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能不能把鄉村愛情拍成 我愛我家 似的情景喜劇

能不能把鄉村愛情拍成 我愛我家 似的情景喜劇

在這用5部作品來評述  從1994年第壹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情境喜劇《我愛我家》的橫空出世,到2005年歲末情境喜劇《武林外傳》的熱播,才不過十年多壹點的時間。在這十多年裏,中國的情境喜劇雖說壹直在夾縫中生存,但產品之多絕對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中國情境喜劇也已經發展成為我國電視劇戰場上的壹支“常規軍”。不僅這種電視劇類型為廣大電視觀眾所熟悉,而且培養出了壹批長期從事情境喜劇創作的創作隊伍。但在另壹方面,這個比較成功地實現了本土化過程的舶來品電視類型,雖說不乏《我愛我家》這樣的扛鼎之作,也誕生了像《閑人馬大姐》和《武林外傳》這樣的進入主流頻道黃金時段的優秀作品,但從整體來看,情境喜劇作為壹種電視劇類型卻壹直處於邊緣狀態,始終沒有成為中國電視劇中的主流類型,甚至到今天還有絕大部分情境喜劇根本進入不了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我們可以通過五部具有代表性的情境喜劇作品來回顧這種美國土生土長的電視劇樣式在中國走過的歷程。  壹、孕育——《編輯部的故事》  中國情境喜劇的誕生和“室內劇”的興起是密切相關的。作為淵源頗深的兩種電視劇類型,以《編輯部的故事》為代表的“室內劇”在中國的興起為情境喜劇的引進打下了良好的受眾基礎。上個世紀90年代初,正值美國情境喜劇《成長的煩惱》在中國熱播的時候,北京電視劇藝術中心開拍了壹部24集的“系列室內劇”《編輯部的故事》,這部劇延續了中國“室內劇”鼻祖《渴望》的成功,從而在全國上下掀起了壹陣開拍“室內劇”的熱潮。該劇在北京電視臺首播後,先後在全國各省市電視臺播出,總的播出和重播次數達到140多次,並且獲得了第十二屆飛天獎優秀電視劇二等獎。  《編輯部的故事》選取了壹個集合了人間世相百態的場所——編輯部為特定情境,以《人間指南》雜誌社的幾位性格各異而又特點突出的編輯為常規角色。通過李冬寶、戈玲這幾位文化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際遇對當時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熱門話題和現象進行透視,並借他們的嘴對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合理之處進行諷刺,當然這種諷刺是善意的、溫和的,因為作為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的終極目的不過是讓觀眾“投入地笑壹次”而已。  《編輯部的故事》至今仍為觀眾津津樂道,原因有二:壹是塑造了六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二是開創了壹種被稱為“侃涮”式的電視劇人物語言。《人間指南》雜誌社是由六個性格特點突出的人組成的,其中主編老陳性格沈穩,編輯牛大姐和老劉自私自利卻又思想保守,李冬寶和戈玲是典型的現代年輕人,思想前衛、玩世不恭,兩人之間有點曖昧情愫,卻又愛相互挖苦,六人當中市儈氣最濃的是於德利。編導將觀眾關心的熱門話題都濃縮在壹個由這樣六個人組成的小雜誌社裏,用變形、誇張的手法表現了世相人生;另外,《編輯部的故事》還開創了壹種被稱為“侃涮”式的電視劇人物語言。雜誌社幾位編輯嘻笑怒罵皆成妙趣,例如在《壹朝權在手》這集中,雜誌社接到上街幫助維護交通秩序的任務,要抽調壹名工作人員,於德利使勁推薦牛大姐:“牛大姐合適!責任心強,說翻臉就翻臉,得理不饒人,這要是戴紅箍站馬路上,當時能挑大梁,連訓練都不用。”毫不誇張地說,《編輯部的故事》是壹部靠幽默語言支撐的喜劇,如果沒有這些讓人會心壹笑的語言,這部電視劇恐怕要失色不少。  