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名人的學習方法(可以是故事)和感想(應該怎麽做,怎麽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

名人的學習方法(可以是故事)和感想(應該怎麽做,怎麽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

中外名人學習方法啟迪

1 愛迪生“讀書”

—— 讀書、學習要有“目標”、“誌向”

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童年時被視為“低能兒”,只上過三個月學便離開了學校。十二歲那年,他當上了火車上的報童。火車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幾小時,他就抓緊時間到市裏最大的圖書館去讀書。不管刮風下雨,從不間斷。當時,他隨著興致所至,任意在書海裏漫遊,碰到壹本讀壹本,既沒有方向,也沒有目標。有壹天,愛迪生正在埋頭讀書,壹位先生走過來問:“妳已讀了多少書啦?”愛迪生回答:“我讀了十五英尺書了”。先生聽後笑道:“哪有這樣計算讀書的?妳剛才讀的那本書,和現在讀的這本完全不同,妳是根據什麽原則選擇書籍的呢?”愛迪生老老實實地回答:“我是按書架上圖書的次序讀的。我想把這圖書館裏所有的書,壹本接著壹本都讀完。”先生認真地說:“妳的誌向很遠大。不過如果沒有具體的目標,學習效果是不會好的。”這席話對愛迪生觸動很大,成為他確立學習方向的壹個轉機。他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和專業目標,把讀書的範圍逐步歸攏到自然科學方面,特別註重電學和機械學。定向讀書,終於使他掌握了系統而紮實的知識,成為偉大的科學發明家。

學習要有誌向,目標要明確。作為正邁入二十壹世紀的大學生,學習目標應更加明確和遠大。在學習目標確立過程中必須堅持三點:壹是確立無產階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就需要認真學習好馬列主義與鄧小平的基本理論,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馬列主義、鄧小平理論辨別真偽,開拓新的知識領域。二是要有崇高的學習目的,樹立為國家、為人民學習的遠大誌向。三是要揚長避短,科學地選擇主攻目標。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應進行全面系統的了解,培養起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在具有興趣的基礎上,堅定學習目標,刻苦攻讀,學有所為。

實踐證明:學習的成功,關鍵在於方向正確,目標明確,朝著壹個既定目標,鍥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見異思遷,是很難做成學問的。

2 陶淵明“指點迷津”

—— 學習沒有捷徑

有位書生壹心想具有淵博的知識,卻又不願下苦功夫讀書,於是他就去向當時著名的詩人陶淵明請教學習的捷徑,說明來意後,陶淵明把這位書生領到自己耕種的稻田邊,指著稻子說:“妳仔細看看稻子是不是在長高?”書生看了半天,眼睛都瞅酸了也沒有看出稻子的變化。陶淵明說:“那為什麽春天的稻苗會變成現在尺把高的稻子呢?”

陶淵明又把這位書生領到河邊的壹塊磨刀石旁問;“磨刀石為什麽中間出現像馬鞍形狀的凹面呢?”書生說:“磨下去的。”陶淵明接著又問:“它可是哪壹天磨成的嗎?”

陶淵明說:“妳是否從這兩件事情上明白了學習的道理呢?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啊!”書生聽了陶淵明的這壹席話,茅塞頓開,羞愧地說;“多謝先生指教,妳使我懂得了學習是沒有捷徑的,只有勤奮好學才能成功啊!”

的確,學習是沒有捷徑可走的。這正如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所說:“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壹分勞動就有壹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會創造出來。”我們的祖先有許多名言警句也說明了這壹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如果說學習有捷徑的話,那只能說學習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在回答他是怎樣取得偉大的科學成就時,總結出了壹個“成功方程式”,即:W = X + Y + Z 。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確,Z代表不說空話。

我們有些大學生,壹說起自己的理想就會滔滔不絕,夢寐成為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但壹具體接觸書本,就會掂輕怕重,毛病百出。如果是這樣,即使對未來的憧憬再美好,也只能成為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

3 富蘭克林的成才之路

—— 學習應堅定毅力和信心

在大學生生活中,時常也聽到這樣或那樣的抱怨:怨生不逢時,怨沒有個好家庭,怨過去學習基礎沒有打好,等等。這樣的想法對嗎?讓我們看看偉大的物理學家富蘭克林的成才經過吧。

