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袁隆平的事跡材料

袁隆平的事跡材料

袁隆平的事跡材料(通用10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說到事跡材料,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據範圍的不同,事跡材料可分為集體事跡材料和個人事跡材料。那麽相關的事跡材料到底怎麽寫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袁隆平的事跡材料(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袁隆平的事跡材料 篇1

 袁隆平,壹個幾乎家喻戶曉的人。大學學農的袁隆平因親身經歷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饑荒,讓他不滿足於在農業學校當了壹名教師,於是轉向研究雜交水稻。半個多世紀以來,袁隆平將“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個人夢想與“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幾十年來他披星戴月,寒來暑往,為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產量增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榮膺“國家科學技術獎”、“***和國勛章”、“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等多項國家頂尖榮譽。

 按理說,袁隆平專註水稻研究已幾十年,早已功成名就,榮譽無數,完全可以光榮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倫之樂。然而,他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為自己的人生設置壹個又壹個更高的目標。這讓我又想起2008年,當時已近七十歲的袁隆平在回應有關他落選中科院院士話題時曾說過壹句話:“我沒當上院士,還是說明我水平不夠,所以我今後還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但是有壹點,我努力並不是為了當院士,當時我的態度是如此,現在依然如此。”

 這些年來,袁隆平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選擇堅守在農業科研壹線,每天戴著壹頂草帽,卷著兩只褲腿,在烈日下、在稻田裏不分日夜地忙碌著,繼續為實現“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夢想不懈奮鬥、辛勤耕耘。這些年來袁隆平以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為己任,在不斷追求的路上,服務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說,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僅向世人詮釋了壹個農民科學家對糧食問題的理解,而且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實踐,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就在不斷的追求。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在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裏,每個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燦爛的星河也確實令人向往,但若不腳踏實地,鍥而不舍,怎麽能到達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處呢?年輕的朋友們,讓我們以袁隆平院士為榜樣,始終堅守“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精神,並融於崗位、融於日常,以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的敬業精神、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擔當,答好人生每壹道考卷,走好自己事業追夢路。

 袁隆平的事跡材料 篇2

 作為國內外著名的科學家,袁隆平自然成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會收到很多來信。有壹次,他收到上海壹個盲童的來信,信中不僅表達了對他的尊重,也表達了孩子對未來的迷茫和迷茫。袁隆平讀著孩子們的真摯來信,深受感動,立即攤開紙,拿起筆,動情地寫道:".生活是完美的,我們的世界是完美的,而且會越來越完美。雖然看不到,但心裏能感覺到。妳身邊的爺爺奶奶叔叔叔叔都在關心妳,幫助妳。妳是壹個有抱負有夢想的孩子,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壹定比別人有更光明的未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這位偉大的作曲家雖然雙目失明,但他從小就努力工作,在鋼琴的鍵盤上創造出美妙的樂章,讓音樂陪伴人類到壹種史詩般的癡情狀態。努力吧,孩子,雖然妳是瞎子,但妳有光明的未來……”

 可見袁隆平對這封信的回復充滿了真實的情感。對於壹封從未謀面的遠方來信,袁隆平依然能認真對待,用情感和真誠回應。由此,我們不難理解這位科學家有多善良,他的社會責任感有多強,他的情操和人格有多美好。

 袁隆平的事跡材料 篇3

 近日,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又火了!他給自己定了2個小目標。恰逢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我作為新時代年輕幹部,也給自己定個小目標——補足能力“七巧板”,把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局中去,“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要求落到實處。

 把規矩頂在頭上,做新時代的“清白人”,守住底線、紅線。年輕幹部要樹牢規矩意識,心存敬畏,手握戒尺,這是幹事創業的基準線。堅守底線,就是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嚴守政治紀律和規矩,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明白“只有守底線,才不會被底線守”的道理,將無限忠誠擔當和為民服務初心融入胸中、銘於心上、踐於腳下,不斷提升自我政治能力,穩步邁入新時代。

