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拖延現象(拖延癥)的成因有哪些

拖延現象(拖延癥)的成因有哪些

拖延現象(拖延癥)的成因有哪些?如何應對?

魏洪謙

剛剛

拖延現象,有可能是獨處的焦慮感無法排解造成的。

2017年9月11日更新:

沒想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有人更新回答。我翻了壹下,當年啟發我寫答案的劉大可的答案已經找不到了。估計是刪掉了。除了這個答案之外,劉老師還啟發了另外壹個答案。

拖延現象,可能是獨處的焦慮感無法排解造成的。

現在拖延現象,壹般見於獨立工作或者學習場景。比如寫作,創作,文案,設計,讀書,做作業等場景。

總結歸納壹下,就是個體單獨進行創造性工作,或者被指派,單獨執行任務時候,容易產生拖延現象。

經過這幾年的斷斷續續的思考,我認為,拖延現象本質上是獨處焦慮造成的。

下面列出關於拖延的想法,也是對這幾年學習成果的總結。

1.正確應對匱乏性獨處,可以避免拖延現象。

拖延現象壹般是出現在獨處的工作環境。比如寫作,做作業,讀書,做習題。執行者都是處於壹種獨處狀態。

關於獨處,心理學家許金聲提到,人的獨處可以分為匱乏性獨處,成長性獨處,和存在性獨處(後人本主義理論)。

獨立創作或者單獨學習,是壹種成長性獨處。這種獨處,人是在向自我實現不斷邁進的。成長性獨處是讓人很享受的,有壹種樂在其中的忘我體驗。人感受到的是流暢感。

但是實際生活中,獨自寫作,讀書,做練習,常常會是壹種煎熬。這種讓人感覺煎熬的獨處,是匱乏性獨處。匱乏性獨處讓人坐立不安,註意力不能集中,有明顯焦慮,緊張的感覺。焦慮讓人無法順利進入任務的實際執行階段,讓人註意力不斷轉移和分散。匱乏性獨處的焦慮,導致任務執行的不斷推遲。這就是拖延的實質心理過程。

如何擺脫匱乏性獨處,心理學家許金聲提出兩種可能。

壹種是從匱乏性獨處中走出,轉向人際交往狀態。這可以減輕獨處造成的焦慮和緊張。

另壹種是通過努力,把匱乏性獨處提升為成長性獨處。這樣做的前提是,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有強大的自制力,堅強的意誌力,執行力足夠強。忍耐住獨處時的焦慮和緊張,把註意力集中於具體任務執行階段,最終獲得平靜的心情和高效率工作。

綜上所述,如何解決拖延現象,實質上是如何正確應對匱乏性獨處,或者讓匱乏性獨處轉化為成長性獨處。

許金聲教授還詳細介紹了匱乏性獨處的幾種情況:

獨處時匱乏的根源/s/blog_50b541b80102wh7z.html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這些需要如果沒有得到滿足,在單獨執行任務時候,容易陷入匱乏性獨處。所以,滿足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是高效率工作,避免拖延的前提。

2.人際交往是日常基本心理需要。

幾年前我有個模糊的想法(見文末原答案)。我覺得人際交往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每天進行壹定劑量的人際交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保證。這個想法可以用需要層次理論來解釋。但是目前我還沒有找到人際交往的計量單位是什麽,也沒有搞清楚人每天需要多少人際交往。網絡交流是否能夠替代面對面真實互動。

對於因為缺乏人際交往而感覺緊張,焦慮的人,我壹般建議:

1>如果有條件,每天和親人朋友面談。面談內容不重要,關節是雙方的情緒情感的表達和接納,相互傾聽,積極反饋。這裏面其實也是有門檻的,如果學習壹些心理咨詢面談技巧,會更順利些。也可以讀壹下許金聲教授的通心黃金三要件理論,或者讀壹下愛的五種語言這類書。

