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思維導圖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思維導圖

1.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匯編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匯編 1.高考語文中該怎樣考查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壹、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

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

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

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壹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誌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壹種敬稱。

如:陶潛號五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翺為王忠肅公,左光鬥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

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壹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

如南宋詩人楊萬裏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壹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

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

“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壹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壹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

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壹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遊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

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

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2.「高考必考之古代文化常識」不小心穿越了怎麽辦

高考語文試卷中經常會用到的文化常識匯總:

1.“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2.“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3.“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

4.“四庫”:經、史、子、集

5.《詩經》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6.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禦、書、數

7.“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8.“三皇”:傳說之壹是“伏羲、女媧、神農”

9.“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10.“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11.“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

12.“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13.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14.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15.四海:指天下、全國。

16.“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17.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18.三國:指東漢後分裂成魏、蜀、吳。

19.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20.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21.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22.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3.五谷: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菽、稻)

24.五味:指酸、鹹、甜、苦、辣

25.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26.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27.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28.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29.歲寒三友:松、竹、梅

30.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事、轉註、假借

31.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壹名的即連中

32.解元、會元、狀元。

33.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

34.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

35.《孟姜女》

36.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官。

37.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38.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9.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40.鄉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壹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壹名稱解元。

41.會試: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壹名稱會元。

42.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壹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合稱三甲鼎。

43.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44.《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壹部成體系的詞典。

45.“風雅”,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46.《詩經》: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305篇,按音樂性質分

47.“鳳、雅、頌”三大類

48.頓首:古代壹種拜禮,為“九拜”之壹。俗稱叩頭。

49.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壹,行大禮。

50.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

3.「高考必考之古代文化常識」不小心穿越了怎麽辦

高考語文試卷中經常會用到的文化常識匯總: 1.“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2.“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3.“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 4.“四庫”:經、史、子、集 5.《詩經》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6.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禦、書、數 7.“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8.“三皇”:傳說之壹是“伏羲、女媧、神農” 9.“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10.“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11.“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 12.“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13.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14.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15.四海:指天下、全國。 16.“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17.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18.三國:指東漢後分裂成魏、蜀、吳。

19.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20.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21.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22.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3.五谷: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菽、稻) 24.五味:指酸、鹹、甜、苦、辣 25.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26.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27.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28.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29.歲寒三友:松、竹、梅 30.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事、轉註、假借 31.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壹名的即連中 32.解元、會元、狀元。

33.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

34.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35.《孟姜女》 36.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官。 37.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38.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9.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40.鄉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壹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壹名稱解元。

41.會試: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壹名稱會元。

42.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壹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

合稱三甲鼎。 43.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44.《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壹部成體系的詞典。 45.“風雅”,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46.《詩經》: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305篇,按音樂性質分 47.“鳳、雅、頌”三大類 48.頓首:古代壹種拜禮,為“九拜”之壹。俗稱叩頭。

49.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壹,行大禮。

50.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

4.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要怎麽積累

文化常識對應的大方向是傳統文化的積累與掌握。2017版新課標中也多次提及“傳統文化”“文化常識”,要求“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藝術的營養,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

對應在考試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閱讀的壹道3分選擇題。文化常識的記憶功夫應當在平時,不建議拿文化常識清單去背誦,當然這也是壹種辦法。個人在教學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閱讀練習中積累,每題4個,碰到即列入應當掌握的範圍,同時,每個文化常識都是可以輻射其他知識點的,這方面強烈推薦王力先生的壹本書——《古代文化常識》,學習空余翻看,權威準確,內容涵蓋廣,可以積累很多,了解壹些傳統文化的來歷本身也很有趣。

5.想要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該看那些書

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結構分類,各家學派標準不同,分類也不同:有物質與精神兩分法;有物質、制度、精神三分法;有物質、制度、行為、心態四分法;還有物質、社會、精神、藝術、語言、風俗六分法等。這些劃分盡管層次不壹,但都是按照人類創造文化的發展進程由物質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層次劃分的,適用於專業人員的學習研究。中學生學習教材中的中國古代文化,應根據教育功能的不同來劃分。

