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關於旅行的論證材料

關於旅行的論證材料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家鄉很遠。為什麽我會徘徊?流浪很遠~流浪~”

看到熟悉的歌詞,妳是否聽到了腦海中熟悉的旋律?三毛作詞的《橄欖樹》曾經風靡壹時。空靈清澈,帶著淡淡的憂傷,很適合三毛的氣質,歌詞內容也符合三毛的經歷。

說起三毛,很多人心目中的作家大概就是白月光了。為了追尋心中的橄欖樹,她輾轉西班牙、德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在撒哈拉沙漠定居數十年。她寫的撒哈拉的故事,讓無數人向往。

流浪作家三毛的名字,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說到伊麗莎白·畢肖普這個名字,可能就沒多少人知道了。伊麗莎白·畢曉普是美國現代詩人,被譽為繼艾米莉·狄金森之後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女詩人之壹。

當她還是個嬰兒時,她的父親就去世了。五歲時,她媽媽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在隨後的日子裏,畢曉普被祖父母、叔叔和其他人撫養長大。

成年後,她大部分時間都在流浪和漫遊。她在美國各地定居,還去過法國、墨西哥、巴西等地。晚年後,她應哈佛大學的邀請回到美國教書。她有詩人的氣質,流浪和寫作的經歷和中國的三毛很像。我覺得她就是“美版三毛”。

最近看了她的詩集《唯有孤獨恒如新》,讀了很多精致的句子,很喜歡。她的詩舒緩、多彩、內斂、明朗,很有個性。大概是因為常年在外遊歷,知道的也不少,她的詩有博物學的眼光,意象豐富,比喻新穎,經常讓我遇到很多精彩的句子。例如,在《小小運動》中,她說:

“想想暴風雨在天空中不安地徘徊/像壹只狗在尋找睡覺的地方,/聽它的咆哮。

想起林蔭道,想起小棕櫚樹/都紮成壹束束,突然冒出來/像壹條壹瘸壹拐的魚骨。"

暴風雨像咆哮的狗,壹排排小棕櫚樹像壹瘸壹拐的魚刺。是不是很新穎,很有趣,印象深刻?反正我讀到這兩句話的時候,就忍不住停下來,劃線,反復吟誦。

在《早餐的奇跡》中,她說:“太陽的壹只腳站在河面上長長的波紋上。”是不是很圖形?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想到太陽升起的時候,陽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蕩漾著金光。同時,我也想起了中國神話中三足金鳥的傳說。

伊麗莎白·畢曉普屬於詩人。她信奉“壹種無私而完全無用的專註”,甚至花上十年的時間去尋找壹句好的句子,非常典型的中國古代詩人賈島。因為這種謹慎內斂的創作態度,她壹生發表的詩歌並不多,總共大概有100多首,詩集也有點尷尬。然而,她的第壹部小說《南北》出版後,在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她先後獲得了許多知名獎項,包括古根海姆獎(兩次)、普利策詩歌獎、國家圖書獎、紐斯塔德國際文學獎等。她還在國會圖書館擔任過詩歌顧問(俗稱美國桂冠詩人),在哈佛當過詩人。

可以說她是詩壇“少而精”的代表人物。最近讀的書《唯有孤獨常新》收錄了她的大部分詩作。我喜歡她關於旅行的詩。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窺見她的經歷,對周圍世界的洞察,以及她對旅行的態度和反思。

伊麗莎白·畢曉普於1911年2月8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的伍斯特。當她八個月大的時候,她的父親去世了。五歲時,母親被送到新斯科舍省達特茅斯的精神病院,從此再也沒有見過母親。

當她的父親去世,母親生病時,畢曉普被送到加拿大新斯科舍的壹個農場,和她的祖父母住在壹起。不久後,她的祖父母獲得了監護權,並將她帶回了美國伍斯特。爺爺奶奶家庭條件更好,但畢曉普並不幸福。她非常想念她的祖父母。在和爺爺奶奶生活的這段時間裏,她患上了慢性哮喘,這種病幾乎伴隨了她壹生。

後來,我的祖父母意識到畢曉普似乎不太喜歡和他們住在壹起,所以他們把畢曉普送到了她姑姑家。她姑姑家境壹般,還在租房子住。畢曉普的教育和生活費用仍然由他的祖父母承擔。

童年經歷對人的影響很大。在父母最需要照顧和安全感的年紀,畢曉普被迫在幾個照顧者之間輾轉。這種漂泊動蕩的日子,會對她的心理和性格形成產生影響。大概是,她覺得自己沒有了依戀,沒有了羈絆,四處漂泊,所以成年後,她也選擇了四處流浪,四處旅行。

20世紀30年代,畢曉普從瓦薩女子學院畢業後,她和大學女友路易絲·克萊恩(Louise Klein)壹起住在美國最南端的基維斯托島(Kivisto Island)。

