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如何培養學生地理解題技能

如何培養學生地理解題技能

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地理數據、地理事實材料、圖表、地圖去闡述問題和分析問題,掌握閱讀和運用地圖、圖表的初步技能。”同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註意指導學生閱圖、用圖,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分析地理問題的壹些方法。”可見,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通過本次小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發現要使學生真正提高地理圖形能力,在實際中,可以從讀圖、析圖、繪圖以及圖形整合、地圖要素的想象延伸與對比幾個環節來幫助學生逐步提高。本文將從以上幾個方面,提出壹些可行的措施與建議:

1.讀圖

地圖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歸結到圖中進行綜合歸納,條理化,能夠清晰地呈現出地理知識的規律性。因此,讀圖是基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夠學會了從地圖中提煉基本信息,再針對相關題目進行拓展延伸,從地圖中挖掘出更多的地理信息,久而久之,學生的析圖能力便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1)壹般圖形的讀圖步驟:①先讀圖名,圖名是壹幅圖的主題。②熟悉圖例,圖例是對地理事物的形象簡化,是閱讀地圖的鑰匙。同時,熟悉圖例體現的是壹種形象思維過程,學生通過熟悉圖例,懂得了地圖中各種符號或顏色的含義,實際上就初步完成了對地圖符號的形象思維過程。③讀出橫縱坐標的名稱,讀出地理事物分布等。學生掌握了讀圖的基本程序,學會有序、有目的地閱讀地圖,並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奠定了基礎。就為地圖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不同類型的圖形閱讀時解題思路不同。

學生要正確讀圖,不僅要掌握正確的讀圖順序,還要掌握圖形的特點。

①地理分布圖:地理分布圖是最常見的壹類地圖,如:必修壹中晝夜半球的分布,不同氣候類型的分布,洋流的分布,不同自然帶的分布,必修二中人口與城市的分布,工業與農業的分布,必修三中涉及到的不同區域等等。關鍵是先要熟記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

如讀“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區示意圖”,回答:在全球六大板塊中,圖中E地所屬的板塊是(單項選擇)A.非洲板塊?B.太平洋板塊?C.南極洲板塊?D.美洲板塊。答案:D

解析:本題關鍵是依靠經緯線定位,70°W-80°W,10°S-20°S應為南美大陸,所以E所處板塊為美洲板塊!這類圖中有些標有經緯網,要提高讀圖的準確性,那麽就要求學生在做題目的時候頭腦中形成有重要經緯線組成的地球輪廓圖,平時多轉動地球儀。換句話說,學生要掌握壹些重要的經緯線所穿過的地理事物,或重要的地理事物的經緯線範圍等。

②地理統計圖:用以表示地理要素的時空分布與變化規律,主要形式有:等值線圖、柱狀圖、曲線圖、折線圖、扇形圖等。壹般必修二中的人文地理多用地理統計圖來呈現。這類圖非常符合壹般的讀圖步驟,即先看圖名,反映的是哪方面的規律,二看圖例坐標,找出要分析哪些因素,三根據坐標找出最大,最小或最高、最低以及變化規律,然後進行分析。

如圖“我國部分地區氣溫年較差分布圖”,回答A地比圖中同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大、小),答案:小。解析:這種等值線彎曲和兩邊比較的題目比較常見,可以區分地形高低、寒暖流等。這類圖通過讀圖分析要明白並記住壹個***同的規律,就是“凸高(指數值高)則低(如山谷,低壓槽,寒流)”,“凸低(指數值低)則高(如山脊,高壓脊,暖流)”。

總之,要做到對地理圖形的正確分析,就需要讓學生平時多練圖,勤翻地圖,形成良好的讀圖習慣。

2.析圖

讀圖是基礎,析圖是關鍵。所謂析圖,就是對圖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包括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通過思維達到準確理解圖的內涵的目的。如果說看圖是為了解決“有什麽”、“怎麽樣”的問題的活,那麽析圖是為了說明“為什麽”的問題。就是在前面讀圖的基礎上,根據題意,進壹步去分析圖中的隱含信息,壹般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地理事物分布及差異分布是何原因;②“有何關聯”,各類地理事物的形成與分布有何內在的因果關聯;③“怎樣演變”,區域地理環境或地理事物的演變趨勢如何。

