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2015年廣東成人高考滿分作文

2015年廣東成人高考滿分作文

2015年廣東省高考滿分作文

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 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 ③不少於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摘要]點評:作者主張取兩者之“利”,遠近相結合地感受自然。 遠近結合,感受自然 看春光雲影,能測陰晴雨雪,然限於目力所及;通過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無觀雲之趣。觀草木於林間,未必能道出花鳥之名;輕點鼠標,可通知生物之屬,卻丟失花果之清香、叢林之氣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遠。 何不將遠近之利相結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無比發達的今天,人們可通過無比便捷的信息技術來認識世界,感知自然,這固然是好,然而卻少了對行雲流水、鳥語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們只有對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認識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麽,就讓我們合二者之利,淋漓盡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體驗到“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的氣概;李白能感受到“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險要;蘇軾有對長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贊嘆,有“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閑,古人對自然有著無比豐富的體驗與感受,畢竟他們與天地伴,與日月行。然而,卻缺乏對自然的深刻認識,不能把握天地之屬性,世界之本原,樹木之綱屬,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規律,以造福於人類,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們是有優勢的,我們可以利用完備的信息系統,獲知大自然的壹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質及規律,既可親身自然,又能了解有關於自然的壹切,遠近結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現代,不少人僅僅滿足於“數字自然”,缺少對大自然“身臨其境”的感受,難道“百度網上動物園”能體現鷹翔狼嘯的氣勢麽?難道壹張張圖片能盡顯花木之美?更難道那壹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長江之氣勢如虹?珠峰之直入雲霄?現代人也許能說出很多關於自然的壹切,然而當被問及草木之氣味,花鳥之姿態時,卻啞口無言。那麽,讓我們放下手機,離開電腦,走進大自然,去親自體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恬適,去感受“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淡然…… 大自然離我們很近,也很遠,但我們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與大自然的距離。人們創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體驗,將二者相結合,我們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點評: 這是壹篇議論文。作者根據考題材料的內容,認為直接體驗自然與運用現代科技間接感受自然兩者各有“利弊”,前者離自然“近”,但缺乏對自然的深刻認識;後者離自然“遠”,不能“身臨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認識自然的規律。因此作者主張取兩者之“利”,遠近相結合地感受自然。圍繞這壹觀點,文章對現代科技背景下人們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進行了比較,列舉了杜甫、李白、蘇軾等古代詩人寫景的詩說明古人對自然有更豐富的體驗和感

初高中海量作文大全

小升初 中考滿分 高考滿分 高考零分

受,離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規律和本質;而今人借助技術手段認識自然的利弊則與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長補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內容,中心觀點明確,思路較清楚。但文章在論證自己的論點時,把兩種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於古人與今人對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等,太絕對化了。文章個別句子有語病。(點評:蓬草) [摘要]點評: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為壹篇優秀的考場急就章。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著書本中神秘美麗的熱帶叢林,擡頭卻只見鋼鐵森林的冷漠荒涼;向往電視裏壹望無際的蔚藍海洋,卻不曾感覺過海風的涼爽。妳是否也曾這樣,感覺自然很近,但又似從未如此遙遠?手機、電視、鼠標拉近了我們與自然的距離,但從那冷凍的屏幕中,我們終究無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樣。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然而人們只看到了前半句,卻視後半句為無物。的確,各種拍攝工具的推陳出新,令普羅大眾都能從熒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們卻不知,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蘇軾親臨了壯闊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親臨廬山,又怎能寫出“疑似銀河落九天”這般的千古絕句?如不是毛主席親臨自然,又怎能抒發“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情壯誌?可見,要想真正體會自然、感知自然,光是從影視、文字間領會是不夠的,唯有親臨自然,才能於草長鶯飛、枝葉枯榮之間,才能於雲卷雲舒、花敗花開尋得自然的真諦。 然而,正如黑格爾所言:存在即合理。電視、手機的存在也有其積極意義。通過天氣預報,人們可避開自然災害;通過影視節目,人們也可聆聽鳥語、細看花開。然而依筆者之見,這些感知自然的途徑並不是在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是映射出了人類控制甚至統治自然的野心。為了拍攝野生動物,人們幹擾了正常的生態秩序;為了人類的利益,人們預測甚至妄想改變天氣,這確是體現了人類科技進步之快,但同時也違背了自古時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則。當自然被裝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軀”離我們很近,但自然的“心”卻離我們更遠。 當下,人們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學技術滿足,然而我們感知自然的期盼卻是科技所無法滿足的。那麽,何不將“行萬裏路”當成我們的新準則,去體會黃山之奇、泰山之偉、長江之壯、大海之闊?要想感知自然,諸君自請上路。 本文是壹篇比較規範的議論文。作者從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筆,開篇靈活運用命題材料,在對比之中提出“覺知自然要躬行”的觀點,審題準確,立意鮮明且易“令普羅大眾”接受。接著反向假設,運用排比反問句式,羅列蘇軾、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論據相對充實,論證較為有力。然後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視、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夠的,“唯有親臨自然,才能尋得自然的真諦”,歸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為可貴的是,文章在辨證地肯定“電視、手機”對感知自然“有積極意義”的同時,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義所在,揭示出人類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導致了“自然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後果,針砭時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標題和觀點皆化用古詩,簡潔典雅又略有變化。標題用“感知”,緊扣命題材料;論點用“覺知”,有些哲學意味,頗見匠心。結尾處,“要感知自然,諸君自請上路”,呼告親切,囑托殷殷。 盡管行文中有個別不當的用詞和錯別字,三個史料也有排列順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為壹篇優秀的考場急就章。(點評:漢文)

