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誰知道貝多芬的身世

誰知道貝多芬的身世

多芬相關資料壹七八七年四月,壹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劄特。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劄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劄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劄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壹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淒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壹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劄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壹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後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壹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裏耶裏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

壹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壹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壹號交響曲」是後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後五年,他又寫作了第壹號到第十壹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壹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壹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壹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劄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壹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而在此時,他與壹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壹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壹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裏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後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幹」。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湧,壹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侖,但因拿破侖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塗掉拿破侖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壹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壹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壹無二的歌劇「費黛裏歐」。在這壹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癡如醉。壹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壹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壹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傑作。

~藏著熱情的火山~

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號「命運」,壹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壹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

壹八零九年拿破侖攻占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在戰火彌漫的日子裏,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

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並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

~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國革命後歐洲空氣為之壹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侖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壹八壹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從壹八零四年到壹八壹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壹年的歲月裏,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瀏覽人生。

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壹八壹五年。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後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鑠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莊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內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

~樂聖不擅人間事~

由於弟弟卡爾壹八壹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護養育侄兒的責任。但領養過程與事後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總之他無法將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

樂聖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沈,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濟十分拮據。那時他正全力創作兩大作品--「莊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壹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將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

「第九號交響曲」的「快樂頌」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詩「快樂頌」。他早年就有此念頭,經過了三十二年終於達成心願。「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壹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

「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 貝多芬仍在舞臺上背對聽眾指導。當全曲演奏甫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

這是貝多芬最後壹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裏。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於寧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凈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內樂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後的春雷響起了~

貝多芬的余生已經不多,單是壹八二六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壹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壹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春雷,此時貝多芬握緊右拳,咽下了最後壹口氣。

根據古老的記錄,貝多芬的葬禮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參加護送到舉行追悼彌撒的雅瑟爾教堂......

貝多芬 (L.V.Beethoven 1770--1827)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祖父是科隆選侯的宮廷歌手和樂長,父親也是選侯的宮廷歌手。貝多芬的父親竭力

想把他培養成為莫紮特式的神童,因此,四歲時就強迫他學習小提琴和鋼琴,八歲公開表演。在管風琴師C.G.內費的指導

下,貝多芬開始學習巴赫等德國大師的作品,使他真正認識了德國的民族音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在1787年慈母病逝後,貝多芬進入了波恩有名望的F.V.布朗寧夫人家庭任音樂教師。在那裏,他結識到許多思想進步、學

識淵博的教授、文藝家和政府中的開明人士。他們談論藝術、哲學和政治,使年青的貝多芬開始受到進步思潮的影響,初

步樹立起藝術要服務於善良、正義和人道主義的藝術觀。十九歲時,他獲準進波恩大學聽課,攻讀康德的哲學論著和古希

臘文學,在那裏接觸到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啟蒙思想,對他的世界觀、藝術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792年,貝多芬離開

了自己的故鄉定居於維也納,是年跟海頓學習作曲。1795年開始出版作品。1800年左右,貝多芬創作了《第壹交響曲》,

這是貝多芬的壹部習作,是他九部交響曲中最古典化的壹部。1802年,貝多芬創作了《第二交響曲》,從這部交響曲中我

們可以看出,貝多芬正力圖形成使自已的創作與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結合起來的創作傾向。

《第三交響曲》(英雄)的完成,標誌著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這部1804年創作的作品,擺脫了海頓與莫紮

特的影響,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是壹大飛躍。這部作品吸取了法國革命音樂的音調,它與革命時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

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英雄性、群眾性風格和“通過鬥爭,取得勝利”的基本思路。

1802-1815年間,貝多芬雖受包括耳疾在內的各種精神上的打擊,但他還是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第三交響曲到第八交

響曲,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及序曲、奏鳴曲等等,這些作品對以後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15年以後,貝多芬完全失聰了,他變得孤僻、易怒,但並沒有失去信心,他這時的音樂創作帶上了深思的性質。偉大的

《第九交響曲》的完成,標誌著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了壹個新的高峰,顯示出貝多芬的藝術思想更深刻、更細致、更成熟。

這部作品體現了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愛”及“全世界人民團結擁抱起來,像兄弟壹樣,經過艱苦的鬥爭,才能獲得

