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著名書畫家 歷代 生平 歷史 作品 評判

著名書畫家 歷代 生平 歷史 作品 評判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

1036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於眉州眉山(今屬四川)。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壹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壹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壹”,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裏。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雕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壹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壹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蘇軾終其壹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壹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 過壹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壹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壹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

。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壹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壹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壹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第二年6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1097年,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儋州(昌化軍,今海南)。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壹等的處罰。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1101年7月26日(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四歲,禦賜謚號文忠(公)。

古文 《刑賞忠厚之至論》 《範增論》 《賈誼論》  《石鐘山記》 《晁錯論》 《記承天寺夜遊》 《重巽以申命論》 《進策》 《策總敘》 《策略》五篇 《策別課百官》六篇 《策別安萬民》六篇 《策別厚貨財》二篇 《策別訓兵旅》三篇 《策斷》三篇 詩詞賦 1《赤壁賦》 2《後赤壁賦》 3《東欄梨花》 4《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澠池懷舊》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詩為作者蘇軾觀看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 11《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蒼舒醉墨堂》 16《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17《題金山寺》 18《題西林壁》 19《望海樓晚景》 20《雪後北臺書壁》 21《飲湖上初晴後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壹株土人不知貴也》 24《贈劉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東禪莊院》 26《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27《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28《蔔算子·缺月掛疏桐》 29《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30《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31《蝶戀花·密州上元》 32《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3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4《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臘盡)》 37《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38《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39《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遊》 40《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41《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43《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46《減字木蘭花·春月》 47《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50《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5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54《滿江紅·江漢西來》 55《滿江紅·清潁東流》 56《滿庭芳·三十三年》 57《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60《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61《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62《南鄉子·送述古》 63《念奴嬌·赤壁懷古》 64《沁園春·孤館燈青》 65《沁園春·情若連環》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67《阮郎歸·初夏》 68《少年遊·去年相送》 69《哨遍·為米折腰》 70《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 7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2《踏青遊》 73《玉樓春》 74《方山子傳》 對聯縱使萬般尋路無,不墮野地隨人居.

書法作品

《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 《人來得書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書法賞析(20張)  《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 《祭黃幾道文卷》 《梅花詩帖》 《前赤壁賦》 《東武帖》 《北遊帖》 《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 《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辯才韻詩》 《壹夜帖》 《宸奎閣碑》 《致若虛總管尺牘》 《懷素自序》 《近人帖》 《與範子豐》

繪畫作品

《瀟湘竹石圖》 《枯木怪石圖》 《偃松圖卷》

黃庭堅說 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跋東坡醉翁操》) 晁無咎: 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徐度: (柳永)詞雖極工致,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後歐、蘇諸公繼出,文格壹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卻掃篇》) 陸遊: 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老學庵筆記》) 陳洵: 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海綃說詞》 王國維: 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遺事·尚論三》)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風海雨駭心神,白石清空謁後塵。誰見東坡真面目,紛紛耳食說蘇辛。 蔡嵩雲: 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壹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辟壹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柯亭詞論》) 胡仔:“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壹出,余詞盡廢”(《笤溪漁隱叢話》)

米芾,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吳人,祖籍太原。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壹家。精於鑒別。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嶽山人等,漢族,祖籍太原,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初名黻,字元章。外號很多: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嶽外史、淮陽外史,又有中嶽外史、凈名庵主、溪堂、無礙居士,晚年號米老。米芾自稱楚國氏之後(遠祖為火正祝融、鬻熊),故自題偶作黻(芾)、楚國米黻(芾)、火正後人、鬻熊後人。)

米芾傳世的書法墨跡有《向太後挽辭》、《蜀素帖》、《苕溪詩帖》、《拜中嶽命帖》、《虹縣詩卷》、《草書九帖》、《多景樓詩帖》等,無繪畫作品傳世。 著《山林集》,已佚;其書畫理論見於所著《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等書中。 米芾書法宋代以來,為後世所景仰,其作書謂“刷字”,意指其作書行筆方法與前人不同。 《宋史》載:“米元章初見徽宗,命書《周官》篇於禦屏。書畢,擲筆於地,大言曰:‘壹洗二王惡劄,照耀皇宋萬古。’徽宗潛立於屏風後聞之,不覺步出縱觀。”公元1107年,米芾病逝,享年57歲。

