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西廂記 文體,賞析,背景

西廂記 文體,賞析,背景

文體:元曲(元雜劇)

背景及賞析: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背景材料

壹、《西廂記》作品年代概況:

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最早成於元代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最晚成於元代成宗大德十壹年,(公元1307年)。如按最晚的時間算,2007年是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誕生700年。(王季思、黃天驥《四大名劇》嶽麓出版社)

二、王實甫生平概況:

《西廂記》作者王實甫為北京人,“名德信,大都人”。(鐘嗣成《錄鬼簿》)王實甫準確出生年月已不可考,但略晚於關漢卿的觀點得到史學界承認。

三、《西廂記》的演變:

《西廂記》的文學源頭為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形成最早為唐德宗貞元末年(約公元802年至804年),距今大約1200年。《鶯鶯傳》並不是唐傳奇中最優秀的作品,但卻是影響最大的作品。有“今世大夫極談幽玄,訪奇述異,無不舉此(指崔張故事)以為美談”之說。《鶯鶯傳》中的基本矛盾是張生與鶯鶯的矛盾,是愛情與負心的矛盾,結局是悲劇性的。

金代(公元1189年至1208年),出現了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史稱“董西廂”。在“董西廂”中,人物基本矛盾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張生與鶯鶯***同追求愛情幸福而與封建家長之間的矛盾,成為愛情與禮教的矛盾,結局是喜劇性的,“董西廂”用崔、張二人***同追求幸福愛情的動人故事,取代了《鶯鶯傳》“始亂終棄”的悲劇結局。

到了元代,《西廂記》終於定型,主題逐漸從壹個“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發展成“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愛情理想宣言,形式上也從說唱文學過渡到元雜劇。

王實甫的《西廂記》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豐滿,個性化;藝術上更加精美成熟,;結構嚴謹完整,情節起伏跌宕不落窠臼;心理描寫與人物性格、戲劇情節緊密相關;語言華美、富有個性化。王實甫以贊揚的筆調,細膩的筆觸,充分描寫了鶯鶯和張生作為初戀的少男少女的真實而強烈的感情,而不再認為這是壹種罪過,也不再考慮是否會誤國誤身。簡而言之,雜劇中的鶯鶯,不再是妖孽、不再是尤物,而是壹個具有鮮活生命的尋求愛情幸福的純情少女。作者對愛情給予了的高度肯定,對人的正常的權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王實甫的《西廂記》打破了傳統元雜劇壹本四折的格局,學習南戲的體制,首創性地以五本二十折(或作二十壹折)的宏大篇幅,來給以足夠的表現;又打破全戲由壹角唱到底的體制,讓張生、鶯鶯、紅娘甚至配角惠明都唱,壹出之中也靈活轉換唱的角色,用豐富變化的手段來表現豐富變化的內容。

現在通行的《西廂記》刊本以暖紅室復刻淩夢初本為底本,並以王驥德、金聖嘆、毛西河、劉龍田、何璧、張深之諸本以及《雍熙樂府》參校。校點時,參用了《集評校註西廂記》(王季思校註,張人和集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和《西廂記新註》(張燕瑾、彌松頤校註)的研究成果。

四、《西廂記》的歷史評價:

“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明賈仲明《淩波仙》)。

“北曲故當以《西廂》壓卷”(明:王世貞《曲藻》)。

“讀《西廂記》,必焚香讀之;必對花讀之;必與美人並坐讀之;必與道人對坐讀之”(金聖嘆)。

“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明朱權《太和正音譜》)。

“古戲必以《西廂》稱首”(明王驥德《曲律·雜論三十九》)。

“《西廂》無所不工,《西廂》之妙,以神以韻”(明王驥德《新註古本西廂記附評語》)。

“令前無作者,後掩來哲,遂擅千古絕調”(明王驥德《新校註古本西廂記·序》)。

“吾於古曲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鮮瑕者,惟《西廂》能之”(清初李漁《閑情偶寄》)。

