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自律與他律辯論詞

自律與他律辯論詞

到壹家飯店吃飯,在人多服務員忙不過來的時候,妳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悄悄溜走,而不付賬,可是,妳卻不會那樣去做,為什麽?

妳付賬時,面對服務員手中的壹大把鈔票,本來妳還沒有付,妳卻說付了,本來妳只付了壹百,妳卻說付了二百,若真出現這種情況,服務員又如何能說得清道得明?好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幾乎不存在。

上述現象我不是第壹個去思考的,美國經濟學家考希克·巴蘇早就註意到:壹個人看到別人的錢包掉在地上,如果光從“理性”的角度來看,他就應當把錢包拿走,但壹般人都覺得這樣做不好,如果這樣做了,他會認為那是壹件很不體面的事情,即使可以僥幸逃脫,也仍然會產生良心上的不安和自責。他據此提出“理性限制規範”理論,認為人類社會存在壹種阻止人們選擇某種特定行動的規範,不論這種行動能給當事人帶來多大的效用。

這種規範為什麽會流行?博弈論從“進化穩定均衡”的角度提供了解釋:從社會進化的角度來講,如果大家都去偷人家的東西,那麽,這個社會將無法長期存續,所以,大家都贊成,即使在沒有法律規則和懲罰的前提下,偷人家的東西也是不能為的。

實際上,“理性限制規範”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律”,它靠的是壹種約定俗成的道德力量。與法律這種“他律”相比,這種規範能夠更自覺地得到遵守,其根基更為強大、影響更為廣泛,自然,成本也更為低廉。因此,它對我國的“依法治國”事業應具有啟迪意義。

首先,有利於我們正確認識“自律”與“他律”的作用,克服“法律萬能”的思想。舉個例子,為什麽在壹些鄉下地區可以“夜不閉戶”,而城裏反而不行?從法律的普及程度和執法力量的分配來看,顯然城裏要優於鄉下。可見,“夜不閉戶”現象的形成,主要不是基於法律這種“他律”的力量,而是基於自然狀態下人類天然的道德感情。

其次,“他律”應盡可能建立在“自律”的基礎上,惟其如此,才利於“他律”的推行。如果“他律”無視“自律”,甚至背其道而行之,那將是壹件很糟糕的事情。正是這個原因,促使我們在立法時要尊重民俗,重視民間法。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壹種“地方性知識”,不註意本國(本地)水土、片面強調“接軌”,其結果只能是“橘逾淮為枳”。

第三,“自律”力量的形成是相對穩定的社區(社會)經過長期演繹的結果,壹旦這種穩定被打亂或打破,這種“自律”的力量就會減弱甚至消失。為什麽昔日“夜不閉戶”的農村如今小偷增多,甚至出現了偷挖祖墳的現象?就是因為傳統的道德約束力減弱,不少年輕人出外見了“世面”後,管他什麽祖墳不祖墳,能撈到錢就行。同樣理由也可解釋為什麽近二十多年來我國城市犯罪急劇增多,因為人口流動頻繁的陌生人社區正在取代傳統的相對穩定甚至是封閉的熟人社區,顯然前者更不利於形成壹種群體的道德限制力量。作為壹個硬幣的兩面,為什麽流動人員特別是農村進城人員犯罪突出?有的人在家裏、村子裏,可是壹貫的好人、老實人呀,怎麽壹下子就犯罪了呢?這與他突然擺脫了原來的“自律”場、而新的環境又沒有給他壹種相應的“自律”場或者說他沒有機會融入這樣的“自律”場不無關系。認識到這壹點,我們就既要從宏觀上確立循序漸進的改革思路,避免社會的變化過於急劇,也要從微觀上註意社區建設,防止出現社區規範的紊亂或者空白,同時,還可對改革的深意多壹層感悟,那就是:改革最終是為了不改,變最終是為了不變。

  • 上一篇:寫壹篇關於魚的神秘的作文
  • 下一篇:大數據是實施“持續安全”戰略的重要法寶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