真正的歡樂”的理想。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病逝於維也納。下葬的那壹天,所有學校停課哀悼,兩萬人參加了葬禮,他的墓碑上刻著奧地利

詩人格利爾巴采的題詞:“……當妳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妳的並不是誌頹氣喪,而是壹種崇高的感情;我們

只有對他這樣壹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的音樂,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響曲。從這些交響曲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交響曲從海頓、莫紮特、貝多芬過渡到

舒伯特、門德爾松的各個時期發展概況,也可以了解到貝多芬創作的基本思維和精神面貌。貝多芬的交響曲,全面繼承了

德國音樂的優秀傳統,吸取了法國大革命音樂的各種成果和富於英雄性的音調,因此,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同

時,他又吸取了德、奧民族音樂的精華,他的作品又具有更明顯的民族性。

貝多芬的交響曲以表現革命鬥爭的英雄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題放在他交響曲創作中的首位。從貝多芬的《第三交響

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七交響曲》、《第九交響曲》中,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的

側面描繪了英雄的活動與思想、英雄與革命鬥爭、英雄與大自然、英雄與人民、英雄與勝利、英雄與他的內心世界等等,

這些富於英雄性的音調,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間,表現了他們為實現正義的事業而戰鬥,甚至犧牲自己,直到贏得鬥爭的勝

利。

貝多芬的交響曲創作多采用擴充的奏鳴曲形式,他的創作構思寬廣、宏偉,思想深邃,形象對比鮮明,豐富多樣,在曲式

的處理上都達到了作品整體上的高度統壹,在創作之中把原交響曲中的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改為諧謔曲,把歌劇中對人世間

矛盾沖突通過鬥爭取得勝利的戲劇性表現手法運用到交響曲中,在《第九交響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擴大了交響曲的表

現能力與氛圍。另外,在交響曲的創作中,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確立單簧管在樂隊中的地位,在《第九交

響曲》中使用四支長號等等,形成了壹個新穎的風格,開始了壹個新的領域,用這種創新的音樂形式充分表達了他的內心

世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進步思潮,將歐洲古典樂派的音樂發展到了最高峰,開創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之先河。

貝多芬作品賞析

1、《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op.67)

《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交響曲中最富於哲理性和戲劇性的作品之壹,早在1804年《第三交響曲》脫稿之際,貝多芬就

已構思創作了,只是他改變計劃先完成了《第四交響曲》。1807年《第五交響曲》總譜出版。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

皇家劇院由貝多芬指揮首次演出了第五、第六交響曲。

《第五交響曲》是《第三交響曲》之後又壹部英雄性、史詩性的作品。貝多芬稱第壹樂章主題是“命運在敲門”,因此後

人稱之為《命運交響曲》。“命運”這個主題是指當時令人窒息的德國封建社會,貝多芬揭示的“通過鬥爭,達到勝

利”,是指從黑暗到光明,從與苦難“命運”抗爭和與封建勢力博鬥,上升為歡樂和勝利。

《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結構嚴謹、完整,手法簡練、明快,發展緊湊、均衡,主題形象鮮

明、生動。作為壹部英雄性交響曲來說,它的矛盾沖突、情緒對置及緊張的戲劇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統壹、更尖

銳。各樂章之間緊密的內在聯系,使全曲情緒激昂,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種渾然壹體的雄偉氣魄,代表著貝多芬的藝

術風格。有人曾經說過:“貝多芬就是在這部交響曲中成為巨人的。”

《第五交響曲》***分四個樂章。

第壹樂章 熱情的快板,2/4拍子、奏鳴曲式。

這壹樂章展示了壹幅鬥爭的場面,音樂象征著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勢,向黑暗勢力發起猛烈的沖擊。樂曲壹

開始出現的強有力的富有動力性的四個音,也就是貝多芬稱為“命運”敲門聲的音型,這就是主部主題。

這壹主題是向前沖擊的音樂形象,推動著樂曲不斷發展,也在以後的各樂章中不斷出現、發展。這壹主題激昂有力,具有

壹種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氣勢,展示了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表達了貝多芬內心充滿憤慨和向封建勢力挑戰的堅強意