 把責任扛在肩上,做新時代的“孺子牛”,在工作中解民憂、惠民生。責任彰顯擔當,擔當展現作為。年輕幹部要有想幹事的沖動,這是幹事創業的生命線。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要牢記初心使命,深入基層搞調研,走訪壹線摸民情。擼起袖子加油幹、帶頭幹,大事難事沖在前,急事險情靠前站。帶著熱心想工作,帶著激情幹工作,新時代面臨新任務,需要我們擼起袖子,卷起褲子,撲下身子,不斷提升調查研究能力、應急處突和群眾工作能力,跨步走入新時代。

 把務實抓在手上,做新時代的“實幹家”,在工作中暖民心、聚民力。都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年輕幹部當有能幹事、幹成事的決心和毅力,這是幹事創業的動力源。守恒心、辦恒力、求恒效。年輕幹部要拿起法律武器,走好調研步子、打響試點牌子,把法律作為決策底線,把調研作為決策基礎,小把片試點作為決策根據。年輕幹部需以上率下、真抓實幹。不僅要定好調子、畫好譜子、唱好曲子,也要做到既掛帥又出征,當先鋒,做表率,帶頭深入工作壹線。不斷提高科學決策、抓工作落實能力,跑步進入新時代。

 把創新放在心上,做新時代的“改革家”,註重與時俱進,聚焦創新發展。勇於改革、大膽創新,敢於“下深水”、善啃“硬骨頭”,是年輕幹部幹事創業的爆發點。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挑戰並在,年輕幹部要學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用新思想推動發展,用新舉措助力發展,用新成果體現發展。不斷提升改革攻堅能力,沖刺飛入新時代。

 年輕幹部當拼齊能力“七巧板”,實現自我小目標,為國家大計出力、出智、更出效。

 袁隆平的事跡材料 篇4

 在科學研究上,袁隆平是壹個特別認真特別嚴謹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壹個豁達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著就應該輕松壹些,愉快壹些,而幽默,就是輕松愉快的壹劑良藥。富於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維敏捷,才華出眾,胸襟開闊,為人隨和。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與袁隆平在安江便認識,之後又寫過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與老伴到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臨別時留影紀念,他是壹位譽滿全球的大科學家,我自然讓他站在中間。他開玩笑地說:“這不是第三者插足嗎?”我和老伴不禁壹笑。

 袁隆平的幽默,是壹以貫之的。

 當年,他在安江農校當老師的時候,壹時找不到抹布,就扯著衣袖擦黑板,這壹舉動自然引起學生哈哈大笑。袁隆平正色地說:“笑什麽,愛因斯坦還拿美元支票當書簽呢?”

 袁隆平喜歡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扣子掉了不補,皮鞋臟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給他取了渾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潔的意思。這個渾名是壹個叫李效牧的老師取的。李效牧是個快活鬼,那時候興學“蘇聯老大哥”,便給他取了個渾名叫“扁腦殼夫”。有位姓曾的老師寫文章愛帶之乎者也,袁隆平就給他取渾名叫“曾員外”,有位姓曹的老師愛哼京戲,便取渾名“曹孟德”。他們之間不稱呼姓名或某某老師,而是以渾名取樂。

 袁隆平才華橫溢,愛好廣泛,拉小提琴、遊泳、打排球、跳踢踏舞,還愛打麻將。打麻將不帶“彩”而是鉆桌子,袁隆平輸了照樣鉆。他有時手氣不好,連連失手,鉆了壹次又壹次。有人說,這回就免了吧!袁隆平不領情,照樣鉆,做為壹個工程院院士、世界級著名科學家,打麻將鉆桌子,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只是現在年歲老了,鉆桌子有困難,改為別的方式,再不鉆桌子了。

 吸煙,是目前威脅著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壹,據統計,全國煙民達三億。對此,袁隆平來個反話正說,總結了抽煙七大好處:友誼的橋梁(人與人交往的媒介);靈感的源泉(激活思維和靈感);寂寞的伴侶(抽煙排除寂寞);“非典”的克星(煙中含有焦油);癡呆的良藥(煙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征(如果抽煙的人不想抽煙說明身體不行了);納稅的大戶(國家壹部分稅收來自煙民)。袁隆平的壹席話,讓人覺得他是在宣揚抽煙有益,錯了,這是他賣關子,最後的結論是:“弊大於益,我不吸煙。”

