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為夢想奮鬥的名人事例

為夢想奮鬥的名人事例

焦耳求知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壹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壹年放假,焦耳和哥哥壹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壹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壹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壹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裏試壹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裏塞滿了火藥,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壹聲,從槍口裏噴出壹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裏。

這時,天空濃雲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壹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麽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壹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壹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壹名出色的科學家。

2.求知——自強不息

英國物理學家布拉格,小時侯家裏很窮,憑借著自己對夢想的不懈追求,通過頑強的努力,終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曾經歷的那段貧窮的歲月,成為了日後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他在學校讀書時,因為家裏經濟條件太差,父母無法給他買好看的衣服,舒適的鞋子,他常常是衣衫襤褸,拖著壹雙與他的腳很不相稱的破舊皮鞋。但年幼的布拉格從不曾因為貧窮而感覺自己低人壹等,他更沒有埋怨過家裏人不能給他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那壹雙過大的皮鞋穿在他的腳上看起來十分可笑,但他卻並不因此自卑。相反,他無比珍視這雙鞋,因為它可以帶給他無限的動力。

原來這雙鞋是他父親寄給他的。家裏窮,不能給他添置壹雙舒服、結實的鞋子,即便這壹雙舊皮鞋,還是父親的。盡管父親對此也充滿愧疚之情,但他仍給兒子以殷切的希望、無與倫比的鼓勵和強大的情感支持。父親在給他的信中這樣寫道:“……兒呀,真抱歉,但願再過壹二年,我的那雙皮鞋,妳穿在腳上不再大。……我抱著這樣的希望,妳壹旦有了成就,我將引以為榮,因為我的兒子是穿著我的破皮鞋努力奮鬥成功的。……”這封寓意深刻、充滿期望的信,壹直像壹股無形的力量,推著布拉格在科學的崎嶇山路上,踏著荊棘前進。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1564年生於意大利的比薩城,就在著名的比薩斜塔旁邊。他的父親是個破產貴族。當伽利略來到人世時,他的家庭已經很窮了。17歲那壹年,伽利略考進了比薩大學。在大學裏,伽利略不僅努力學習,而且喜歡向老師提出問題。哪怕是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壹些現象,他也要打破砂鍋問(紋)到底,弄個壹清二楚。

眼睛盯著天花板

有壹次,他站在比薩的的天主教堂裏,眼睛盯著天花板,壹動也不動。他在幹什麽呢?原來,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脈搏,看著天花板上來回搖擺的燈。他發現,這燈的擺動雖然是越來越弱,以至每壹次擺動的距離漸漸縮短,但是,每壹次搖擺需要的時間卻是壹樣的。於是,伽利略做了壹個適當長度的擺錘,測量了脈搏的速度和均勻度。從這裏,他找到了擺的規律。鐘就是根據他發現的這個規律制造出來的。

失學了就努力自學

家庭生活的貧困,使伽利略不得不提前離開大學。失學後,伽利略仍舊在家裏刻苦鉆研數學。由於他的不斷努力,在數學的研究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同時,他還發明了壹種比重秤,寫了壹篇論文,題目為《固體的重心》。此時,21歲的伽利略已經名聞全國,人們稱他為“當代的阿基米德”。在他25歲那年,比薩大學破例聘他當了數學教授。

舉世聞名的落體實驗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不壹樣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體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說,10千克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體快10倍。

1700多年前以來,人們壹直把這個違背自然規律的學說當成不可懷疑的真理。年輕的伽利略根據自己的經驗推理,大膽地對亞裏士多德的學說提出了疑問。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親自動手做壹次實驗。他選擇了比薩斜塔作實驗場。這壹天,他帶了兩個大小壹樣但重量不等的鐵球,壹個重100磅,是實心的;另壹個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薩斜塔上面,望著塔下。塔下面站滿了前來觀看的人,大家議論紛紛。有人諷刺說:“這個小夥子的神經壹定是有病了!亞裏士多德的理論不會有錯的!”實驗開始了,伽利略兩手各拿壹個鐵球,大聲喊道:“下面的人們,妳們看清楚,鐵球就要落下去了。”說完,他把兩手同時張開。人們看到,兩個鐵球平行下落,幾乎同時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伸利略的試驗,揭開了落體運動的秘密,推翻了亞裏士多德的學說。這個實驗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制成了第壹架望遠鏡