在當時被主創人員稱作“大型系列室內喜劇”的《編輯部的故事》,其實已經是情境喜劇的雛形了,連英達自己都說,《編輯部的故事》是典型的情境喜劇題材,這個劇當時如果交到他的手裏,他就會拍成情境喜劇。除了觀眾笑聲以外,它已經具備了經典情境喜劇的幾個最主要的因素:“系列”、“室內”、“喜劇”。這部系列室內喜劇的成功為中國情境喜劇的誕生作了受眾基礎的準備。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編輯部的故事》的成功在先,要讓中國的觀眾在完全不熟悉的情況下接受情境喜劇這種舶來的電視劇類型是很困難的;另外壹方面,《編輯部的故事》的成功激發了中國觀眾壓抑許久的喜劇情愫,中國觀眾對喜劇的渴求以及當時電視市場上喜劇的極度匱乏都使情境喜劇的引進恰逢其時。  二、誕生——《我愛我家》  1992年,《編輯部的故事》引發的熱潮還沒有過去,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英達已經在籌劃著要在中國制作壹部真正的情境喜劇了。他聯合了《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之壹名作家王朔以及因相聲《虎口脫險》、《小偷公司》而成名的相聲作者梁左。這個白金組合作出的第壹個創意就是壹部表現中國普通家庭的情境喜劇,定名為《我愛我家》。第二年,這個片子的前40集就開拍了。這部劇的海外反響不錯,壹家香港的電視臺以14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首播權,隨之壹些省市電視臺又先後購買了播放權,1994年和1995年又拍攝了後80集。  《我愛我家》的創作深受美國經典情境喜劇《壹家大小》(AllintheFamily)的影響。事實上,英達的很多情境喜劇都可以在美國情境喜劇中找到藍本,直接借鑒美國同類優秀作品是英氏情境喜劇創作的壹個重要方法。《我愛我家》不但同樣采取了通過壹個家庭反映時代和觀念變遷的策略,而且塑造了壹個與《壹家大小》中的那位觀念保守又愛發議論父親阿契·班科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老傅的形象。老傅和阿契壹樣,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和觀念極其不滿,同樣愛發有些不合時宜的議論,同樣為自己的永遠正確沾沾自喜、自鳴得意,同樣要在生活中學會與自己的子女們和平***處,而且同樣招人喜愛,讓人難以忘懷。人們幾乎公認,老傅這壹形象是《我愛我家》壹劇中刻畫最為成功的形象,也是這部戲成功的關鍵所在。在人物關系的設置上,《我愛我家》最初也是直接借鑒《壹家大小》,將誌國設置為老傅的女婿,後來只是出於增加女主角戲份的考慮,才將二人的人物關系調整為翁婿關系。  《我愛我家》雖然是以壹個中國式的三代同堂的家庭為背景情節的,但實質上,整體家庭氣氛並不是傳統中國家庭所具有的。劇中人物各自的獨立性非常明顯,人物之間的對話、語言的幽默性實質上是對過去中國家庭嚴肅、刻板、長幼尊卑的秩序的挑戰,我們感受到的是壹個自由、活躍、充滿幽默和歡樂氣氛的理想家庭。正如《我愛我家》的結尾曲用贊美詩風格的曲調唱的:“我的家庭真可愛,清潔美麗又安寧,兄弟姐妹很和氣,大人孩子都健康。”其中所表達的,正是中國普通百姓對於家庭生活的夢想和期盼。  《我愛我家》的喜劇效果大多是通過閑談性的言語來實現的,往往巧妙地使話語與習慣語境脫軌,意外地使人從常規的話語囚籠中遁出,落入荒誕悖謬的語境之中。在這部戲中,語言的表層語義與深層語義經常形成“諷擬”性關系,高尚與渺小、美好與醜陋、嚴肅與戲謔、優雅與粗俗、悲傷與喜悅等混雜在壹起,當它們被拉到同壹平面上的時候,傳統價值的意義被消解了。這種無價值狀態契合著小人物對現存話語秩序僭越的快意心理,對於以中心權威和等級制度為特征的正統話語,構成了某種顛覆的可能性。除了通過人物語言來制造幽默效果外,通過人物本身性格的弱點來制造幽默在《我愛我家》中也是壹種重要的方法。例如在《毀我爸爸壹遭》這集中,老傅被撞受傷了,三個肇事者對老傅披天蓋地壹番歌功頌德,這番歌頌立刻就讓老傅高興起來了,本來傷勢很重的老傅馬上就對肇事者說:“我沒事了,妳們走吧”,但回到家裏卻直哎喲。  