 說起給孩子取名,袁隆平也與眾不同,袁隆平三弟兄,清壹色的男子漢,他生了三個兒子,按他的說法是“單壹品種”。大兒子小名叫“五壹”,二兒子小名叫“五二”,三兒子小名叫“五三”,壹、二、三、四,部隊行進的口號,只是老四缺席,到了“三”就劃了個句號。而到孫輩,名字也都是袁隆平取的,大孫女生下來前幾天接連下雨,生下的當天,雨過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個孫女是農歷“雨水”節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平得意地說:“晴是太陽,清是雨水,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茁壯成長。”在給孩子取名上,他沒有忘記農業,也沒忘記“幽”壹“默”。

 袁隆平的事跡材料 篇5

 袁隆平,壹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跡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於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壹次次努力下,終於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並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壹條新的科技之路。這條路從壹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壹直激勵著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壹定要和饑餓和災荒作鬥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意誌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發明了新壹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鉆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為,不論做什麽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著目標前進,永不後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立誌成為國家的棟梁。

 我們還期待著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涼夢”成為現實,真正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的事跡材料 篇6

 1947年6月,湖北省舉辦全省體育運動會。袁隆平非常喜愛遊泳,便向體育老師報名,要求參加預選。老師朝他打量壹番後,搖搖頭說:“妳個子太小,體力不夠,不行!”他心裏不服氣,心想:自己從8歲開始,在隨父母逃難的途中,就是走水路來重慶的,壹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險些被淹死,幸虧被壹位老船工救上船來,才保住了性命。從此自己下決心要學會遊泳,今後能遇難救人。9歲逃難到了重慶,每到夏天,放學回家後自己就要去長江邊的“龍門浩”戲水。漸漸地,他掌握了熟練的遊泳技術,甚至可以搏擊嘉陵江和橫渡長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賽的場合去試壹試。

 預賽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師帶隊,10多個初選上的同學每人騎壹輛自行車,奔向比賽的遊泳場,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後壹位同學的自行車後架上同行。待到達預賽場地時,周老師發現了他,便笑著對他說:妳既然來了,也就試試看吧!結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漢口的預選賽中獲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兩個第壹名,而其他同學都名落孫山。接下來,袁隆平又奪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時,袁隆平受到熱烈歡迎,同學們在校門口把他擡起來,使勁地往上拋了多次。

 這件事給予袁隆平很多啟迪:凡符合實際的“不服氣”思想,不壹定是消極因素,有時可以變成積極因素。正是這種“不服氣”的思想,催他積極進取,克服困難,努力拼搏,去爭取勝利。也正是這種“不服氣”的思想,在他科研實驗中遇到更大困難時,總是給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斷克服困難,不斷攀登高峰!

 袁隆平的事跡材料 篇7

 沒有挨過餓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價值。

 “壹日三餐,米香彌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幾乎看不到因為吃不飽飯而暈倒的人,更別說死於饑餓的人了。吃樹皮、吃草根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遠,我們僅僅只是把他當做爺爺、奶奶輩講的傳奇故事罷了。的確,我們是沒有挨過餓的壹代,我們對袁隆平先生並不感冒,(蔡爽,不喜歡袁隆平,他種的雜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為我們還不了解他。但我們不能否認他所做出的貢獻,他培育的雜交水稻創造了壹個風靡世界的“綠色神話”,沒有他的話,可能沒有人能養活中國、養活世界。

 袁隆平成長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鐵蹄踐踏中國。年幼的他隨父母四處遷徙,嘗盡逃難的艱辛。於是他從小就懂了壹個道理:弱肉強食。從那時起,他樹立了和祖國同呼吸***命運的決心,想為國家發展做點什麽。

 起初因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農校教書,(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於湘西南,是湘與雲貴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現在還是壹個鎮,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那地方挺窮的)所以我對袁隆平的第壹印象覺得他也就是農民出身。其實他也是可以稱為“官二代的”,他父親袁興烈在抗日戰爭期間擔任過孫連仲將軍的秘書,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任科長,在報考大學的時候他父親本來想讓他報考南京重點,日後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但她卻因為自己的興趣毅然選擇了農學,選擇了壹個這麽艱苦的職業,我挺佩服他的勇氣和毅力的。

