!夏是80年代早期從事相聲的女喜劇演員,也是相聲大師唯壹的女弟子。她的許多代表作,如《低語》、《怎麽了》、《五彩繽紛》等。,都被80後當紅的賈玲模仿過。前不久,夏作為南京市白下區曲藝家協會主席和南京相聲俱樂部秘書長,參加了全國首屆相聲劇場論壇。作為中國唯壹壹支公開的相聲團隊,夏和她的丈夫為這個團隊付出了很多心血。面對全國各地的同行,夏有話要說。

當妳聽到常恒南靖相聲俱樂部這個名字的時候,妳壹定會明白,我們是壹個以企業命名的俱樂部,我們壹直在做公益演出。換句話說,普通人聽相聲是免費的。聽到不花錢看演出,肯定有人質疑。最起碼,妳的績效成本從哪裏來?說實話,讓企業冠名,進行公益演出,既是壹種無奈,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什麽這麽說?眾所周知,雖然南京是相聲的碼頭,而且中國最高級別的曲藝牡丹獎長期落戶江蘇,但是這20年來南京的曲藝發展,尤其是相聲的發展。南京雖然是大都市,但既沒有自己的專業曲藝隊伍,也沒有獨立的曲藝協會。為數不多的從事相聲表演的老同誌也退休轉行了。應該說南京的專業從業人員屈指可數。加在壹起不會超過五個人。雖然業余的多,但水平也有高有低。既然人這麽少,為什麽還要成立俱樂部?原因很簡單。我們壹直熱愛相聲藝術,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相聲上。當時也是受北京周末相聲社的影響,才敢在南京成立相聲社。但沒想到在南京組建相聲表演隊這麽難。還有很多人為因素在裏面。幸運的是,南京的壹些老先生,如魯、梁尚義和李都非常支持,正是在老先生們的領導下,俱樂部才得以成立。

當初計劃在南京夫子廟大成殿。當時,我的老師姜昆和李金鬥也幫助我們實地考察了現場,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後來想和南京的快樂茶館合辦,但是茶館是別人個人投資的,在演出模式和管理模式上有很多不便。這種情況下,我們找到了南京市白下區文化局,文化局領導很支持,說我們可以提供場地,但是妳不能賣票。當時國家提出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免費開放。所以我們的定位是公益免費看演出,而且是全國唯壹壹家到現在為止。

其實在俱樂部成立之初,我們就嘗試過賣票,後來發現不賣票的人還行。他們賣票的時候,幾乎沒人來。後來我們試著送票,培養觀眾,然後就想賣票了。領導堅決不同意。因為南京人好像沒有買票看演出的習慣,這就好比妳可以請他吃飯,卻從來不讓他請妳吃飯。別說我們,牡丹獎的門票也是政府統籌下其他單位出的。

夏坦言:在南京講相聲不容易,因為江蘇有自己的三種音樂,蘇州評彈,揚州評話,徐州秦書。政府的文化部門也把主要的投入和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品牌生產上,曲藝家協會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優勢品牌。如果江蘇不推廣自己的產品,想盡辦法推廣相聲,那才奇怪。南京相聲有過輝煌的過去,但今天,前景並不樂觀。相聲在南京的生存狀態,說得好聽點,就像雞肋。不僅沒有好的演出場地,也沒有好的市場。雖然有些人喜歡相聲,但那只是愛好,不會把它當成事業。我們參加過好幾個年輕人的大師典禮,但是幾乎沒有壹個人會在典禮結束後專門講相聲,基本上都去外地了。我們無能為力。每個人都要養家糊口。誰會說相聲不賺錢?青黃不接也是南京相聲的弱項之壹。

夏說:南京相聲社成立四年來,換了四個地方。真的是壹拍換壹個地方。最好的壹年是2012,在江蘇省文化館小劇場,因為靠近市中心,人口密集,方便觀眾進出。如果沒有好的市場和人氣,相聲在南京靠賣票很難養活自己。

夏說:我們說這是壹場公益演出,但演員是有補貼的。壹般小劇場每個人演出200元。如果去外地吊唁,相對會高壹些。無論老少,兒童都不會受騙。按照這個標準,政府部門的補貼根本不夠,因為只要演出,演員就不在乎妳。沒有補貼,他們可能根本不會來。為此,我們找到了江蘇華集團董事長先生。因為朱老師是我們的好朋友,他也很喜歡傳統文化。他二話沒說,當場決定支持我們做慈善,這導致了中國常恒南靖相聲俱樂部的迅速發展。應該說是企業家買單,百姓受益。也正是因為有了企業的支持,我們才能大膽的走進基層,走進社區。以便在Xi、津、渝、滬等地學習交流。同時,邀請了壹些著名的相聲藝術家來南京演出,並贈送禮物。