富蘭克林出生於壹個手工業者的家庭,父親做肥皂和蠟燭,母親生了十七個子女,他是

最小的壹個。家庭人口眾多,經濟負擔沈重,富蘭克林上到小學三年級就被父親拖回來做工了,剪燈芯,做蠟燭,幹著苦活。後來,父親看到他喜愛看書,就把他送到富蘭克林的哥哥

辦的壹家印刷廠當了壹名印刷工。在這樣的厄運面前,他並沒有屈服,而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 ”(貝多芬語)。例如,他為了有書看,他和離印刷所不遠的壹個小書店的夥計交上了朋友,同他商妥,在書店關門前把書悄悄借走,第二天開門前把書還來,為的是絕不讓老板知道。就這樣,富蘭克林白天上工,每天夜晚讀書到深夜。

富蘭克林的成才經過告訴我們:生活中給我們的啟示是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壹點是:

“請記住,環境愈艱難困苦,就愈需要堅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處也就愈大”(托爾斯泰語)。

無須慨嘆,更不應頹唐,而應象遭受種種打擊的貝多芬那樣:“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用積極的精神向前奮鬥。”

4 “列寧的照片”

—— 學習應“專心致誌”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在學習時對於外來幹擾的排除有著驚人的表現。有壹次,壹位攝影師走進列寧的辦公室,列寧正在聚精會神地看報紙。這位攝影師不慌不忙地安裝好很笨重的攝影機,又哢嚓哢嚓拍了好幾張照片,然後拆掉機器出門。列寧卻壹點也不知道。後來報紙上登了照片,列寧才驚奇地說:“他們是從哪兒弄來的照片?”

列寧是日理萬機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善於摒棄壹切來自外界或內心的幹擾,從而可以專心致誌地學習與工作。

專心致誌,學有所成。成功者的奧秘正在於對學習的癡迷和專心致誌地攻讀。專心致誌,是收到良好學習效果的最重要的內在因素。古人雲:“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大學生必須培養起抗衡幹擾、專心讀書的本領。

怎樣具備這種本領呢?關鍵是要用高度的責任心來約束註意力。壹個人對學習的意義越清楚,求知的願望越強烈,意誌越堅定,他的註意力就越集中和穩定。

5 孔夫子學彈琴

—— 學習壹定要精益求精

壹次,孔子向師襄子學彈琴。

師襄子教了壹首樂曲,孔子便認真練習。十天過去,師襄子說:“妳學得差不多了,另學壹曲吧!”孔子說: “我只學會了樂曲,但彈奏的技巧還沒有掌握。”

過了壹段時間,師襄子說;“妳已經掌握彈奏技巧啦,可以另學樂曲了。”孔子卻說:“這首樂曲所表現的思想感情還沒有體會出來!”

又過了些時候,師襄子說:“這首樂曲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妳已經彈奏出來了,該學新的樂曲了。”孔子又說;“我還沒有弄清這首樂曲表現的是怎樣壹個人呢?”

師襄子在孔子旁邊坐下,仔細地聽了壹會高興地說:“我從妳彈奏的琴聲中,仿佛看見壹個人嚴肅地思考,他胸懷寬大,安然地遙望著北方。”孔子興奮地說:“我想除了文王,別無他人。”師襄子驚喜道:“我的老師講過,這首樂曲叫做《文王操》。”

這則故事生動地表現了孔子勤於思考、肯於動腦的學習態度和嚴謹求精的治學精神。文中壹問壹答,層層遞進,深入淺出,言簡意賅。我們不得不嘆:孔子真不愧為壹代聖人!現今大力推行的素質教育,正是從“開發潛能”切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孔子學琴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壹個生動典型的正面素材。我們的學生若能像孔子那樣,對待學業認認真真、兢兢業業、精益求精,怎會不熟能生巧、舉壹反三、融會貫通呢?

6 李政道的“從畫地圖說起?”

—— 學習的重點是培養能力

著名美籍中國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曾於1984年5月2日訪問了中國科技大學,在其與少年班的同學座談時說過:“考試,只是考壹個人的記憶力,考的是運算技巧。這不是學習的重點,學習的重點是培養能力。”

當時李教授問:“妳們誰是上海來的學生?”

“我是。”壹個少年大學生答。

“妳對上海的馬路熟悉嗎?”

