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

湖南省絕大部分屬中亞熱帶,冷暖空氣在境內劇烈交接,天氣復雜多變,壹年四季都有發生災害的可能。春季、秋季低溫、冰凍、洪澇,以及幹旱災害頻繁發生,危害很大。據統計,從1988~1997年間,全省因氣象災害每年平均損失約153.77億元,其中1996年達508億元,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2%,占農業生產總值的20.5%。

10.1.1 幹旱

(壹)幹旱特點

湖南幹旱四季均有,出現頻繁,危害最大的是夏秋幹旱,其中又以秋旱為甚。由於氣候、地形、土壤、水利、耕作制度和抗旱能力等不同,造成了明顯的地區差異。以湘中丘陵地區最為嚴重,包括隆回、邵陽、邵東、衡陽、湘鄉、雙峰、漣源、新化、新邵、寧鄉、長沙、望城等縣,以此為中心,向四周遞減,旱情比較少見的是湘東南和湘西南山地。

從幹旱出現次數和頻率來看,以衡陽、邵陽、長沙等湘水資水沿岸的河谷盆地最高,小旱以上的頻率達80%~85%,即十年中只有1~2年不旱,大旱頻率30%~50%,即2~3年有壹大旱。洞庭湖區的嶽陽、常德等地幹旱頻率也較高,略次於湘中地區,但因湖區水源充足,灌溉條件好,不容易造成災害。湘西和湘東南山地出現頻率較少,小旱以上頻率為50%~60%,大旱以上頻率在15%以下,壹般旱情輕。此外,各地幹旱出現有顯著差別,有旱、無旱或輕重幹旱往往交替出現。

我們對全省不同縣份無雨日數和幾種作物氣候產量(斤/畝)進行統計分析,將無雨日數40~60天以上定為幹旱年,60~80天定為大旱年,80天以上定為特大幹旱年。我省幹旱年、大旱年、特大旱年的頻數分布,均以東南較大,西北較小,在湘西壹帶3~4年壹遇,湘東的長沙、衡陽、嶽陽,及湘南零陵及湘西南角的通道,大約3年2遇,郴州是兩年半壹遇。三年左右壹遇的是雪峰山東延部分的益陽,安化、新化等地。

大旱級以上旱年頻數最大的有兩個區,壹個是衡陽盆地和祁陽、零陵丘陵窪地,大旱中心在衡陽,另壹個區為洞庭湖平原,大旱中心在嶽陽,然後分別向四周減小。雪峰山以西、羅霄山、南嶺等山地基本上沒有大旱,個別地區大旱10~20年壹遇。

據降水距平百分率ΔR=(Rmax-Rmin)/R×100%),按-20<ΔR<-10為偏旱年、ΔR≤-20為幹旱年的標準劃分(天氣預報業務評定辦法),對1951~1995年桑植、沅陵、常德、嶽陽、芷江、邵陽、長沙、衡陽、零陵和郴州10個站平均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進行了統計。其結果為20世紀50年代的9年中,1年幹旱,60年代3年幹旱,70年代3年偏幹旱,80年代2年為偏幹旱。

(二)幹旱遙感調查

用作物缺水系數法和土壤熱慣量法對幹旱情況進行氣象衛星遙感調查。通過對我省衛星遙感資料(1998年、1992年)和全省各地氣象資料及災情資料進行分析,確定不同等級幹旱所對應遙感統計值劃分閾值,然後轉換成相應幹旱等級值,再根據各地相應降水距平百分率,進行綜合評判,並對全省幹旱災害遙感數值分布圖進行補充、訂正。