誌。

當各種樂器進行輪回模仿,相繼掀起壹次比壹次緊張的浪潮之後,圓號奏出了壹個命運動機的變體,它表達了壹種必勝的

信心。

這是壹個連接句,它從前面緊張、威嚴的音樂場面中,引出了富於歌唱性的第二主題,這是壹個抒情的旋律,溫柔優美、

明朗的音調與前面形成對比,它抒發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的情感。

在這裏,嚴峻的命運動機退居到低音聲部並以伴隨形式出現,使溫柔的音樂裏帶有不安的色彩,推動音樂繼續發展。樂曲

最後在明朗的氣氛中,以果斷、熱烈的音響結束了呈示部。

經過富於表現力的兩小節休止後,隨著命運動機的出現進入發展部,音樂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調,艱苦激烈的鬥爭又開始

了。這時的第壹主題非常活躍,它無休止地反復,調性不斷轉換,力度不斷加強,隨後出現鮮明有力的號角般的第二主

題。這兩個主題用各種手法交替變化發展,如對比復調的手法、頻繁的轉調等等,增加了音樂的不穩定因素,使音樂更加

豐富。最後,命運的動機又闖了進來,並以最強的音響不斷重復,形成了發展部的戲劇性高潮,音樂直接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中,呈示部那種鬥爭的場面再度出現。在第壹主題與連接部之間,雙簧管奏出了壹段緩慢的哀鳴音調,第壹主題的

發展突然被打斷。可是,激動不安的情緒又立即恢復,只是當第二主題出現時才稍為平靜。然而,光明與黑暗的鬥爭並沒

有結束,在龐大的尾聲中越來越激烈。這時,音樂發展的氣勢銳不可擋,鮮明的力度對比,緊張的和聲發展,形成全樂章

的最高潮。樂章結束時,第壹主題動機那強烈的音響,進壹步刻畫了勇於挑戰的英雄性格,顯示了人民必定戰勝黑暗勢力

的堅強信心。

第二樂章: ba小調,稍快的行板,3/8拍子,雙主題變奏曲式。這是壹首優美的抒情詩,宏偉而又輝煌,同第壹樂章形成

了對比。它體現了人們的感情世界,戰鬥後的靜思同對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錯,最後轉化為堅定的決心。

樂曲開始時,在低音提琴撥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壹主題,它深沈、安祥、優美,蘊藏著深厚的力量和對美好

生活的向往。

緊接著,單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戰鬥號召性的第二主題。

這個主題的音調與第壹主題很接近,並與法國革命時期的歌曲有音調上的聯系。這是進行曲風格的英雄主題,它起初抒情

而沈思,轉入C大調由全樂隊強奏後,成為壹支雄偉的凱旋進行曲,充滿著火熱的朝氣,鼓舞著人們永往直前。

以後音樂的發展是這兩個主題交替出現的六次不同的變奏。這六次變奏,貝多芬運用不同的節奏音型,調性轉換、樂器變

換等各種手法,表現出英雄在激烈鬥爭後的沈思和戰勝黑暗的堅定信念,以及充滿活力的激情。例如第壹變奏以第壹主題

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把音樂變得起伏和激動不安。

第二變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連續出現,增強了動力性,表現出英雄戰勝黑暗的堅定信念。

最後壹次變奏,像英雄的凱歌壹般,具有豪邁的英雄氣概和樂觀情緒,這壹樂章的尾聲,對第壹主題作了簡單的展開,表

現出從深思中獲得力量,對未來的勝利充滿信心。

第三樂章:C小調,快板,3/4拍子,諧謔曲。這個樂章用復三部曲式寫成,在調性上,回到了動蕩不安的情緒,像是艱苦

的鬥爭還在繼續,它是通向第四樂章的過渡和轉換。主部由兩個對比性主題構成,第壹個主題有兩個因素:第壹個因素由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壹種向前推進的力量,但又顯得有些遲疑。

