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感性沖動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感性沖動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感性沖動

這壹概念是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來的。

依據康德的先驗哲學,對人性作高度的抽象,席勒認為在人的身上可以區別出兩種對立的因素,壹種是不變的因素,另壹種是不斷變化的因素,前者稱為人格(即自我),後者稱為狀態(即自我的規定性) 。人格就是理性、形式;狀態就是感性、內容、物質、素材。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有如花開花落,花開花落是不變的花的變化的狀態。但是,只有在理想的人性(即神性)中二者之間才是統壹的,而在有限存在的壹般人那裏,它們總是兩個東西。

席勒認為抽象的人格和狀態都不能獨立存在,抽象的人格不能成為人,它要通過持續不斷的表現才能顯現為壹定狀態下的人格;單純的狀態也不能成為人,狀態應該是能表現人格的狀態,二者都要向對立的方面轉化。這樣,在人本身上就產生了基於感性本性和理性本性的兩種相反的要求和沖動,壹種是感性沖動,另壹種是理性沖動。

所謂感性沖動,用席勒自己的話來解釋,就是“把我們自身之內必然的東西轉化為現實”。也就是使理性形式獲得感性內容,使人格外化為狀態,使人成為壹種物質存在。席勒認為,感性沖動應該保持在人格的範圍內,人的感覺、思維、欲望、行為都應該出自理性。但這只有理想的人性(神性)才能做到,而作為現實人的感性沖動“產生於人的自然存在或他的感性本性”,因而它有壹種脫離理性或人格的傾向。席勒運用康德關於時間的理論來說明這個問題。康德認為時間是人整理經驗材料的直觀形式,任何現象、任何我們所經驗到的事物,都是時間的相繼和秩序,因而具有因果關系的必然性。所以人在感性的、經驗的世界裏並沒有理性的自由。只有人作為壹種“絕對存在”,他才不受時間這種先驗直觀形式的束縛,他的理性才有自由。根據這種理論,席勒認為感性沖動是在時間相繼中完成的變化或實在,被時間束縛的人是被感覺統治的人,而不是被理性自由支配的人,因此感性沖動中的人恰似“魂不附體”,即感覺、思維、欲望和行為按其自然存在的感性本性行事,而並不受控於理性、人格。席勒認為,雖然思想可以暫時擺脫這種沖動,堅強的意誌可以成功地抵制感性沖動脫離理性和人格的傾向,但感性沖動作為自然存在的人的要求,那種擺脫理性和人格的本性是壓抑不住的。所以,感性沖動雖然能喚起和發展人性的素質,但單靠感性沖動,人又不能把人性全面地充分地發展起來。

  • 上一篇:初中政治 科教興國
  • 下一篇:Oc服裝材料粉色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