[摘要]點評:文章顯示出了考生把握問題的壹定思想深度等。 博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諺有雲:“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這是世代積累傳承的觀天經驗,但看雲卷雲舒,從微末中推測天氣變化,是種享受與樂趣。而回頭開啟電視,世界範圍內的天氣預報映入眼簾。兩種感知自然的途徑不同,卻無外乎為觀得天氣,殊途同歸。自然並無需劃分出“近”與“遠”。 對於自然,人理應借助科學發明和經驗去了解、通達宏觀層面,同時用細膩的心仔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微觀自然之美,方可達成“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實現人、科學與自然最終的“和諧”。 科學與自然從不曾分離。從古代各種水利工具的發明應用到如今發達的天氣監測預報系統發展,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進步壹直相輔相成。人之於自然,甚為渺小,人類沒有能力壹壹親自探尋自然的所有奧秘,因此自然似乎離人很遠。而科學應用,正是解決人想在宏觀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過電視,人類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地獲取天氣信息、地理資訊,增長了自然知識、彌補了人自身能力和視野的局限。同時,科學知識對人形成科學思想也大有裨益。達爾文曾說,他對自然的興趣正是從前人的科學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學理論,如生物的綱目屬種,都對他形成嚴謹的科學思維產生巨大作用。可見,利用科學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於培養自然科學思維,正是“仰觀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類之盛”則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人生於自然,也歸於自然。漢字“性”中由壹人和壹生構成,可見人性之真必然離不開生態自然。中國古代有“生”的哲學,生生不息、物我壹體是古代哲人們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維醉心於自然山水,感受天光雲影之變,細觀雲過水動之美,創作出“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樣反映人與自然渾然壹體的傳世佳句。人的生命,融於自然生態,同呼吸、***命運。因而多留心身邊微觀的壹草壹木、壹花壹樹,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國儒家學說中重要的“和諧”思想,要求各方面達成統壹與協調。在當下,人既不能肆意丟棄傳統感受自然的方式,也無法抵抗科技發展的潮流。因此,務必達成人、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壹。就像時興的觀星活動,利用高科技望遠鏡觀測遙遠星體的人們,也同時在夜晚的山上感受涼風與蟬鳴,“信可樂也”! 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與自然親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視角認識自然。心有宏觀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觀細嗅身邊的“薔薇”。 點評: 文章緊扣材料,提出現代人類當用科學認知與親身體驗二種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辯證思維,故立意較高。 文章采用總--分--總的方式結構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篇幅內運用了自然、文學、文化等多學科的知識,內容充實。在表達上,文章征引名諺、古典詩文,有效地增強了該文的表達效果。 此文章顯示出了考生把握問題的壹定思想深度、較為廣闊的知識視野,以及較好的文字表達功底。當然,文章也存在壹些不足之處,如個別地方用詞不夠準確;文化知識把握亦似是而非。但對於壹篇高中生的應考作文,自不可苛求。(點評:誌揚) [摘要]點評:文章思路嚴密,是議論文,卻有散文的意趣。 張開雙臂,擁抱自然

