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培根的生平和盧梭的生平

培根的生平和盧梭的生平

培根於1561年出生於倫敦,是伊麗莎白女王手下壹位高級政府官員的次子。他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壹學院,但是三年後中途輟學,未獲得學位。他從十六歲開始給英國駐巴黎大使當壹個時期的官員。但是當培根十八歲時,他的父親猝死,未能給他留下什麽錢財。因此他開始攻讀法律,二十壹歲時找到壹個律師的職業。

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後不久開始的。二十三歲時他被選為下議院議員。雖然他有高朋貴親和顯赫的才華,但是伊麗莎白女王拒絕委任他任何要職,或有利可圖之職。其理由之壹是他在議會中果敢地反對女王堅決支持的某項稅務法案。他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借”債累累,無所顧忌。(實際上他曾壹次因欠債而被捕)。

培根成為壹位躊躇滿誌、深得民心的青年貴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顧問,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但是當埃塞克斯野心膨脹,陰謀發動壹場推翻伊麗莎白女王的政變時,是培根告誡他,要把忠實女王放在首位。盡管如此,埃塞克斯還是發動了政變,但卻未遂。培根在起訴伯爵犯有叛國罪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斬首。整個事件,使許多人都對培根產生了惡感。

伊麗莎白女王於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承人詹姆斯壹世國王的顧問。雖然詹姆斯拒不采納培根的勸告,但是他卻賞識培根,在詹姆斯統治期間,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為法務次長,1618年被任為英國大法官,壹個與美國法院院長大體相等的職務;同年被封為男爵;1621年被封為子爵。

但是樂極生悲,培根隨後便大難臨頭。作為壹個法官,培根當面接受訴訟當事人的“禮物”,雖然此事非常普遍,但是卻顯然違反法律。他在議會中的政敵正想抓住這個機會把他趕下臺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徒刑,關押在倫敦塔,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同時,還被罰了壹筆巨款。國王不久就將培根從獄中釋放出來,免除了對他的罰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終結。

現在到處都有高級政客因受賄或以其它手段來踐踏公眾的信任而被捕的例子。當這樣的人被捕時,他們往往起訴為自己辯護,聲稱每個其他人也都在行騙。如果認真對待這種辯護,看來那就意味著行騙的政客會逍遙法外,除非懲罰事有先例。培根服罪的話卻與眾不同:“我是這五十年來英國最正義的法官,但給我的定罪卻是這兩百年來議會所做的最正義的譴責”。

有這樣壹種積極而充實的政治生涯,似乎就無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氣和在本冊中占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學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動。他的第壹部重要著作《隨筆》最初發表於1597年,以後又逐年增補。該書文筆言簡意賅、智睿奪目,它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以下是壹些具有代表性的話:

青年人更適之發明而非為判斷,更適之實幹而非為商議,更適之創新之舉而非為既定之業……老年人否定之多,磋商 之久,冒險之少……若青老兩結合,必將受益匪淺,……因為彼此可以取長補短……

——《談青年和老年》

有妻室兒女者已向命運付出了抵押品……

——《談婚嫁與單身》

(培根自己結過婚,但沒有子女)

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他計劃分六個部分來寫壹部巨著《偉大的復興》。打算在第壹部分重申我們的知識現狀;第二部分描述壹種新的科學調查方法;第三部分匯集實驗數據;第四部分解釋說明他的新科學工作方法;第五部分提出壹些暫定的結論;最後壹部分綜述用他的新方法所獲得的知識。可想而知,這項宏偉的計劃——可能是自從亞裏士多德以來最有抱負的設想——從未得以完全實現。但是可以把《學術的進展》(1605年)和《新工具》(1620年)看作是他的偉大著作的頭兩個部分。

《新工具》也許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這部著作基本上是號召人們采用實驗調查法。由於完全依靠亞裏士多德演繹邏輯方法的荒誕可笑,因而需要壹種新的邏輯方法——歸納法。知識並不是我們推論中的已知條件,而是要從條件中歸納出結論性的東西,更確切地說是我們要達到目的的結論。人們要了解世界,就必須首先去觀察世界。培根指出要首先收集事實,然後再用歸納推理手段從這些事實中得出結論。雖然科學家在每壹個細節方面並不都是遵循培根的歸納法,但是他所表達的基本思想對觀察和實驗有重大意義,構成了自那時起科學家壹直所采用的方法的核心。

