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抒情散文寫作技巧

抒情散文寫作技巧

如何寫好抒情性散文呢?

壹、立意追求深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此言亦為高考抒情散文寫作之要旨。這裏的“入”,就是思辨的“深入”、立意的“深邃”、主旨的“深刻”。有了這個“入”,方能高屋建瓴,壹覽眾山,從心所欲,隨興驅遣。

抒情散文的壹個顯著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謂“神”,其實就是文章的主旨。“袖手於前,方能疾書於後”。這個“主旨”,在下筆之前壹定要想“深”,悟“透”,並讓它成為貫串文章的壹條“紅線”。

如下面這則材料作文題的材料:

父子倆駕著壹艘小船行駛在水面上,突然風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壹片樹葉,眼看就要翻了。兒子驚慌失措,這時父親發話了:快往船艙裏灌水。當船艙裏的水位達到壹定程度時,奇跡出現了,小船不再搖晃。

某農村婦女在丈夫去世後,獨自拉扯著幾個年幼的子女。她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好,還必須超負荷幹活,雖然人很老相,但身體健康。她沒有時間生病,也不能生病。而正是這種負荷讓她堅定而健康地生活著。

行船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負重的生命才更有韌性,更為健康。適當地給自己的生命負點兒重,這樣或許活得更有意義。

上述材料從立意的深度來看,可以有多個層面的開掘:①“物”的負重→“人”的負重。②“生存”的負重→“生活”的負重。③“物質”上的負重→“精神”上的負重。④負“個人”之重→負“家庭”之重→負“社會”之重→負“國家”之重→負“人類”之重。

二、選才追求精當

抒情散文的寫作可謂“思接千載,神遊萬仞”,所以在選材上“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裏”皆可入文。但從高考抒情散文寫作的操作層面來看,選材應當追求“精當”。其標準,大致說來有如下五點:

壹要“正切”,不要“旁敲”。因為“正切”的素材,才能直擊中心意旨;

二要“厚重”,不要“淺薄”。因為“厚重”的素材,才能震撼人的心靈;

三要“大氣”,不要“瑣細”。因為“大氣”的素材,才能膨化文章氣派;

四要“鮮活”,不要“陳腐”。因為“鮮活”的素材,才能吸引人的眼球;

五要“熟稔”,不要“生疏”。因為“熟稔”的素材,才能自我深度透視。

如佳作《生命之重》選用的素材,均為該生心中蘊蓄已久的素材:“長江中下遊有壹棵樹冠極大、枝丫觸地、飛鳥滿樹的大樹”,清新自然,給人以神清氣爽、眼前壹亮之感,可謂“鮮活”;“巨擘帶走霧雨電,後學追思家春秋”,“百歲老人巴金”歷經世紀風雨滄桑,掌舵現代、當代文壇,可謂“厚重”。

三、布局追求創意

抒情散文寫作中的布局,恰似園林的設計,匠心獨運的是“景點”,胡亂堆放的是“礫場”。抒情散文的布局雖然十分強調“壹線(線索)串珠(素材)”,但不同的“串”法,就能編織成不同的妙品——可行雲流水,亦可九曲回腸;可排雲直上,亦可鬥轉星移;可大步流星,亦可曲徑通幽;可大刀闊斧,亦可精雕細刻;可壹氣呵成,亦可壹唱三嘆……

如佳作《生命之重》的整體布局由“樹”及“人”。在“樹”的層面上,當地向導的壹枚石子砸出了壹番新的天地,巧妙地將“承受自身生命之重”升華至“承受萬物生靈之重”,可謂石破天驚。在“人”的層面上,該生用“身上有負重,走得會更穩壹些;每走壹步,身後的腳印也更深壹些”這樣壹個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將“文化名人肩負的社會重任”延展至“蕓蕓眾生身負的人生重荷”,可謂別開洞天。

四、意境追求交融

所謂意境,就是“意”與“境”之合。“意”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思,“境”是指作者所描繪的客觀景象。“意”和“境”的妙合,便形成意境。清代文學評論家何紹基對“意境”的營造曾有過精辟的闡述:“不肯使人不知,又不可使人遽知。”“不肯使人不知”是說意境的營造不可過於深奧。“又不可使人遽知”是說文章要有意味,而味要靠“咀嚼”方能品出。而從操作層面來講,抒情散文寫作中的意境營造特別要註意如下兩點:

1.“意”要“契合題旨”,不要“背離題旨”。因為只有“契合題旨”,才能進而昭示題旨,演繹題旨,生發題旨,從而使題旨的內涵更為豐厚,更為充實。

2.“境”要“契合物性”,不要“背離物性”。因為只有“契合物性”,才能符合生活邏輯,才能不著斧鑿之痕,從而於“無為之物”之中寓進“有為之意”。

而這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使“意”“境”交融,才能使營造出的意境有字外味,有聲外韻,有題外意。如佳作《生命之重》中寫的榕樹不僅承受著自身的重負,而且還承受著壹樹鳥兒的重負。承受“自重”是壹種“本分”,而在達到極限時還能承受“它重”則是壹種“境界”,而且正是因為“承受了生命之重(包括‘自重’和‘它重’)”,所以“便將生命之美演繹到了極致”。它有“境”——它“滿目蔥蘢,樹冠極大,觸地的枝椏又插入地下成為新的根系”“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鳥兒從樹冠中驚起”。這就將自然之景定格為生命之美。