“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現代社會,人們打開電視,便可知明日天氣;輕點鼠標,便壹覽生物種類。但朋友,可不可以暫時放下手中的手機,張開雙臂,擁抱自然呢? “每壹個人都不是壹座孤島。”約翰唐尼在《沈思》中寫道。人類從遠古的人猿走來,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說,我們,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兒女,大自然精妙的藝術品。而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在人類與自然間築起了壹道墻,人與自然似乎很“遠”,但其實不過壹步之遙。 古人很早就開始擁抱自然,為現代人作出表率。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悠閑令人贊嘆;蘇子“壹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令人欣賞。即使是在現代,也有千萬“驢友”身體力行,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樹通過日復壹日的長跑從大自然中汲取寫作的靈感。穿上跑鞋,不必帶有過多煩慮,便可以跑步去擁抱自然;戴上耳機,不必在意世俗紛爭,自己便是自己世界裏的神。只要我們有親近自然的心,那麽張開雙臂,擁抱自然,對於我們真的不是壹件難事。 擁抱自然,為的是收獲壹份恬淡,感受壹份幸福。看天光雲影,測陰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難逾目力所及,因為目力所及之處,即為風光最美之地。登高遠眺,壹覽縱山小的豪情,即為壹種“小確幸”。這種小小的確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獨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顧城有詩:“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草/我們靜靜地站著/不說話/便十分美好。”其實我們擁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鳥之名呢?細聽鳥鳴婉轉,靜聞花朵香氣,這壹切,不就已經很美好了嗎?草長鶯飛,雲卷雲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處;枝葉枯榮,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長規律。只要有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何處不美?自然何時不美? 誠然,自然雖美,但我們也要珍惜愛護,切勿讓伸手可及的美變得可望不可及。柴靜的《穹頂之下》喚發了人們的環保意識。去年的“APEC藍”也讓我們看到政府治理環境的決心。我相信,我們擁抱的,壹定是壹個純凈無瑕的自然。 “天人合壹”壹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請暫時關掉電視,請慢下點擊鼠標的速度。張開雙臂,擁抱自然吧。 點評: 這是壹篇議論文。 這篇議論文的論點是“張開雙臂,擁抱自然”。“張開雙臂,擁抱”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張開雙臂,擁抱”也體現了對自然的熱切向往之意——對自然“張開雙臂,擁抱”,自然也就不遙遠而離得近了。省高考作文題材料的核心詞語是“感知自然”,這篇文章緊扣住“感知自然”進行闡述,寫了“感知自然”的方式,寫了“感知自然”的效果。文章內容切合題意。 文章思路嚴密。文章在第壹段引述材料提出論點後,讀者自然要問:現代人為什麽要“張開雙臂,擁抱自然”?第二段、第三段便依次作了回答:人類是大自然的兒女;古人為我們做了表率。緊接著,第四段寫到:“擁抱自然,為的是收獲壹份恬淡,感受壹份幸福。”“收獲壹份恬淡,感受壹份幸福”既是感知自然的目的,也是感知自然的效果。第五段還是從感知自然的效果這個角度來論說感知自然的好處——悅目舒心。接下來第六段提出:自然雖美,我們也要珍惜愛護,唯有這樣,我們擁抱的才是壹個純凈無暇的自然。文章最後回應開頭,又冉然升華:張開雙臂,擁抱自然,就能達到“天人合壹”的儒家境界。 更值得壹說的是語言。這是壹篇議論文,卻有散文的意趣。文章以散句為主,間以大量的駢偶句,既流利暢達,又簡潔典雅。駢偶句俯拾皆是,如“打開電視,便可知明日天氣;輕點鼠標,便壹覽生物種類”,如“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如“細聽鳥鳴婉轉,靜聞花朵香氣”,連標題“張開雙臂,擁抱自然”也都是駢偶句。駢偶句如此之多,固然可能是受作文題材料的影響——材料前兩段用的就是駢偶句式——而著意模仿,但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作者閱讀傾向和文字能力的反映——若作者不愛讀駢偶文,不愛寫駢偶句,便難以在考場上這麽短的時間內寫出如此大量的駢偶句。駢偶句可敘事,可抒情,亦可議論。作者奉《過秦論》

