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唐代介紹材料

唐代介紹材料

(1)社會因素

從建國之初到唐朝安史之亂,國家強盛,經濟富裕。朝廷數百官員設宴,唱詩求和,以為談輔佐之樂。國家統壹,南北交通暢通,文人有機會領略祖國的大好山河,激發詩情。詩歌酬唱的傳播已經成為壹種暫時的趨勢。至於安史之亂,藩鎮之亂不斷,唐朝衰落,導致外患極端。於是,大多數詩人離開了混沌,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刺激了文學創作。郁結的感情可以用詩歌來表達,這也促成了唐詩的興安。

(2)政治因素/君主倡導

唐朝幾個有權勢的皇帝不僅熱愛音樂,而且提倡音樂。善樂的高宗和武侯,經常作新詞,整理成樂府。到了玄宗,風更大了。他集詩人、音樂家、演員於壹身,愛好文藝,附庸風雅,對文藝的發展有壹定的刺激作用,加上唐代以詩為秀才,所以成為文人獲得官職的捷徑,對加強詩歌技能的訓練和普及詩歌起到了重要作用。

(3)詩歌風格的演變/文學自身的發展

從先秦的《詩經》、《楚辭》、漢代的19首樂府民歌和古詩詞,到建安、正始、晉時期的詩歌創作,再到南北朝時期音律理論的提出和運用,都為唐詩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七言古詩,押韻絕句這種新的詩風,到了六朝才開始形成,形式和節奏開始成型。唐代社會生活日趨復雜,詩人的思想感情豐富。在詩歌創作中,新的內容需要新的形式,而唐代詩人正是用新的形式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使這些新體詩在形式、節奏、修辭等方面走向成熟。

(4)思想文化的活躍/其他藝術對詩歌發展的影響。

唐詩的發展明顯受到其他藝術的影響。唐代的音樂、雕塑、舞蹈和繪畫在中國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外來的影響,對詩歌的內容和風格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比如王維的山水詩,素有“詩中有畫”之稱,明顯受到山水畫的影響。至於李奇、岑參和杜甫描寫音樂、舞蹈和繪畫的詩歌,我們可以看到作家們勇於接受新事物的時代精神。

(5)提高詩歌的應用價值。

詩歌在唐代社會的應用價值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比如請達官貴人、名人使用,派人出使使用詩歌。從皇帝、貴族、文士、官僚到道士、藝妓,都有佳作,應該與詩歌應用價值的提高有關。

補充參考資料:

唐詩繁榮的原因

詩歌進入唐代,典雅瑰麗。在過去的300年裏,詩人輩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還有無數璀璨的明星,如“初唐四傑”、陳子昂、王維、孟浩然、高適、、劉長卿、魏、李商隱、杜牧、文。可以說從帝王將相到文人僧尼。300年間,名著浩如煙海,據不完全統計,有5.5萬多部。詩歌體現的生活之廣闊,內容之豐富,情感之豐滿,技巧之嫻熟,旋律之嚴謹和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後人難以攀登。唐代詩歌是全盛時期!壹個黃金時代!

然而,對於唐詩繁榮的原因,卻沒有壹致的看法。雖然爭論不斷,但很難統壹。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劉大姐的《中國文學史》(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版)提出了三個理由:

第壹,詩人身份的轉移。認為唐詩內容的豐富涉及方方面面,壹方面是因為詩人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唐代以前的詩壇大多掌握在君主和貴族手中,而唐代詩人大多來自民間。他們都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對現實社會有著深刻的體驗。例如,高適、岑參、王昌齡、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孟郊、張繼、元稹和白居易都是在貧困或流浪中掙紮出來的。“唐代科舉打破了過去幾百年的門閥制度,使中下層知識分子能夠通過考試進入政治舞臺。這不僅體現了政治上的進步性,也體現了文學上的進步性。這是壹個文化普及和解放的新時代。從此中下層被壓迫的知識分子得到了政治文化自由發展的機會,於是文學創作突破了六朝貴族文學的束縛,深刻而廣泛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和感情,豐富和完善了文學的內容和形式。從君主貴族掌握的詩壇到中下層知識分子手中,是唐詩得以發展並大放異彩的最重要原因。”

第二,統治階級的鼓吹。劉大姐先生以唐太宗、高宗、武侯、中宗、玄宗為例,說明唐代歷代統治者都愛好文樂,崇尚雅正,尤其是在科舉考試中,使詩歌成為“文人出仕的南方捷徑”和“青年必修科”。這種大力倡導使得詩歌的繁榮和普及成為壹種“必然現象”。

