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中國現代歷史人物傳記

中國現代歷史人物傳記

讀《名人傳》有感

作者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於1866年出生於法國中部小城克拉姆斯(Krams)。他壹生中最大的成就是寫了許多令人驚嘆的作品,包括《克裏斯托夫·約翰·克立斯》、《母親與兒子》、《貝多芬傳》等。191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誰是誰的傳記》是羅曼·羅蘭的代表作,壹直被認為是文學領域的經典之作。自第壹次出版以來,其獨特的價值讓“人們仿佛找到了新的支撐點”,因此被評為“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30本書”之壹。

今天,我讀完了《名人傳記——貝多芬》。貝多芬是壹位偉大的音樂家,他被譽為“樂聖”。他出生於200多年前,也就是1770 65438+二月,德國波恩的壹個貧苦家庭。他身高5英尺4英寸,與當時另壹位傑出的歐洲征服者拿破侖壹樣高。他繼承了祖父和父親的音樂血統,小時候就很有音樂天賦。

盡管他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但他還是非常努力地練習鋼琴。六歲時,他在舞臺上表演。22歲就寫了70多首曲子,名氣越來越大。正當他的事業將要輝煌的時候,上天給了他壹個晴天霹靂。26歲時,他的聽力出現了問題。他壹度想自殺,但想起死去的母親的希望和自己走到今天的努力,打消了這個念頭。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進入創作的成熟階段。他創作了舉世聞名的《英雄交響曲》、《特蕾莎修女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和歌劇《費德裏歐》。

從65438年到0787年,貝多芬去了維也納向他崇拜已久的偶像莫紮特學習。莫紮特聽了他的即興表演後非常驚訝,當場對其他人說:請註意,這個男孩將震撼世界。不幸的是,在維也納的學習時間很快就中斷了,因為他的母親病重,很快就去世了。貝多芬失去了他心目中唯壹的親人,傷心欲絕。過度的悲痛讓他接連患了幾場大病,其中壹場是天花,永遠毀了他的容貌。

貝多芬與海頓、莫紮特生活在同壹個時代,但他的音樂的崇高境界卻讓人覺得仿佛生活在另壹個完全不同的時代。當然,他也從前輩那裏汲取了很多營養,經過消化吸收和提高,最終取得了成功。他既融合了維也納古典音樂的成就,又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巴洛克時期以來的音樂精髓,因此成為音樂中的普羅米修斯,成為歐洲音樂史上舉世公認的人物。

他壹輩子沒結過婚,把死去哥哥的兒子卡爾當親生兒子養大,但這個沒心沒肺的東西卻不關心他叔叔的晚年健康。

貝多芬壹直飽受病痛的折磨,晚年生活十分慘淡。最終,他連看病的錢都付不起,但他仍然依靠愛樂樂團成員的捐款——100英鎊。當他收到錢的時候,因為過度的幸福和感激,他哭了。此時貝多芬離死亡只有八天了。他在57歲時去世。

這是壹個音樂大師不平凡的壹生!我想這位大師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絕對不會是這樣的情況。

關於家的思考

時代的作品。講述了壹個出生在舊社會大家庭的年輕人,在壹個社會動蕩、封建禮教崩潰的時代覺醒的故事。我看到了封建社會對人性的壓制,看到了殺人的倫理。熱鬧,年輕人的生命成了毫無價值的犧牲品。而壹種麻木、忍耐、懦弱、退讓和封建道德還在扼殺更多鮮活的生命。最後,小夥子忍無可忍,憤然出走,成了這個家的叛徒。

離那個時代很遠了。不學習,都是不可想象的故事。只依稀記得小時候經常聽到破除封建迷信的話。至於封建迷信,我只以為是不好的東西,大概和狐仙有關。至於是不是壹定要破,我從來沒想過。很多人說《紅樓夢》是封建社會女性的悲劇,但我懷疑作者是否有這麽高的思想素質。作為壹名小說家,他在紙上寫下了他壹生的財富和辛酸。至於攻擊封建禮教,抵制封建思想,我覺得曹雪芹不會。那些只是後人的評論。即使書中有這樣的影子,也不是為了這個目的;即使有這種想法,也不會這麽清晰堅定。但《家》是壹本為反抗而寫的書。

巴金出生在壹個抗戰的年代。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不止犧牲了幾代人。歷史的車輪已經碾過,青蛙渾身是血。由倫理引發的悲劇不在少數,成千上萬的人在其中遭受痛苦,但維護和促進這種倫理是令人驚嘆的。魯迅壹針見血。“仁義道德滿紙”只看到“吃人,吃人”,吃人最終是要被人吃的。但我還是很驚訝,幾千年來都是這樣,更別說反抗了。曹雪芹不是真的反抗。真正的反抗是在帝國崩潰的時候,思潮開始湧入麻木的中國,從壹群拒絕簡單自縊為犧牲品的人開始。巴金生在壹個反抗的時代,他寫這部小說就是為了反抗。

我不敢說這本書是他寫的好。但是主題很好,效果也很好,尤其是在那個時代的背景下,會有什麽驚人的效果!可以想象它會掀起壹股潮流,激勵壹代年輕人,點亮壹代人的心靈,所以這部作品屬於那個時代。現在是壹種遙感。畢竟在他們的努力下,時代變了。

文豪巴金,17年6月與我們告別,將在另壹個世界看人生。作家出版社再版了這部名著——《隨想錄》,被譽為“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我呢,又壹次獲得了巴金的傑作,希望能從老人身上挖掘出壹些語重心長的話,推薦給生活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的人們。

從1978到65438+2月到1986年7月,《隨想錄》用了巴金七年的時間,終於為人們奉獻了壹部這個時代講真話的巨著,五卷四十多萬字。當時文革雖然結束了,但敢於這樣剖析自己的靈魂,是需要勇氣的。這種勇氣來自於壹個見證了中國幾十年歷史巨變的老作家的良知和責任感。巴金寫下這篇《隨想》,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必須對歷史進行深刻的反思。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壹筆精神債,我必須盡快還清。它像鞭子壹樣抽打著我的心臟,仿佛又遇見了五十年前的某樣東西。寫,寫。好像有個聲音經常在我耳邊哭。我就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了。我不想空手而歸。我想寫作。我絕不會停下我的筆,讓它點燃火焰,猛烈地燃燒自己。當我燒成灰燼,我的愛和我的恨不會消失在世界上。“巴金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在《隨想錄》中進行痛苦的回憶,壹步壹步逐漸獨立思考。”五卷書的每壹頁都是血,但更多的是十年創傷的膿血。我知道如果不把膿血清理幹凈,會毒化全身。我也知道不僅是我,很多人的傷口都有這種膿血。“在他的作品中,作者沒有沈溺於苦難的甜蜜,也沒有把自己當成壹個受害者和被譴責的人。相反,他把自己和歷史壹起推上了審判臺。他“拿筆當手術刀割心”。他同時解剖了自己和歷史。他想找出並擺脫附著在文化和靈魂上的瘡毒和膿血,為壹個民族找到壹條通向未來的道路。

讀《隨想錄》的時候,沒有《家》、《春》、《秋》這樣充滿激情和青春的文字,也不會再被那種近乎直白、浩浩蕩蕩的情緒淹沒。但其沈穩紮實的風格,恰恰適合壹個歷史老人懺悔批判的深度和智慧。把心交給讀者,說實話,就成了不斷出現在雜念中的告白。

  • 上一篇:手機制作宣傳海報軟件-哪個手機軟件做海報最好?
  • 下一篇:壹篇反映科學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影響的文章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