《原毀》為圭臬耶?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賴此等考生。 在這篇900字左右的文章裏還有大量的引用,以引用開篇,以引用啟最後壹段,引用***有8處之多。這些引用的出處涵蓋古今中外,不能不令人嘆服。作為考生,人人都積累素材,大家都希望能在行文中有所引用而為文章增色,可是,有幾人能用得這麽多,而且用得還算恰到好處?壹篇考場作文,有大量的駢偶句,有不少的引用。何為才華?此為才華。 文章當然也有不足,如對顧城《門前》有關詩句的引用便不夠準確,可相對於那些可圈可點之處,這些不足也就無需提了吧。最後我要說的是,能做到書寫工整如此文者,亦實屬不多。(點評:業源) [摘要]點評:記敘散文,選材立意都符合題意,而且中心突出。 走進香山之中 北京的香山就是壹個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麽的美,如同壹處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間小道,踩著落葉吱吱作響,微風吹動,壹片片綠的、黃的、紅的樹葉輕飄飄地散落,帶著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們的嗅覺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麽的柔軟,踩上去如同踩在壹塊海綿上,時不時浸出壹點水來,使鞋子沾滿土的氣息。落葉鋪在地上,形成壹道紅火的小徑,待秋天壹過,它們化為養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樹長得更加茂盛,也讓這裏的風景更加美麗。 茂盛的樹上有鳥類鳴叫,婉轉的歌聲猶如天籟之音,引得我們幻想這些鳥類的模樣,它們的樣子肯定是極可愛的吧!壹只不知名的鳥兒從壹處枝頭撲棱撲棱地飛向空中,帶著自己的希望向天邊飛去時,也讓我知道了這個自然的神奇,鳥兒帶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這裏的樹,紅中夾帶著黃與綠,錯落有致,樹的根須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們的年齡以及經歷過的滄桑。這裏的樹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們的名字呢?我們是來親近自然,而不是辨別自然的,自然這麽美,為什麽不多去體驗呢?妳看這火紅的樹葉飄散是否會讓妳想起“霜葉紅於二月花”?這裏美麗的景象是否會讓妳“停車坐愛楓林晚”呢?自然啊,妳為何這麽美?讓我站在香山裏為妳駐足! 天氣不似預期,天空中風起雲湧,樹葉沙沙作響,散落的葉片層層高。雨,毫無預兆地下了起來,香山中的花果清香、叢林氣息霎時間融入雨水中。人們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愛。當妳也隨我撐起雨傘走上半山腰,再俯視山下的樹林,雨模糊了它們,卻給它們帶來壹場美麗的交響樂,也給它們繪制出壹幅美麗的油畫,這等美景是在電視與電腦中體驗不來的,因為這裏還有自然的氣息與自然的聲音。 雨漸小,自然的氣息依舊彌漫在空中。可惜時間給予我領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著混和樹葉與雨水的土地,帶著這裏的自然味道跟隨旅行團離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點評: “香山那麽美,我想去看看”。這篇作文是記敘散文,選材立意都符合題意,而且中心突出。文章表達符合文體要求,語言有文采。 符合題意表現在,作者自始至終緊扣材料,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具體生動地描寫了香山的紅葉、鳥語、樹木;作文的第五自然段,細致地寫了香山的秋雨,同時又寫出了香山叢林的氣息。 中心突出表現在,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在寫用視覺、用聽覺、用嗅覺、用觸覺、用心靈去感知香山這個小小的生態圖。 這篇文章文情並茂,記敘散文特征突出。“霜葉紅於二月花”、“停車坐愛楓林晚”等詩句

  • 上一篇:生產效率近義詞
  • 下一篇:單反攝影的用光基礎教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