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識,它包括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政區歷法、軍事刑律、陰陽五行、家族禮法、音樂美術、飲食服裝、車馬冠蓋、文化奠基、政治經濟制度、明君賢相的治國方略,以及價值觀念、道德情操等等,但由於教材中沒有專門論述中國古代文化知識的課文,這些知識都零散地分布在古文典籍之中,教師教學難,學生學習更難,因此,教學時應將分散的古代文化知識根據教育的功能不同梳理歸類,每壹類下分若幹知識點,以課文中的某壹古代文化知識點為突破口作分析,成扇面輻射展開,拓寬範圍並向縱深發展。然後再探討下壹個知識點。這樣做有三個好處:壹是將課文中零散的知識歸類成系統,建立知識鏈條。二是教師們在傳播零散的古代文化知識時可以采用專題講座的方法。三是給學生提供壹種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打開思路,養成良好的治學習慣。

6.必修三文言文重點知識整理和古代文化常識

高中語文必修3文言知識歸納 《寡人之於國也》文言知識歸納 壹、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

2.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也(頒,通“斑”,斑白。)

4.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通“途”,道路。) 二、古今異義詞 ①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

今用於形影孤單的人。) ②河內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

兇,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腸狠。) ③請以戰喻(請,請允許我。

今常用於對方。例如:“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

⑤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裏指逃跑。今常指壹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後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於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

)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麽。

今常用於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供養活著的人;今常用義是保養身體。)

⑨王無罪歲(無罪,不要歸咎;今常用義是沒有犯罪) 三、壹詞多義 1.數 ①願令得補黑衣之數(《觸龍說趙太後》) (名詞,數目、數量) 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於國也》)(數詞,幾、若幹) 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名詞,命運) 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副詞,shuò,屢次) ⑤數罟不入洿池(《寡人之於國也》)(形容詞,cù,密、細密) ⑥蒙沖鬥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動詞,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形容詞,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於國也》)(副詞,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名詞,通“值”,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後序》)(副詞,徑直、直接) 3.發 ①百發百中(成語)(動詞,發射) ②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動詞,征發、派遣) 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寡人之於國也》)(動詞,打開糧倉,賑濟災民) 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動詞,花開)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琵琶行》)(動詞,出發)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五人墓碑記》)(動詞,實施) ⑦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誌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動詞,發出、抒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名詞,兵器) ②窮兵黷武(成語)(名詞,戰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後》)(名詞,軍隊) ④草木皆兵(成語)(名詞,士兵) 5.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動詞,承受) 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於國也》)(副詞,盡) ③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形容詞,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動詞,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嶽陽樓記》)(形容詞,優美的) 6.於 ①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介詞,在) ④移其民於河東(介詞,到) ⑤移其粟於河內(介詞,從) ⑥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介詞,與,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動詞,為王,讀“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詞,君王,讀“wáng”) 8.以 ①請以戰喻(介詞,用、拿) ②可以無饑矣(介詞,憑借,此處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義) ③以時入山林(介詞,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把) 9.食 狗彘食(動詞,吃)人食(名詞,食物)而不知檢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節助詞,沒有意義的襯字) ②王道之始也(結構助詞,“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復指代詞,代“孝悌之義”。或為兼詞“於之”,向他們) ④寡人之於國也(結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⑤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雞豚狗彘之畜(結構助詞,提賓的標誌。

或作復指代詞,指代“雞豚狗彘”) 四、詞類活用 (壹)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敲起鼓”“擊鼓”。壹說,非活用,用本意) ②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穿上”) ④王無罪歲(罪,名詞用作動詞,“歸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為王“稱王”“統壹天下”) 2.名詞的為動用法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喪,名詞的為動用法,“為……辦喪事”)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當名詞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生:活著的人;死:死去的人) 2.動詞的使動用法 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移,使……遷移,使動用法)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認真辦好”) 五、古漢語句式 (壹)判斷句 ①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 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斷) 是亦走也(……也,表判斷)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也,表判斷) ②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也,表。

  • 上一篇:白色塗料
  • 下一篇:名人名言的感想與相關故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