五、語言追求完美

抒情散文的語言是要追求壹點文采的。“文采”是什麽?往往只可意會,不可以言傳。有人認為,文采指的是詞句漂亮、行文華麗。這當然也是文采的壹種,把握得好,亦可令人意蕩神馳。但是,就高考抒情散文寫作而言,文采更多的是指內涵的壹種韻味、壹種光澤、壹種氣派,它以自然流露為上,返璞歸真為上。其標準,大致說來有如下三點:

壹要“內涵”,不要“繡枕”。因為有豐厚“內涵”的語言才有讓人反復開掘;

二要“蘊蓄”,不要“直白”。因為“蘊蓄”的語言才能勃發人反復咀嚼的閱讀沖動;

三要“本真”,不要“矯情”。因為“本真”的語言才更有沖擊力、穿透力和震撼力。

寫景抒情散文的寫作方法

散文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壹種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壹種文學體裁,文學體載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下面是小編為妳帶來的 寫景抒情散文的寫作方法,歡迎閱讀。

繪美景,抒真情

很多同學害怕寫景作文,究其原因,壹方面是缺乏觀察和積累,缺少體會和領悟;壹方面是缺少壹些寫作技巧。我們不妨從名家寫景美文中汲取寫作技巧,以觸動寫作心弦。

壹、描繪三五幅畫面

寫景散文就要向讀者展現壹幅幅生動的畫面,從名家名篇中就不難悟出其道道來。朱自清在《春》中就是精描細繪了五幅可視可感的畫面: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和迎春,就像是放幻燈片壹樣,分別從不同角度讓我們感受到春的明麗可愛,感受到春的神韻。在老舍的眼中,在冬天,濟南是壹塊難得的寶地,他繪山景、描水色,抓住冬天裏山水的特征,展現了四幅風格迥異的兩面: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臥雪、冬天的壹色的水天。作者寓情於景,再現濟南的冬天的山水之美,寄寓了作者對祖國山水的摯愛之情。散文如此,詩歌也不例外。何其芳在《秋天》中也創設了三個富有詩意的畫面: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牧女秋戀圖。

描繪三、五幅畫面,就可以盡情地抒寫所要寫的景色,於是創作的思維也就大開了。當然,寫景還需要選擇壹個角度,或橫向並列,或縱向遞進,這就需要考慮其內在聯系。圍繞壹個主題,從不同方面去表現,或者相互補充,千萬不能漫無目的,如同壹盤散沙。如寫“家鄉的秋天”,就可以考慮從“秋在田野”“秋在果園”“秋在池塘”“秋在天空”“秋在人們的臉上”去構思,去表現秋的內蘊。寫“春”,就可以以時間為序,描繪“飛雪迎春”“春暖花開”“春色盎然”,展現不同時令下的春的不同風韻。

二、激情飛揚,大膽想象

真實地記錄眼前實景固然重要,但僅僅如實的描繪會顯得呆板,它還需要作者在細膩地觀察基礎上進行合理、大膽而獨特的聯想、想象,使其帶上作者的主觀情感,使其栩栩如生。名家美文的寫景都是浮想聯翩,這樣就給了讀者閱讀上的美感,也激發了讀者的思緒,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朱自清在“春花”中寫道:“花裏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上桃兒、杏兒、梨兒。”這裏,由“春花”聯想到“秋實”,更讓人感受到春花的繁茂和艷麗,其喜悅之情如溢水壹般。“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但在老舍的眼裏,“這壹圈小山特別可愛,好像把濟南放在壹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地低聲說:‘妳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壹個奇特的想象,壹個大膽而又溫馨的比喻,小山如搖籃,濟南城如熟睡的嬰兒,不但給予了小山的生命,而且還賦予了小山的無限柔情。寫景中展開想象的翅膀,不僅要註重形似,更要註重神似,在寫作者上就要善於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朱自清寫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的屋頂上全籠著壹層薄煙。壹組比喻性的排比,讓讀者感受到春雨的細密輕盈。老舍也將濟南冬天的水天壹色,想象成“壹個空靈的藍水晶”,壹個多麽精彩的比喻,壹個有靈性的比喻,再現了清澈、明亮的世界。獨特的比喻,讀者的印象就難以磨滅,出彩的擬人也是如此。“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而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就憑這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這裏,老舍將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都是那麽地善解人意。於是,濟南的冬天裏也就孕育著無限的生機和朦朧的春意。

失去了想象,不會運用恰當的擬人和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就如同壹塊幹蠟壹樣索然無味;精用比喻、善用擬人,文章語言生動而活潑,充滿著情趣,熠熠著光彩。