《西廂記》評本數量之多和評論的名家之多,皆遙遙領先於其它戲曲、文學名著,不僅在中國文藝史上而且在世界文藝史上也是罕有倫比的。

《西廂記》在明清兩代有著名的徐士範、李卓吾、徐文長、王鳳洲、沈璟、湯顯祖、王驥德、陳繼儒、徐奮鵬、淩豫初、閔遇五、金聖嘆、毛西河、周昂等十數家評本,薈萃明清壹流文藝理論家,並多有理論建樹,尤其如金批《西廂》,乃代表中國評點文學的高峰著作之壹,與金批《水滸》同為後世之楷模,直接啟示了毛聲山《第七才子書琵琶記》、毛宗崗《三國演義》評點本、張竹坡《金瓶梅》評點本、《聊齋誌異》諸種評點本和《紅樓夢》脂硯齋評點本及哈斯寶譯評本、三家評本等壹系列評論和理論名著的產生,對明清兩代的文藝理論和美學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影響巨大而深遠。

《西廂記》在世界文學藝術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漸得各國研究家的正確評價。如俄國柯爾施主編、瓦西裏耶夫著的《中國文學史綱要》說:“單就劇情的發展來和我們最優秀的歌劇比較,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像這樣完美的劇本。”

日本河竹登誌夫的《戲劇概論》將《西廂記》和古希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印度迦梨陀娑《沙恭達羅》並列為世界古典三大名劇,則從更廣闊的世界戲劇史的高度,給《西廂記》以精當的評價。

五、《西廂記》的社會影響:

《西廂記》是中國戲劇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周錫山《西廂記》新論)2001年12月吉林出版社出版)。

《西廂記》是中國戲劇史上最重要的愛情劇目之壹,是“四大愛情戲之首”(另三部是《拜月亭》、《墻頭馬上》、《倩女離魂》)。它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的藝術上的異常精美成熟,而且還在於它體現豐富的民族文化心理內涵。郭沫若說:“《西廂記》是超過時空的藝術品、有永恒的而且普遍的生命。”(《郭沫若全集》15卷)

在中國戲曲史上,有些戲曲名著,並不壹定是文學名著,而《西廂記》既是戲曲名著,又是文學名著。“如果有人問,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劇作是哪幾部?我們可以毫不遲疑地回答:應是《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王季思《四大名劇》,嶽麓書社1992年第1版)

《西廂記》是元代戲劇中的最高成就,是中國第壹部才子佳人的作品,是中國第壹部舞臺喜劇。

元代,關漢卿和王實甫被譽為元代的雙子星座,若以單個作家論,關漢卿最富開創性,有奠基意義,貢獻卓著;若是以單部作品論,《西廂記》是元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最精致的典範之作。

《西廂記》被金聖嘆稱為“第六才子書”,金批本大約完成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它與金批《水滸》(稱為“第五才子書”)壹樣,在清壹代頗負盛名,婦孺皆耳熟能詳,成為《西廂記》諸版本中流傳最廣,翻印最多的壹種。

金批《西廂記》,把它等同於《離騷》《史記》《杜詩》等儒家經典,把它放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去評價,這在當時,沒有壹定的膽識是根本無法做到的。

《西廂記》中的張生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第壹位“知識分子”;崔鶯鶯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第壹位“懷春少女”;尤其紅娘則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第壹位登上文學殿堂的“草根”。在中國文學的人物形象中,有兩個人是家喻戶曉,壹個是“孫悟空”,另壹個就是《西廂記》中的“紅娘”。

《西廂記》的社會影響巨大,它的藝術生命力和舞臺生命力特別強。無論是古老劇種、新興劇種、大劇種、小劇種皆有本戲或折戲被搬上舞臺。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承中,有“先西廂,後牡丹,再紅樓”之說。“《西廂記》描寫的知音互賞式的愛情模式為中國和世界文藝發展史所作出的巨大的首創性的傑出貢獻,並引領《牡丹亭》《紅樓夢》等取得領先性的傑出藝術成就”。《牡丹亭》是《西廂記》出現三百年之後才出現的,而《紅樓夢》則更晚。《紅樓夢》中借鑒了大量《西廂記》的描寫手法,故有“第二西廂”之說,為此,《西廂記》和《紅樓夢》則被譽為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無與倫比的“雙璧之作”(趙景深《明刊本西廂記研究·序》),其文學藝術價值和廣泛的社會影響無人出其左右。

