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寫作的源泉是什麽?

寫作的源泉是什麽?

壹直以來,我們都以為寫作的源泉來源於生活,是生活讓我們給了我們寫作的素材,但在《不寫作,枉為人》這本書裏,作者告訴我們只要人活著,生活就壹直存在,生活經歷的豐富並不是我們寫作成功的鑰匙。

作者提出,寫作的源泉來自於讀書和思考。

作者說,生活,不是文章。教學中的人造生活,更不是文章。生活,充其量只是米,而文章是人釀出來的酒。米能釀出什麽酒,取決於人,而不是取決於米。

沒有哪壹位作家學習過怎樣“觀察生活”,也沒有哪壹位學者認為其著述是“貼近生活”才寫出來, 所有的作家、學者都認為寫作最離不開的是讀書、思考。

生活,只要人活著,它就在那裏。書本,妳不讀、不悟,它就不在那裏。 讀了,未必會寫;會寫,壹定要讀。是讀與思,造就了人,人同化了生活、消化了書本,創造了第二自然——詩文。

其實,寫作愁的不是有沒有生活,而是有沒有自我。

寫作,不是對生活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表達自我的獨特感受和發現,是生活的生命化與心靈化,是主體的創造。

之所以許多人覺得沒有什麽材料可寫,或言之無物,內容空洞,原因不是沒有生活,是缺乏自我對生活表象的存留和選擇,加工和想象。沒有“入心”的生活,再豐富也是膚淺蒼白的。

因此,與其說要貼近生活,不如說要貼近自我,貼近自我的心靈世界。

表現自我對生活的感悟,生活的生命化、心靈化,是壹刻也離不開想象力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寫作需要生活,更需要想象。想象力是人的壹種生命本能,是心靈、願望的沖動,想象的成果是和人的言語生命力互為因果的。

想象力的發展不能單從事實或經驗中去找,應從人的言語生命意識和言語生命力中去培育。

寫作需要想象就像飛鳥需要翅膀。通過它,可以讓概念的化為形象,物質的變為精神,靜止的繼續行動,片斷的兩頭延伸,濃縮的使之擴展,散漫的加以集中,並列的相互聯結,對立的從中溝通……簡言之,小自打個比方,形象地說明事理,大至塑造典型,進行藝術的概括,或提出科學的假說,建構壹個新的理論框架,以至構思通篇文章,都需要借助想象。

寫作者如果經過有意識、經常性的“冥想”,具備了想象的能力,便能創造出現實中模仿不到的(高於生活)“人化”的“第二自然”。寫作主要表現的不是第壹自然,而是第二自然——人化的生活。

絕大部分經歷了封建家族興衰的人並沒有寫出《紅樓夢》,在農村生活了壹輩子的農民有幾個寫出了《創業史》,許多至今還紮根農村的老知青、在政府部門幹了壹輩子的公務員,也不見寫出諸如《今夜有暴風雪》《這是壹片神奇的土地》《國畫》《梅次故事》壹類的好作品。

每壹個人都在生活,生活無所不在,每壹個人都生活在壹個獨特的生存空間中,因此,對於寫作,不存在生活是否豐富的問題,不存在因為生活貧乏而寫不出文章來的問題。

有人認為寫不出文章是因為生活的底子薄,應努力深入生活,觀察生活,開拓生活面,這種觀點顯然是值得推敲的。

若要論生活的豐富,恐怕沒有壹位作家比得上乞丐、流浪漢,也沒見幾位乞丐、流浪漢寫出什麽好作品。倒是有不少幽居書齋深居簡出的作家佳作頗豐。

妳的心靈世界開闊,生活也便開闊;心靈世界貧瘠,生活也便貧瘠。妳的想象力能走多遠,妳的寫作疆域就有多大;妳的思想有多麽機敏,妳的文思就有多麽充沛。

為了學寫作,強制性地去制造生活、觀察生活、深入生活、貼近生活,不是壹種“愚蠢的偏見”,也是壹種得不償失的作繭自縛。

所以,豐富心靈是根本。

妳喜歡寫作嗎?經常寫嗎?愛寫,是很值得鼓勵的,但是,寫作的提高,單靠文字訓練是不成的。心靈的陶冶、豐富和升華,是寫作的根本。

然而,要做到心靈豐富、精神自由,卻不能僅僅在寫作課或語文課之內完成,老師和教材只能給妳指示壹條路徑。“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至於如何“修行”,方法很多,也可以說是因人而異的,可也有壹些是可以普遍遵循的。比如,古人說的“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就是壹條可資借鑒的路徑。

