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豐子愷的文化散文

豐子愷的文化散文

 豐子愷不僅僅是壹位擅長繪畫的大師,同時在散文方面也很有成就。他的作品風格獨特,看過後便會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的有關豐子愷的文化散文吧!

有關豐子愷的文化散文1

 豐子愷散文呈現為壹種閑話語境,文本潛含壹種與讀者對話的可能性,拉近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且又具有“淡如菊”的特點,即樸實平淡、自然無飾的語言以及清澄深遠的藝術意境。

 豐子愷的散文探究人生、自然的佛理真諦,神遊於兒童純真的情趣之中,於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態人情,描寫細膩,敘述委婉。

 豐子愷的散文只用平常的字句,務求明白,不喜歡裝修粉飾,文字有壹種樸訥而又明亮的味道,是典型的隨筆體散文,其《緣緣堂隨筆》融童心和禪趣為壹體,既真率自然,又妙趣橫生。

 抗戰前,豐子愷的作品轉而接觸社會,開始寫災難性的現實,但文字仍然處處浸潤著那種疏淡雋逸的調創作子,於細微處發掘宏旨精義,如《肉腿》、《半篇莫幹山遊記》。

 俗話說,“詩畫總相通”,豐子愷先生的隨筆與漫畫在創作實踐中是相通的,他自己就曾說,“在得到壹個主題以後,宜於用文字表達的就寫隨筆,宜於用形象表達的就作漫畫”,這樣便形成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如此也可以貼切地說明豐氏創作的藝術特點。

 俞平伯先生這樣評價豐子愷的漫畫“如同壹片片落英,含蓄著人間的情味”,這樣的評語用在他的散文小品上同樣合適。那些文字或許只是以壹種看來平淡的方式表達壹些看來亦平淡的感想,未必字字珠璣,卻是句句含情。

 豐子愷壹幅幅的漫畫,就如壹首首的小詩——帶核兒的小詩。

有關豐子愷的文化散文2

 作為我國近現代歷史上著名的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豐子愷以其風格簡易、意境樸實、含蓄雋永的漫畫在中國美術發展史中壹枝獨秀。他的早期漫畫作品多取自現實題材,帶有“溫情的諷刺”;後期常作古詩新畫,特別喜愛兒童題材,被認為是溝通文學與繪畫的壹座橋梁。豐子愷自小被家人的疼愛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浸透在他的性格裏,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也使得漫畫在他的筆下壹改諷刺幽默的單壹面貌,變成了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被人們稱為“詩意漫畫”。俞平伯評豐子愷的作品是“壹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作品中簡單的線條、樸素的畫風、單純的色彩、樸實的畫意,表現了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從他的畫中總能讀出畫外之意,感受到文學與繪畫的完美結合,文學與哲學的完美結合,從而成就了“詩意漫畫”。在中國畫的傳統創作觀念中,自然而普遍地存在的“詩意”的概念,在豐子愷這裏以別具壹格的樣貌出現。傳統詩意畫重視深遠主題、超然精神的血脈得以有創新的被繼承,促進了“詩意”作為中國畫基本精神的繼續傳播。

 豐子愷在作畫的時候也經常會在作品中描畫壹些古詩詞,文學家夏丏尊把豐子愷的這類作品稱作“翻譯”。但在筆者看來,豐子愷的作品中但凡是涉及到詩意題材的,都不僅僅是對詩詞的簡單翻譯,而是經過作者再創造的“詩與畫的內面的結合”,簡單的幾筆便能將詩詞的主旨表現得很有韻味。如他的作品《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幾人相憶在江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等都是對古詩詞中的某些情景作了壹番描述。豐子愷並非純粹是將古文“翻譯”過來,而是借古人之意以抒壹己之情,雖然創作立意借鑒自古人詩詞,但卻徹頭徹尾的是自己的創作。

 除了古典詩詞題材之外,豐子愷的作品更多的是描繪普通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景,頗具人情世故和趣味。對兩位古代詩人陶淵明、白居易的欣賞也促進了他清新自然風格的形成,寥寥數筆卻生動再現生活最真實的狀態,人生百態盡在畫中。在《漫畫創作廿年》中,豐子愷形容自己的創作“感覺同寫隨筆壹樣”。其作品《挖耳朵》,這本是街頭巷尾百姓生活中常見的壹幕,壹般情況下文人雅士都不會作為創作素材,豐子愷卻自有藝術主張,將這個生活中看似瑣碎且難登大雅之堂的場景描繪的生動有致。