 畢業以後,他父親本來是可以給他安排壹個好工作的,但因為勵誌要改變中國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於是服從分配來到了偏遠的湘西農村。在農校教書的日子,他利用課余時間走出課堂,親自下地研究水稻,像壹個普通農民壹樣躬耕於田間。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麥地,壹大片壹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農業機械不發達的時候,耕種起來也沒那麽困難。安江是湘西與雲貴高原交界的壹塊峽谷盆地,雖然是盆地,但大家註意到“峽谷”二字沒有,所謂的峽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緩壹點,但種莊稼首先也要開山,開墾梯田壹般開墾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圖片那麽優美,壹般都很是很小的壹塊地方。山區農民澆水施肥都要壹點壹點的靠雙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種水稻要先育種,然後等他發芽以後在壹珠珠的插到水田裏,以前條件沒有那麽好,插水稻的時候雙腿浸在水裏,各種各樣的蟲子就順著腿往上爬,想起來都很恐怖。對於壹個官宦子弟來說,能像壹個農民壹樣躬耕於稻田,我們可以想壹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這壹點,何況還要對壹珠珠的稻穗進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長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壹株“鶴立雞群”的稻株,由此靈感壹現,萌生了培養雜交水稻的念頭。然而袁隆平的設想與傳統的經典遺傳學相悖,許多權威學者認為他是蚍蜉撼樹,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憑著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的想法堅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氣,他每天帶著水壺和饅頭,拿著放大鏡,壹壟壟、壹行行、壹穗穗的尋找理想中的苗珠。艱苦的條件和不規律的飲食,讓他患上了腸胃病。正是憑著這種堅忍不拔、勇敢頑強的意誌,在勘察了14萬余株的稻穗後,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和研究,他終於寫成了令世界震驚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隨後,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都沒有培育出不育度都達到100%的水稻苗來。

 在 文革 期間,他的實驗器材及水稻秧苗壹次又壹次被毀,他就把秧苗藏在臭水溝裏。最讓他痛心的是5.18“毀禾”事件,他經過多少年的研究,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實驗苗遭到了滅頂之災。袁隆平只覺得腦子裏“轟”地壹聲,渾身發抖,好不容易回過神來,他含著淚水,忍著悲憤,走進爛泥巴田裏,深壹腳淺壹腳地尋找劫後余生的秧苗。在秧苗被毀的第四天,他在壹口井中發現了些秧苗,撈上來壹看,果然是他的試驗苗,他不顧井深水冷,“撲通”壹聲跳下井去,可是無法撈到沈到井底的秧苗。

 迫於政治的壓力,他和助手們跑到雲南進行水稻試驗。而這時災難又來了,大地震襲擊了他們所在的地區,袁隆平不顧生命危險,從搖搖欲墜的房子中搶救出了種子,為了不讓試驗中斷,他們在田邊的泥水地裏,支起帳篷鋪上草席,整整生活了三個月。後來糧食供應發生了困難,他們就吃當地的甘蔗。甘蔗雖然好吃,當飯吃可不好受。三個人吃得口腔裏壹齊磨出了泡。經過5個月的辛勤勞動,又繁育了壹代雄性不育的`種子。

 雜交水稻的研究過程中充滿了艱辛,而袁隆平憑借著他的智慧和執著,戰勝了壹個又壹個的困難。終於在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農校試種的“南優2號”雜交水稻畝產達到了628公斤,與常規稻畝產150公斤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雜交水稻研制成功後,各種榮譽紛紛而來: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首個最高科技獎、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袁隆平也從壹個躬耕的農業科學家變成了壹個身價千億的世界名人。但令我感動的是他雖然已經獲得了那麽高的榮譽、取得了這麽大的成就,雖然他已經是壹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著35元的衣服,晝夜躬耕於稻田,最新品種的雜交水稻竟然達到了平均畝產900公斤,他接下來的目標是實現畝產1000公斤。

 他雖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他的性格卻向壹位樸實的農民壹樣,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壹步壹個腳印,他勇於克服壹切困難,堅忍不拔,經過不斷的努力終於獲得了成功。他的貢獻已經超越了雜交水稻,他給整個民族留下了壹筆綿延世代的寶貴精神財富。他的成功是屬於中國的,更是屬於世界的。他壹生的奮鬥經歷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袁隆平的事跡材料 篇8