培根的最後壹部著作是《新西特蘭提斯島》,該書描寫了太平洋的壹個虛構的島上的壹個烏托邦國家。雖然書中的背景令人想起托馬斯·摩爾爵士的烏托邦,但是其整個觀點則截然不同。在培根的書中,他的理想王國的繁榮和幸福取決於而且直接來自於集中精力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當然培根是在間接地告訴讀者科研的明智應用可以使歐洲人民與他的神秘島上的人民壹樣繁榮幸福。

人們完全可以說弗朗西斯·培根是壹位真正的現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壹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壹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壹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相***鳴。

雖然培根是壹位忠實的英國人,但是他的洞察力遠遠地超過了他自己的國界。他劃分出三種雄心:

其壹類者,朝思暮想,慘淡經營,在本疆之內,得隴望蜀,覬覦青雲;其二類者,官衣旰食,機關算盡,圖他人之邦,擴己國之勢,拜倒稱臣者愈多愈善,此輩雖貪婪無度,然卻至尊至貴;若壹人披荊斬棘,努力登攀,以求人類享有經天緯地之略,駕馭宇宙之才,此實屬雄心大誌,…盡臻盡善。

雖然培根是科學的指路人,但是他自己卻不是壹位科學家,也跟不上他的同時代人所取得的進展的步伐。他忽略了納皮爾(新近發明了對數)和開普勒,甚至還有他的英國同伴威廉·哈維。培根正確地指出熱是壹種運動形式—— 壹個重要的科學學說,但是在天文學上他卻拒絕接受哥白尼的學說。不過人們應該記住培根不是要提出壹套完整、正確的科學定律,而是要提出壹個應該學什麽的概說。他的科學猜想意在作為進壹步探討的起點而不是作為終極的結論。

弗朗西斯·培根並不是最先認識到歸納推理用途的人,也不是最先理解科學會給社會帶來各種可能利益的人。但是在他以前沒有人如此熱情而廣泛地發表這些思想。而且部分由於培根是壹位好作家,部分由於他作為壹位主要政治家的名氣,他對待科學的觀點在實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662年當為了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而創建倫敦皇家學會時,創建者們稱培根為他們的啟靈人。而且當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編纂大部頭的《百科全書》時,主要的編纂者們如狄德羅和阿朗貝爾贊譽培根是他們的作品的啟靈人。如果說《新工具》和《新亞特蘭提斯島》今天比過去壹度曾有的讀者少了,這是因為它們的寓意已被廣泛地接受。

人們有理由把培根與另壹位即將來臨的科學時代的先驅勒內·笛卡爾相提並論。培根比笛卡爾早壹代人(三十年)。他比笛卡爾更多地強調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但是這位法國人重大的數學發明使這種對比的天平稍微向有利於他的壹邊傾斜。

--------------------------------------------------------------

盧梭

壹七壹二年六月二十八日,讓壹雅克.盧梭生於日內瓦。父親是鐘表匠,母親在他出生十天後即遽然去世。讓壹雅克自幼由姑母蘇珊.盧梭撫養。壹七二二年,父親離開日內瓦,正式定居尼翁。讓壹雅克和表兄寄養在離日內瓦不遠的傅塞城朗貝西埃牧師家。壹七二四年他回日內瓦住在舅舅家,跟隨壹名文書當學徒。父親在壹七二六年再婚,第三年盧梭去昂西,由壹名神父介紹他去見德.華倫夫人。夫人派他去都靈新教士教育院,在那裏盧梭宣誓放棄新教信仰。他在都靈時曾在德.韋塞利夫人家當了三個月仆人,後來又侍候德.古封伯爵。