截至目前,中國常恒南靖相聲俱樂部已演出近500場,觀眾超過30萬人。但夏直言,如果壹個藝術綜藝不能在市場中生存,不能與市場經濟緊密聯系,那麽它的存在就有問題,也不符合發展規律。從這個角度來說,南京相聲藝術的發展前景更不容樂觀。對於這壹點,在相聲舞臺上摸爬滾打了30年的夏也有自己的思考。她認為任何壹種藝術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曾經風光無限的京劇也是壹樣,都面臨著生存和發展。問題是怎麽才能讓更多人喜歡,讓主流社會更多人喜歡。這就是生命力。歷史上所有的藝術形式都和傳統文化壹樣,除了中國漢字和中文,用的時間最長,但也受到新的挑戰。不可能壹成不變,只有大家都喜歡才能生存。像楚辭、唐詞、宋詞,都是當年的流行、時尚,最終銷聲匿跡。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問題是有沒有辦法讓傳統藝術形式走得更遠,比如壹百多年來壹直面臨消亡的普通電影。很多地方戲曲也是如此,只有幾個老年人在聽。不改變形式,不加入時尚元素,肯定不行。

相聲也是如此。我們需要堅持傳統,但要加入時尚的東西。這就是創新。怎麽加?怎麽加?年輕人是時代的主流。京津小劇場相聲之所以這麽受歡迎,是因為很多年輕人喜歡他,這有其發展和生存的空間。相聲還是應該從年輕人身上尋找可以加入的新元素,這樣年輕人和中年人喜歡的藝術形式才會有壹定的市場。相聲的發展不是南京的問題,而是整個藝術形式的生存問題。這是壹個很大的話題,需要更多人的關註。如果相聲能帶回南京夫子廟,肯定會有新的提高。第壹,夫子廟是南京傳統文化的聚集地,很多著名相聲藝術家都曾在此表演。其次,孔廟太受歡迎了,觀眾可以隨時觀看。第三,通過市場檢驗,讓南京相聲健康發展。堅守傳統,其實不需要被傳統所困。也許,傳統的邊緣化只是另壹條發展之路。這幾年中國音韻圈出了不少大師,讓喜歡相聲的粉絲們傷心不已。尤其是音韻學界的標誌性人物馬季先生的去世,對相聲藝術造成了沈重的打擊。馬雲帶著他標誌性的微笑離開了。他帶走了笑容,歡樂和相聲。

有網友曾經曬出壹個已故相聲大師在天堂表演的節目。看完之後,真的讓人心酸。看到這些國寶級人物壹個個離我們而去,恐怕留聲機行業的同仁們也不能只是沈浸在悲痛中吧?因為我師從先生,而姜先生又是馬季先生的大徒弟,所以我們應該稱呼他為包打聽!

我第壹次見他老人家是在80年代末。那時,相聲藝術非常流行。沒有相聲真的不可能開派對,沒有相聲也很難開心。1987年冬,江蘇省曲藝家協會等單位在徐州組織相聲邀請賽。邀請馬大師擔任評委主任。我當時的搭檔是馬·。因為是第壹次見面,我把馬介紹給了大師。沒想到大師幽默地說:“我叫馬季,妳給了我壹支軍隊。妳甚至可以做到,而且妳肯定能得獎。”不出所料,馬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而在那次邀請賽中,徐州的有幸成為馬師爺的弟子,著實讓我們羨慕。

我和我老婆夏剛開始表演男女相聲的時候,雖然初生牛犢不怕虎,但是生存的壓力還是極大的。當時圈內人都不看好,(還有很多人鄙視男女相聲),輿論也不關註。我們住在南方。這條路能走嗎?

20世紀90年代初,在江蘇省首屆相聲小品大獎賽上,馬老師看到我和夏自編自演的《花兒盛開》,非常欣賞。他當時就跟我們說,這種文藝清新淡雅又不失女性幽默的作品,要多演。這是妳的出路。我和夏聽了師傅的話很受鼓舞,從此更加堅定了講好男女相聲的信心。那些年,我們壹下子拿出了幾部作品,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薛、鐘、戴等專家學者對我們的相聲表示贊賞和支持。然而現實是,男女相聲依然難以生存。不知道那些專家學者的知識和審美觀念是否存在誤區。馬師傅支持我們只是為了安慰我們嗎?

後來我才知道,馬師傅對安徽的、廣州的邢瑩瑩等青少年相聲演員是非常關心和支持的,而這些女演員也確實在某個階段出了壹些代表作,比如《文兵》、《悄悄話》、《男兵》、《女兵》。直到今天,我終於明白了馬大師提倡的什麽是繼承下的創新,創新下的發展。無論是他的宇宙香煙還是五官功德,都有與眾不同的創新和突破。

我有個同事是搞文學創作的。過去,他似乎總是對相聲藝術不屑壹顧。但當他看到當年《人民文學》上“五官爭功”的相聲時,他立刻改變了對相聲的看法,甚至壹度成為我們的好搭檔。

學者於曾在壹次學術講座中承認:“馬季先生是壹位學者型的相聲大師。他不僅改變了人們對相聲的認識,也奠定和提高了相聲藝術本身和從業者的社會形象和地位。在這壹點上,他確實繼承和發展了後大師的藝術思想和理念

不知道音樂界的同行們聽到這個會怎麽想。妳沒看到老先生們拋棄了什麽嗎?今天有人把它當“法寶”玩。陳佩斯有句名言,搞喜劇的人壹定要懂得被別人看不起,但千萬不要把自己當人,否則什麽都不是...

別擔心,馬師傅,雖然妳總是離我們很遠,但妳的藝術還在,妳的魅力永存。我相信,即使在天堂,妳也會有妳難忘的笑聲!

  • 上一篇:《為了成功,我努力》作文700字
  • 下一篇:齊白石畫蝦的故事是什麽?齊白石畫蝦故事的啟示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