《宋史》列傳第二百二文苑五 米芾,字元章,吳人也。以母侍宣仁後藩邸舊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召為書畫學博士,賜對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曉圖》,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卒,年四十九。 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特妙於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畫山水人物,自名壹家,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 精於鑒裁,遇古器物書畫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王安石嘗摘其詩句書扇上,蘇軾亦喜譽之。 冠服效唐人,風神蕭散,音吐清暢,所至人聚觀之。而好潔成癖,至不與人同巾器。所為譎異,時有可傳笑者。 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奇醜,芾見大喜曰:“此足以當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為兄。又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 嘗奉詔仿《黃庭》小楷作周興嗣《千字韻語》。又入宣和殿觀禁內所藏,人以為寵

張大千(1899~1983年),原名正權,後改名爰(yuán),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裏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歷四月初壹),出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裏(象鼻嘴堰塘灣)的壹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張大千幼時,家貧。曾隨母、姊、兄學畫,打下了繪畫基礎。他祖上曾作過內江知縣, 張大千和外孫女

後歸田耕讀,寫詩作畫,過著閑淡的田園生活。傳到張大千已是第十代。其父張忠發,字懷忠,母親名叫曾友貞。張忠發夫婦***生育九男二女,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他的兄弟張正蘭也是現代著名的畫家。在他六歲的時候,他就跟著姐姐、哥哥讀書識字。九歲時在母親和姐姐的教導下,正式開始學習繪畫、書法。他姐姐瓊枝擅長畫花卉、小鳥,在幼年時對他有很大的影響。大千自幼就很聰明,所以作畫進步很快。十歲的孩子就能幫助母親描繪花樣,畫比較復雜的花卉、人物,寫字也很工整。他的四哥張文修在資中教私塾,故大千也就從四兄就讀古籍,在課余常隨兄赴資中,遊覽山水名勝,培養了對自然的審美意識。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對他起到很好的啟蒙作用,同時也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後入重慶求精中學讀書。18歲時,張大千隨兄張善子赴日本留學,學習染織,兼習繪畫。20歲時,張大千由日本回國,寓居上海,曾先後拜名書法家曾農髯、李瑞清為師,學習書法詩詞。接著因婚姻問題,削發出家,當了壹百多天和尚。還俗後,即以其佛門法名“大千”為號,從此全身心致力於書畫創作。石柱國 1916年新年剛過,十八歲的張大千就隨著壹夥商人從內江老家赴重慶求精中學上學。 曾當土匪「軍師」 這天清早,他們正行進在山道上,樹林中忽然閃出壹彪人馬,幾個商人壹見此景立馬落荒而逃,張大千不明就裏來不及逃跑,被那夥人捉住了,他被蒙上眼睛帶上山去。 張大千被帶到山大王面前,山大王要他給家裏寫封信,告訴父母自己被綁票了,要他們拿壹千塊大洋來贖人。 張大千寫好信,給山大王看,沒想山大王看了張大千的信,又改變了主意。原來張大千在信中沒稱他們為土匪,而是將他們稱為江湖好漢,況且張大千又寫得壹手好字,山大王心有打算,便發下話來說:「這個娃兒不贖了,從現在起,封他為山寨的軍師。」身陷囹圄的張大千轉眼間便高升為山寨裏坐第二把交椅的「軍師爺」。 張大千雖然「落草為寇」,過著那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草莽生活,但心卻不在山上,山大王似乎也知道這位師爺的心事,平時從不讓張大千隨眾下山,也不讓他壹人呆在山上,每次土匪下山,就派壹個姓張的夥夫看住他。日子就這樣壹天天地過去了,山大王對張大千的警惕性也漸漸放松了壹些。有壹天,張大千終於向夥夫老張透露了心事。老張也是被土匪抓上山的,所以他很同情這個知書達禮的小夥子。他同意只要大千不從他手裏溜走,下山後不去報官,他就對他睜壹只眼閉壹只眼。 機會終於來了,這壹天,探子來報:山下來了壹筆大買賣,於是土匪們傾巢出動,老張趁機也要求下山助陣,山大王猶豫壹下後,就讓他跟著土匪們壹起下山去了。 土匪們全部下山後,張大千壹看四周無人,感到機不可失,立刻回屋包上自己的東西,又將山大王給他的全部錢物放在顯眼處,再在上面放壹張紙條,上寫道:「小弟我決不犯各位大哥的河水」,從而使土匪放心,不來追害於他,然後,頭也不回地下山去了。 壹生四次婚姻 張大千妻子楊宛君