“差不多都熟悉。”

“那好。我再找壹個從來沒去過上海的同學。”

“那好。我再找壹個從來沒去過上海的同學。”李教授壹邊說,壹邊指著另外壹個少年大學生;‘“好.比如妳,沒去過上海。現在我給妳壹張上海地圖,告訴妳,明天考試的內容是畫上海地圖,要求標出全部主要街道的名稱。”然後,李教授又回頭對那位上海同學說;“不過,並不告訴妳。第二天,叫妳們倆來畫地圖。妳們大家說,他們倆,哪壹個地圖畫得好壹些?”

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指著那位沒去過上海的同學,齊聲說;“當然是他畫得好壹些。”

“大家說得對!”李教授很興奮。接著說;“他雖然沒去過上海,但是他可以連街道名稱都標得準確無誤。不過,再過壹天,如果把他們倆都帶到上海市中心,並且假定上海市所有的路牌都拿掉了。妳們說,他們倆哪壹個能從上海市中心走出來?”

同學們都笑了,答案是顯然的。

李教授說:“我們搞科學研究,就是在沒有路牌的地方走路。只有多走,才能熟悉。妳地圖雖然畫得好,考試可得100分.但是妳走不出去啊。所以,真正的學習是培養自己在沒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最後能走出來。這才是學習的最本質的東西。”

“真正的學習是培養自己在沒有路牌的地方也能走路的能力。”

這句話說得是多麽精辟而又深刻啊!李教授是壹位著名的物理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話告訴我們,考試成績並不是衡量學習好壞的標誌,而學習好壞的根本區別在於有沒有能力。

因此,我們應把學習的重點放到培養學習的各種能力上來,以適應“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對創新能力型人才的需求。

7 愛因斯坦的“獨立思考”

—— 學習應把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放在首位

著名的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許多部門中都有重大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相對論學說,揭示了空間、時間的辯證關系,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哲學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這位被人們稱為有“超級”智慧的科學家,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呢?

1922年,愛因斯坦到美國時,有許多好奇的美國人,向他提出了許多問題:

妳可記得聲音的速度是多少?

妳如何記才能記下許多東西?

妳把所有的東西都記在筆記本上,並且把它隨身攜帶嗎?

愛因斯坦回答說:“我從來不帶筆記本,我常常使自己的的頭腦輕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問題上。至於妳們問我,聲音的速度是多少?現在我很難確切地回答妳們,必須查壹下辭典才能回答。因為我從來不記在辭典上已經印有的東西,我的記憶力是用來記憶書本上還沒有的東西。”

愛因斯坦的回答,使那些美國人感到很驚奇。今天讀來,也使我們受到很大啟發。愛因斯坦成功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但有非凡的獨立思考能力,並且非常重視這種能力的培養。他在《論教育》壹文中寫道:“學校的教育目標應當是培養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壹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

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應側重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也應是大學生學習的很重要方法。大學生要養成思考的習慣,要探索“書本上還沒有的東西”,當然不是要我們丟開書本知識不學,相反,只有首先掌握書本上已有的東西,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基礎,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前進。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需要我們經常自覺地進行鍛練。碰到問題要想壹想,當時可能沒有

什麽大用,但有助於我們養成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科學上的發現,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對壹個平常註意思考問題的人來說,由於有些問題早已想過,這樣,他學習起來,搞起研究來,就可以比別人少用時間,而且也有可能比別人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更透,更容易出成果。

8 伽利略的吊燈

—— 學習應善於“思考”與“探究”

古人雲:“不深思則不能造(成就)其學”。愛因斯坦也說過:“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在學習過程中,在教材、參考書裏,常有許許多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究、去發現問題,它不僅可以提高我們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會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發現擺的等時性原理就是壹例。

有壹天,伽利略去比薩教堂作禮拜。在教堂祈禱時,伽利略卻被教堂頂部垂吊的油燈深深地吸引住了。原來,吊燈可能由於有風而在來回不停地擺動。他註視良久,發現燈的擺動很有節奏,盡管擺動的幅度不同,可往返的時間卻大致壹樣。這個現象激發了他的思考,從而探究下去。

如何證明他的觀察是正確的呢?他想到人的脈搏跳動是均勻的,於是他壹面摸脈,壹面註視燈的擺動,果然他測試到吊燈的每次擺動的時間完全相同。回到家裏。他又繼續作試驗。

他找來兩根壹樣長的繩子,各墜上壹塊同樣重的鉛塊,並請來教父幫助作實驗。測試結果,

雖然兩條繩子擺動的起點不同,但每次擺動的時間卻完全壹樣,並在同壹時間內各自回到垂

直線上。就這樣,伽利略從—個偶然的生活現象中,經過思考與探索,揭示了自然界的節奏

規律。

它告訴我們,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有很多現象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其奧秘。如果我們缺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如果我們對所觀察到的周圍事物現象不去深入思考和探究,就象我們也看過類似吊燈擺動的現象而無動於衷,那麽創造成功的幸福也許就會從我們身邊壹次又壹次地悄悄溜走。