哥白尼是波蘭傑出的天文學家,他經過40年的天文觀測,提出了“日心說”的理論。他認為宇宙的中心是太陽,而不是地球。地球是壹個普通的行星,它在自轉的同時還環繞太陽公轉。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說”。1608年6月的壹天,伽利略找來壹段空管子,壹頭嵌了壹片凸面鏡,另壹頭嵌了壹片凹面鏡,做成了世界上第壹個小天文望遠鏡。實驗證明,它可以把原來的物體放大3倍。伽利略沒有滿足,他進壹步改進,又做了壹個。他帶著這個望遠鏡跑到海邊,只見茫茫大海波濤翻滾,看不見壹條船。可是,當他拿起望遠鏡往遠處再看時,壹條船正從遠處向岸邊駛來。實踐證明,它可以放大8倍。伽利略不斷地改進和制造著,最後,他的望遠鏡可以將原物放大32倍。

證實哥白尼的“日心說”

每天晚上,伽利略都有用自己的望遠鏡觀看月亮。他看到了月亮上的高山、深谷,還有火山的裂痕。後來又開始觀看太空,探索宇宙的奧秘。他發現,銀河是由許多小星星匯集而成的。他還發現,太陽裏面有黑斑,這些黑斑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因此他斷定,太陽本身也在自轉。伽利略埋頭觀察,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地球在圍著太陽轉,而太陽不過是壹個普通的恒星,從而證明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1610年,伽利略出版了著名的《星空使者》。人們佩服地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

2,牛頓的故事

牛頓

被譽為近代科學的開創者牛頓,在科學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萬有引力定律和微積分學,對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牛頓為什麽能在科學上獲得巨大成就?他怎樣由壹個平常的人成為壹個偉大的科學家?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禁要聯想到他刻苦學習和勤奮工作的幾個故事。

“我壹定要超過他!”

壹談到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壹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裏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遊戲的本領也比壹般兒童高。平時他愛好制作機械模型壹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壹只水鐘,計時較準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壹天,他作了壹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裏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壹次課間遊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壹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壹腳,並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麽受他的欺侮?我壹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經過刻苦鉆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籬笆下的樂趣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的家境是清貧的。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與困苦的境遇作過頑強的鬥爭。牛頓少年時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頓壹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國壹個普通農民的家裏。在牛頓出生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兩歲那年改嫁了。當牛頓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繼父不幸故去了,母親回到家鄉,牛頓被迫休學回家,幫助母親種田過日子。母親想培養他獨立謀生,要他經營農產品的買賣。

壹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多麽不願意離開心愛的學校啊!他傷心地哭鬧了幾次,母親始終沒有回心轉意,最後只得違心地按母親的意願去學習經商。每天壹早,他跟壹個老仆人到十幾裏外的大鎮子去做買賣。牛頓非常不喜歡經商,把壹切事務都交托老仆人經辦,自己卻偷偷跑到壹個地方去讀書。

時光漸漸流逝,牛頓越發對經商感到厭惡,心裏所喜歡的只是讀書。後來,牛頓索性不去鎮裏營商了,僅囑老仆人獨去。怕家裏人發覺,他每天與老仆人壹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壹個籬笆下讀書。每當下午老仆人歸來時,再壹同回家。

這樣,日復壹日,籬笆下的讀書生活倒也其樂無窮。壹天,他正在籬笆下興致勃勃地讀書,趕巧被過路的舅舅看見。舅舅壹看這個情景,很是生氣,大聲責罵他不務正業;把牛頓的書搶了過來。舅舅壹看他所讀的是數學書,上面畫著種種記號,心裏受到感動。舅舅壹把抱住牛頓,激動地說:“孩子,就按妳的誌向發展吧,妳的正道應該是讀書。”