由於熱慣量法原則上只對裸露土壤適用,在有覆蓋的情況下,植被會改變土壤的熱傳導性質。為了在高植被覆蓋區對作物的旱災進行遙感監測,采用“供水指數法”(Vegetation Supply Index)。當作物遇到幹旱時,作物供水不足,壹方面作物的生長受到影響,衛星遙感的植被指數將降低,另壹方面作物的冠層溫度將升高。這是由於幹旱造成的作物供水不足,作物沒有足夠的水供給葉子表面的蒸發,被迫關閉壹部分氣孔,致使植被冠層溫度升高。我們定義的植被供水指數VSWI為: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CH 1、CH 2是 NOAA衛星或 FY-1衛星第壹、第二通道的反照率,Ts 是 NOAA衛星或FY-1衛星遙感到的作物冠層溫度。

我們選用1998年10月15日14∶30的NOAA衛星遙感圖片進行分析:

(1)對衛星遙感圖片進行幾何校正;

(2)使用信息提取技術提取我省衛星遙感數據;

(3)對水體與非水體進行區分,將NDVI<0.1的象素點判定為水體,此點無旱情;

(4)確定水體後,NDVI的值域為0.00103~0.6111,VSWI的值域為0.00001~0.01109;

(5)將VSWI乘以900,取整,值域變為0~9;

(6)用9減去VSWI,值為0~2的判定為基本無旱情,3~4的為輕度旱情,5~6的為中度旱情,6以上的為重度旱情。

將分析的結果進行綜合評判,將評判的結果進行0.618優選法,對湖南省幹旱災害進行分區。

湘中重旱區:主要為衡陽、株洲、湘潭、長沙等地,大多為丘陵、盆地,降水量大多在1300 mm以下,是我省少雨中心之壹,其4~9 月的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差為負值,土壤結構較差,人口密集,人類活動多,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近年雖然植被得到壹定恢復,但很多土地“保水”、“保土”能力仍然很差,極易發生幹旱,壹般幹旱年出現頻率43.3%,大旱年出現頻率10%,特大旱年也達3.3%。本區長沙縣、望城、瀏陽、株洲、湘潭、韶山、湘鄉、衡山、衡東部分丘陵近年森林植被恢復好,加上水利設施興建較多,幹旱有所緩解,因此該區內有許多地方為中、輕、甚至基本無旱區。

湘南重、中旱區:邵陽市附近數縣,零陵大部分縣,郴州部分縣,其中邵陽、祁陽、新邵、隆回等縣,大多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幹旱出現頻率也較高。其中邵陽秋旱的壹般幹旱出現頻率16.2%,大旱年16.7%,夏秋連旱出現的年份頻率居全省最高,達13.3%,大旱年份、特大旱年份分別達3.3%。

零陵數縣1998年降水總量較歷史偏少5成以上,突破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歷史最低值,僅占全年降水量10%~20%,形成夏、秋、冬季連旱。由於氣溫較高,水分虧缺較大,導致晚稻和旱糧大幅度減產,庫、塘、河幹涸,多次出現森林火警、火災。

由於該地區土壤多為白雲巖風化而成的,土層不厚,保水、保土能力差,加上該區人口密集,人類對植被破壞也較重,如該區邵東、邵陽、隆回,祁陽等水利設施較少的地方,不但幹旱嚴重,甚至人蓄飲水都較困難,遙感圖上反映為重旱區,其他地方為中旱區。

湘北輕旱、基本無旱區:嶽陽、常德、益陽壹帶是洞庭湖區,但降水量相對偏少,嶽陽降水量1300 mm,華容為1200 mm,大多數縣份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是全省降水量較少的地區之壹,降水時間分配也不均勻。嶽陽夏季出現幹旱年份達23.3%,常德也達10%。秋旱頻率更高,嶽陽秋季出現幹旱年份達23.3%,常德為30%。大旱年嶽陽達6.7%,而常德達10%,屬氣候幹旱。但由於客水較多,平均年入湖水量達3000億m3,在有壹定數量的提灌設施的地方,氣候幹旱引起災情將會很輕。因此只在遠離溪河、水利設施較差的丘崗地區,田土會因旱引起壹些損失,這在遙感圖上也有反映。