如:“某地區人口密度分布圖”: 該地區發展農牧業的不利條件主要有?A.熱?量不足?B.水源不足?C.可供利用的土地資源不足D.氣溫日較差大。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人文地理人口分布影響因素\農牧業發展限制性條件等。其實是本圖的隱含信息,要求學生挖掘出來。根據所學知識,要分析出本區圖中沒有顯示的氣候類型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河流為內流河。地形為盆地,周圍是山地。人口集中的區域是山前,沿山前沖積扇綠洲分布,這是內陸幹旱地區的分布特點。

3.繪圖

繪圖是讀圖過程中的“動手操作”環節,是地理學習中重要的體驗環節,學生自己動手繪圖,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地理技能。而在教學中往往被忽略或者很少使用,可能高三較多壹些。

本次課題研究過程中,采用了以下壹些繪圖方法,並讓學生自己繪圖,加深印象。

(1)描圖:這是壹種簡便的方法,即利用課本插圖與空白的暗射圖,有些可用用彩色筆勾描所要復習的地理事物。①要突出重點、目的明確。②要運用各種線條、顏色與表達方式。不同性質的地理界限可采用粗細不同的線條。顏色無論是點、線、面均應根據地理事物的類別加以區別。③有些要配以適當的註記。

目前地理教學中,由於高三年級復習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畫了大量這類圖。如學生畫圖--圖1?氣候類型分布圖。

(2)畫簡圖:即把地理的文字知識轉化為簡圖,或把繁雜的地圖進行簡化、縮略,以突出某壹要素、某壹區域、某壹問題。地理簡圖的設計,須註意:

①簡圖輪廓要盡可能地簡便,最好由簡單的幾何圖形組成,以降低作圖難度,使幾乎每壹個學生都能適應。②壹張圖中內容不宜過多、過繁,要突出主要的地理事象,並以這些“事象”作為記憶的基點,然後聯系更多的知識內容。③壹張圖中有時可以同時包含幾種地理要素(如地形、河流、氣候、礦產、城市等),來加強知識間的有機聯系,但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各種地理要素按適當的順序逐次出現,使學生有壹個消化、吸收的過程。

如學生畫圖--圖2中國鐵路分布圖。在畫地圖時,提醒學生註意第壹步驟:畫鐵路線象數學上畫直線先找點再連線壹樣,先畫出鐵路線經過的城市,然後將其連接起來:先按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畫東西向幹線,再按由東到西(或相反)畫出南北向鐵路幹線。第二步驟:國家級的、地區級的和省級的要用粗細不同的線條。鐵路線和城市的圖例和註記最好用不同顏色的筆。

(3)註重圖文的轉化

現代認知心理學對表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表象是在物體並沒有呈現的情況下,頭腦中所出現的該物體的形象。”圖文轉化有利於學生積累豐富的地理表象,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經常進行這種圖文信息的轉化,有利於學生積累豐富的地理表象,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繪圖技能,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如學生月考題,蘇門答臘島

(4)填充圖

填充圖亦稱空白圖或暗射圖。它是將地理知識通過教學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的有效手段。是學生學習技能的途徑。利用填充圖可以使學生鞏固所學的地理知識,幫助學生對地名及位置的記憶,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有助於理解地理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培養學生填描地圖的能力。更是為學生探索性學習提供的實踐素材。

本次課題研究過程中,結合我校學生的練習冊以填充圖冊為主,只要是圖冊上要求的全部會指導學生填好。

如選修3旅遊地理填充圖冊P5、P6、P12、P19,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P3、P12、P15、P5、學生都充分的填寫了。

但是要真正達到填圖的真正目的,對地理教師的要求會更高。①備課時,不但要認真完成填充圖練習,而且分析其中的知識點。課前充分準備。②指導學生看圖例和註記、明確地理事物的地圖表示;再結合《地理圖冊》和課本插圖復習有關課本內容,力求所填內容正確、位置準確,把填圖練習真正作為學生鞏固地理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有效手段。③必須嚴格要求學生,地理要素符號的描繪要規範統壹,以課本圖例為依據。④力求整潔、美觀。

4.圖形整合

(1)圖形簡化。

這種方法是根據學習的需要,把地圖作簡化處理,刪去大量繁雜的圖例,只保留有關知識的信息的方法。通過簡化圖的構思設計,達到突出重點、有利記憶和反映動態、易於理解的目的,並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規律。

