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兩段賞析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兩段賞析

原文

19世紀初,波蘭遭到歐洲列強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了沙皇俄國的手裏。波蘭人民從此陷入了被欺淩、被壓迫的深淵。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1830年11月的壹天,維斯瓦河上彌漫著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郊,馬車突然被壹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妳遠在他鄉》。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妳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壹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裏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妳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就在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華沙爆發了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可是,沒過多久,起義失敗了。肖邦得知這壹消息,悲憤欲絕。他將自己的壹腔熱血化成了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註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關在幽暗的房間裏,點上壹支蠟燭,徹夜地作曲、彈琴。時間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肖邦在法國巴黎壹住就是18年。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他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原來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1849年10月,他終於躺倒在病床上。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

賞析

(壹)

片斷壹

師:當維瓦斯河上彌漫著薄薄的霧靄,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但是他真的離開祖國了嗎?

生1:沒有。

生2:離去了。

(班裏有了不同的回答,同學們躍躍欲試,都想各抒己見。)

師:那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從文中找答案吧!(學生開始用心讀書)

(將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再次進入文本並憑借具體的語言文字材料感悟、理解,與文本對話。學生在自讀自悟過程中訓練思維,自主地獲取知識,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能力。)

師:讀出來了嗎?

生1:我覺得肖邦沒有離開祖國,因為他將祖國的泥土帶在身邊,說明他其實和祖國在壹起。

生2:我也認為肖邦沒有離開祖國,他雖身在異地,心裏卻惦念著祖國。可謂“身在曹營心在漢”。

生3:(壹生點頭補充)我感覺應是:身在法國心在波蘭。

(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

生4:我和他們看法壹致,當肖邦得知國內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失敗後,他悲痛欲絕。由此,我感覺他壹心想著祖國,心和祖國聯系在壹起,和祖國沒有離開。

(師點頭肯定,板書:悲痛欲絕)

師: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嗎?

生:是悲傷到了極點,都不想活了。

師:他為什麽會這樣?從他的這種心情中,妳感受到了什麽?

生1:感受到了肖邦熾熱的愛國情懷。

生2:我我感受到了他拳拳的愛國之心。

師:他已是悲痛欲絕。“絕”的方式可以是頹廢、沈淪、絕食、自殘……他這樣做了嗎?

(以“絕”字為突破口,向學生質疑,走進肖邦的內心世界,感悟其愛國之情,報國之舉。)

生:(齊說)沒有。

師:為什麽不絕?

生:他還要為自己的祖國做事。

師:(贊許)說得好!因為愛國,悲憤欲絕,正是因為愛國,他不能“絕”!

(大部分學生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師:對於這樣壹個愛國的青年,他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活著還有什麽意義?

(學生開始沈默,隨後壹同學站起來。)

生1:有意義!他還有音樂,他還要作曲。

生2:對,他可以用音樂和敵人抗爭,來激勵祖國的人民。

生3:是的,他把壹腔熱血化作了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

師:(順水推舟)當祖國的人民聽到這首曲子,他們會怎樣?

生1:這首曲子就像贈送給祖國人民最有力的武器,用它來反抗侵略者。

生2:他們會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與侵略者鬥爭到底!

……

片斷二

多媒體出示第四自然段

師:肖邦雖悲痛欲絕,但他他並沒有頹廢、沈淪,他將亡國的恨,對祖國人民的愛融入在自己的音樂作品中。

(學生讀第四自然段)

師:同學們,妳們讀懂了什麽?

生1:肖邦在異國他鄉忘我地工作,在進行音樂創作。

生2:肖邦夜以繼日地“工作、工作、再工作”,這是他熱愛祖國的最好方式。

生3:他在進行音樂創作的時候,忘記了時間,全身心地撲在上面。

師:是啊,妳能把肖邦的這種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這時指導學生朗讀,學生的感情很容易流露出來,讀得很投入,在朗讀中和肖邦形成***鳴。)

師:疲倦的時候,我對自己說:工作、工作、再工作。

(提供句式:___________的時候,我對自己說:工作、工作、再工作。饑餓、勞累、疾病。)

師:(追問)他到底要工作到什麽時候?什麽時候才能停止工作?

生1:肖邦不會停止工作。

生2:只要生命存在壹天,他都會壹直工作下去!

師:是的,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推向高潮,深化學生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升華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感,突出了主題。)

師:(小結)音樂藝術可以作為個人的興趣愛好,也可以作為致富成名的天梯。然而,對於壹個亡國子民,愛國赤子的肖邦卻用音樂作為武器,為祖國而戰,為人民而戰!讓我們向他致敬!

(二)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第二自然段教學:

師:指壹位同學讀課文,思考:為什麽而感動?

生:我為師生之間親密關系所感動。

生:我為他們***同的愛國情懷所感動。

生:我為他們的送別場面所感動。

師:請妳們帶著自己的感受自由地再次朗讀課文。

生:壹個個投入地忘情地讀文。

師: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對話:“即使妳遠在他鄉,__________。”

生:“即使妳遠在他鄉,妳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

生:“即使妳遠在他鄉,我們也會心心相印,就像中國大詩人蘇軾所說:‘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生:“即使妳遠在他鄉,也不要把祖國忘記。”

生:“即使妳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時時刻刻想著妳。”

生:“即使妳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擁有同壹片藍天。”

生:“即使妳遠在他鄉,我們也是情同手足的兄弟。”

師: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裏又會想些什麽呢?請妳補充: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想。”

然後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生:祖國,再見了!請您見證您的兒子吧!

生:母親,無論我走到哪裏,我都不會忘記您的。

生:我生是波蘭的人,死是波蘭的鬼。

生:我壹定會讓祖國以我為榮的。

生:總有壹天,我會驕傲地再次踏上這片土地的。

師:在這分別之際,老師為何送肖邦壹杯泥土呢?

生:為了讓他永遠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

生:讓他時時不忘祖國的危難處境。

生:為他的音樂創作帶來靈感。

反思:

壹、讀——情感體驗的前奏

註重情感體驗,是《語文標準》對閱讀的基本要求,這壹要求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壹文,抒發了音樂家肖邦濃濃的愛國情懷。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情感表達最強烈的壹段,在設計這壹段教學時,我以讀為手段,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醞釀情感,以此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為學生下壹步的說奠定基礎。

二、說——情感體驗的生成

《語文標準》中有這樣壹段描述: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情感,閱讀的功能就減少了許多,如果沒有受到情感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留下深刻印象。當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對肖邦的愛國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通過補充文中的空白處,從而讓學生深刻體驗肖邦以及他的老師、同學們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同學們在語言訓練中,走進人物的世界、走進人物的內心,去充分體驗他們的內心感受,再把這種感受送到文中,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有了這樣壹個學習的過程,才會醞釀出豐富的情感,才會真正與作者產生***鳴。

三、想——情感體驗的升華

新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當學生在為肖邦的愛國情懷所感動之時,心中又壹個疑慮也隨之出現:既然祖國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肖邦為何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而“遠走高飛呢?為了讓學生體會“離國”的真正用意,我又設計了壹個想象說話訓練。當肖邦接過老師送給自己的特殊禮物,再次回首遙望祖國的領土時,心中感慨萬千,他會想什麽呢?這壹問題的拋出,學生的思維立刻被激活了,他們馬上會結合課文的前後內容,時代背景去思考,去感悟,從中體驗肖邦那忠貞不渝的愛國熱情,感受那非同尋常的愛國行為。

  • 上一篇:素材積累?
  • 下一篇:?精選15個“小眾又萬能”的人物素材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