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對成名的看法

對成名的看法

大多數人都向往成名,可人們往往對成名有微詞,如“追名逐利”等,聯系實際談談對成名的思考。

例文1 147分的交大生 高三(2)任懿

倘若寒窗苦讀數十年,通過高考搏命壹擊會是大眾所認知的最合理、公平的大學入場券,那147分是否是壹個太低的門檻、太高的優惠?又是什麽填補了這數百分的差距,讓名校敞開了它“傲慢”的大門?不知是名校真的惜才,還是成名對這位天才臺球運動員提供了便利。總之,作為交通大學錄取國際斯諾克滿分147分持有者——丁俊暉壹事,總是與“成名”、“得利”是脫不了關系。

且不談丁俊暉的錄取壹事,單從他的成名現象就顯示著成名的多種方式,也潛藏了成名帶來的利與弊。“成名”壹詞很難確定詞性,途徑是紛繁多樣的,但是從類型上大概我會分成兩種:主動成名和被動成名。丁俊暉顯然屬於後者,他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是因為他是中國臺球界的壹匹黑馬,且這批黑馬來勢洶洶,從03年出道,短短的六年之內,名聲便響譽了國際,而他也理所應當地成為了中國臺球第壹人。丁俊暉的成名絕非偶然,但他初出體壇絕對不會料想到今日的輝煌。他追求的是進步與礪煉,還有天生對桌球的喜愛所帶給他的快感,非名利。當他在臺球領域壹步步邁進的同時,名聲也作為壹個附帶品,為他所有。

名聲作為成功的附帶,且種種的效應也依附著名聲而來。在丁俊暉於多個國際性錦標賽中獲得了佳績之後,“丁俊暉”成了不談論體育時也會出現的名字。因為他自學成才,他被當作了臺球天才的代表;因為他學業中止而今又獲諸多榮譽,他成為另辟蹊徑也能達到成功的典範。“丁俊暉”於是成了壹種概念,壹種意象,如所有的公眾人物壹樣,成為語言標簽。2007年1月在大師賽中的壹桿滿分147,壹擊即中了上海交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08年,丁俊暉正式入學交大。壹所所有學子都夢寐的名校將它的大門向壹個初中肄業在家的人打開,因為其在臺球領域的卓越的成就,因為他叫“丁俊暉”。之後,是紛至沓來的輿論、質疑與攻擊。丁俊暉在褪去臺球天才的光輝後,被認作壹個文化低下、完全不具備入學接受高等教育的形象。成名帶給了丁俊暉名牌高校的入學機會,也同時將其陷身於刻薄尖銳的公眾評論中。這是成名所帶來的雙面效應,當然還有更多,但僅僅這兩者的矛盾足以說明成名利弊的雙刃性。

丁俊暉本不是壹個想成名的人,但是在臺球方面他是上帝的寵兒,他也通過努力,在自己的領域嶄露頭角,他成了名。也許有名的人未必想出名。正如丁俊暉無法料想147分的滿分也能換取跨領域“競技”的入場券。“丁俊暉”的名帶給他入學交大的“利”,卻無奈也要背負大眾的輿論壓力。公眾有著極大的寬容,他們可以原諒壹切,除了天才。當他們覺得壹個人擁有太多的榮譽、名利,好運總是光顧他而在自己身邊來回徘徊時,嫉妒心的作祟會蒙蔽了他們的眼光。又或者公眾將他神化,寄予太多希望,而忘了他也只是壹個食五谷的凡人。

對於成名後的世界,丁俊暉始終無法像操縱桌上的彩球那般自適與淡定。誠然,也沒有人能法力無邊至此。能否成名、成名好壞與否都是無法預料及掌控。唯我,願靜坐以觀滄海,追逐不能控制的壹切本是壹場鬧劇,承受眾人的評論也終是成名的無奈。

147分的交大生,只因他是成名後的丁俊暉。

木青:作者由壹個事件入手,深入剖析了成名的利與弊,有理有節,體現作者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在文章的最後,作者得出的結論竟是“無奈”二字,明顯破壞了整篇文章的主旨。

例文2 何謂成名 高三(4)周俊超

隨著當今社會的迅猛發展、信息流通越發快捷,人們成名也成了壹件易事,任何小人物小事件爭相被報道。這些人似乎成了名,可細看壹下卻並無任何值得贊頌之處。那麽,何謂成名?