有壹個非常有趣的情況:在《我愛我家》前40集於1993年開始在壹些地方臺播出之初,公眾輿論的評價並不高,甚至可以說相當之低。在1994年《成都晚報》組織的壹次群眾評選最差電視劇的活動中,《我愛我家》不幸入選,盡管它在當時收視率和觀眾關註度都表現不俗。但在以後的年代裏,人們對於這部戲的評價卻越來越高,幾乎每年都會在各個電視臺裏復播,現在已經成為公認的中國情境喜劇第壹經典,也是之後評價其他情境喜劇的壹個標準。可以這樣說,情境喜劇在中國剛壹亮相就誕生了代表中國情境喜劇藝術成就最高峰的作品,至今仍難以被後來者所超越。  三、探索——《中國餐館》  《我愛我家》的成功堅定了英達和他的同事們繼續從事情境喜劇創作的信心。1995年英達以家人為主體建立了“英氏影視藝術公司”,新成立的英氏公司也陸續推出了壹系列新的作品,如《候車大廳》(1997年,40集)、《新七十二家房客》(1997年,40集)《心理診所》(1998年,20集)、《中國餐館》(1999年,80集)等。英達在這壹系列的情境喜劇作品中對情境喜劇的題材與風格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尤其是1999年出品的《中國餐館》。這部作品是《我愛我家》之後第二部帶現場觀眾的情境喜劇。  《中國餐館》借鑒的美國藍本是上世紀80年代紅極壹時的《歡樂酒吧》(Cheers),首次將故事發生的地點放在了國外,講述了壹群留洋的中國人在洛杉磯壹間中國餐館裏發生的故事。在第壹集《走馬上任》中,位於美國洛杉磯市的壹家名叫“四川園”的中餐館遇到了危機,因經營不善、長期虧損,餐館已經到了瀕臨倒閉的地步。為改變餐館經營狀況不良的現狀,董事會決定更換經理,故事也由此。  與以往反映海外留學生生活的電視劇不同,這部劇把視野拓寬到了海外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壹家中國餐館為舞臺,各色人等紛紛在這個舞臺上亮相。這些來自北京、上海、臺灣、香港,還有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人以及喜愛中國菜的外國人在這家中國餐館裏上演了壹出出令人捧腹的喜劇。這其中既有餐館的換帥風波又有艾滋病的誤會,既有大款團的可笑,又有老夫少妻的尷尬,既有賭場的華麗又有餐館的辛苦。  這部劇集合了當時中國最有實力的情境喜劇班底,由梁左和梁歡執筆,英達導演,明星楊立新、王姬、劉金山、何冰、李琦主演。而且,這也是繼《我愛我家》之後,英達投入最多、精雕細刻的壹部情境喜劇,這從該劇的制作方式上就可以窺見壹斑。無論是觀眾、媒體或是英達本人都對這部劇期望很高,但是播出之後,卻並未取得意料中的成功,反而是批評聲不斷。英達自己總結的壹個失敗原因是離普通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太遠。的確,對於當時中國的喜劇觀眾來講,這種大洋彼岸的生活和洋文中文相間的白口實在離自己太遙遠了,很難引起***鳴,而且還少了當初《北京人在紐約》的那種異國情調和緊張氣氛,當然興趣不大。  但另外還有壹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片子在審查時被刪節太多,許多精彩的地方被砍掉了,以至於有些劇集簡直無法連綴成篇。《中國餐館》的遭遇有壹些特殊的戲劇性。當這部戲初審的時候,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的整體感覺相當好,認為是壹部建國以來非常出色的喜劇。但在1999年準備開播的時候,5月7日卻發生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重大事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餐館》裏大量正面表現美國社會的內容和語言,例如涉及社會的繁榮和文明的發達的東西,壹下子變得非常敏感,可能會引起中國大眾的不滿。所以負責安排“630劇場”播出的亞環公司(而不是英氏公司)只能在播出前再進行壹次大刪節,幾乎每壹集戲都刪掉了5分鐘左右,而且壹直拖到6月30日才開始播出。