湘東山地輕旱區:主要是在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的東部和炎陵縣,年降水量在1300~1400 mm以上,隨著海拔的升高,降水量還有所增加。但降水時空分布均勻,加上山地多由以花崗巖為母巖形成的土壤,在森林和植被破壞較重的地方,幹旱時有發生,尤其天水田和旱土發生幹旱機會更多,因此在遙感圖上也有星星點點的反映。壹些水利設施或灌溉條件較好地區基本無旱。

湘西南輕旱區:主要是懷化市和婁底市、邵陽市的雪峰山各縣。年降水量由西向東而減少,懷化降水量1444 mm,而東部年降水量只1170 mm。雪峰山迎風坡降水較多,降水隨著海拔的升高還有所增加(以中部降水量最大)。武岡、城步、瀘溪、辰溪、麻陽、漵浦、新晃等縣丘崗地區,夏秋幹旱仍然很嚴重。漵浦夏旱年頻率達3.7%,秋旱年頻率達40.7%,夏秋連旱大旱年達7.4%,特大旱年達3.7%。由於該區山地森林資源較豐富,大部分地區受幹旱危害很輕,僅開發過量的壹些丘崗、天水田受幹旱危害較重。在衛星遙感圖上壹些地方反映基本無旱。

南嶺輕旱、基本無旱區:主要為桂東、汝城、郴州、宜章、藍山、寧遠、道縣、江永等山區和江華縣,大部年降水量在1400 mm左右,道縣、藍山、江華、桂東,汝城為全省5個多雨中心之壹。該地降水基本上能滿足作物需要,降水的年際差異雖然很大,但80%的年份降水量仍在1000 mm以上,壹般不對農林作物構成幹旱危害。由於該地區有壹些巖溶山地,壹些地方過度開發,仍然有夏秋幹旱發生,尤其是壹些天水田或水利設施較差的田土,受害也不輕,因此在遙感圖上也有反映。

湘西北中、重旱區:包括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以及安化縣,巖溶普遍,幹旱危害仍然很嚴重。春季降水(3~4月份)較少,對春種作物造成壹定危害;7~8月份降水雖然較多,但水分滲漏嚴重,加上土層薄,土壤保水性差,因此山地田土極易受旱。該區森林破壞嚴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因此在遙感解譯圖上山地和田土的幹旱等級仍然很高。

10.1.2 低溫冷害

(壹)低溫冷害特征

主要是春季低溫冷害(包含3~4月低溫,以及5月低溫),秋季低溫(主要是指寒露風),還有冬季的低溫和冰凍。寒露風是晚稻生產中的主要氣象災害,寒露風危害晚稻的氣象因子是低溫,不同品種的抗害能力不壹樣。

1997年9月12~13日強冷空氣自北向南入侵我省,日均氣溫由27℃~28℃降至22℃以下,13~19日全省各地相繼出現連續3天及以上日平均溫≤20℃的寒露風天氣。長沙連續三天及以上日平均氣溫≤20℃寒露風出現在9月14日,按時間排居歷史第二位。這次寒露風持續16天,其間最低日平均氣溫16.2℃,日最低氣溫12℃,平江縣達9.5℃,長沙市24小時降溫13.8℃,48小時降溫14.9℃。長沙11 天無日照,9月中旬、下旬日照時數僅為49小時,比常年偏少46.5%。全省有5萬畝晚稻,其中雜交稻85%左右,早中遲熟品種比例為1∶5∶4,湘北中熟多,湘南遲熟多,雜交稻以V46、V64為當家品種,常規稻以湘晚秈1號、余赤為當家品種。自北向南有70%~80%的晚稻在寒露風出現前齊穗,20%~30%在寒露風到來後抽穗,受害嚴重。

(二)低溫冷害遙感調查

我們選取發生在1997年9月的壹次涉及面廣、強度大的寒露風作為典型個例進行遙感分析。

(1)亮溫與地表溫度:利用星載輻射計測量大氣窗區輻射可用來探測地表特征,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陸地表面的紅外輻射特性及其強度差異來分析熱狀態的變化規律。