“其實《西廂記》不僅僅是壹部元雜劇,它可以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壹個非常獨特的切入點——從這裏進去,唐傳奇、唐詩、宋詞、元雜劇,壹氣貫穿。元雜劇中取材於唐傳奇的當然還有,但是崔鶯鶯的故事太迷人了,從這個故事中獲取資源的創作活動持續了好幾百年。更何況《西廂記》文辭之高華優美,幾乎登峰造極。”(江曉原:迷戀《西廂記》)

六、《西廂記》歷史上在海外的影響:

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是目前被譯成外文最多的中國戲

曲名著。自1872年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被譯成法文在法國出版以來,至今已有120多年。目前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已有英、法 、德、意、拉丁、俄、日、朝、越等文種的譯本。在日本,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譯成日文竟有8 種版本。

《西廂記》是最早在西方國家公映的中國影片。1927年由黎民偉的民新公司根據王實甫元雜劇改編出品拍攝,由侯曜執導的古裝無聲片《西廂記》是目前留存下來的最早的壹部古裝電影。1928年夏天,該片在巴黎公映。

1940年上海國華影業公司再次把《西廂記》搬上電影銀幕,由當時的著名電影演員周旋扮演崔鶯鶯。

《西廂記》賞析

作品簡介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壹生寫作了14種劇本,《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壹上舞臺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歷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壹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壹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故事起源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壹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

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鄉,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方十九歲,針指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恒。

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珙。張珙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只身壹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裏的小二哥說,這裏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後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壹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壹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壹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壹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壹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壹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願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麽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壹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後,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以許配鄭恒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並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寰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墻頭壹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墻而入,鶯鶯見他翻墻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警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於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並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裏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壹春魚雁無消息”。長亭送別後,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恒又壹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恒,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恒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歷史沿革

唐代以後,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令許多人感到遺憾和不滿,斥責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將結局改變,宋代以後,由於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入侵和漢族同化,封建禮法觀念在普通人民中間逐漸淡化,金代出現了董良(壹說為董瑯)所寫的諸宮詞《西廂記》,諸宮詞是當時的壹種說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後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雙雙出走投奔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這部劇本作者說法不壹,有人說是關漢卿所作,也有人說是關作王續,或王作關續,但認為是王實甫所作的說法比較公認。

版本歷史

明弘治十壹年(1498)金臺嶽家刻本、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起鳳館刻本(李贄、王世貞評)、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驥德、徐渭註,沈景評)、明萬歷間蕭騰鴻刻本(陳繼儒評)、明天啟間烏程淩氏朱墨套印本(淩蒙初校註)、民國五年(1916)貴池劉氏《暖江室匯刻傳劇第二種》重刻淩氏本、明崇禎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閣刻本(李贄評)、明崇禎間匯錦堂刻本(湯顯祖、李贄、徐渭評)、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開明書店排印汲古閣《六十種曲》本。

所取成就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壹對青年。這壹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相關評價

《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壹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裏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壹見鐘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壹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壹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壹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壹。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壹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壹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壹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鬥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癡情與風魔,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壹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壹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壹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壹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壹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淩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故事流傳和演變

《西廂記》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

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779—831)寫的傳奇文

短篇小說 《鶯鶯傳》。亦名《會真記》。它的大致內容是寫年輕的張生,寄居於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婦攜女兒鶯鶯回長安,途經蒲州,亦寓於該寺,遇兵亂,崔氏富有,惶恐無托,幸張生與蒲將杜確有交誼,得其保護,崔氏遂免於難。為酬謝張生,設宴時讓女兒鶯鶯出見,張生為之動情。得丫環紅娘之助,兩人幽會。後張生去長安,數月返蒲,又居數月,再去長安應試,不中,遂棄鶯鶯,後男婚女嫁。某次,張生再經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禮節相見,被鶯鶯拒絕,並賦詩二章寄意。

  • 上一篇:微信頭像素材
  • 下一篇:如何把圖片制作成海報?怎樣做海報?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