1951,她拿到了旅遊基金,去了南美的巴西。畢曉普原本計劃只停留兩周,因為遇到了自己的愛人洛麗塔,她把在巴西的停留時間延長到了15。她和洛麗塔在彼得羅波利斯和裏約熱內盧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日子。

後來,回到美國後,她住在緬因州的北海芬小鎮,在那裏度過了她生命中最後幾個夏天。令人欣慰的是,她當時的女朋友愛麗絲·梅索菲壹直陪著她。

縱觀伊麗莎白·畢曉普的壹生,可以說她壹生都在流浪和漂泊。她從小就失去了父母的保護,讓她無家可歸,無根可尋。這種流浪的日子對她來說也是無奈之舉。四處旅遊不是她想要的。她對家人充滿了渴望,經常感到孤獨。在給朋友洛厄爾的信中,她說:“當妳為我寫墓誌銘時,妳必須說世界上最孤獨的人躺在這裏。”讀書令人動容。

這些旅行和漫遊的經歷給她帶來了豐厚的禮物。那些經歷,經歷,她認識的人,都是她創作的素材。這些經歷沈澱下來,塑造了她的內在本質,建構了她的世界觀,影響了她的詩歌創作風格。

伊麗莎白·畢曉普四處旅行的經歷豐富了她的寫作素材庫,她創作了大量與旅行相關的詩歌。她詩中常見的旅行主題有:地圖、海陸、旅行、睡眠、相關城市。

她在地圖上說,

“地圖上畫的水域比陸地安靜。/他們把自己的波浪結構借給陸地。/挪威野兔恐懼地向南跑。/縱剖面測量的是海,陸地在哪裏。/土地可以自己選擇顏色還是服從分配?/-哪種顏色最適合他的個性和當地水域。/地形不偏;北方和西方壹樣近。/比歷史學家更微妙的是地圖繪制者的顏色。”

這是她第壹本詩集《南北》的開頭,為後來的詩歌奠定了基礎。地圖不僅僅是壹個指路的工具,它還有很深的象征意義,象征著生命的出發和到來。妳可以從地圖上看到整個世界,妳可以找到很多地方。在接下來的章節裏,畢曉普寫到了馬薩諸塞州的海濱小鎮、拉布拉多的壹個北方海港、巴黎的早晨、奧爾良的碼頭等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地圖”的延伸。

她生活和旅行的城市大多都靠近大海,因此海洋、陸地和島嶼等意象在她的詩歌中也很常見。我很喜歡這首《北海分》,是為了紀念我的好朋友洛厄爾而寫的。這首詩非常舒緩和克制。詩的後半部分回憶了我和洛厄爾相處的點點滴滴,透露出淡淡的傷感。前半段的風景安靜而美麗,讓人心生向往。我很喜歡這首詩,

“這個月,我們熱愛的壹個島上的花盛開了:/毛茛,秋蘿蔔切臉,深紫色的豌豆花,/木槿還在燃燒,雛菊絢爛,小米草,/白熱的星星香的益母草,/還有更多的花回來,歡快地描繪著草地。

金翅雀或其他類似鳥類的歸來/白喉雀的五音節歌謠/像哭泣壹樣讓妳熱淚盈眶。/自然重復自己,或幾乎如此:/重復,重復,重復;修改,修改,修改。"

在讀詩的時候,仿佛可以看到那些美麗的花朵在妳面前綻放,爭奇鬥艷,熙熙攘攘,五彩繽紛。這首詩充分體現了畢曉普詩歌的風格:內斂舒緩,華美凝練,讓人讀完不禁在心中吟誦。這樣舒緩優美的句子,在詩集裏隨處可見。

讀畢曉普的詩,就像和她壹起旅行,令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在兩千多幅插圖和壹個完整的索引中,她說:

“在Volubilis,美麗的罌粟花/馬賽克瓷磚;胖胖的老導遊眨了眨眼。/丁格爾港,壹長排金色黃昏/腐爛的沈船高舉著滴下的棉花。/英國女人倒茶,告訴我們/公爵夫人要生了。/馬拉喀什的妓院/拉皮條的妓女/頭上頂著茶盤/肚皮舞;咯咯地笑/光著身子,他們蜂擁到我們的膝蓋上,要煙抽。”

短短幾句話就描繪出了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摩洛哥的異國風情,愛爾蘭美麗的港灣,做鬼臉的老導遊,風騷的小妓女...這些畫面壹壹閃現在我們眼前,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她寫道,睡眠也非常獨特。大概,旅行的人都會被環境和時間的變化所困擾。她有壹首詩《站著睡覺》,讓人拍手稱快,贊嘆環境的陌生。她說,