絕對黑體的光譜輻射強度服從普朗克(Plank)定律: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式中,c1、c2為波爾茲曼常數,λ為波長,T為絕對溫度。

當輻射體為黑體(如果在任何波長λ,有光譜比輻射率,則此物體為絕對黑體)時,這個溫度就是物體的溫度,否則,它就是物體的等效應黑體輻射溫度,或簡稱亮溫(亮度溫度)。

假定地表面紅外窗區通道的比輻射率為1,即可由衛星測得的輻射能量(計數值經過定標處理)用上述公式得到地表溫度。

雖然地表比輻射率是隨地物不同有所變化的,也並不完全為1,即不能把地面亮溫簡單作為地表溫度來處理,但我們可以利用地表亮溫的變化來定性地反映同壹地物的地表溫度變化或差異。

(2)通道選取:在輻射波段中,紅外輻射(0.76~1000 μm)與溫度的關系相當密切,因此,人們也稱之為熱輻射或溫度輻射。其中,3.5~5.0 μm是遙感所用的主要紅外窗區之壹,對應氣象衛星的AVHRR探測儀為第3通道,但此波段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和地球本身的熱輻射在能量上大致相當,而8~14 μm是遙感中最常用的紅外窗區,對應AVHRR為第4、5通道。由於地表溫度通常為200~300 K,其自身的輻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8~12μm紅外波段,處於地氣系統熱輻射極大值位置上,因此,我們選用第4通道作為冷害監測的基本通道。

(3)圖像處理

定位處理:根據衛星軌道根數和掃描點的觀測時間,計算出該時刻的瞬時軌道參數。由衛星姿態、掃描角和瞬時軌道參數計算衛星瞬時視場所對應的地面觀測點的地理經緯度。

投影變換:對遙感圖像作蘭勃特投影變換。

幾何校正:衛星原始圖像會因多種原因引起幾何位置上的變化,產生行列的不均勻,象元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等多種畸變。畸變的圖像給解釋分析、位置配準造成困難,因此必須對原始圖像進行幾何校正。其方法是:在衛星掃描圖像及電子地圖上選取河道的拐點和內湖等特征點作為控制點,根據兩者的差異,用內插法進行地理位置的校正。

利用可見光和紅外窗區通道測值進行雲檢測:AVHRR探測儀在第1、2和4、5通道的靈敏度較高(反射率為0.5%時,信噪比大於3,通道4的噪聲溫度≤0.1K),因而在範圍不大的相鄰視場內,觀測結果相差應是很小的。利用這壹特點可以排除那些受雲影響的觀測數據。判式如下: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其中,i為通道序號,Cmax,i和Cmin,i分別為數據陣(即m×n個象元的觀測數據)中的最高和最低值,C為閾值。當判別是滿足時,即認為這些觀測數據有受雲覆蓋的影響,應予剔除。

遙感圖像的數字處理:對第4通道雲區以外的象元值進行拉伸處理,根據其值域由小到大配以由冷到暖的調色板,且設置雲區為顯眼的天藍色,再配上水紅色的水系圖及省界圖。

(4)低溫冷害遙感圖像分析:從圖上看出:湘西及懷化屬較冷的區域,洞庭湖區次之,常德、嶽陽地區較暖。在上述三大冷暖區中,又存在壹些小片的不同地域。如在湘西、懷化冷區中以漵浦的漵水流域,麻陽的辰水、錦江流域,吉首的沱江流域,花垣的花垣河下遊,保靖的裏耶-隆頭沿河等地卻要相對暖些。又如常德、嶽陽暖區中以慈利的縣城東部、澧縣的縣城北部,嶽陽的鐵山水庫南、北兩側等地要相對冷些。

