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指的是什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指的是什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屠蘇,指古代春節時喝的用屠蘇草或幾種草藥泡的酒。

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壹直延續到今天。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壹,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這兩句是說:在爆竹的響聲中,舊的壹年過去了。人們喝著過節的屠蘇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經來臨。

另:

查閱《辭海》得知,“屠蘇”有三個義項:①酒名。②草名。③房屋;草庵。《宋書·索虜傳》:“(拓跋)燾所住屠蘇,為疾雷擊,屠蘇倒。”杜甫《槐葉冷淘》詩:“願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仇兆鰲註引《杜臆》:“錦屠蘇,天子之屋。”

唐代韓諤《歲華紀麗》的《元日》篇“進屠蘇”註:“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閭裏壹藥貼,含囊進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蘇’而已。”

這篇文獻很重要,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屠蘇的各種含義。根據以上記載可以得知:壹是“屠蘇”是壹間草庵(茅舍)的名稱。二是此草庵的名醫送草藥,讓人們兌上酒成為藥酒,喝下就能避免瘟疫。三是時間是除夕送壹包草藥,讓人們在春節那天兌上酒來喝。這樣,辭海裏的三個義項就有了很大關聯。

查閱更多資料發現,“屠蘇”也並不是某間草屋的專名,據漢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說,凡是茅屋都稱“專利蘇”。那麽,屠蘇為什麽能引申為“房屋”和“家園”之意呢?

其實,“屠蘇”是遠古時代的語言遺留,“屠”為古越音記音字,發音類舒。“屠蘇”當為荼(原始茶)的壹種古老的稱呼,故其有花草之意。“屠蘇”的“草舍”之意,還有:

漢的服虔《通俗文》曰:“屋平曰屠蘇。”

三國魏的張揖《廣雅·釋宮》:“屠蘇,庵也。”

北宋的《廣韻》:“屠蘇,草庵也。”

所以,綜上,“屠蘇”指“草舍”之意更為恰當。

晚飯時照例打開電視,中央二套正播《幸運52》,有壹道語文題,問的是王安石的《元日》詩“春風送暖入屠蘇”壹句中的“屠蘇”指的是什麽。節目別出心裁地插播了壹些人的答案,其中有“犧牲”、牛、羊、牛羊肉甚至牛羊肉餡餃子等等,而正確答案是壹種酒。

“屠蘇”在這裏真的是指酒嗎?

原詩為“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對這首詩的解釋或理解多認為它描寫了宋人過春節的場面:春風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戶戶點燃爆竹,合家喝著屠蘇酒,忙著摘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貼有門神的新桃符。王安石的這首《元日》並不晦澀難懂,上述大抵是不錯的,只是在讀詩的角度和關於對“屠蘇”的解釋值得商榷。

據傳該詩大抵作於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歲首,正是王安石受皇帝器重春風得意之時,借景以抒發馬上就要實施壹系列改革變法的遠大情懷。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市)人。少好讀書,過目不忘;議論高奇,有矯世變俗之誌。擢進士上第。經韓維屢薦而得近帝。熙寧元年,日食、月食、太白晝見、多水災震災,百業雕敝,安石寄新法以速效,神宗信之,故躊躇滿誌。

在這樣的情景之下,王安石作《元日》。關於“屠蘇”壹解為“罘罳”——古時在住宅門外所設的壹種屏風,我以為這裏指的正是屏風,否則“入”的意思將很難解釋,“春風送暖”而“入”酒,無論如何難通,盡管詩是可以跳躍地理解的。所以將“屠蘇”理解為喝屠蘇酒的習俗竊以為未免有些牽強。當然,飲屠蘇確也為壹些地區春節習俗,當然春節還有其它的習俗,如吃餃子等。

試解:在爆竹聲中這壹年和它的晦氣全部過去了,春風送暖進入家門,千家萬戶都亮堂起來,換上期盼美好未來的對子。

在這裏,人們認為“爆竹”有驅邪的功效(今天亦如此),詩人寓意多災多難的壹年快快地過去;“春風”亦借指詩人自己主張改革的春風,將給百姓帶來溫暖,會給每個家庭帶來利益,而屏風亦有對改革阻礙但阻擋不住的意思;改革的陽光會給千家萬戶驅散災害的陰影,照得人們心裏亮起來;讓新的對子寄托對美好未來的希望和祝願,期望新的壹年是個好年景,也是詩人對自己改革成功的祝願。詩的深意,我們可以根據王安石所處的情境合理地推測,幫助我們理解,但他決不是單單描繪壹幅宋人春節習俗畫留給我們欣賞。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賞析

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壹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壹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元日”是陰歷正月初壹。這是壹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壹直延續到今天。屠蘇,指古代春節時喝的用屠蘇草或幾種草藥泡的酒。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壹,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這兩句是說:在爆竹的響聲中,舊的壹年過去了。人們喝著過節的屠蘇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經來臨。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轉明的朝陽。結尾壹句描述轉發議論。桃符:指畫有神荼、郁壘兩個神像或寫有這兩個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壹清晨掛在門上,以求“避邪”。這也是古代民間的壹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換了舊桃符。以桃符的更換揭示出“除舊布新”的主題。

其實,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義,它是以除舊迎新來比喻和歌頌新法的勝利推行。這首詩正是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壹規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上一篇:善意的論證材料
  • 下一篇:關於歷史的紀錄片哪個APP的多?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