成名是壹種社會認同,是社會對個人事業或是對個人道德品行的稱頌。其本質是壹種尊敬。古來任何聲名遠播的聖賢不都是如此嗎?孔子創建儒家學說,提出了中華傳統的核心價值觀,其成就何其大也,名聲為世人所知曉理所應當。但能使孔子聲名漂洋過海的不僅僅只是他的思想,還在於他的高尚的品行和操守。關於孔子的道德品行可從他的學生顏回身上得到印證,他“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該其樂”不正是受了孔子的道德教化所影響嗎?更不用說孔子本身所宣揚的“富與貴”與“仁”的取舍了?

壹個道德品行高的人最易成就真正的名聲。想那些中國古代的隱士,即使隱於山林,也為世人所皆知,就在於他們有著非同壹般人的思想與品質。那南陽臥龍先生諸葛孔明,無須任何自我宣傳,便被三國時的大英雄劉備所看中,三次訪廬,懇請出山。為何?為的就是諸葛亮的智慧和他矢誌不渝的忠心。時至今日,他還被我們所尊敬和崇拜。

然而,隨著當今傳媒渠道的廣泛應用,各種“小有名望”的人紛紛站起。人們漸漸偏離了原先成名的內涵,社會認同也偏離了對德高進行稱頌的主幹。當今,人們對成名逐漸理解為了追名逐利並以各種手段標榜自己,甚至還有人為了成名而與世道背道而馳。那驚動全社會的“範跑跑”事件以及他事後的壹番言論,使範美忠成了“名”,卻是“惡名”,雖然他成名的目的達到了,但招來的是全社會的唾罵。[z1] 那各類選秀節目,讓壹個個還為真正在藝術上修煉成熟的年輕人成了名。但這些名聲是短暫的,隨著壹批批新人如潮水般湧出,原先的壹批逐漸淹沒在了茫茫人海,被人們所淡忘。他們並沒有真正被人們所記住,原因就在於他們並沒有創造出能經久不衰沈澱出精華的作品,也就無法贏得人們的尊敬。回想過去的偉大藝術家們,像莫紮特、貝多芬、巴赫等,都將自己的生命譜寫進了作品中,使這些作品具有了生命的回響,令人震撼。而現今的大多數人在成名後便已松懈,沒能在藝術道路上繼續探索,創造出歷久彌新的藝術作品來。

但值得慶幸的是,社會依然認同那些有崇高道德品質的人。那些感動中國人物,那些抗震救災的英雄,任何其他的名聲都無法掩蓋住他們所散發的人性光輝。人們都致以尊敬的目光。[z2]

成名應是壹種尊敬。

木青:作者提出“成名”的實質是“尊敬”,這個立意比較新穎。緊接著,作者以古今對比的方式論證這壹觀點。但在語言表述上,好像“認同”有了,但“尊敬”不夠。整篇文章能體現作者壹定得思想性,這點在高考中是很推崇的。結尾處有些倉促,破壞了文章的整體感。

例文3 成名不是成才 高三(4)沈思遠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成才的天賦,這不可否認。但是這裏必須糾正的是,成才與成名沒有必然的聯系。所以,我們需要認清這壹點:成名,不是成才。

成名,並不意味著妳就是個才子,是個值得尊敬的人,只不過就是妳或許會被更多的人所得知,所了解。並不標誌著妳便是他人的榜樣。所以說,對於成名者,我們應該懷以平淡,或者說是壹種 “鹹淡兩由之”[z3] 的情懷去對待他,正視他。他們的出名,或是機遇,或是靠自己的本事,但對他們過於瘋狂的追求,是不可取的。

進入了21世紀,娛樂活動層出不窮。縱觀演藝界,新人輩出。但他們也只是“成名”,距離“成才”或許他們還有許多的路要走。妳看,上海出了幾個“像模像樣”的好男兒,湖南那裏又多了幾個“超級女聲”和“快樂男生”,壹時間,議論紛紛。究竟他們的“誕生”對青少年,對整個社會到底有多少積極的作用呢?當我壹看到壹大群的粉絲為自己的偶像嘶聲吶喊或是遺憾哭泣時,我的心裏很不是滋味。既然稱他們為偶像,在他們身上到底有多少東西是值得妳挖掘並學習的呢?他們的外表?還是他們的百變型秀?