城鎮明顯比周圍農村要暖些,從圖中可明顯看出長沙、湘潭、株洲、常德、益陽,以及南縣、桃江、寧鄉、沅陵等市縣城區的突出暖色斑塊。

使用常規地面氣象觀測資料,計算自1997年9月13日至9月21日寒露風冷害強度指數,標於圖中:從圖中看出湘西、湘南普遍偏冷,湘中、湘北偏暖,洞庭湖區比常德、嶽陽地區略偏冷,其大致趨勢是基本壹致的,但其測值受站點數目的限制,無法反映出更細致的分布特征。對於測站稀少的區域,特別是地形及不規則地區,則無法描述其變化規律。

10.1.3 洪澇災害

(壹)洪澇特征

洪澇災害包括山洪、江河湖泊泛濫、內澇和內漬。史料中“淫雨連旬”、“江湖水溢”、“大水灌城”、“盡成澤國”等記述比比皆是。洪澇災害對人民的生產、生活的危害十分嚴重。據統計,1950年至1998年全省洪澇受災面積累計達30348萬畝,年平均619萬畝,成災面積累計13784萬畝,年平均280萬畝。特別是近十年來,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空間也在不斷擴展,河流兩岸和湖泊四周的平原地帶越來越成為人口聚居的集結地和政治、經濟及文化的中心。因此,同樣的洪水,遭受災害的人口及經濟損失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1)洪澇發生的頻次。據史料分析,湖南省在近3000年的歷史中,***有洪澇記載613年,其中全省性洪澇占18.1%,大範圍的洪澇占20.4%,部分地區洪澇占61%。

(2)洪澇的地域分布。洪澇的成因主要是降水強度大及連續降水所致,因而洪澇的地域分布與暴雨的地域分布基本壹致。以安化為中心的雪峰山端,以道縣為中心的都龐嶺與萌諸嶺之間,以瀏陽、平江為中心的幕阜山、連雲山西部谷地是3個多暴雨區。慈利、沅陵、安化、張家界、嶽陽、常德、瀏陽、通道等地大暴雨出現機會較多,易遭洪澇。湖區及四水下遊多漬澇。當四水上中遊洪水匯註入洞庭湖而渲泄不及時,湖區亦易遭洪澇,此時若遇長江洪水倒灌,極易形成南北頂托之勢,洪澇災害將更為嚴重。

(3)洪澇的季節性。根據氣象部門的統計資料,無論是全省性洪澇或區域性洪澇,均以夏季最多,冬季少見,春夏連澇頻率亦不低。湘中、湘南春澇頻率高於湘北、湘西;湘西秋澇頻率高於湘中;湘西冬澇比其它地區要多。洪澇災害與雨季開始遲早和大氣環流及雨不定期的自南向北推移密切相關,雨季往往是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自南而北先後開始,因而常年4月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湘南,以永州、江永出現機率最大。5月洪澇普遍增多,永州、通道、長沙、芷工、邵陽、安化等地尤為突出。6月湘、資、沅、澧四水中下遊及洞庭湖防汛進入緊張時期。7月洪澇主要出現在桑植、沅陵、芷江、通道壹帶的湘西北和湘南山地。8月湘東南由於易受臺風影響而出現洪澇災害,其他各地則較少出現,但有的年份臺風挺進湘中、湘北,大氣環流發生變異,亦可釀成洪澇災害。

(4)洪澇的年際變化。據史料分析,在公元1400年以前,湖南省大範圍嚴重洪澇年有明顯的34年和110年準周期;在1401~1990年間,則有11、34、57、110和186年等較明顯的周期振動。

此外,由於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形成湖南省旱澇同年的特點。即在同壹年中同壹地點先澇後旱,或先旱後澇,但以先澇後旱居多。據史料記載,在公元1201~1990年間,旱澇同年占年數24%,而先澇後旱者又占旱澇同年的76.3%,先旱後澇占23.7%。旱澇同年的地域分布有南旱北澇、南澇北旱、南北都旱澇三類。南旱北澇占47%,南澇北旱占27.4%,南北都旱澇的占25.2%。