壹七二九年回昂西住在德.華倫夫人家,然後在拉薩爾派神學院過了數月,成了大教堂唱詩班見習生。其間又去弗裏堡、洛桑,在納沙特爾教音樂課。壹七三六年,盧梭和德.華倫夫人首次住進秀美園。次年根據日內瓦法律,盧梭成年,去日內瓦接受母親的遺產。他動輒得病,對健康日益不安。壹七三八年回秀美園遭到德.華倫夫人的冷遇,他壹人發奮自學。壹七四二年到了巴黎;盧梭經人推薦向法蘭西科學院宣讀他的《音樂新符號建議書》,為此獲得壹份證書。壹七四三年盧梭當德.蒙泰古伯爵的秘書,伯爵到威尼斯當大使,他隨同前往,不到壹年即與德.蒙泰古鬧翻。回到巴黎,在壹家公寓居住時,遇到洗衣婦泰蕾茲.勃.瓦瑟。壹七四五年三月與她同居。他完成歌劇《風流詩神》。結識了狄德羅和孔蒂亞克。他還把伏爾泰和拉莫合作的《拉米爾的節日》編為歌劇。

壹七四六年他做杜平夫人的秘書。在杜平的鄉間住宅中,盧梭寫了壹出詩劇:《西爾維的幽徑》。他的第壹個孩子出世,被他送入孤兒院。壹七四七年父親故世。他又寫出喜劇《冒失的訂約》。壹七四九年應達朗貝爾之約,撰寫《百科全書》中的音樂條目。他計劃參加第戎學院組織的論文競賽。壹七五O年,第戎學院向盧梭《論科學與藝術的昌明會敦化抑或敗壞鳳俗》壹文授獎。

壹七五二年十月,他的喜歌劇《鄉村先知》在楓丹白露宮法國國王路易十五駕前演出,獲極大成功。國王要召見他,他卻沒有前往。壹七五四年盧梭由泰蕾茲陪同前往日內瓦,重新皈依加爾文教派,恢復日內瓦公民身份。壹七五五年撰寫《社會不平等起源論》。壹七五六年盧梭和泰蕾茲住進德比內夫人家的隱廬,開始寫《新愛洛依絲》。壹七五七年與狄德羅爭吵,後又和解。又與德比內夫人不和,十二月遷出隱廬。盧梭感到幻想失落的悲哀。愛情和友誼都把他拋棄了。他開始懷疑存在壹個巨大的陰謀:所有的老朋友串通壹氣要坑害他。他精神頹唐,放棄許多寫作計劃。但是又幻想得到權貴的保護,接受德.盧森堡元帥的好意,住進蒙莫朗西的蒙路易花園。

壹七六壹年《朱麗》(或名《新愛洛依絲》)在巴黎出版,獲巨大成功。壹七六二年發表《致德.馬勒澤爾布先生的信》(2月)、《社會契約論》(4月)、《愛彌兒》(5月)。不久《愛彌兒》壹書被警察沒收,在巴黎(索爾邦)大學受到批評,遭國會查禁。盧梭風聞當局下令逮捕他,立刻逃往瑞士,到達伊弗東,匿身在沃德山村。這時日內瓦也查封《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並也下令逮捕盧梭。盧梭只得再次逃亡,躲在屬普魯土的納沙特爾公國內的莫蒂埃。

壹七六四年寫《山中書簡》。十二月日內瓦出版匿名小冊子《公民的感情》,影射盧梭遺棄自己的五個孩子,把他們送進孤兒院,促使盧梭決定寫《懺悔錄》。壹七六五年盧梭被逐出莫蒂埃,去比安湖中的聖彼得島,隱居兩月後逃至斯特拉斯堡,又去巴黎,後接受英國哲學家休漠邀請前往英國。沒過幾個月盧梭與休漠發生爭吵,寫小冊子相互指責,倫敦與巴黎的輿論界對這場爭吵非常關註。壹七六七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同意給盧梭每年壹百英鎊年金。盧梭離開英國伍頓,自後行蹤不定。壹七六八年他帶了圖書和在島上采集的植物標本前往裏昂,到格勒諾布爾,經過尚貝裏,在布古萬住下,八月與泰蕾茲正式完婚。

壹七七O年去裏昂參加伏爾泰塑像揭幕典禮。回巴黎住下,這時《懺悔錄》手稿開始在密友中間傳閱。壹七七四年他跟德國音樂家格魯克來往,為《鄉村先知》重譜樂曲。壹七七六年,《對話錄:讓壹雅克評論盧梭》完稿,又寫《孤獨散步者的退想》第壹卷。他身體衰老,生活困難,泰蕾茲也生病多時。盧梭壹七七八年七月二日逝世,葬於楊樹島。壹七九四年,法國大革命五年後,遺骸遷葬於巴黎先賢祠。

