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華南師範大學惠陽附屬中學的辦學特色

華南師範大學惠陽附屬中學的辦學特色

華南師大附中前身可追溯至1888年建立的廣州格致書院。壹百多年來,華附秉承以人為本,敢為人先的教育傳統,是享譽嶺南的著名學校。

二十世紀50年代,華附率先開展以啟發式教學為重點的課堂改革,成為當時“全日制中學的壹面紅旗”。改革開放後,率先實行課外活動創新,最早實施按程度分層次教學,在全國普教系統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1990年,中***中央幾位領導同誌親臨學校視察,對華附辦學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領導的激勵,促使華附不斷超越自我,躍上新臺階。1996年,華附以鄧小平同誌的“三個面向”為指針,提出了學校的發展戰略——“12468工程”,確立“以完整的現代教育塑造高素質的現代人”的宗旨。新課改的實施,華附高舉素質教育的大旗再立潮頭。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壹是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二是註重基礎,鼓勵冒尖; 三是合理負擔,講究效益; 四是內外相促,教學相長; 五是民主決策,科學管理;六是堅持改革,著眼未來。 在華附,分數不是惟壹目的,華附更註重對學生潛力的挖掘,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而並非只看重那些成績佼佼者。華附要培養的是每個學生的“做人基礎、求知基礎和身心健康的基礎”,讓每個學生都有良好的品質行為規範、確立自尊自強的信念;在求學過程中,不僅要將知識學會,更要會學,掌握好學知識的方法,有良好的學習作風。高起點的華附學生中,學校更願意給學生提供“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自由。據了解,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有三個最早:早在合校初期的20世紀50年代,率先開展“以‘啟發式’教學為重點的課堂教育改革”;20世紀60年代後,首先實行“課外活動”創新;20世紀80年代後,學校最早在全國普教系統實施“按程度分層次教學”,即在部分學科按學生認知和能力水平的不同程度組織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在全國普教系統產生良好影響。

在華附,文學社、廣播臺、越野興趣班等等課外活動應有盡有,開展得熱火朝天。正是這種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才更有利於學生成長,進入21世紀初,華附學生***有30多人次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國家級獎勵,壹百多人次獲得省級獎勵。 為了使華附辦學質量、水平不斷躍上新的臺階,1996年,學校提出了改革的新思路——“1248工程”。提出了“以完整的現代教育塑造高素質的現代人”的辦學宗旨。壹手抓改革,壹手抓建設。加強教育理論對教育改革的指導,抓科研、促教改,走科研興校之路;建立課外活動激勵機制,促進個性特長發展;建立新的教學評價制度;積極探索奧校辦學新模式。大力推進以因材施教為核心的個別化、人性化教學模式,以立誌成才為主題的激勵型德育教育模式,以優質高效為標誌的效率效益型後勤服務模式,以科學民主管理為目標的舒暢型學校管理模式。制定了“八個壹”的素質要求。

該校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教改試驗:在初中、高中各年級各設1個綜合試驗班,進行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多科性試驗。另外,在初、高中開設語文、數學、英語單科試驗班,進行教材教法改革、自學能力培養等單項試驗,還聘請外籍教師主講“英語口語課”。根據因材施教原則,從高中二年級開始文理分科。同時,開展了課外科技活動,設有文學社、數學愛好者協會、天文學社、無線電組、攝影組、集郵協會、歌舞團等17個社團,讓學生增長知識,鍛煉才幹。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著重以學生自主發展為本,以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為重,以個別化為發端,以個性化為歸宿,構建多元化、現代化、國際化的新課程體系。首先,是課程結構的多元化。著力開發建設校本課程,形成奧班、試驗班、普通班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相協調的課程體系。努力做到規定性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優質化,選擇性課程(學校課程)系列化、個性化、特色化。選擇性課程包括:壹是培養拔尖人才的提高性課程,二是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和創新精神的擴展性課程,三是註重學生實踐能力鍛煉的實踐性課程。其次,是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壹是在現有學科課程中更新內容,體現現代化科學技術精神;二是在學校課程中專門開設介紹新興學科和前沿學科的相關課程;三是註重培養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素質的統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健全人格。再次,是課程發展趨勢國際化。緊隨教育領域日益頻繁的國際合作和國際文化交流,融入國際教育發展潮流,把握新世紀教育發展的趨勢,博采眾長。

華附還壹直在思索自身的“品牌標識”——獨特的理念系統、操作系統和管理體系。在此期間,華南師大附中以自身豐富的經驗為素材,整體構建起學校的辦學體系——“壹二四六八工程”。 “壹”,用壹句話概括的辦學理念:以完整的現代教育塑造高素質的現代人。

“二”,堅持“兩手抓”:壹手抓改革,壹手抓軟硬件建設。

“四”,建立四個工作系統:以立誌成才為主題的激勵型德育模式,以因材施教為核心的個別化、個性化教學模式,以優質高效為標誌的效率與效益型後勤服務模式,以科學民主為目標的舒暢型學校管理模式。