(二)洪澇災害等級分區評價

為了綜合評價全省山丘區及洞庭湖區的洪澇災害等級程度,我們以全省1∶50萬的TM影像圖的地形地貌解譯為基本依據,並考慮氣候特征、水系發育程度、土地類型、地質條件等綜合因素,將全省劃分為29個洪澇評價單元進行評價。

1∶50萬TM衛片(TM4、TM7、TM3)單元解譯標誌如下:

水體:TM衛片表現為藍色;

灘地:表現為桔紅色或棕褐色(無紋理結構);

平原農田:表現為桔紅色(塊狀分布);

崗地:粉白色;

丘陵:黃綠色;

低山:桔黃色(有山脈紋理構造),海拔在200~300 m;

中低山:桔紅色(有山脈紋理構造),海拔300~400 m;

中山:深桔紅色(有山脈紋理結構),海拔400~500 m;

中高山:黑綠色(有山脈紋理結構),海拔在500 m以上。

(1)評價因子的確定

形成洪澇的因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子有氣候方面的多年平均降雨量、暴雨日數、海拔高度等,它們對洪澇的形成起主導作用,其次為地貌類型、水系發育程度、水土流失狀況、植被發育程度等,這些因子對洪澇有壹定的影響。洪澇評價因子選取如下:

多年平均降雨量(QY);

暴雨日數(QD);

海拔高度(HG)∶從TM圖像中讀取;

地貌類型:從TM圖像上獲取;

水系發育程度:從TM圖像上獲取;

水土流失狀況:從TM圖像上獲取;

植被發育程度:從TM圖像上獲取;

(2)評價模型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式中:Wi——第i個因子在所計算的評價單元中占的權重;

gi——第i個因子的得分值;

G——所計算的評價單元災害程度的得分值。

根據評價結果及等級劃分標準,進行數字統計集合,劃分各地洪澇等級如下:

極度重災區:洞庭湖區,包括華容、澧縣、安鄉縣、常德市、漢壽、沅江。這些地區的洪澇災害極為嚴重,基本上無山丘區的山洪災。

重災區:洞庭湖邊緣的丘陵區,包括臨澧縣、桃源縣、臨湘市、桃江縣、嶽陽縣、湘陰縣、望城縣,這些地區既有山丘區的山洪災,也有湖區的洪澇災害。而瀏陽市、永順縣、桑植、張家界市、漵浦縣、麻陽縣、瀘溪縣、沅陵縣、炎陵、汝城等縣(市)的局部地區是山洪災的重發地。

中度災區:包括寧鄉縣、長沙市、長沙縣、平江縣、株洲、醴陵、懷化、芷江、冷水江市、新化縣、祁陽縣、東安縣、永州市、耒陽市、郴州市、新邵縣、邵陽縣、邵陽市、邵東縣、隆回縣、洞口縣、武岡縣。

輕度災區:包括漣源市、雙峰市、婁底市、邵陽、新邵、隆回、新晃縣、會同縣、靖州自治縣、耒陽、常寧、永興。

(三)1998年洞庭湖地區特大洪澇災害遙感調查

1998年湖南省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區相繼發生特大暴雨洪水,形成了我省自1954年以來的最大洪水。我們利用NOAA氣象衛星、雷達及TM衛星的實時監測圖像及調查,分析調查水情和災情的變化情況。

(1)雨情調查:1998年全省平均降雨量1632.8mm,較正常年份偏多12.8%,其中湘中北地區7次受暴雨襲擊。全省發生了四次大的暴雨過程,其中最大1小時降雨量達105 mm,400 mm以上降水量籠罩面積達3.5萬km2,日最大降水量為300.7 mm。

1998年雨情特點表現為:壹是雨季提前;二是暴雨強度大;三是暴雨頻繁且接連發生,幾次大的降雨過程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且每次暴雨持續時間在三天以上;四是暴雨中心較穩定,多次重復在湘江、資水中下遊、澧水流域和沅水的酉水,導致這些地區多次發生嚴重的洪水災害。