盧梭綜述自己壹生的三部書都發表於身後:《懺悔錄》(1782年前六卷,1789年全文本)、《孤獨散步者的遐想》(1782年)、《對話錄:讓壹雅克評論盧梭》(1789年)。

壹七六壹年年底,荷蘭編輯雷依向盧梭表示,希望在他的全集卷首附壹篇作者生平。盧梭答復說這麽壹篇文章會牽連到許多人。可是他在《新愛洛依絲》這部書中已顯露撰寫自傳的意思,要采用小說的形式,有點兒像《愛彌兒》壹書的結構。這次在婉言謝絕雷依的建議後不久,他卻向德.馬勒澤布爾先生寄出著名的四封信,為自己畫像,這可以算是《懺悔錄》的正式前奏;他在信中為自己的誌趣辯解,同時又否認自己是大家所說的那種憤世嫉俗的人。

壹七六二年六月,發生了壹件事,對盧梭來說不啻是壹個晴天霹靂:巴黎議會查禁《愛彌兒》,並下令逮捕作者。盧梭倉皇外逃。從此以後,他壹直寫文章在輿論面前為自己辯護。壹七六四年他寄身在屬納沙特爾伯爵封邑的莫蒂埃,收到不知誰寄來的《公民的感情》壹書。他沒有認出真正的作者是伏爾泰,但是相信這部書是在他的老朋友德比內夫人指使下寫的。這本小冊子滿篇粗話,對喪失天良拋棄子女的父親,對秦蕾茲.勒.瓦瑟的情人,對盧梭標榜獻給美德的壹生中所有的惡行,作了可怕的揭露。盧梭這時才真正想到要寫回憶錄,爭取後人理解。不讓敵人往他的生平上抹黑。

盡管他萍蹤浪跡,撰寫《懺悔錄》的工作卻沒有中斷過。壹七六六年年底,第壹部分完稿。那時他在第六章結尾中說:“後來我年事稍長而做了些好事,我本來也會以同樣的坦誠提到它們,這原是我的計劃。但我必須在此擱筆。”可是經過兩年的沈默,他認為敵人還在不斷施陰謀,他是這個陰謀的犧牲者,若不予以還擊,他將遺臭萬年。壹七七O年底他寫到第十二章;盧梭原來還計劃寫第三部分,最後放棄了。

《懺悔錄》***有三份手稿。第壹份,最早的那份,是不完整的,在第四章便中止了。在他的委托人杜.貝伊魯逝世後交給了納沙特爾圖書館。第二份是全的,保存於巴黎議院圖書館。還有壹份就是日內瓦手稿,盧梭把此稿定為發表的文本。

根據盧梭的意願,《懺悔錄》似乎應該在他逝世後很久才可以發表。可是第壹部分在他死後四年就出版了。作者的敵人那時還健在的並沒受到影響。第二部分發表於法國大革命爆發的那個壹七八九年。有人說這些其實都是盧梭本人巧妙的安排,他深知這部書秘而不宣,或者引而不發,必然會使敵對集團深感不安。他在壹七七O年正式定居巴黎,至少三次在沙龍裏朗讀了他的《懺悔錄》,這是在給他們制造不安嗎.有壹點是可以肯定的,他確實把德比內夫人嚇著了。她要求警察幹預,向盧梭交涉,讓他停止朗讀。後來著手撰寫她自己的回憶錄。休謨早在壹七六六年後,就發表了他與盧梭爭吵的經過,狄德羅在《克洛德和奈龍的政績》壹文中暗中攻擊他的老友。《懺悔錄》在出版前就引起熱烈討論與爭辯,這就是成功的保證。