當然,同觀眾見面的《中國餐館》已經面目全非。  四、轉折——《閑人馬大姐》  進入新世紀的中國情境喜劇市場,不再是英氏壹枝獨秀,開始顯露出百家爭鳴的態勢。2000年11月,廣東電視臺推出了自己的粵語情境喜劇《外地媳婦本地郎》,開創了完全用方言創作情境喜劇的先河。2002年,由空軍電視藝術中心和中央電視臺影視部聯合制作的《炊事班的故事》在中央電視臺八套播出。作為我國第壹部軍旅題材的情境喜劇作品,該劇播出後受到了來自觀眾和評論界的壹致好評。《外地媳婦本地郎》和《炊事班的故事》為中國的情境喜劇發展添上兩抹亮麗的色彩,與此同時,另壹部引起廣泛關註,並廣受好評的情境喜劇也悄然亮相於熒屏了,這就是2002年開播的《閑人馬大姐》。該劇獲得了全國電視飛天獎中的“最佳系列劇獎”,這是第壹個獲得國家政府獎的情境喜劇作品。  《閑人馬大姐》是英氏公司應亞環影視公司的要求,為其在全國銷售的電視劇欄目“630劇場”專門制作的節目,最初的主創人員仍然是導演英達和編劇梁左,再加上近年來在喜劇方面人氣很旺的蔡明擔綱主演,是壹個相當強的組合。但鑒於內容大體上是家長裏短,婆婆媽媽,英達最初並沒有特別看好這部戲。誰知道在全國幾十家電視臺播出後,反應相當熱烈,不但北京和廣大的北方觀眾表示喜歡,就連歷來對英達的京味情境喜劇不太感興趣的南方觀眾也反應良好。開播後不久,這部戲的收視率就達到了7%左右,高的時候突破了10%。無心插柳柳成蔭,壹開始不被重視的《閑人馬大姐》卻成了近年來最成功的壹部作品,連續三年總***播出280集。  《閑人馬大姐》選取了壹個普通的下崗女工馬大姐及其家人鄰居們的日常生活為素材。馬大姐才50來歲,就退休回家了,同在機關看大門的丈夫和上高中的女兒(後來參加了工作)壹起過著平凡的日子,住著用公***廚房的狹窄單元樓,是個典型的北京下層市民家庭。但馬大姐人閑心不閑,對親戚、朋友、鄰居都熱心,還時不時在家裏生點事,再加上幾個愛生是非卻又相互關心的鄰居,特別是沒正經工作卻愛吹牛裝闊的潘大慶,就湊成了壹幅豐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圖景。  《閑人馬大姐》的問世其實可以看作是英氏喜劇的某種回歸,故事發生的環境從車站、中國餐館、心理診所又回到了情境喜劇最初的也是最適宜表現的家庭環境中,而表現的對象也從城市中的時髦青年、有心理問題的中產階級回到了小市民階層。但這種回歸又不能被視作壹種簡單的回到原初點的運動,而是壹種有突破、有創新的回歸。之前的情境喜劇都是以某個特定的環境或者行業為表現的主體,例如車站、家庭、餐館、部隊,要講述的主要是處在這些環境中的人們之間的故事,可以說,故事是第壹位的,人物則是其次的,當然也不排除像《我愛我家》這樣的優秀作品,在講好故事的同時還能夠將老傅、和平這樣的典型人物塑造成功。而《閑人馬大姐》則反其道而行之,就創作者的主觀目的來講,創作這部劇,首要目的是塑造好馬大姐這樣壹個典型人物形象,所以全劇都是圍繞這樣壹個核心人物來說事兒的。  馬大姐最典型的性格特征集中體現在壹個“閑”字上,馬大姐下崗了,人“閑”下來了,心就更“不閑”了。閑下來的馬大姐開始熱情地忙活在鄰裏之間,她的這份熱情時不時為自己也為家人、鄰居帶來了很多尷尬,事情的結果常常與善良的初衷背道而馳,喜劇效果由此產生。另外,正因為馬大姐“閑”了,沒有壹個固定的職業身份的限制,所以她可以不停地找工作,當保姆、當特護、還當群眾演員,學辯論、學書法等,不停地變換身份。可以說,馬大姐正因為什麽都不是,所以可以什麽都是,這樣壹來,就可以將發生在很多人身上的有趣的故事都涵蓋進去。  五、突破——《武林外傳》  在《閑人馬大姐》之後,中國的情境喜劇市場上沈寂了壹些時日,除了壹些方言情境喜劇例如《外地媳婦本地郎》、湖南經視的《壹家老小向前沖》等在本地觀眾群中有不錯的收視情況以外,從全國的範圍來看,並沒有出現壹部能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的情境喜劇作品。而到了2005年年末,這種情況終於被CCTV-8首播的壹部古裝情境喜劇《武林外傳》打破。  按照該劇編劇寧財神的說法,《武林外傳》是以郭芙蓉這個初入江湖的黃毛丫頭的視角來看世界。