第三,詩風演變的規律。六朝開始形成七言律詩,七言律詩在形式、節奏、修辭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唐代詩人正是在此基礎上大顯身手,“完成了詩歌本身未竟的人生”,從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此外,南北風格的融合和民族的創造力也是唐詩繁榮不可忽視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雖然兩個政權對立,但文化和血緣交流的風潮從未停止。到了唐朝的統壹,南北文風進壹步融合,形成了新的風格,顯示了民族強大的創造力。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編的《中國文學史》從多方面分析了唐詩繁榮的原因,但最強調的是唐代的經濟繁榮和階級鬥爭。書上說:

如前所述,國家的富強、社會的和平穩定、生活的富足幸福,不僅使詩人“刀光劍影,遠遊他鄉”,豐富了人生閱歷,開闊了視野,而且培養了詩人樂觀向上的精神和為祖國建功立業的理想,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階級社會不可避免的內部矛盾和詩人個人政治上的失意,直接或間接地使詩人接觸現實並正視現實,從而催生了他們對現實的反叛精神或批判精神。

這種分析問題的“視角”明顯帶有時代的政治特征,但也不無道理。北京大學1955中國文學史揭示了與劉大姐先生相似的其他原因。

吉林大學中文系編的《中國文學史稿》,更註重從社會、政治、經濟基礎上找原因。他們認為主要原因有:壹是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對農民采取了壹些租界政策,緩和了階級矛盾,恢復和發展了生產力,封建經濟比較繁榮,文化藝術也繁榮起來;二是唐朝不斷鞏固邊防,擴大疆域,促進了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第三,商業城市的興起和市民階層的形成;第四,由於科舉制度的實施,中小地主的知識分子成為統治的基本依靠力量。這四個方面對唐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的《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版)中提到的壹個原因,以前學術界沒有提到,就是“文學禁懈”。書上說:

就整個唐朝而言,是封建社會的興盛和崛起時期。統治者對自己的統治權力還是有壹定信心的,在文學的禁令上也相對寬松,不像上壹代的宋元明清統治者對文學的禁令更為嚴格和殘酷。

書中認為,這個原因對文學的發展相當重要。

遊國恩等人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版)揭示了與他人略有不同的原因。有兩點不同:第壹,唐代詩人對文學遺產采取了繼承和創新的批判態度,他們既沒有拜倒在古人腳下,也沒有虛心向他們學習。第二,詩歌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是唐詩繁榮的結果,反過來又促進了詩歌創作的發展。

馬茂元在《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版)中也論述了唐詩繁榮的原因。他主要談了三點:第壹,唐代詩人繼承和發揚了以往詩歌的優秀傳統;二是重視民間文學,從中汲取營養;第三,“詩不言法”;“他們不受任何有害的文學教條主義和藝術教條主義的束縛。由於未能從社會基礎&政治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馬也受到了當時人們的批評。

1979之後,文學批評的禁區被打破,關於唐詩繁榮原因的討論再次活躍起來。在當年的1期,《文學評論》發表了梁的文章,對以前的觀點作了壹個探討。認為將詩歌的繁榮與經濟的繁榮直接掛鉤是壹種“庸俗化傾向”,這也與唐詩發展的實際情況不符。比如唐太宗貞觀時期的經濟繁榮,並沒有帶來詩歌的高潮。此外,作者不同意將《平民》中的地主階級視為唐詩繁榮的主要階級基礎和決定性力量,認為這種說法誇大了《平民》中世界與社會的鬥爭和地主階級進步的意義。事實上,“布衣地主”是壹個極其復雜的概念,它是否是壹個統壹的階級,能否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都值得懷疑。在同壹期《文學評論》上,還發表了黃復幹的《以詩選士與唐詩繁榮的關系》壹文,對以詩為題的科舉制度是“唐詩繁榮的直接原因”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科舉制度只是壹種考試制度,庶民地主和宗族地主都可以使用。”“總的來說,唐朝以詩賦選士,促成了唐詩的繁榮,是不符合史實的。因為在初唐的百年間,不言而喻,文人還沒有經過詩賦的選拔,就連律詩的最終定型,也要在當時的沈全啟、宋才能定型,更不要說像後來那樣用五言律令來考文人了。但初唐並無以詩招賢之士,詩歌相當繁榮,可見唐詩繁榮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之後很多專家依然堅持認為經濟繁榮與唐詩繁榮有直接關系。王水照的文章《談唐詩繁榮的原因》(文學評論第7輯)分析了其關系的具體內容:①經濟的繁榮為詩人的創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和良好的創作環境。經濟繁榮所導致的強大國力直接影響了唐詩的創作精神,即“剛健有為的理想”和“不同題材、體裁所表現出來的開放境界和昂揚大氣”。經濟繁榮引起的交通、旅遊、商業的發展,促進了詩歌內容的豐富和題材的拓展。(4)經濟的繁榮為詩歌的出版流通提供了物質手段(“出版流通”指的是郵寄、捐贈、“溫暖的卷軸”、題壁等。).