盧梭不論在序言或正文中,口口聲聲要寫壹部獨壹無二的作品以昭示後人。他這部書的書名使人想起聖奧古斯丁(354—430)的《懺悔錄》。盧梭未必直接讀過原書。但是他在《懺悔錄》第壹部分提到他閱讀過勒?蘇厄爾《教會史與帝國史》;至少他從中可以看到聖奧古斯丁《懺悔錄》的部分摘錄;還有他在秀美園讀過耶穌會著作,必然使他接觸到奧古斯丁學說。但是,即使有人認為盧梭在萬森的頓悟猶如壹種上天的啟示,從而產生精神改革,類似聖奧古斯丁棄絕摩尼教而皈依基督教,還是應該說盧梭的心事與仟悔觀念跟他的聖人先驅是很不相同的。

十六世紀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壹是蒙田,他的《散文集》也有點自傳的意味。但是盧梭在提到他時口氣很不敬重:“我把蒙田看作是這類假老實的帶頭人物,他們講真話也為的是騙人。他暴露自己的缺點,但是只暴露壹些可愛的缺點,沒有壹個人沒有可憎的缺點。蒙田把自己畫得酷似本人,但是只畫了個側面。”然而在我們看來盧梭和蒙田在精神上倒不是沒有親緣關系的。蒙田《散文集》的結論,如“懂得光明正大地去享受自己的存在,這是絕對的、甚至可說是神聖的完美”,這豈不是在準確地申述盧梭《懺悔錄》中追求的幸福公式.這兩本書的目標畢竟很相近,盧梭說到蒙田時氣勢洶洶,或許更說明他恨自己沒能完全擺脫蒙田著作的影響。

十七世紀出版了許多勸人為善的回憶錄,到了十八世紀又風行以第壹人稱撰寫、作為正式回憶錄發表的小說,這些對盧梭《懺悔錄》體裁的形成肯定不會毫無作用。

以上所說七零八碎的影響,只是說明盧梭在寫自傳體小說或者小說體自傳方面,不是壹個絕對的創新者。但是他像所有大作家,懂得借鑒自己時代的新傾向,運用當時還搖擺不定的探索,創造了壹部獨特的作品;從這點來說人們可以同意他的看法,他這部作品是獨壹無二的。

《懺悔錄》撰寫前前後後的情況,都說明盧梭最初只是要為自己辯護。對他來說這是壹場訴訟,在這場訴訟中他扮演的角色是被告,原告是他從前的那些朋友,他們揮舞他寫的書作為罪證,列舉他的種種醜惡行為,並作出這個不容駁回的判決:讓—雅克是壹個野人、壹個壞蛋、壹個魔怪。

盧梭認為他這名被告最佳的辯護,莫過於把自己的精神肖像壹絲不茍地如實畫出來。他“要他的靈魂在讀者眼裏是透明的”。他把人們指責他的缺點說個透徹,還承認其他壹些埋在心底、無人知曉、時時引起他內疚的缺點。同時他還說,“壹個人內心不管如何純潔,沒有不隱藏壹些可憎的罪惡”。他生平每個想法、每個行動都有壹種含義,這種含義有時由他直接解釋,有時他讓讀者跟他壹起去發現。同時我們還看到《懺悔錄》是整個壹生的鏡子,敘述這壹生完全是為了個人;他把這部書是當作遺囑來寫的,寫的時候只怕來日無多而不能寫完;寫完後又不願留給同時代人而要留給後世人去看,這些說明盧梭寫這部書時的思想上的復雜性。

在隱廬訂立的寫作計劃中有壹部大著作,書名可稱為《感性倫理學》或《賢者唯物主義》。他認為“大部分人在生命過程中常常不像他們自己”,從這個論點出發,盧梭建議自己“尋找這些變化的原因,研究那些取決於我們自己個人的原因,指出我們怎樣掌握它們,以便使自己變得更好”。他很快放棄了這項工作,因為這樣壹部著作的深度和廣度令他卻步,但是在《懺悔錄》中卻提到和闡明了那部作品所支持的論點。這也說明盧梭為什麽在《懺悔錄》中細心敘述每件小事,從中去尋找人性屈從於物質世界和社會世界中的外來影響而出爾反爾的原因。他還加上壹種要解釋壹切的意誌和壹種幾乎是科學的方法,並說出這種做法:“感情與思想都有某種連續性,先來的影響後來的,必須了解先來的才能評判後來的。我竭力到處闡明最初的原因,為了讓人看到接續的後果。”

