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什麽是“前”作文教學

什麽是“前”作文教學

幫助學生學會“攝取生活素材”,是“前”作文教學的首要內容

生活是寫作的唯壹源泉。“生活素材”攝取得好,寫作就自有源頭活水來。“生活素材”沒有吸收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難為無米之炊”。

但是由於傳統的作文教學大多從“命題”教學開始,教師並沒有註重怎樣教會學生進行“源頭活水”的攝取和“下鍋之米”的收集。命題作文開始以後,寫作過程的本質也就是要求學生把自己於“過去時”業已“攝取”的“水”和“米”重新通過自己的形象記憶和感情記憶拿出來“淘米燒飯”。

如果某個學生在此前已經攝取了壹些“水”和“米”,如果某個學生的這個“過去時態”的觀察工作做得好,如果某個學生的記憶力比較強,那麽,就有可能“燒”得出或者燒得好這鍋“飯”。如果某個學生平時沒有註意攝取“水”和“米”,或者對以上“生活素材”攝取得不多、不好、不全,自然就燒不出這鍋“飯”來。

小學生處於學習寫作的起步階段,都沒有經歷過“攝取生活素材”的訓練,也沒有充分運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手指攝取過生活中有意義的素材。可以說,大多數的小學生在以“命題作文”為方式開始進行作文學習時,是沒有足夠的“生活素材”墊底的。

可能有人會說,學生是要上《語文》課的,他們可以通過語文課的閱讀學習寫作。不錯,通過閱讀各種文字作品可以學習作文。從他人的文字作品中學習“攝取生活”的方法,學習他人“攝取”的“生活素材”乃至學習“攝取”別人已經“攝取”的“生活素材”,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單單通過閱讀來學習寫作肯定是片面而隔膜的,因為從根本上說來,單是閱讀別人的作品的話,仍然不能獲得寫作的最鮮活、最直接、最豐厚的“生活素材”,仍然沒有得到生活最寶貴的賜予。

自己親身觀察和體驗的“生活”和從別人的文章裏得到的“生活”是不壹樣的,這裏有“文野之分,高低之別”,這也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深知此事必躬親”的道理。

可能又有人說,今天的學生本來就很少“生活”,原因是他們學習負擔太重,上學、回家,兩點壹直線,生活貧乏甚至枯燥——仿佛因為學生沒有豐厚的“生活”,我們就沒有幫助學生學習“攝取生活素材”的必要似的。

是不是學生真的沒有這種生活的“源頭”“活水”?是不是學生本來就沒有“下鍋”之“米”?質言之,小學生到底有沒有我們所說的“生活源泉”呢?

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今天的小學生不但有生活,而且有比較豐富的“生活源泉”,問題在於,學生是否具有“攝取生活素材”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指,而教師是否教會了學生“攝取生活素材”的高招!就像我們常說的“不是沒有動聽的音樂而是沒有聽得出音樂美的耳朵;不是沒有絢麗的風景而是沒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壹樣,小學生不是沒有豐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教師沒有開發他們“攝取生活素材”的五官!

童年的魯迅是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枯燥乏味的環境中度過的。和今天的孩子們相比,魯迅不知道電腦,沒見過網絡,沒有第二課堂,也沒有春遊、秋遊……但是,正是從那枯燥乏味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先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悟,發掘了其中的美麗和趣味,寫出了充滿童趣、膾炙人口的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為什麽呢?因為即使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也是創作的源泉!魯迅觀察、體驗、感悟到了自己特殊的“枯燥”生活,也就寫出不同於任何人的文字來了——生活的“源泉”處處是寶貝,而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除寫了省親和抄家兩件大事外,其他的內容幾乎全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吃飯、睡覺、吵架、爭風吃醋、補衣服、看戲、談天……真是到處是生活,到處是文章啊!以至於我們可以說,生活有多大,作文就有多大!

由此看來,幫助學生學會“攝取生活素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這是“前”作文教學的壹項重要內容。

  • 上一篇:古代背景材料
  • 下一篇:詢文學家薄伽丘生平及個人簡歷?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