“六”,提出六項人才培養標準:基礎紮實,特長明顯,素質全面,能力多樣,人格健全,適應性強。

“八”,對畢業生提出“八個壹”的要求:懷有壹顆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紅心,並養成壹套良好的做人規範;能講壹口流利的普通話和英語;能寫壹手端莊的毛筆字和硬筆字;有壹門最喜愛的學科並學有所長,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形成壹套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壹門體育運動的技能,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掌握壹項樂器演奏技能,並有良好的審美修養;練就壹手熟練操作電腦的技能,學會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煉就壹項勞動生活技能,具有良好的獨立生活能力。

在此基礎之上,學校制定了新的五年發展規劃,提出了2001年到2005年的發展總目標:高標準建成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繼續努力把學校辦成國內壹流、國際知名、高質量、有特色的現代品牌學校。為實現發展目標,學校提出了“五化策略”:優質化,特色化,集團化,國際化,現代化。 華南師大附中德育工作特色鮮明,成效顯著,建立了完善的德育管理體制和壹支朝氣蓬勃的德育工作隊伍。

建立了壹種有利於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發展的運行機制,將面向大部分學生的基礎文明、思想品質教育和面向優秀學生群體的領袖才能教育有機地結合,從而達致“高素質”要求——集政治上的先進性、思想上的活躍性、道德上的高尚性和學業上的優秀性之大成,形成牢固的深層意識,養成穩定的行為特征,具有活躍的踐行能力,孕育可持續發展的優良品質。

構建多學科整合,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互補互動的德育氛圍。註重德育過程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教育。將德育與美育有機結合,創造濃烈的校園藝術氛圍,整體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將德育與體育有機結合,組建各類學生體育俱樂部,增強了學生體質,也直接提升了學生的意誌、毅力等非智力品質。心育、美育、體育等學科的顯性課程,與綠化、美化、凈化的校園環境,優良的校風、學風、教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寬松而充滿活力的心理環境等隱性課程相互作用,***同營造出華附正氣昂揚,“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氛圍。

構築了壹個學校與家庭、社會功能耦合的育人網絡。建立家長委員會,發揮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性作用。加強學軍、學農等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的建設,讓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國情,提高辨別、分析事物和社會適應能力。堅持了19年的清遠鄉村學農活動,得到了省委汪洋書記的賞識和親筆批示。

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利用學生到國外參加各種競賽、開展科研合作等機會,讓學生更深入、全面地接觸、了解世界文化。華附初步構築起壹個“壹體兩翼”的德育格局——以校內教育陣地為主體,以走向我省貧困地區、走向國際發達地區為雙翼,深化學校的“立誌成才”教育。

高壹學生下廠學工,高二學生到農村學農,高初中新生學軍等活動紮實獨特。體育衛生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宿營管理井井有條。學生的體質狀況及體育成績均居廣東省中學前列,並向高校輸送了許多體育尖子。

學校的德育工作改革沒有止步於此,而是從其“重點學校”的社會角色出發,著眼於本校畢業生未來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提出了“讓學生在深入了解中國國情中接受更加深刻的教育”的追求,構建起壹個深入社會不同領域、強化學生現實生活體驗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

1、學工基地。華南師大附中與廣東罐頭廠、廣州通訊設備廠、廣州天天食品廠、廣東南方面粉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長期掛鉤的關系,定期組織學生到上述企業開展學工活動。

2、學農基地。華南師大附中在清遠市源潭鎮的大蓮鄉和高田鎮的樟洞鄉,建立了兩個能夠容納近400人的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當地與農民實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

3、學軍基地。華南師大附中與廣東武警總隊和邊防總隊建立了***建精神文明的穩固關系,分別以“走出去”和“請進來”的不同方式建立起學軍基地。

4、社會調查基地。華南師大附中與廣州市若幹大商場、部分高校和省市科研部門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並得到它們的大力支持,這些單位和部門已成為附中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的基地。

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從初壹年級到高三年級,在不同階段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到上述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接觸不同社會領域的實際,加深對社會各方面的了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立誌成才”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華附大力推行課程改革,積極探索、構建了壹個適應素質教育、體現時代要求的“規定性課程與選擇性課程相結合”的校本課程體系,在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國家規定的課程任務同時,成立課程委員會,大力進行“選修課程系列化、課外活動課程化”改革,初步構建起壹個包括自然科學類、人文科學類、體育藝術類、社會實踐類四大模塊、***80多門課程的校本課程體系。制定了《選修課程學分制管理條例》,引導和促進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開展探究性、討論式學習。 在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方面,把提高常規教學質量與高新技術深度介入相結合。華附根據“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註重效率,發展能力”的原則,探索建立“統分結合,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既均衡編班,又在物理、英語、數學、計算機等學科按不同的培養目標和學生水平的不同程度實行分教。此外,還在英語口語、計算機課實行小班上課;建立個別輔導、導師制、跨級聽課、免修制、等級認證制等多種分類指導的制度。 研究方法、策略運用,提高常規教學質量。形成了教學常規的三種策略:精講精練,重視學法指導;重視主幹,促進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實施分類指導。落實“六個為主”: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為主攻,以訓練為主線;以能力為主標,以育人為主旨。 大力提倡全面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考核,讓高新技術深度介入到教學方法運用和教學過程之中,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開辟德育網絡陣地,構築數字化校園。 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和激勵功能,制訂了“關註學生特點、特長差異,體現客觀性、激勵性、過程性、發展性”的評價制度。

  • 上一篇:關於天凈沙·秋思
  • 下一篇:群發短信軟件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