另壹個因素是這個基礎上的應句,由壹連串和弦組成,它沈著、抑制,又顯出不安的情緒。

這個主題陳述兩次之後,圓號奏出壹個非常活躍的、號角般的新主題,那熟悉的節奏, 使我們壹下子就能確認第壹樂章

的主題在這裏以另壹種形象出現了,它威嚴、穩健,具有進行曲的特征。

兩個不同氣質的、尖銳對置的主題輪番出現,表現了動蕩不安及艱苦鬥爭的場面,而且每壹次出現都越來越尖銳、復雜,

富於戲劇性的效果。

中間部分以熱烈的德奧民間舞曲為中心主題,由C小調轉為明朗的C大調,音樂采用了復調賦格與主調和聲的對比手法,情

緒熱烈而樂觀,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與前面的音樂形成對比,有壹種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風起雲湧之勢,表

現出人民的力量壹浪高過壹浪和越來越強的必勝信念。

第三部分是動力性的再現部。第壹部分的兩個主題都用弱音奏出,進行再現和發展。定音鼓敲擊的基本動機節奏型預示矛

盾沖突在繼續,這是在積蓄著準備最後沖刺的力量。接著,第壹主題輕聲出現,音樂自由向上伸展,樂隊的音域不斷擴

大,力度由弱到強,調性色彩由暗到明,漸漸發展成為壹種不可遏制的力量,響亮的和弦音導入光輝燦爛的最後樂章。

第四樂章:快板4/4拍子,奏鳴曲式。規模宏大的第四樂章充滿光明和無比歡樂的情緒,是歡呼勝利的熱烈場面。樂章呈

示部的主部主題包含兩個部分,第壹部分以雄偉壯麗的凱旋進行曲開始,和弦飽滿有力,旋律積極向前,由全樂隊強奏。

第二部分音樂的情緒與前部連貫,由圓號和木管樂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進行曲的節奏,情緒喜悅富於歌唱性。

副部主題由弦樂器奏出,建立在G大調上。這是壹支以三連音節奏為主,輕松而帶有起伏的歡樂舞曲。

在呈示部的結尾段中,出現了壹段與呈示部相聯系的新旋律。

展開部是以第二主題廣泛活躍的發展為基礎的,不斷高漲的音樂,像是無邊無際的人群,匯成了歡樂的海洋。在接近高潮

時,“命運”音型又插了進來,但它已不再剛毅強勁,倒像是對過去鬥爭的回憶,與第壹樂章遙相呼應。再現部基本上重

復了呈示部的音樂,新的力量稍有增添。

這個新主題,像壹股巨浪從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邁而勇往直前。龐大的尾聲,響起了C大調光輝燦爛的凱旋進行曲,

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表現出人民經過鬥爭終於獲得勝利的無比歡樂。

《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交響曲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壹,恩格斯說過:“要是沒有聽過這部壯麗的作品的話,那麽

妳這壹生可以說是什麽作品也沒聽過。”

2、《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op.68)

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作於1807--1808年,1808年12月22日與《第五交響曲》同時首演於維也納,1809年出版。標題

性交響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特點,他的第三、第五交響曲都是標題性的,而最突出的是《第六交響曲》(田園)。貝多芬為每

個樂章加了小標題,還在總譜的扉頁註上:“主要是感情的表現,而不是音畫。”這對人們理解這部作品特別重要。

貝多芬非常熱愛大自然,大自然是他生活中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1802--1808年間,耳疾嚴重的貝多芬常隱居於維也納郊

區。他有時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有時漫步在淙淙的小溪旁,凝神思索萬物生命的實質,細心洞察大自然的奧秘。從故鄉萊

茵河到維也納郊外,貝多芬從大自然的懷抱中產生創作的靈感、獲得心靈的欣慰,。

《第六交響曲》就是通過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景象的描寫,反映人的崇高精神世界以及自然和生活的偉大。

這部交響曲***五個樂章,後三個樂章的演奏不間斷。

第壹樂章:《初到鄉村時的愉快心情》,不過分的快板,奏鳴曲式。整個樂章的音樂愉快、明朗、淳樸、和諧。樂章壹開

始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題,這個主題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濃厚的鄉村風味使人沈浸在春天的原野中,溫柔的輕唱又渲染出