9 鄭板橋的“疑”和“問”

—— 學習要“敢於疑,肯於問”

我國清代揚州八怪之壹的鄭板橋,有壹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鄭板橋十歲在揚州興化鎮私塾讀書時,聰明敏捷,善於思考,勤學好問,老師很喜歡他。壹年暮春時節,隨老師到野外遊玩,不久來到壹個石橋上面。鄭板橋眼尖,突然發現橋下有壹具小女屍體,隨喊:“老師,妳看,橋下有壹個死人”。老師俯身壹看,果然有壹具青春少女的屍體在水中漂浮,恰被壹塊大石擋攔,未被沖走。再壹詳看,那女子上穿粉紅衣,下系綠色裙,頭上青絲隨波動,面容未變,像剛落水不久。看到此,老師痛惜萬分,隨賦詩壹首。詩句是:“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板橋聽老師吟完,十分恭敬地說道:“老師的詩不對吧?”老師不由壹驚。根據平時對板橋的了解,這個學生說話總是有壹定道理的。便和顏問道:“哪點不對?”板橋問了老師三個問題:“妳如何知道這個少女是十六歲?又怎知她是被風吹落小橋的?妳怎麽看見她三魂七魄隨波逐浪翻轉的?” 問得老師無法回答,老師停了半晌才說:“依妳看,該詩如何改呀?”鄭板橋想了壹下,便改了幾個字,詩成了這樣:“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青絲隨浪轉,粉面泛波濤。” 這時,老師和同學們都稱贊詩改得好。他敢於疑,又肯於問,這確是求學者良好的品質。所以,鄭板橋自己也說:“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壹條純漢爾”。

古人雲:“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現代大學生,應該象鄭板橋那樣,敢於疑、肯於問。我們應該培養自己善於敏銳地提出問題的能力,常常多問幾個為什麽。這是因為“學起於思,思源於疑”。

10 蘇步青巧用“零頭布”

—— 學習要善於充分利用“點滴”時間

我國著名數學家、原復旦大學名譽校長、北師大名譽教授蘇步青先生在80年代已年過八旬,雖身兼數職,但仍抽出時間搞科研與著書立說。他是如何做的呢?

蘇教授常在“零頭布”上動腦筋。他稱道“零頭布”說:“別看它零零碎碎的,積沙成塔,時間也可以積少成多嘛!”四人幫”橫行時,蘇老受到政治迫害,但他並沒有丟棄事業。當時,外國同行寄來國外新出版的微分幾何新書,他愛不釋手,反復誦讀,吸取有益的養料,寫下了讀書筆記。粉碎“四人幫”後,他利用點滴時間,在過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吸收國外的新成果,編寫出講稿。1978年夏天,蘇教授冒著攝氏四十壹度高溫,到杭州講學七天,用的就是這個講稿。回校後,他壹邊繼續整理,壹邊給研究生上了五十個小時的課。《微分幾何五講》就是這樣,壹章壹章地寫成並且定稿的。這樣,“零頭布”在蘇教授的手中就變為“整匹布”了。

在蘇教授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期間,出差、開會占去了他很多時間。蘇老覺得這當中還是有“零頭布”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如果到外地開會,他每天早晚可以擠出三個鐘頭的“零頭布”,用來搞重點項目;在家期間,星期天被作為“星期七”,找他的人絡繹不絕,壹天加起來,能有兩個鐘頭的“零頭布”他就感到心滿意足了。如果是在市裏開會,他也總是盡量捕抓時間。有壹次,蘇教授到市裏開會,上午十時休會,下午三時再換地方開會。他屈指壹數:“這當中有五個鐘頭,坐等吃飯、休息太可惜了。”飯票已買好,蘇老還是決定不在外吃飯,回家去幹他兩個鐘頭。他的《仿射微分幾何》有二十萬字,大部分篇幅就是利用“零頭布”做成的。在該書自譯成英文稿的過程中,蘇老更是爭分奪秒。他運用數學方法,計算出完稿前的壹段時間,每天必須完成幾頁的譯稿任務,然後就堅持不懈地如數去完成。要是今天被會議沖掉,明天壹定想辦法補上去。以至於每個階段都超額完成任務,使該書的翻譯任務,比原規定的時間提前了二十多天。