因此,決定性格形成的最初原因,盧梭知道應該到童年中去尋找,完全意識到最初幾年對他的行為的影響。我們跟隨他可以看到,盧梭的童年在茫無頭緒的教育下成長,又去勉力承擔成年人責任的悲劇,實在是壹個敏感的靈魂缺少溫情慈愛的悲劇。他從未感到自己是壹個家庭的焦點,他的精神狀態和物質生活永遠處在無間歇的波動中,他過早地接觸到羅曼蒂克的遐想,羅馬的盛世氣象,甚至愛情的神秘。從而產生這種不著邊際的自豪,隱伏了壹種病態的膽怯;從而產生這種向往偉大和愛好夢想的情趣,這種對矯飾與偽裝的需要,這種逃出自身而又躲入另壹個暫時的人身的賦性。他的缺點如同他的優點,都與壹個放任自流、把握不定的青春分不開。

他屢次提到童年時的情景,是它們決定了他的命運,標誌了他那壹連串再也控制不了的痛苦的開始。他不滿足於提出壹樁引起嚴重後果的禍害,而要列舉連續不斷地把他束縛在不可掙脫的羅網中的種種禍害。這壹切都是為了強調他是壹種殘酷的命運的玩物。於是回顧自己壹生時他發出這樣的感嘆:“我的出生是我的第壹不幸。”

他孤苦伶仃,招人嫌恨,要走遍世界去找個棲身之地。罪過在於社會,因為社會首先誤解他。這樣《懺悔錄》又有了壹個新的方向。這位智慧復雜的人不怕離經叛道,他說他心中的惡來自社會,他的不幸是世界對這個不怕控訴世界的人的報復。於是,為自己的信仰受苦,堅持唯有自己壹人掌握的真理,不惜忍受難以置信的磨難,這乃是烈士的所作所為,盧梭在這方面把自己看成是蘇格拉底的同類人。他的出身與教育好像註定他壹生會庸庸碌碌,然而他如同悲劇中的英雄,偏偏由於身受的苦難和不可逾越的命運,奮發自強而不同凡俗。他要為後世豎立壹尊卓爾不群的雕像:他是壹位非思想不能生活的思想家。

盧梭與同時代人的這場官司,如果不加上盧梭跟盧梭自己(也就是《對話錄》中的讓壹雅克)的這場官司,或許還不會那麽嚴重。盧梭的壹生中最聰明、最嚴厲的法官還是他自己,其他人對他的控訴相比之下無疑會不值壹提。確定其他人都有罪,這是容易辦到的,但是他在這樣做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遇到了自己的良心。那時他在自己的壹生中發現了什麽呢.為了說明戲劇、藝術與文明的惡果,他自己則當上了劇作家、小說家、音樂家。他是壹個平民百姓,卻接受了王公顯貴的保護。他創造了壹個想象的世界,在那裏幸福是美德的最高褒獎,他自己卻痛苦萬狀。他真誠地熱愛正義、真理、善良,自己卻撒謊,不講正義,做事惡劣。誠然他在世人面前大聲喊冤,但是他也知道——這在《愛彌兒》中已經提過——良心在有所隱瞞時才與理智展開討論。於是他期望的是讓自己在人面前是透明的。他借這種透明來平息內心的不安。因為他知道他內心有許多善,至於惡,他願意在後世人面前公開承認,使自己得到滌罪。青年時代有那件可悲的偷緞帶事件,他誣害瑪裏翁,使他終生感到沈重的內疚,成年時代他遺棄自己的孩子而沒有盡父親的職責;老年時代他遇到從前有恩於他的心上人德?華倫夫人貧病交困而無動於衷;對杜德托夫人則產生不合時宜的愛情。經過這場懺悔,他重新找回最初的無辜狀態,那時他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存在,逃出當時如地獄中的痛苦輪回,而走向過去的尚未完全失去的幸福。

同時,盧梭賜給自己壹個完全面徹底的赦免,既然他鼓起勇氣袒露了自己的內心,赦免便是受之無愧的。在他看來,他直言不諱和受盡苦楚本身就是壹種補贖,洗滌了他的罪孽,他可以坦然地凝視那個迷途知返的人。