 袁隆平的故事

 1960年罕見的天災,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饑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壹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又經過8年歷經磨難的“過五關”,到1974年配制種子成功,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余、三個不足”,並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註。袁隆平近年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壹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裏走來,從壹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

 袁隆平的事跡材料 篇9

 他壹輩子只做壹件事,卻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外界對袁爺爺最動人的壹句評價是:“用壹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但妳可能不知道,這粒種子是怎麽找到的,14天,14萬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鏡,右手拿鑷子,彎腰弓步,在湘西稻田壹株壹株地找,終於找到了壹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壹天,袁爺爺發現壹株稻株結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這個稻株做種子,水稻畝產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的水稻才不過五六百斤。在袁爺爺的努力堅持下,他帶領科研團隊不斷研發,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水稻畝產從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爺爺帶領著他的團隊壹次次刷新著世界紀錄。這樣的輝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爺爺有兩個夢想,第壹個是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麽高,我們可以坐在稻穗下乘涼。我想他的這個夢,已經快要實現了。回憶曾經缺糧的苦,他壹字壹句嚴肅地說:“壹粒糧食能救壹個國家,也可以絆倒壹個國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為,不正是壹個國家的拯救者嗎?

 袁爺爺的另壹個夢想:是讓全天下都能吃飽飯。他在湖南開辦雜交水稻培訓國際班,來自80多個發展中國家14000多個學生跟他學習最先進的育苗技術,親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稱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爺爺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長不出莊稼的馬達加斯加開荒,去仙人掌都種不出的迪拜種水稻,不僅是我,許多的外國專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爺爺的事跡時時刻刻鼓舞著我:他造福世界的技術,攻堅克難的勇氣,樂觀豁達的心態,低調謙遜的美德,沒有壹項不令我佩服,而最讓我欽佩的,卻是他那專註、堅持、畢生逐夢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歲的袁隆平爺爺離開了我們。巨星會隕落,光芒永不滅!袁爺爺壹定變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脈脈地凝望著大地的五谷豐登吧。記得您曾說:人生就像種子,要做壹粒好種子,而我想對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說:我會好好吃飯,也會努力做壹粒好種子!

 袁隆平的事跡材料 篇10

 這兩天的天氣格外陰沈,雲濃得像是要滴出水來而卻遲遲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壹層壓抑,在這種日子裏又聽見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點什麽似的。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可以說沒有他,我們老百姓還是吃不飽,還是會挨餓,但是為了讓人民吃飯,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妳知道嗎?1960年7月他發現壹株“天然雜交稻”,從此便開始獨自研究雜交水稻,那時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認為他壹個大學生去種什麽田。後來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團隊來研究。而1960年——1997年這37年間,他都獨自壹人奮鬥,在稻田與實驗室間。

 聽過壹個故事,就是在時期袁老將他保護級的實驗品種在4分田中,後來,稻株被收,他看見壹口深井中,竟還有幾株竟奮不顧身地跳下去。可以說沒有這幾株實驗稻就沒有今天的雜交水稻,袁老奮不顧身可以說今天的糧食是袁老拿生命換來的呀。

 袁老在采訪中說:我有兩個夢壹個是“禾下乘涼夢”,壹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簡簡單單幾句話雖使用了誇張卻難看出他的雄心壯誌。袁老,您逝世了,我們壹定會完成您未完成的夢想的!

 采訪中,記者問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饑荒您會怎麽做……”主持人話音剛落袁隆平院士便馬上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這是壹個人對他產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對雜交水稻的用心良苦體現了他的初心。2021年5月22日13時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長沙湘雅醫院逝世。當時許許多多的人站在醫院門口目送車對遠去路過之處設有幾輛車,就算有也是停下鳴笛致敬。場面,壹度十分壯觀。本來我還想什麽時候能見他壹面,因為離得比較近嗎?這下,可是再見不到了。

 雨,落下來,又慢慢下大。這場雨帶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將他印在了我們的心底。

;

  • 上一篇:老房子懷舊材料
  • 下一篇:鼬的兩只寫輪眼的能力是不是最垃圾的,壹個月讀壹個天照?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