(2)水情調查:根據NOAA衛星監測所獲得的圖像分析,5月25日,洞庭湖區的主河道已無法分辨,湖面較枯水期有所增長,湖面水域已增至1890 km2,同時城陵磯下遊長江幹流江面明顯增寬。6月中下旬,湘、資、沅水及洞庭湖區出現第二次集中降雨,洪水大量匯入洞庭湖,導致湖水水位逐步升高,從6月19日NOAA探測圖可以看見,洞庭湖水面進壹步擴大,湖面水面增至2039 km2。第三次,7月初湘、資、沅水流域洪水剛剛入湖,長江流域上遊降大到暴雨,長江洪水倒灌進壹步擡高了洞庭湖水位,使洞庭湖城陵磯出現第壹個洪峰,水位近34.52 m。第四次,7月20日至26日,澧水、沅水中下遊連降大暴雨,相繼再次發生大洪水,與此同時,長江洪水入湖量大增,澧水、沅水下遊洪水相互夾擊,洞庭湖水位迅速上漲,洪峰水位35.48 m。根據7月28日NOAA衛星傳送的圖像顯示,長江幹流城陵磯處洪水範圍增大,頂托嚴重,湖區淹沒範圍擴展至新墻、汨羅、湘陰等地,安鄉被淹,湖區湖水面積已達2443 km2。第五次7月29日至8月1日,洪峰水位35.53 m,超過歷年最高水位0.22 m,8月1日NOAA衛星傳送圖像顯示,洞庭湖湖水面積增至2542 km2,淹沒範圍進壹步擴大。第六次,8月15日至17日,長江幹流宜昌出現最大壹次洪峰,洪峰流量63600 m3/s,正好與澧水、沅水洪水相遇,使城陵磯水位於8月20日達1998年最高值35.94 m,超1954年水位1.39 m。8月22日NOAA衛星探測圖像清楚顯示,長江幹流城陵磯至枝城段嚴重淹沒,江河水面擴展,牌州灣及螺山卡口以上滯水嚴重,洪水排泄不暢,洞庭湖出水受阻,淹沒範圍增至石門、長沙、桃源壹帶,同時湖北荊江,湖南安鄉、津市、澧縣全線被淹。洞庭湖湖水面積達到2664 km2。

通過調查分析,1998年的水情特點表現為壹是入湖流量大,洪峰次數多,由於“四水”和長江洪水源源不斷地傾灌洞庭湖,致使洞庭湖出現巨大超額洪水;二是洪水組合惡劣,長江連續出現的8次洪峰與湘、資、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區間洪水多次遭遇,使城陵磯連續出現5次洪峰;三是長江幹流螺山卡口排洪功能的衰減,使長江洪水頂托嚴重,受長江洪水頂托的影響,洞庭湖區高危水位持續時間達兩個多月。

(3)災情:根據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區星載雷達數據(SAR)與美國陸地資源衛星(TM)圖像疊合處理結果,進行洪澇淹沒面積遙感調查。通過計算,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區洪澇淹沒總面積376.21萬畝,受災涉及18個縣(市),其中城鎮建設用地4.81萬畝,農村居民點10.29萬畝,水田234.92萬畝,旱地19.05萬畝,林地13.52萬畝,草地0.09萬畝,其他用地95.53萬畝。經統計,受災人口2879.9萬人,死亡616人,倒塌房屋688600間,直接經濟損失達329億元。

經圖像分析,本地區超過10萬畝以上淹沒面積的市(縣)有沅江、安鄉、湘陰、漢壽、澧縣、南縣、常德市轄區、華容、嶽陽縣、嶽陽市轄區、益陽縣等11個市(縣)。其中沅江、安鄉、湘陰、澧縣、漢壽等五個縣(市)災情特別嚴重。安鄉、澧縣、津市、常德市轄區、漢壽縣等地以潰壩、潰堤為主,其中7個萬畝垸潰決被淹。其它市(縣)則是以內澇積水為主的洪澇災害。

  • 上一篇:周潤發剪輯材料
  • 下一篇:急尋作文 最美的聲音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