回到家裏後,舅舅竭力勸說牛頓的母親,讓牛頓棄商就學。在舅舅的幫助下,牛頓如願以償地復學了。

在暴風中研究和計算風力

時間對人是壹視同仁的,給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對時間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識也大不壹樣。

牛頓十六歲時數學知識還很膚淺,對高深的數學知識甚至可以說是不懂。“知識在於積累,聰明來自學習”。牛頓下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數學的高峰。在基礎差的不利條件下,牛頓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難而進。他從基礎知識、基本公式重新學起,紮紮實實、步步推進。他研究完了歐幾裏德幾何學後,又研究笛卡兒幾何學,對比之下覺得歐幾裏德幾何學膚淺,便悉心鉆研笛氏

幾何學,直到掌握要領、融會貫通。遂之發明了代數二項式定理。傳說中牛頓“大暴風中算風力”的佳話,可為牛頓身體力學的佐證。有壹天,天刮著大風暴。風撒野地呼號著,塵土飛揚,迷迷漫漫,使人難以睜眼。牛頓認為這是個準確地研究和計算風力的好機會。於是,便拿著用具,獨自在暴風中來回奔走。他踉踉蹌蹌、吃力地測量著。幾次沙塵迷了眼睛,幾次風吹走了算紙,幾次風使他不得不暫停工作,但都沒有動搖他求知的欲望。他壹遍又壹遍,終於求得了正確的數據。他快樂極了,急忙跑回家去,繼續進行研究。有誌者事竟成。經過勤奮學習,牛頓為自己的科學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不久,牛頓的數學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歲時發明了微分學,二十三歲時發明了積分學,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萬有引力和光的秘密

牛頓二十三歲時,鼠疫流行於倫敦。劍橋大學為預防學生受傳染,通告學生休學回家避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回到故鄉林肯郡鄉下。在鄉下度過的休學日子裏,他從沒間斷過學習和研究。萬有引力、微積分、光的分析等發明的基礎工作,都是這個期間完成的。

那時,鄉下的孩子是常常用投石器打幾個轉轉之後,把石拋得很遠。他們還可以把壹桶牛奶用力從頭上轉過,而牛奶不掉下來。

這些事實使他懷疑起來:“什麽力量使投石器裏面的石頭,以及水桶裏的牛奶不掉下來呢?對於這個問題,他曾想到刻蔔勒和伽利略的思想。他從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廣寒的月球,直至龐大的地球,進而想到這些龐然大物之間力的相互作用。這時,牛頓壹頭紮進“引力”的計算和驗證中了。牛頓計劃用這個原理驗證太陽系各行星的行動規律。他首先推求月球距

地球的距離,由於引用的資料數據不正確,計算的結果錯了。因為依理推算月球圍繞地球轉,每分鐘的向心加速度應是十六英尺,但據推算僅得十三點九英尺。在失敗的困境中,牛頓毫不灰心和氣餒,反而以更大的努力進行辛勤地研究。整整經過了七個春秋寒暑,到三十歲時終於把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全面證明出來,奠定了理論天文學、天體力學的基礎。

這時期牛頓還對光學進行了研究,發現了顏色的根源。壹次,他在用自制望遠鏡觀察天體時,無論怎樣調整鏡片,視點總是不清楚。他想,這可能與光線的折光有關。接著就實驗起來。他在暗室的窗戶上留壹個小圓孔用來透光,在室內窗孔後放壹個三棱鏡,在三棱鏡後掛好白屏接受通過三棱鏡折進的光。結果,大出意外,牛頓驚異地看到,白屏上所接受的折光呈橢圓形,兩端

現出多彩的顏色來。對這個奇異的現象,牛頓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得知光受折射後,太陽的白光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因此,白光(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 靛、紫七色光線匯合而成。自然界雨後天晴,陽光經過天空中余圍的雨滴的折射、反射,形成五彩繽紛的虹霓,正是這個道理。