“當我們躺下睡覺時,世界在黑暗中偏離了壹半/轉了90度,/趴在書桌邊的墻上/白天斜躺著的念頭/升起,當其他東西落下時,/站起來創造出壹片蔥郁的森林。

夢想的裝甲車合謀讓我們做/那麽多危險的事情,/在它的邊緣尖叫/全身偽裝,隨時準備涉水/最快的溪流,或者爬上剝落的/頁巖縫,當杯盤衣裙沙沙作響。"

失眠的人總是有很多奇思妙想。當我們躺下睡覺時,我們眼中的世界發生了偏離,墻邊的書桌就像躺在墻上壹樣。畢曉普為自己創造了壹個新奇而顛倒的世界去想象。類似的詩還有《睡在天花板上》、《失眠》、《帶著愛入睡》等等。

總之,旅行和旅行中發生的事情,旅行中的所思所想都是畢曉普創作的重要來源,而她也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賦予這些東西獨特的意義,帶有畢曉普強烈的個人風格。

曾幾何時,它在網絡上風靡壹時。無論是讀書還是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壹個在路上。近年來,旅遊已經成為公眾關註的熱門話題。我們賦予旅行許多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增長妳的知識,升華妳的靈魂,擴大妳的社交圈...

妳很容易在網上看到這樣壹篇文章:女生要多旅行,這樣才能增長見識,才不會被騙。與其貸款買房,不如拿著錢去環遊世界,等等。旅行有很多好處,但真的能包治百病嗎?

畢曉普幾乎壹生都在路上度過,她大概過著很多人向往的生活:壹邊旅行,壹邊寫作。雖然她是旅遊專家,但她對旅遊持客觀冷靜的態度。在許多詩歌中,她都思考了旅行的作用。在到達聖圖斯時,她說:

“哦,遊客,/這個國家打算這樣回答妳嗎?

妳和妳專橫的要求:壹個不同的世界/壹個更好的生活,最終完全理解兩者,並且立即/在暫停18天後?"

到了壹個新的地方,能過上不壹樣的生活嗎?逃離熟悉的地方真的能擺脫舊枷鎖嗎?畢曉普的盤問讓人深思。

她的第三本詩集叫做《旅行的問題》。集子裏有壹首同名的詩,深刻闡釋了畢曉普對旅行的反思。她說,

“想想回家的漫漫長路。/我們應該呆在家裏懷念這個地方嗎?/我們今天應該在哪裏?/在這個最詭異的劇場看陌生人對嗎?/多麽天真:只要我們身體裏還有壹口氣/我們就決心去別的地方/從世界的另壹邊看太陽?/去看世界上最小的綠色蜂鳥?”

“但是想象力的缺乏讓我們來到/想象的地方而不是呆在家裏?/或者帕斯卡關於安靜地坐在房間裏的話/不完全正確?/

洲、城市、國家、社會:/選擇永遠不廣,自由永遠不可得。/這裏還是那裏...不。我們應該呆在家裏嗎?"

帕斯卡是法國哲學家。他有壹句名言,大概是說人類所有的不幸都在於不能待在房間裏。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畢曉普對旅行的反思。她認為我們去其他地方看太陽和綠色的蜂鳥可能是幼稚的。因為缺乏想象力,我們去了別處,而不是呆在家裏。

畢曉普為什麽會問這種關於旅行的問題?因為近代歐洲出現了留學潮,即作為年輕人自我教育的壹部分四處遊歷,旨在培養開明博學的君子。1960年代,這壹波符合英國興起的“間隔年”文化,當時的社會也高度推崇旅遊業。因此,畢曉普在旅遊中的作用受到了靈魂的質疑。

歷史上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今天,商品經濟高度繁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遊成了老百姓買得起的服務,商家拼命鼓吹旅遊的好處,旅遊風潮方興未艾。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再來看旅行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挺有啟發的。

其實很多人都誇大了旅遊的作用,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妳壹次旅行回來,靈魂就會升華,或者旅途中會有奇遇,會讓妳的生活發生愉快的改變。然而,通常妳旅行回來後,妳的生活不會改變。

妳只是短暫的逃離了平庸,讓自己放松了壹點。回來之後,妳還是要面對妳要面對的。旅行只是壹個改變的機會,它本身不會帶來改變。如果妳沒有反思的精神和挽回的能力,妳可以深刻的面對和審視自己的內心,督促自己改變,妳的人生是不會改變的。

伊麗莎白·畢曉普(Elizabeth bishop)是壹位特立獨行、才華橫溢的詩人,生前贏得無數贊譽,被稱為“詩人中的詩人”。她在20世紀的美國文壇上有很大的影響。她壹生都在流浪和旅行。她很不幸,因為她有壹段獨特而悲傷的成長經歷,同時,她也很幸運,因為這些經歷激發了她的天賦和才華。她獨特的旅行詩,讀來仍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啟迪。

  • 上一篇:壹起寫作業材料
  • 下一篇:理性偶像化的音頻資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