每個人需要正視自己對人際交往的需要,主動求助獲得情感撫慰不可恥,值得尊重。

2>如果遠離家鄉,沒有親人可以傾訴,可以通過網絡視頻聊天實現。或者盡快融入本地的社交圈子,找到能夠在情感上相互支持的人。或者加入壹些興趣組織,用興趣愛好方面的認同和鼓勵,替代親情方面的接納和鼓勵。或者接受專業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咨詢師可以提供高質量的無條件關註和接納。

通過上述手段緩解焦慮之後,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認工作和學習中去,可以減少拖延現象。

3.人是排斥獨處狀態的,這種排斥會造成單獨執行任務的拖延現象。

人是高級社會動物。動物心理學家洛倫茲說過,灰雁也是壹種高級社會動物。高級社會動物的特點是,喜歡群居,非常排斥獨處。

人對被指派單獨執行任務的反感和排斥,可能和人對獨處的排斥有關系。

從原始部落生活角度講,單獨行動意味著生命危險。現在的人類大腦和原始部落時代的人沒有區別,壹旦處於獨處狀態,就會產生焦慮情緒,是壹種物種本能。面對陌生事物的焦慮同理。

兒童階段,孩子在家長身邊的時候,玩耍最盡興。有家長的陪伴,生命安全獲得保證。小孩子就徹底開動好奇心和遊戲的天性,開始探索周圍的大千世界。這是在迅速學習,能夠刺激大腦的發育和成熟。從這個角度講,家長不應該因為孩子不聽話哭鬧就訓斥孩子。孩子沒有錯,孩子害怕獨處,是壹種生命受到威脅級別恐懼。所以要想孩子聰明,多陪陪孩子是最簡單的。陪伴著孩子,讓孩子無憂無慮地玩耍,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人從天性上就排斥獨處。獨處狀態,會讓人感覺焦慮,強烈的孤獨感會讓人向逃離所處的物理環境,很難集中註意力,渴望和真人直接對話聊天等等。

老師布置家庭作業,讓孩子自己完成。對於孩子來說,理智上做作業是學生角色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從情緒感受上看,獨立完成作業,意味著獨處,天然附帶物種與生俱來的焦慮。

這種情形,要麽是家長陪伴孩子壹起完成作業,提供情緒情感上的鼓勵和安撫,要麽是幾種幾個孩子,坐在壹起完成作業,脫離獨處狀態。

命令式的任務布置,會讓人感覺反感和排斥,也可以用這個思路理解。

家長讓孩子把地掃壹下,把垃圾倒掉,把衣服自己洗幹凈。孩子剛開始都是很排斥的。在家長看來,這麽簡單的事情,有什麽難度,為什麽不聽話。對於孩子來說,獨立完成壹件自己從沒有做過的事情,意味著和家長完全隔離,處於壹種危險的獨處境地。這是壹種本能的情緒反應,所以會直接排斥。

孩子在心理上還沒有完全個體化,和家長在心理上是壹種無界限的***生狀態,這個階段讓孩子單獨行動,對於孩子意味著死亡。這種焦慮強度非常高。兒童時期這種被強制指派單獨執行任務的經歷,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創傷性情緒體驗,留下深刻的創傷記憶。成年後類似的情形,會重新喚起早期經歷的負面情緒,造成看似幼稚不理智的任務拖延。

成年人往往可以想方設法克服這種對獨處的本能排斥。通過各種手段和小技巧,消解或者超越對單獨執行任務的焦慮。

所以,獨處,單獨執行任務,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等同於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體驗。拖延現象,源於對於負面情緒體驗的拒絕。

想辦法超越獨處狀態下的負面情緒,或者盡量擺脫獨處狀態,都是可以讓人盡快進入任務執行實質性階段。

如何擺脫對工作任務的厭惡和排斥呢?