如:世界各大洲分布圖,繪圖步驟:1.繪制緯線定位。2.繪制亞歐大陸,即繪制壹個等邊三角形。3.在亞歐大陸的左邊中點處繪制非洲大陸,其兩腰等於亞歐大陸的邊長,其底邊等於邊長的壹半。4.繪制南北美大陸,可壹筆繪。從北美西北角做起始繪圖點,向東南延伸過赤道,折向西南,過南緯?30?°在折回向東北延伸至北緯?60?°以北後連接繪圖起點。5?繪制澳洲大陸。6.重繪亞歐大陸和非洲大陸,以表示大西洋。

(2)圖形分解

壹幅考生所熟知的舊圖形,通過截取的辦法,可以變成壹幅考生陌生的新圖形。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應變能力,考查考生對壹般規律特征的理解水平。

如:導學案上三圈環流題,

如:下圖中,此時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北半球

對於高壹高二學生來說,學生拿到此類題目,圖形有壹定難度,關鍵就是對地理原理不熟悉,夏季,北半球晝長夜短,冬季,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相反。圖中只顯示的數字可以表明是南半球,則可以看出南半球晝短夜長,北半球晝長夜短,太陽直射北半球。

(3)圖形疊加

將兩幅地圖疊加,既可以對壹個區域相關地理要素的關系進行考查,考查學生對地理環境組成要素的復雜性的理解,又可以對二個區域地理特征進行對比考查。

如,下圖就是由1月等溫線圖與7月等溫線圖疊加而成的。此題考查的是1月、7月氣溫及氣溫年較差的分布狀況。這是同類等值線疊加,也可將不同類型等值線圖疊加,考查兩個同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

圖形疊加的範圍很廣,可以是經濟區域與地形的疊加,資源與地形的疊加,鐵路與旅遊系統的疊加,可以是氣候與洋流系統的疊加等等。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進行大量的疊加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

總之,對圖形簡化、分解和疊加的訓練是壹個長期過程,應循序漸進,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5.地圖要素的想象延伸與對比

想象思維是人體大腦通過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對腦內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或重組的思維活動。想象思維可以說是形象思維的具體化,是人腦借助表象進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人類進行創新及其活動的重要的思維形式。讀圖、析圖只是看到圖中的表面現象肯定是不夠的,不能獲得對地理事物本質的認識,這就需要在表象的基礎上,再通過聯想和想象,來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如讀“我國兩地區等高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簡要說明B、D兩地區的地形差異及其成因。

(2)試分別評價甲、乙兩城市近郊農業發展的氣候條件。

(3)簡析A、C兩地所在地形區人口合理容量的差異及其原因。

答案:(1)B地:山地海拔高,崎嶇不平;由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而形成高山和深谷,加上河流對河谷的侵蝕作用。?D地:平原地勢平坦.海拔較低;由於斷裂下陷,流水沈積而成。?(2)甲地:有利條件是雨熱同期;不利條件是降水稀少;水資源貧乏。?乙地:有利條件是水熱充足;不利條件是光照不足。(3)A地人口容量較小。原因是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等。c地人口容量較大。雖然人均土地資源有限,但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達,環境承載量較大。

解析:本題從圖中,可以讀出經緯度位置、等高線特征,從而準確地判斷出甲圖所示區域為秦嶺及其以北的渭河平原、黃土高原.乙圖所示區域為四川盆地及其以西的高原山地。在此基礎之上,運用地圖要素的想象延伸與對比的方法,才能再進壹步判定不同地區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在平時的訓練中,可利用地理圖冊加強地理知識的聯系與延伸,建立思維線索,引導學生將密切相關的、同壹區域不同的地理事物聯系起來,對地理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引申遷移,尋找問題中潛隱的聯系,反映各地理事物空間分布上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等,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同時,要引導學生對同壹地區、同壹要素、不同時間的地圖進行對比閱讀分析,還可以了解地理事物的變化過程。例如,將不同時期同壹城市圖放在壹起閱讀,可以反映出該城市地域發展和空間結構的變化。

總之,讀圖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靠日積月累,所以我們要做到多見多看、多畫多練、多思考、多總結。

  • 上一篇:求馬拉多納的資料
  • 下一篇:給點寫作文的素材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