最近出版的張等人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1版)強調了多種思想並存對唐詩繁榮的積極影響。書中說:顯然,儒家思想在唐代被公認為正統,儒家經典是讀書人必讀的書籍。在進士和明靜的科舉考試中,也要求閱讀儒家經典。而且自唐朝開國以來,壹些學者不時呼籲復興儒學,從未間斷。這些都證明了儒學在唐代的地位比魏晉南朝有所提高。但是,儒家思想並沒有獲得主導地位。道教和佛教,無論是在統治集團,還是在整個社會,都不比它受到更少的重視。這種多元的思想狀態使得思想界更加自由活躍,文學創作很少被禁止。

仁智的意見不無道理。但是,說哪壹個是唯壹的,還不夠全面。以上幾點可以全部列為繁榮的原因嗎?(朱恒甫,見《中國文學史疑案錄》?詩詞歌賦》)

初唐詩歌研究綜述(徐總)

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乃至整個中國學術史上,唐詩研究無疑是其中之壹,而初唐詩歌作為整個唐詩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唐詩藝術高峰出現的前奏,壹直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近二十年來,隨著唐詩研究的深入發展,初唐詩歌研究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文學是研究工作的基礎,唐詩領域歷來有重視文學的傳統。在初唐詩歌研究中,值得重視的是文學建設,取得了相當的成就,為進壹步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二十年來,初唐重要詩人的詩歌幾乎都得到了校勘和註釋。他死後,王績的詩集和散文集由呂才編成五卷,中唐時由盧純刪節成兩卷,元明以後只盛行刪節本。韓立洲在清代發現了《王績集》的三種抄本,於是他以李考證、記錄的本為底本,並與其他抄本合為《王無功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出版。* * *收集了王績詩歌150余首,比刪節本多90余首,同時匯編了有關王績的文獻,是王績文集最完整的版本。此外,王績的詩文還包括王國安《王績詩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和康金生、夏連保《王績年譜註》(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版)。

《初唐四傑》是由徐明霞的《陸集》整理而成的?《楊炯集》(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以張燮主編的《遊遊子集》和童培主編的《潁川集》為基礎,並補充了部分佚詩。任《陸集年譜註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版)是我國第壹部陸集註釋本,材料翔實,考證精細。此外,朱《尚書》有《魯集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版)、《李有《魯集註》(中華書局1998版)。

“文章四友”作品集有徐鼎祥《杜詩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出版)和李喬詩集?《蘇維道詩集劄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均屬“唐詩別集系列”。該叢書還收錄了《關於詩歌的註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版)和王啟興、《關於何收錄張旭、張詩歌的註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

其他重要的詩人詩集還有彭慶生的《陳子昂詩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出版)。第壹卷是《感覺詩》,第二卷和第三卷按時間順序收錄了其他作品,每部作品都是先校對後註釋,並指出年代原因。連波、查宏德《沈全啟詩集校勘記》(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版)是第壹部沈詩集的註釋本,註釋簡明,並附歷代註釋。湘楚《王梵誌詩集校勘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版)收錄詩歌390首,校勘、註釋、解釋詳盡,是迄今為止對王梵誌詩歌最完整的註釋。錢學烈《寒山詩校勘記》(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版)、《寒山詩校勘記》(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版),根據現存宋本,收集寒山詩313首、集解詩55首、二人佚詩10首,並詳加整理。總之,文獻資料建設幾乎涉及了初唐所有的重要詩人。

在初唐詩歌研究中,詩人群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主要集中在對初唐最重要的兩個詩人群體,即“初唐四傑”和“文章四友”的研究上。