有的作家,為了緩解獨處時候的焦慮,會吸煙,會喝點酒,有的會吃零食等等。有的作家,會通過進行環境設置,催眠自己,徹底擺脫獨處焦慮。比如美國作家史蒂芬金,嚴重酗酒,喜歡在狹小的房間裏面用個小破桌子開始寫作。我國科幻作家鄭軍,喜歡寫作的時候吃點小零食,造成體重超標,當然現在已經減肥成功了。

在軍隊裏面,令行禁止,不允許有拖延。壹方面是很多任務,實際執行不是單獨行動。另壹方面,令行禁止意味著對***同體的認同和獲得歸屬感。任何對命令的拖延,都意味著自絕於***同體。任務拖延,意味著基本接納需要的剝奪。這種剝奪是絕大多數人難以承受的。軍人的榮譽,背後是被群體拋棄的恐懼,甚至是自我身份認同層面的自我否定。這種級別的壓力下,執行力不是問題。

公司團隊工作狀態下也是如此。團隊***同推進壹項工作任務,成員全部在現場。現場氛圍下,情緒情感相互監督和激勵,任務進度實時可見,反饋及時,這樣拖延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據說有網絡直播寫代碼的。我也發現了竟然有專門直播寫網絡小說的平臺。這可能是擺脫孤獨焦慮的壹種途徑吧。

4.拖延現象的背後,有相當多的情況是任務內化不足。

壹項單獨執行的工作,需要在情緒情感,價值觀,相關知識技能,所需的資源和工具物料配置等各個方面都需要準備充分,才能夠順暢進入執行階段。

這樣說比較抽象。

比如要寫壹篇文章,這篇文章所代表情緒情感,價值觀是作者真心認同的嗎?可能在情感上不接受這個任務,就要糾結耗費好幾個小時。事先應該考慮好,或者和征稿人充分討論,達成***識。

作者在知識技能方面,有足夠的準備嗎?如果寫作基本技能不過關,不適合執行時間緊急的寫作任務。

文章素材準備充足嗎,寫作工具好用嗎?如果因為參考資料查找,耗費好幾個小時,或者電腦重裝系統,耽誤大半天,這種拖延雖然不適主觀故意,也應該盡量避免。說不定看似客觀原因造成的任務延誤,實際根源是情感和額價值觀不認同。

當然,事先做好充分準備,追求萬無壹失,也是拖延的常見借口。制定具體的任務計劃,工作日程,是避免拖延的方法。

下面是原答案:

發布於 2013-04-14

劉大可老師的分析我非常贊同!

從心理動力或者意誌力角度看,仍然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拖延癥。

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完成計劃中的工作是在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最高需要自我實現為最終目標報酬的。(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在具體活動實施過程中,高層次需要滿足的前提是較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也就是生存安全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等方面常常不能完全滿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沒問題的,關鍵是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很難完全滿足。

設想壹下,壹個在校研究生,或者留學國外的博士生,人生地不熟。完全脫離原生家庭和最初的同伴關系群體,嚴重缺乏“情感支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滿足很難實現。哪怕最簡單的日常工作也是這樣。他們工作效率的高低,和中間這個“情感和歸屬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關系很大。

我在實際工作中觀察發現,每天和同事進行壹定劑量的聊天,是保證工作高效率的必要條件之壹。問題是有的工作場合禁止聊天,比如加工制造類的工廠車間,聊天室被明令禁止的。這裏看來是不符合人的心理需要的,畢竟工作占用了壹天中的絕大部分社交時間。

現代中國正在由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人社會。個人更可能在遠離家庭和故鄉的地方學習和工作,情感支持和群體歸屬感的來源只能就地取材。要麽在就地組成類似於家庭的人際關系(事實上的情感依戀關系),盡快融入工作團隊中,增強團體認同感,培育相互接納相互尊重的團隊人際關系。要麽常回家看看,經常電話聯系視頻連線等等。在保證了情感和歸屬的需要之後,相信拖延癥會少很多。

還有壹點,情感和歸屬的需要每天都需要滿足,不是壹勞永逸的事情,這個的確有點麻煩!

  • 上一篇:韓國矢量人物插畫-請問插畫有多少種風格?
  • 下一篇:徐州睢寧疫情構成材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