巧用“零頭市”就得把零碎時間搶來用。怎麽用法呢?蘇教授說:“如果妳到我辦公室來,妳就會看到我的辦公桌上,右邊放著公文,左邊放著書籍雜誌。我批閱完了右邊的公文後,就拿起左邊的科學書籍看起來。盡管室中的電話聲、談話聲很嘈雜,我卻不在乎,好象沒聽見似的。”

蘇老善於巧用時間,更善於提高時間的利用率。每天清晨,他起床後做健身操,閱讀古詩詞,然後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聯播節目。如果上午開會,早飯後的時間就用來閱讀文件。晚上睡覺前,他還要記上幾筆日記。散步、聊天的時間,有時用來構思詩作。在每周日程排滿之後,蘇老還能見縫插計,接待記者的來訪,朋友的座談。在他那裏,時間已經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了。

蘇步青教授惜時如金、嚴謹治學,對我們要立誌成才的大學生來說,壹定會是有意的啟迪。

11 愛因斯坦“補課”和華羅庚的“夾生飯”

—— 學習壹定要“循序漸進”

學習,壹定要循序漸進。“愛因斯坦補課”和“華羅庚的夾生飯”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愛因斯坦在研究廣義相對論時,連續搞了幾年卻進展不大,成果甚微。仔細查找原因,方才發現自己在大學讀書時,忽視了對數學的學習和鉆研,因此這門基礎知識的底子較差。為了研究成功廣義相對論,他只得擱置起眼下的研究工作,重返學校再次補習了三年的數學課程。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也有類似的教訓。他在自學高中課程時,時常犯急躁病,壹個勁地加速,結果所學的知識成了“夾生飯”。這個教訓使他領悟到:片面求快不符合讀書的辯證法,必須循序漸進。後來,他就寧肯比在學校裏學得慢些,練習做得多些,用五、六年時間才學完了高中課程。看起來高中課程學得慢了壹些,但因為學得紮實,所以給後來學習大學課程帶來了方便。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生的課。

古人雲:“學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這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說,學習、讀書要紮紮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時的退步求得紮實的學問。學習正如上臺階和吃板壹樣,壹步跨十個臺階和壹口吃成胖子都是做不到的。我們只有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程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才能真正學到知識。

12 魯迅的“隨便翻翻”

—— 學習要“博覽群書”

魯迅先生是非常強調博覽群書的,他在博覽群書時有壹個習慣,叫作“隨便翻翻”,也就是輕松地瀏覽壹般的報刊雜誌,有時從壹本書裏選壹篇或幾篇文章讀讀,有時甚至只看看目錄。書海漫漫,如果每壹本書都壹絲不茍地讀壹遍,壹則時間不允許,二則有些書報也無認真研究的必要。所以,對壹般性的參考書籍、資料性書籍和消遣性書報,只需要隨便翻翻即可,這樣省時間、效率高。例如,魯迅運用此法,僅在壹九壹二到壹九壹三年兩年時間,就翻閱了詩話、雜著、畫譜、雜記、叢書、尺牘、史書、記刊、墓誌、碑帖等各種書籍雜誌。以後幾年間,還有詩搞、作家文集、叢書、小說、佛書、拓本、金石文字、瓦當文、壁畫、造像、畫集,以及世界名人法布爾、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壹九二五年以後,他讀的書就更多了。如果魯迅先生每本書都精讀壹遍,能讀得了那麽多書嗎?

隨便翻翻的學習方法,給人以最大的益處是滿足學習的獵奇心理,對學習始終有壹種興趣,恰如遊公園,隨隨便便地漫遊。因為隨隨便便,所以不覺得吃力,因為不覺得吃力,所以會覺得有趣。隨隨便便地學習還可以開闊眼界,視野開闊,才能好中選優,從而調整學習的方向。

俗話說得好:壹塊石頭砌不成金字塔,壹根木頭造不了洛陽橋。時值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壹心只讀專業書”的學習方法,已不適應於現代人才的培養了。博覽群書不僅是大學生崇高的學習方法,而且也是知識經濟、創新技術革命挑戰的客觀要求。

  • 上一篇:銷售排行榜素材(軟文營銷推廣的核心素材來自於哪裏)
  • 下一篇:冥器為何又稱明器,二者不是同音嗎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