三、巧用側面描寫,以烘托所寫之景

寫景不要僅局限於所繪之景,還要註重與之相關的景、物和人,這樣的畫面更開闊,內容更豐富,表現力更強。朱自清寫“春草”,卻用了壹句“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借孩子們在草地上的遊玩、休閑去表現小草的柔嫩可愛。他還寫道:“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作者借飛蟲在花叢中的盛會,從側面表現了春花的艷麗與香甜。在寫“春風”時,作者沒有拘泥於春風,而是借用嗅覺、視覺、聽覺,寫青草、泥土與花的氣息,寫鳥鳴,寫牧童的笛聲,這些都是烘托中的經典之筆。我們寫作景物,也不妨借這種寫法,拓寬寫作內容,以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寫淩寒獨開的梅花,可以借賞花的人、借雕零的世界、借飄飛的雪花,甚至可以用松、竹等來陪襯。當然,用於側面烘托之物不能搶占了“主角”,否則就是喧賓奪主。

四、善於移情於景,情景交融

壹切寫景皆為抒情,無“情”也就無寫景之散文。壹篇好的寫景散文,隨處都可以拈來直接或間接抒情的句子。“壹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春天的嬌態可掬;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妳”,讓妳感到輕柔、溫暖和愛意;“那些小山太秀氣!”句中暗含著愛憐;“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壹道銀邊”,不僅寫出雪霽小山之外形,而且還飽含著喜愛之情。只有妳用心去欣賞,用心去感受,並且融入其中,妳就會自然地生發情感,就會盡情地流瀉於筆端了。

寫作指導

寫景抒情散文是指融寫景與抒情壹體的散文。此類散文的寫作緣起可能是遊覽勝跡、故裏尋根、失意遣懷等。它所描繪的景和抒發的情不是簡單地結合在壹起,而是情景交融,呈現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諧關系。在嘗試此類散文寫作時,應註重以下兩方面:

壹景物描寫要傳神

傳神是指描寫時不僅能夠描繪出景物的特點,而且能給讀者如在眼前的感覺。具體做法如下:

⑴善於觀察

善於觀察,即用心體悟身邊的景物。對於景物的感受力是此類散文的寫作基礎。優秀的寫景抒情散文描寫的景物既在我們身邊,又能挖掘出我們不曾發現的美。正如朱自清筆下的“荷塘”,讀者看了原型圖片之後會發現,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荷塘。如果沒看《荷塘月色》,我們很可能日日從旁走過也不覺其美。這也印證了那句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善於觀察,才有所感,這是寫作的前提。

⑵層次分明

層次分明即描繪景物時有主次、有先後之分,既能凸顯細節之美,又給人和諧的整體感。仍以《荷塘月色》為例,作者依次寫了荷葉、荷花、荷香、流水、月色、樹影等景物,作者對這些景物的摹寫均非常細膩,但它們又不是割裂的,如寫荷葉,然後是荷葉中的荷花,然後是風送來的花葉的清香,由風的吹動引出流水;寫月色,既註重從上至下的流動,又註重從下至上的浮動,從而構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荷塘月色”。可見,我們在描寫景物時,可根據表達的需要對彰顯景物特點的細節工筆描繪,使其凸顯出來,又不斬斷與之相關的背景,將其融進去。

⑶善用修辭

在描寫景物時,應恰當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當妳要把對景物的審美發現傳達給讀者時,盡量要將其轉化為另壹種人們熟知的美的形式。譬如《荷塘月色》中把花葉的若有若無的清香形象地比喻為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再如寫花葉在月光下朦朧的美態,將其比作籠著輕紗的夢,令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朦朧的夢幻般的美。善用修辭能夠使描寫的對象生動形象、真實可感,同時使文章語言優美、文采斐然。

二情感抒發要自然

情感抒發要自然是指散文所表達的情感必須是真實的,同時情感的表達應該恰當。包括:

⑴有感而發,體現個人氣質

情感是寫景抒情散文的靈魂,真實的靈魂往往是可愛的。正如季羨林老人認為自己是好人的同時並不掩飾自己的諸多缺點,這反而令老人真實可愛。我們在進行寫作時壹定忠於內心的情感,不無病呻吟也不誇大其辭。沒有真情,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情感的真實還能呈現出個性美。同樣的是寫北平,老舍的《想北平》淳樸親切,表現的是他作為北京人對家的依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清靜悲涼,表現的是文人憂郁而優美的情懷。真實的情感令散文呈現出迷人的個人氣質。

⑵善於滲透,情景交融

善於滲透是指巧妙地將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寫中,借用景物來抒發感情、描繪心態。當作者借用景物作為抒情對象時,景物因情感而形成了美的意境,而情感透過景物直達人心,含蓄而雋永。譬如郁達夫《故都的秋》,“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兩者融為壹體,意味雋永。

  • 上一篇:我國目前飼養的蛋鴨品種主要有哪些?生產性能如何?
  • 下一篇:cg插畫古裝美女相片-學習插畫時古風的CG插畫怎麽畫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