最後,他還向眾人發出挑戰,敢不敢袒露他們壹生中荒唐的隱私。在他這壹切都已具備,只待到內心去找回真正的幸福。回憶都在這裏,使昔日的幸福又重現最初的鮮艷。這是他至高無上的論據,他至高無上的歡樂。每個人都怕跟隱藏最深的自我照面。而盧梭不是這樣,他處在孤獨的中心,遠離人人都在尋歡作樂的世界,感到難以言喻的幸福。在博塞的迷人日子決不會再來,他卻會重新創造,而且再生時還更加美麗。

可是,《懺悔錄》並沒有能夠給他帶來他所期望的內心的安寧。前六章頻頻回憶這些往事,全書喜氣洋洋。第二部分調子陰郁,雖有隱廬和聖彼得島的壹段賞心樂事,但整頁整頁卻是作者與他的原告交鋒的痛苦篇章。到最後還沒有結束,接著在《對話錄》中繼續他那不勝其煩的辯解,只是在《孤獨散步者的遐想》中才達到相對的恬靜。

對於藝術家來說,最大的幸福就是創造出自己滿意的藝術品。盧梭不承認自己是作家,他向我們提到他進入文學領域是壹次不吉利的頓悟造成的,他的文學生涯是層出不窮的誘惑、屈服、甚至事故形成的天命。其實他在寫作過程中還是具備了壹位藝術家的秉性,那就是:不妥協、勤奮和愛好形式的完美。他批評《論藝術和科學的昌明會敦化抑或敗壞風俗》那篇演說辭缺乏邏輯與層次,是他的作品中“推理最差,節奏與和諧最不講究”的壹篇文章。可是十五年後他已是壹位技巧嫻熟的作家,他拿起筆是為了證實他不是壹位作家,卻使他的小說家天才得到光輝的顯示。

敘述五十年的壹生,不可能不對事情進行選擇和解說,並給予或多或少有意義的評價。為了使他的生平成為壹部文學作品的素材,為了使讀者讀下來壹目了然,不可避兔的要重新組織。我們看到盧梭怎樣匯報他的命運,怎樣指出從他的童年開始,把壹切事物都朝著下述這壹點編排起來:他這個人是真理的見證,天命難違,註定要當烈士。驕傲的感情,標新立異的欲望以外,還有藝術家的苛求。在這點上,讓我們借用阿爾貝?加繆在《反抗者》中的說法,那是很恰當的。加繆說:小說,這是壹個想象的世界,但是通過對當今世界的糾正而創造的,在我們這壹個世界上,痛苦若出自本人的意願則會持續到死後方才罷休;情欲決不會得到排遣而消失;人人抱著壹個念頭不放,又始終擺脫不開他人。”加繆跟著又說:“人在原有的條件下徒然追求的形式和令人寬心的界限,終於在那個想象的世界上讓自己得到了。小說按照尺寸定制人的命運。小說就是以這樣的形式參加了創世紀的工作,也壹時戰勝了死亡。”小說家盧梭在進入自傳創作領域也沒有讓步和猶豫。這是他,又壹次看到自己的生平,跟真人真事進行爭論,有時還毅然去糾正,終於在對實際人生小修小補的同時,給自己裁剪了壹個“按照尺寸定制的命運”。

但是不能因此而懷疑盧梭創作《懺悔錄》時的真誠。我們知道盧梭的同時代人急急忙忙否定《懺悔錄》的真實性。為數不少的批評家也在他們之後表示過懷疑。布倫蒂埃說;“這不是他寫的壹份供詞,這是他為了防範後人而采取的壹個預防措施。他的回憶錄不是他實際上的這個人、甚至也不是他願意做的那個人的回憶錄,幹脆就是他要人家相信他是這麽壹個人的小說。”

盧梭是不是在給自己抹黑的同時,也在對敵人的說法布上疑陣.他寫作是不是為了讓他玩世不恭的謊言增加可信度.這也是大家可向自己提出的主要問題。許多人對書中的情節進行大量的旁征博引後,證明《懺侮錄》中有許多日期錯誤和事實出入。但是同時也指出盧梭的記述實質上是非常真實的。他希望他的著作給他帶來平靜和安寧,這

  • 上一篇:如何理解認識原始時代設計是設計的起源?
  • 下一篇:《小學美術》優秀說課稿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