他們,成名了。只是壹夜之間的壹炮走紅。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的確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平視。他們的成才,不是每壹個都值得我們吸取並效仿的。然而,以“才”成名者,才是真正有內容有實質的,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將贊賞的目光投到他們的身上,讓他們真正成為閃光燈下的明星。

成才者,必然秉持壹方。文才也好,演藝才能也好,偏才也好,甚至是怪才也好,他們絕不同於那些“有名無實”的成名者。他們憑借自己的才氣,深厚的功底與服人的表現,奪取了人們的眼球,堂堂正正地走上紅地毯。前不久,“百家講壇”裏就走出了這樣壹位以“才”成名者,他,就是易中天。沒有什麽新聞炒作,也沒有什麽小道幕後,只是憑借壹出《品三國》的好戲,讓人們不得不從心裏欽佩起他,近而立他為偶像,有名有實。我們喜歡上他,是因為他的才,而不是他的人或者外表。他的才,是我們將敬贊並學習的。這樣的成才者,何不敬之呢?

成名,而非成才。當我們將所有的目光聚焦在“成小名”者身上時,終有壹天,成才者會各告訴我們,恃才不恃名者,乃真正的成名者,乃真正的偶像與榜樣。

木青:作者壹針見血的指出“成名不等於成才”的觀點。整篇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作者的議論語言有理有節。但在全文的詳略安排上來看,似乎有些欠缺。

例文4 成名之後 高三(2)時靚

中國人素來有壹句俗話:“人怕出名豬怕壯。”中國傳統美德就應謙虛內斂,樹大招風會惹來禍患。千年的傳統總是有些道理的,但我覺得成名並不意味著失敗,追名逐利也可視為上進的表現。成名並不困難,而成名之後我們應當去做什麽?是去享受榮華富貴,還是戒驕戒躁?我們關註成名卻忽略了若真要維持成名則更應關註成名之後。

我們應在成名之後擁有“視成名為廢物”的心態。這種心態才會讓妳維持“成名”的周期,找到更大的精神追求。法蘭弟在獲得94枚獎牌和科學發明專利後,從不攜帶這些東西到任何場合,當人問起這件事時他也是憨然壹笑說道:“這些榮耀只會阻礙我工作上的追求。”這句話可在任何成名的人身上適用。若只呆在榮耀的光環下,人是會被這些光環照耀得逐漸黯淡,找不出成名後的真正出口。成名的人都擁有“視名利為廢物”的心態,這種心態讓他們擁有了壹種坐擁世界的非凡魅力。反觀現今社會上的“芙蓉姐姐”,穿梭在媒體的聚光燈下,不斷暗示自己是個名人,充滿了浮躁和淺薄,這樣的成名讓人反感,更不會長久。只關註追求名利,而不顧在名利之後我們當下真正需要的東西;這樣的成名也是孤註壹擲。成名後我們需要“視名利為廢物”,找到真正的追求,才會在名與利中收獲更多的東西。

在成名之後,導致名人逐漸暗淡的原因有時並不是名人本身,而是周圍浮躁的環境。就像體育明星成名後周圍媒體相繼報道,反而給運動員造成壹種潛在的壓力,使他們在下壹次的比賽中得不到正常的發揮。霍金的殘疾和成就都引起了眾多人的關註,而霍金維持成名的智慧則是他選擇了壹個脫離浮躁,給予人充分尊重的劍橋。在這所學園裏,遊戲在湖畔河旁,霍金靜靜享受這安靜美麗的氛圍,更能引發思維智慧的迸發,創造出再壹次震驚人類的奇跡。許多智者都在這種遠離浮躁的氛圍之後獲得更大的成就。希臘著名演說家戴摩西尼就為了提高演說能力而剃了個陰陽頭,呆在家裏不出門後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大演說家。雨果為了獲得更完美創作將衣物所在櫃子裏,把鑰匙丟在小湖裏後才創作出《巴黎聖母院》。只有脫離了浮躁的環境才會獲得更大成就。

每個人都可以成名,而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關註成名之後,我們應該在閃耀的燈光下找到什麽?

木青:作者跳離常規的思考“成名”是什麽,或為什麽“成名”,而是考慮“成名”之後的內容,有新意。但層次上可以再梳理壹下。

  • 上一篇:騰訊微信企業微信的名字怎麽改?
  • 下一篇:哪個瞬間妳真正感受到科技就是生產力,大家有什麽感想呢?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