思想人格的熏陶,情意素養的磨練,學識視野的開拓,都需要多讀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壹冊教材,“閱讀”部分幾十篇課文,主要用來探討學習方法,培植初步的學識,對於涵養思想、增益學問、拓展心靈,是遠遠不夠的,要靠大量的課外閱讀來補充。

只要是感興趣的、有品位的書,可謂多多益善。 也不是讀得多就寫得好。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宋人陳輔則說:“萬卷人誰不讀,下筆未必有神。”下筆“有神”與否,取決於怎麽讀,是否讀“破”了。什麽是“破”呢?是不是把書翻爛了,就成了寫作高手呢?

清代學者袁枚,將讀書對寫作的作用作這樣的比喻:“蠶食桑,而所吐者絲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者蜜也,非花也。讀書如吃飯,善吃飯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指疾病——筆者註)。”

讀書的方法有兩種。

壹種是以為書裏說的都是對的,照單全收。這樣讀,讀得再多也沒用。讀得越多,可能越糊塗。這些“書呆子”,葉聖陶先生形象地稱之為“兩腳書櫥”、“人形鸚鵡”。

另壹種是把讀書作為壹個認識、思考的過程。 把所讀的加以過濾,努力辨別真偽、優劣,從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經過消化變為寫作的營養。

厚積薄發,水漲船高。腦子裏積蓄得多了,可寫的東西自然也就多了。 但是,閱讀並不能代替對生活的感知和體驗。所以“讀萬卷書”,還得“行萬裏路”。

要寫出好文章,不但要讀“有字書”,還要“讀”人生、實踐以至苦難這部“無字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做學問不能從書本到書本,得和親身的實踐結合起來,才能透徹地領悟。

要真正了解社會和人生,就要熱愛生活,敢於面對挑戰,勇於實踐。每壹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無字書”,為什麽有人文思泉湧,有人捉襟見肘;所寫的詩文,有的光耀百代,有的壹錢不值呢?

這就看妳是否保持著探究生活的好奇心、新鮮感,能否敞開心靈,去看、聽、問,去感受、想象和思考。

從壹個小孩的幻想中,妳能像鮑爾吉·原野那樣感悟到同情心的珍貴,童話壹樣的詩意嗎?壹個保姆講了荒唐的故事,妳可能置之壹笑,但魯迅卻把它寫得妙趣橫生。為什麽在人家筆下,壹只母雞、麻雀,都有詩意,連貪吃到要把自己嫁給賣糖老頭子的小姑娘和嘴巴饞到把同學弄得狼狽不堪的男孩子,都不但不叫人反感,反而情趣盎然?

讀書不但是為了豐富心靈,而且是為了讀生活,讀人的心靈。心靈豐富了、敏感了,再來看同樣的生活和人,本來覺得不好寫、不能寫的東西就變得很好寫,甚至能夠寫出神來之筆了。

文章不但要寫生活,更要寫內心。生活對每個人都壹樣,文章卻應該是不壹樣的才好。要能在壹樣的生活中寫出不壹樣的好文章,關鍵不是“貼近生活”,而是在於“貼近自我”,觀察外部的生活在自己內部心靈中的反映,這叫作“內視”。

經常地“看”自己,看自己情緒的起伏、感情的變化、思想的萌動,久而久之,妳的內心世界就會變得細膩復雜、豐富多彩,妳的筆下,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特殊的感受和體驗。

是否擁有海的胸襟,詩的情懷,妳需要不懈地為之去磨礪、去修煉、去承受、去奮鬥。生活壹帆風順,凡事稱心如意,安適而滿足,對寫作可能不是什麽好事;匱乏與缺憾,失敗與挫折,往往是人生的也是寫作的財富。所以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文章憎命達”“詩窮而後工”等說法。

除了“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外,還得“寫萬篇文”。書本知識與生活感受,要變成好文章,大量地寫,不間斷地練是必要的。

寫作的立意、選材、謀篇、行文等,除了從閱讀中借鑒外,也有賴於寫作訓練。

寫作是壹種智慧,也是壹種技能,技能的長進,離不開持之以恒的(甚至是重復性的)訓練,即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所以,我們在寫作訓練上也不能有絲毫的怠惰,每天都要寫點兒。寫信,寫日記,寫讀書筆記,寫童話,寫科幻小說……,只要妳喜歡,寫什麽都成。

  • 上一篇:漢賦的發展與演變作文素材
  • 下一篇:唐宋文人被貶後的作為作文素材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