國畫大師張大千,壹生中有過四位夫人。第壹位曾慶蓉是名門閨秀,舊式的家庭婦女;第二位是黃凝素,後與大千分離;第三位是楊宛君;第四位是最後的徐雯波。 張大千四位夫人中被傳為生死戀的要算楊宛君。 1935年夏季,張大千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舉辦個人畫展,與才貌雙全的楊宛君邂逅,當時宛君是北平城南觀音閣的曲藝演員。張大千稱贊道:「楊小姐的大鼓唱得太好了,聽來感人肺腑,對我的繪畫有很大的啟示。」楊宛君也十分欽佩張大千的才華,見他美髯拂胸,談吐文雅,目光炯炯,愛慕之情也不禁油然而生。自此二人頻繁接觸,感情日篤,遂於1935年締結良緣。 婚後,楊宛君停止了舞臺生涯,伴隨著張大千遊歷名山大川,跋山涉水。每當遊覽到優美景點時,張大千便興奮地說:「這兒很好。」宛君忙著幫他打開畫本,大千立即動筆寫生。回到住處連夜作畫,宛君便侍奉地陪伴左右。 畫螃蟹脫身  1937年,日軍發動蘆溝橋事變,占領北平,後來日本兵封鎖頤和園,把園中居民趕到排雲殿前。日軍壹名大佐,把留有大胡子的張大千認成是國民黨監察院長於右任,要將他押到憲兵隊去。張大千辯解說:「於右任是書法家,不會畫畫,我是張大千,是畫畫的,不信我畫給妳看。」日軍大佐點了點頭,於是,張大千便打開畫夾,提起畫筆,醮著墨汁,幾筆就勾出了壹只大螃蟹,舞爪瞪眼口吐白沫。此時,日軍大佐知道他確是著名畫家張大千,便皮笑肉不笑地說:「妳不要走的,留著畫畫的好。」正在這緊急關鍵時刻,楊宛君乘坐紅十字會的汽車直闖入園中,緊跟著穿白大褂的大夫走過來說:「不行,他患了傳染性肝炎,會傳染的,請妳們離開,醫院已派專車來接他了。」日本大佐壹見此情,也慌了手腳,諒他也跑不了,壹揮手,宛君和大夫便挽著大千登上救護車飛快地開走了。 事後,張大千十分佩服楊宛君處變不驚、有勇有謀的膽量。

張大千1968年所作。《愛痕湖》巨幅絹本潑彩,寬76.2厘米,長264.2厘米,畫面描繪的是遠眺瑞士亞琛湖所見 《愛痕湖》是繼張大千《長江萬裏圖》之後的另壹巨作,創作於1968年,為張大千《愛痕湖》系列中最精彩、尺寸最大的壹幅。該作品於20世紀60年代曾獲展於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等地的著名畫廊,2003年又獲展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兩種文化之間》(Between Two Cultures)大型中國現代藝術展,是藝術史 張大千代表作《愛痕湖》

界***認的張大千潑彩山水最精彩的作品。

張大千是天才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壹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壹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 張大千的畫風,在早、中年時期主要以臨古仿古居多,花費了壹生大部的時間和心力,從清朝壹直上溯到隋唐,逐壹研究他們的作品,從臨摹到仿作,進而到偽作。 張大千的畫風,先後曾經數度改變,晚年時歷經探索,在57歲時自創潑彩畫法,是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系,而發展出來的壹種山水畫筆墨技法。可貴之處,是技法的變化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創造出壹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 張大千30歲以前的畫風可謂“清新俊逸”,50歲進於“瑰麗雄奇”,60歲以後達“蒼深淵穆”之境,80歲後氣質淳化,筆簡墨淡,其獨創潑墨山水,奇偉瑰麗,與天地融合。增強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

  • 上一篇:和承R&A,用改善風噪輕量化的新素材新技術攻占全球汽車市場
  • 下一篇:活動運營技巧、方法、案例手冊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