出身名門的郭芙蓉壹心向往投身武林,成為壹代女俠,但是她壹心助人卻好心幫了倒忙,最後被同福客棧的老板娘點醒在客棧中當了個雜役。老板娘佟湘玉心地善良、風情萬種,但卻摳門至極,剛過門丈夫就去世了,於是擔負起了撫養小姑子莫小貝的重任,她和小貝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是姑嫂,還不如說更像母女。再加上和老板娘有些曖昧關系的跑堂白展堂,飽讀詩書卻又十分迂腐的賬房先生呂秀才,廚師姜大嘴,這些人在每天人來人往的同富客棧中演繹各種各樣的故事,儼然就成了壹部中國式的《老友記》。  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從內容上來看,《武林外傳》都是壹部完完全全的中國式情境喜劇。從形式上來看,美國情境喜劇例如《老友記》、《辛菲爾德》都是用20多分鐘的篇幅同時進行3~4條情節線,其中的故事往往非常簡單,有時甚至不成其為故事,而只是壹個生活中意味深長的小感悟、小片段。而以往我國的情境喜劇則是用壹至兩集講壹個完整的故事。《武林外傳》從形式上尋求了突破,它既不同於外國經典的情境喜劇,也不同於之前的中國情境喜劇,而是借鑒了我國古典章回體小說,壹個回合講兩個主要故事的樣式,在壹集40分鐘的時間裏講兩個有壹定關聯的小故事,當然這個故事有可能是十分完整的,也有可能只是生活中的壹個小片斷。連每集的名稱都借用了章回體小說的樣式,例如《入丐幫老邢丟公職,升捕頭小六打官腔》。  以往的情境喜劇都是帶觀眾笑聲的,不論是現場錄制的觀眾笑聲還是“罐裝笑聲”。英達甚至認為有無觀眾笑聲是判斷壹部電視劇是否是情境喜劇的最重要的標準。《武林外傳》的錄制現場有20名觀眾,根據觀眾的反應隨時調整臺詞、劇情和演員的表演,但是和通常的情境喜劇不同的是,這部劇從頭至尾都沒有帶觀眾的笑聲,而是替之以生動的具有民族器樂元素的音樂。這對於壹直借鑒國外情境喜劇的中國情境喜劇來說不能不說是壹次大膽的舉動。  《武林外傳》選取了中國特有的武俠作為題材,這在中國情境喜劇的發展歷程上是絕無僅有的。雖說是壹部武俠題材的情境喜劇,其實它不過是借了武俠這個外殼來看社會。同福客棧雖說武俠雲集,既有傳說中的“盜聖”,又有衡山派掌門,還有關中大俠,但他們其實只是如妳我壹樣的普通人,說到底同福客棧更是當下中國社會的壹個縮影,同福客棧裏的眾多故事其實是當代中國現實問題的投射,在這裏既有未成年人的教育問題,考學壓力,又有家庭暴力問題,連商業惡性競爭在其中都有所反映。  無厘頭風格的臺詞是這部情境喜劇區別於國外情境喜劇及以往中國情境喜劇的壹個重要特色。以往的情境喜劇都是從傳統的相聲藝術中吸取營養,這部劇則反其道而行之,大膽跟隨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的發展脈搏,事實上,這也是很多看著周星馳電影長大的年輕觀眾極力追捧它的最重要的原因。例如,呂秀才的經典臺詞“子曾經曰過”、佟湘玉帶有陜西口音的“額滴神”(我的神)、“我化個妝先”,還有郭芙蓉的“確定壹定以及肯定”,都讓熟悉流行用語的中國年輕觀眾產生了強烈的親切感。另外,強烈的拼貼感也是成就這部後現代風格情境喜劇的重要因素。在這部劇中,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幽默與溫情、後現代風格的解構和現實主義的教誨、對武俠的反諷與對俠義精神的弘揚都奇妙地混合在壹起,還摻雜著網絡語言、流行歌曲、廣告段落、綜藝節目、時事新聞、時尚資訊等等,所有這些元素融為壹體,就拼貼成了這部“中國式情境喜劇”。  中國情境喜劇從引進至今已經有十多個年頭了,在這十幾年裏,中國的情境喜劇經歷了誕生時的輝煌、探索時期的平淡以及最近幾年的重新崛起。隨著播放平臺的增多,壹些優秀的創作人才逐漸加入到情境喜劇的創作隊伍中來,情境喜劇不再是英氏壹枝獨秀,作品總體水平也呈不斷上升趨勢。

  • 上一篇:墻畫插畫——如何畫墻畫
  • 下一篇:心情不好的時候看什麽電視劇能讓妳哈哈大笑?有哪些可以推薦的?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