 豐子愷作品喜聞樂見的詩意營造不僅因為其古典詩詞或者貼近百姓生活的創作題材的選擇,更在其創作方法的使用。人們常用“小中能見大,弦外有余音”來描述他畫作的特點。陳星認為,其創作的特點是“意到筆不到”。在筆者看來豐子愷這種對意境的'追求非常類似於中國傳統的寫意畫,崇尚在“似與不似之間”找到意境營造的最佳狀態;崇尚“以形寫神”,講究“氣韻生動”。在《村學校的音樂課》這壹作品中,作者不施色彩,寥寥數筆的描繪,人物的形態便躍然紙上。“畫中壹個個張著大嘴唱歌的鄉村學校的孩子,雖然沒有壹個個被畫上眼睛、鼻子,但稍有藝術想象力的讀者都會體會出,這裏每壹個孩子都透出天真的活潑的神氣”,整個畫面的布局和形象塑造給觀者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間,作品的觀賞變得更加富有趣味。豐子愷謂“作畫意在筆先,只要意到,筆不妨不到,有時筆到了反而累贅”,這種用筆的簡潔營造了畫面中的“含蓄美”,觀眾自然可以從畫面中體會到更多“意蘊”。

 豐子愷在《藝術漫談》中曾形象地將藝術比作“米”、“麥”,認為藝術應當大眾化,為大眾所欣賞,如同家家戶戶每天能吃到的米、麥壹樣普及,不應當是那種只供少數人享用的山珍海味。“縱觀豐子愷的壹生,其藝術思想盡管比較復雜,但我們只要結合他具體的創作實踐進行考察,則不難發現,對大眾化和現實化的追求始終是最重要的兩點。”豐子愷本人在這兩方面的論述也是很多的,比如他說“在雜誌上發表大眾美術的畫,其實只給少數的知識階級的人看,大眾是看不到的,大眾看到的畫,只有街頭的廣告畫和新年裏的‘花紙’。可惜這種花紙畫,形式內容都貧乏,這應該改良。提倡大眾藝術,應該走出雜誌,到花紙上來提倡。”他這並不是片面的追求藝術的通俗易懂,而是同時也十分註重藝術格調的完美。

 正因為豐子愷的漫畫立足於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所以他的創作題材可以很廣,只要是見到的對他有所啟發的事物,他都能畫成頗有意趣的畫作。仔細欣賞豐子愷的作品,會發現其畫作中人物大多是兒童。豐子愷自己也說“我作漫畫由被動的創作而進入自動的創作,最初是描寫家裏的兒童生活相”。也曾表白過自己向往“天下如壹家,人們如家族,互相愛,互相助,其樂***生活”的理想社會。這種對生活的熱愛,促使他以壹顆率真的童心去觀察、描繪兒童。經典之作《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便是壹例;另外還有《阿寶赤膊》、《瞻瞻的車》等也是上等之作。這些作品的出現正是因為豐子愷作為壹個藝術家對藝術素材敏銳的感知能力,善於感動、善於發現、善於創造。從藝術接受的角度來理解,當時中國正處於經濟困乏時期,人們生理需求的不滿足需要精神需求來填充,以思想精神的“食糧”去填補生理條件的匱乏,以對抗饑餓與寒冷。豐子愷的漫畫以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情景將讀者們帶進快樂的、美好的世界,燃起人們對新世界的希望,成為大眾苦難中的糖果。

 在常人看來可能再平常不過的場景,而豐子愷卻能夠完成“詩與畫的內面的結合”,畫面中的壹切變得協調而生動,為人們展現壹種深入而微妙的境地。這裏的詩意不再是依靠“梅蘭竹菊”等傳統題材來表現的超凡脫俗,也不是借助“山水雲氣”等固有場景來抒發的悠閑淡泊,而是以詩意來點化的最平凡最世俗的題材,卻讓所有觀看的人都看到了生活最本真的狀態,看到了生命的永恒本質。

  • 上一篇:星空故事200字左右
  • 下一篇:綿壹初中作文材料

    粉絲文怡:保持美好時光。

    時間就像壹把鋒利的刀。無形中,它切斷了我們的喜怒哀樂,也切斷了對我們來說無比珍貴的精神支柱。

    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什麽是好時光?

    在物質泛濫的今天,我們不再為簡單幼稚的東西而快樂,而只是盲目地搭乘時代的飛馳之車,提速只是為了追求所謂的物質享受——所謂的快樂美好的時光。

    問問妳自己,妳真的幸福嗎?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