有關“初唐四傑”的著作是羅祥發的《初唐四傑研究》(東方出版社1993出版),分為生平與行蹤、節操評價、作品分析三部分,附附錄《初唐四傑年表》,是建國以來第壹部研究“初唐四傑”的專著。張之列《初唐四傑年譜》(巴蜀書局1993出版)是壹部綜合性的四傑年譜。本書不僅對四位大師的生平經歷、思想變化、詩年作了詳細的考證,而且對義理、言詞進行了分析,頗有建樹。和撰寫了《羅傳》(北京出版社出版,1987)。前十章記述了羅的傳奇人生經歷,後五章評述了羅文學創作的特點和影響以及歷代對羅的評價,為羅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此外,浙江省古代文學學會還編纂了《羅研究文集》(杭大出版社1993版),收錄論文29篇,從多個方面論述了羅的生平、思想和文學創作。關於“初唐四大家”的論文很多,主要有:葛的《初唐四大家與齊梁的文風》(Quest,1990,第3期),論述了四大家雖然批判了齊梁的文風,但並沒有擺脫齊梁的習氣的復雜局面及其原因;任論初唐四傑非“浮躁膚淺”(上北系列1984第2期)和羅祥發論初唐四傑非“浮躁膚淺”(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1第1期)。徐尚鼎的《四大家詩歌藝術淵源考辨》、《昭明文選與初唐詩風》(文獻1993第2期)、《羅路歌曲的結構模式與藝術淵源》(文獻綜述1993第6期),前者論述了初唐詩風的選體與詩風。徐總《論四家與唐詩風格》(學術研究第3期,1995)、《論四家詩歌在初唐詩風變革中的作用和意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6)、《論四家詩歌的昂揚基調與成長之美》(江淮論壇,654)壹系列論文, 如《景宗》、《風格的分化——四家文學思想的雙重特征與初唐詩史的演變》(天津社會科學第3期,1996),分別從詩歌風格的規範化、初唐詩史的進程、初唐詩風的變化、四家文學思想的性質及其文學創作的審美追求等方面對四家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有關“文章四友”的論文主要有:聶永華的《零陵如玉,珍珠滿盈》(《杜南學刊》第2期,1994)、徐總的《論“文章四友”與初唐詩歌的藝術進程》(《中州學刊》第6期,1994)、鄭伯欽的《文章四友》等。都著眼於對“四友”的綜合研究,著眼於“四友”在現代詩歌規範化中的作用,力求在整個初唐詩歌史進程的語境中把握其文學史價值和意義。另外,毛水清的《關於杜的四問》(廣西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90,第1991)是關於杜冀州在四友中隕落的原因、杜的“驕”字、杜是否為宮廷詩人以及葛對初唐詩歌創作範式與大眾化的倡導——從李喬的《百首詩》(文學遺產,第6期,10 是初唐以來雙重氣質氛圍下的產物,實際上是以詩體寫成的詩歌寫作入門書,成為初學者的範本。

此外,初唐其他重要詩人,如王績、沈全祺、宋、、張,通俗詩人王梵誌、寒山、唐太宗、宮廷詩人李白藥等,都出版了專著。比較重要的有:張西厚《飲酒吟隱詩論王績詩》(唐代文學隨筆第7輯)、張《田園詩論王績詩》(第1990期)和徐總《王績詩時代類型特征新論》(齊魯學刊)查宏德《沈全器新論》(學刊第3期,1991期)提出沈徐總的《申宋體形式與內涵新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認為《申宋體》雖不完美,但對古風也有重要貢獻。韓立洲的《陳子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出版)是第壹部研究陳子昂的學術專著,獲獎頗多。韓立洲還有《陳子昂評傳》(西北大學出版社1987出版),這也是陳子昂研究中的壹個空白。吳明縣《陳子昂考論》(巴蜀書店1995出版),考論結合,論述全面。此外,中國文聯出版公司、香港中國和世界出版公司分別於1989和1993年出版的《兩次陳子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論文70篇,展現了近年來陳子昂研究的成果。有很多關於陳子昂的論文發表在壹篇文章中,所以我不會在這裏重復。張的重要論文有程對張的《春江花月夜》的理解與誤解(文獻綜述第4期,1982)和徐總的《與張——詩歌意境的新方向》(江漢論壇第1994,12)。關於王梵誌和寒山,有張錫厚的《王梵誌研究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出版)、項楚的《王梵誌詩歌論》(31號文史叢書)、張家鵬的《寒山詩談》(沈師院學報1986第65436號)《唐太宗李世民與初唐宮廷詩研究》,主要有梅雲的《論皇帝》 王宮體詩與唐太宗(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第1993期第1期)與徐宗時代精神與藝術傳統的不穩定結合——對詩歌的客觀分析與價值評價(江蘇社科)初唐宮廷詩研究(社科戰線1995期第1期)初唐傑出的宮廷詩人李白瑤(古典文學知識65438

項目池

填空:

1.被聞壹多先生譽為“詩中之詩,峰上之峰”的詩是。

2.宋代詩人蘇軾評價其藝術成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名詞解釋:

王蒙

背誦:

1.王維的鐘南山。

2.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武》

問題和答案:

1.《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說:“誰在河邊第壹眼看到月亮,誰就在月初照人。生命生生不息,壹代又壹代,江月只是年年相似,這涉及到對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暫的思考。請參考其他詩詞,談談古代詩人的自然觀,以及妳對這種自然觀的看法。

2.陶淵明和王維都是山水田園詩創作的集大成者,兩人都有過隱居生活。請將《渭水農家》與陶淵明的《歸園》作壹比較,比較兩者詩歌意境的異同。

  • 上一篇:小學教師競聘演講稿範文
  • 下一篇:ps廣告設計海報制作-ps制作海報簡單教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