經過進壹步研究,牛頓指出世界萬物所以有顏色,並非其自身有顏色。太陽普照萬物,各物體只吸收它所接受的顏色,而將它所不能接受的顏色反射出來。這反射出來的顏色就是人們見到的各種物體的顏色。這壹學說準確地道出顏色的根源,世界上自古以來所出現的各種顏色學說都被它所推翻。

牛頓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早年苦學所打下的深厚數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

進入忘我的境界

在壹個崎嶇的山路上,壹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牽著壹匹馬在緩緩登山。人在前面慢慢地走,馬在後面壹步步地跟,山谷中響著單調的馬蹄聲。走啊,走啊,馬突然脫韁而跑,老人由於沈浸在極度的思索之中,竟沒有發覺。老人依然不畏艱難地登著山,手裏還牽著那根馬韁繩。當他登到較平坦的地方想要騎馬時 壹拉韁繩,拽到面前的只是壹根繩,回頭壹看馬早已沒有了。

牛頓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時間鍛煉身體外,大部分時間是在書房裏度過的。壹次,在書房中,他壹邊思考著問題,壹邊在煮雞蛋。苦苦地思索,簡直使他癡呆。突然,鍋裏的水沸騰了,趕忙掀鍋壹看,“啊!”他驚叫起來,鍋裏煮的卻是壹塊懷表。原來他考慮問題時竟心不在焉地隨手把懷表當做雞蛋放在鍋裏了。

還有壹次,牛頓邀請壹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飯。他研究科學入了迷,把這件事忘掉了。他的傭人照例只準備了牛頓個人吃的午飯。臨近中午,客人應邀而來。客人看見牛頓正在埋頭計算問題,桌上、床上擺著稿紙、書籍。看到這種情形,客人沒有打攪牛頓,見桌上擺著飯菜,以為是給他準備的,便坐下吃了起來。吃完後就悄悄地走了。當牛頓把題計算完了,走到餐桌旁準備吃午

飯時,看見盤子裏吃過的雞骨頭,恍然大悟地說:“我以為我沒有吃飯呢,我還是吃了。”

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並不關重要,不過表明了牛頓是壹個怎樣沈思默想,不修邊幅,虛己斂容的人,他對科學極度的專心,總是想著星辰的旋轉,宇宙的變化,而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謙虛謹慎、壹絲不茍的學風

“寬闊的河流平靜,學識淵博的人謙虛。”凡是對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偉大人物,都有謙虛的美德。牛頓每當在科學上獲得偉大成就時,從不沾沾自喜,自以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揚名於世。

當牛頓費盡心血算出“萬有引力定律”後,沒有急於發表。而是繼續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研究了數年,埋頭於數字計算之中,從未對任何人講過壹句。後來,牛頓的朋友,大天文學家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在證明壹個關於行星軌道的規律遇到困難時,專程登門請教牛頓。牛頓把自己關於計算“萬有引力”的書稿交給哈雷看。哈雷看後才知道他所要請教的問題,正是牛頓

早已解決、早已算好了的問題,心裏欽羨不已。

在壹六八四年十壹月某壹天,哈雷又到牛頓的寓所拜訪。當談到有關天文學的學術問題時,牛頓拿出寫好的關於論證“萬有引力”的論文,請哈雷提意見。哈雷看後,對這壹巨著感到非常驚訝。他欣喜地對牛頓說:“這真是偉大的論證、偉大的著作!”他再三奉勸牛頓盡快發表這部偉大著作,以造福於人類。可是牛頓沒有聽信朋友的好意勸告,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經

過長時間的壹絲不茍的反復驗證和計算,確認正確無誤後,才於壹六八七年七月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世。

牛頓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從不自高自大。曾經有人問牛頓:“妳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麽?”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壹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它秘訣,唯有勤奮而已。”他又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這些話多麽意味深長啊!它生動地道出牛頓獲得巨大成就的奧妙所在,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獻身的精神,勤奮地創造,開辟出科

學的新天地。

  • 上一篇:誰知道2007年寧夏的大綱?網址是多少?銀川涼粉能告訴我妳的QQ嗎?
  • 下一篇:反應鏡頭的“反應鏡頭”拍攝模式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