無限的歡樂。

主部主題之後是呈示部的連接部,由管樂奏出的連續三連音音型,它以輕弱的力度奏出,猶如小溪的流水聲,給人以清新

的感受。

副部主題是主部主題形象的繼續,它建立在C大調上,使人感受到更加清新、歡愉。旋律流暢、恬靜,充滿了人與大自然

的和諧氣氛。

接著是弦樂與木管先後奏出的副部主題第二部分,仿佛壹問壹答,構成自然和諧的畫面。

在展開部裏,貝多芬只運用主部主題中的少量音型為素材進行發展,他以精湛的技藝,創造性地運用調性的色彩和力度的

對比等手法,描繪出壹幅遼闊無邊、充滿生機的田野風光,蕩漾著鄉村生活的歡樂。

再現部與呈示部沒有多大差別,但木管樂器的運用更巧妙,令田園風味更濃。

尾聲將結束部主題的下半句變成三連音進行,增強了怡然自得的情緒。

第二樂章:《溪邊景色》,稍快的行板,奏鳴曲式。呈示部開始時弦樂器奏出了稍有起伏的潺潺流水音型。在這個伴奏背

景下,第壹小提琴奏出了柔美動聽的主部主題。

副部主題先由大管奏出,後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加入。這個流暢的主題好似溪邊美景中又傳來牧人的笛聲和鄉民的歌唱,表

現出清新抒情的氣息。

展開部由壹個強烈的不協和和弦開始,著重發展主部主題的素材,調性的變化及各種樂器色彩的變化,使主部素材得以充

分展開。

再現部中主部主題增加了大管、單簧管的分解和弦及雙簧管的三連音,將潺潺的流水描繪得更加生動。

尾聲十分著名,貝多芬用長笛模仿“夜鶯”,雙簧管模仿“鵪鶉”,單簧管模仿“布谷鳥”的鳴叫聲,描繪出壹幅陽光和

熙、鳥語花香、充滿了詩意的動人畫面。

第三樂章:《鄉民歡樂的集會》,快板,諧謔曲。這壹樂章的音樂歡快而有舞蹈性,表現了壹個形象鮮明的風俗性鄉民集

會的歡樂場面。第壹部分開始是壹段三拍子舞曲,曲調輕快急速。

這壹主題反復發展,力度不斷加強,強烈全奏之後,雙簧管奏出了牧歌風的優美如歌而富有生活氣息的第二部分主題。

大管吹奏的簡單音調陪襯著這支旋律,好像是壹支鄉村民間樂隊在演奏,而其中有位鄉村老農,拿著古老的風笛也到場助

興,但他只能吹出Fa、Do、Fa,樂隊轉調時他只好停下,到樂隊轉回原調他又響起來。樂章的中段是源自奧地利的二拍子

舞曲,它粗獷活潑,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好像穿著木履的農民們的到來。

第三部分是第壹部分的再現,音樂又回到三拍子的舞曲,但比前面更活潑、熱烈和喧囂。當舞蹈進行到最熱烈的時候,突

然,遠處傳來了雷鳴,狂歡的集會被打斷,人們各自散去,隨即進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暴風雨》,快板,自由曲式。這個樂章貝多芬運用了不協和和弦、頻繁轉調、色彩性配器、形象化旋律等手

法,刻畫出壹幅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生動景象。弦樂快速跳弓像帶著雨點的狂風在咆哮,低音提琴混沌的呼號像烏雲籠

罩的大地,短笛尖銳的呼嘯更增添了恐怖的氣氛,壹場驚駭的狂風暴雨已來臨。接著,壹個半音階伴隨著不協和和弦從最

高點迸發出來,長號和定音鼓雷鳴助威,爆發出強大的聲勢,顯示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

隨後,音樂漸漸平靜下來,壹場暴風雨過去了。木管樂器奏出溫柔的旋律,像是遠處又傳來悠揚的牧笛聲。

第五樂章:《牧歌,暴風雨過後的愉快和感激心情》,奏鳴回旋曲式。這壹樂章緊接第四樂章連續演奏。雨過天晴,大地

恢復了寧靜,天上架起了彩虹,到處是壹片清新的景色,鳥兒在枝頭歌唱,牧人又吹起那悠揚的牧笛。雙簧管和長笛襯托

出由單簧管、圓號奏出的牧歌風格的引子。

這壹牧歌風格的回旋曲引子之後,第壹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題,這是壹支具有阿爾卑斯山區牧歌風格的旋律,它表現了鄉

民們愉快、幸福的生活和對美好未來的熱望。

  • 上一篇:海龍科技材料
  • 下一篇:矢量圖形素材網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