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水滸傳》裏的生字詞解釋

《水滸傳》裏的生字詞解釋

剛好看到過,壹百個生詞解釋,轉過來看看

①破落戶--指祖先曾經富有,其後代因為遊手好閑、不務正業而把家業花光的城市貧民。

②氣毬--“毬”是“球”字的古體。古代的球,外面是皮革制的,裏面填充的是羽毛,所以寫作“毬”。踢球有點兒像現代人踢毽子。到了宋代,才出現充氣的氣球--據說是用豬尿脬(音suī-pāo雖拋)做的內瓤。但是仍寫作“氣毬”。

③幫閑--指壹種沒有正式工作、但是口齒伶俐、善於阿諛逢迎、以替有錢的官員或富商奔走策劃謀取利益的人。有的甚至就在茶樓、酒肆、妓院內外周旋。《夢粱錄》記載:大街有四五家開茶肆,樓上專安著妓女,名曰花茶坊。壹等不本色、無業藝、專為探聽妓家賓客,趕趁唱喏,飲燕所在,以獻香送歡為由,謂之“廝波”。--“廝波”壹詞,即“廝幫”音轉。

④員外--本來指編制以外設置的副職官員。因為這種副職往往可以被有錢人家用金錢買來作為壹種頭銜,所以後來就用來對有錢人家的尊稱。

⑤三瓦兩舍--瓦舍,是宋代的遊樂場所。“三瓦兩舍”。泛指勾欄、妓院、賭場這些地方。

⑥府尹--宋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縣上為州或府,設知州或知府,但是東南西北四京的行政長官稱府尹,比知府的官銜和權力都大;開封府府尹又稱京兆尹。

⑦脊杖--用鞭子或竹片抽打脊梁的壹種刑罰,專用於發配到外地的罪犯,以避免打屁股之後兩腿受傷無法走路。

⑧遞解--由解差押送的犯人。

①淮西臨淮州--淮西,古代泛指皖北豫東淮河以北地區。按臨淮郡置於漢代,治所在江蘇徐州;晉代治所在江蘇盱眙(音xū-yí需移);南北朝治所在安徽靈璧;唐代治所在泗州(今安徽泗縣);唐以後廢。宋代沒有臨淮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部,曾置臨淮縣,唐、元時代,還曾經是泗州的治所。臨淮州疑即臨淮縣地面。

②幹隔澇漢子--方言,指不務正業、遊手好閑的人。壹說“隔澇”即“疥瘡”(今天溫州方言仍這樣叫),“幹隔澇”就是“不幹不凈”的意思。

③董將仕--將仕不是人名,而是官職名稱。見陶宗儀《輟耕錄》:文(官)正八品曰“將仕郎”,從八品曰“將仕佐郎”。

④小蘇學士--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合稱“三蘇”,分稱“老蘇學士”、“蘇學士”、“小蘇學士”。因此,這個小蘇學士應該指蘇轍。但是有人根據蘇東坡和駙馬都尉王晉卿的關系,認為應該是蘇東坡(參看下頁註①駙馬王晉卿條)。最奇怪的是:清人程穆衡在他的《水滸傳註略》壹書中說:小蘇學士指的是蘇利涉。按:北宋英宗、神宗年間,確實有個蘇利涉,但這人是個太監。

①駙馬王晉卿--駙馬都尉本是漢代的官名,大都由皇親擔任。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大都掛駙馬都尉的虛銜,簡稱駙馬,所以後文稱王晉卿為“小王都太尉”、“小王都尉”。王晉卿,名詵(shēn身),太原人。和蘇東坡友善。蘇東坡《和王晉卿詩敘》中說:“予得罪貶黃州,而駙馬都尉王詵亦坐累遠謫(zhé哲),不相聞者七年。余既召用,而詵亦還朝,相見殿門外,感嘆之余,做詩相屬。詞雖不甚工,然托物悲慨,阨(è扼)窮而不怨,泰而不驕。憐其貴公子有誌如此,故和其韻,欲使詵姓名附見余詩集中。然亦不可以示詵也。詵,功臣(王)全斌之後雲。”據《宋史》:王全斌,太原人,贈中書令。按:據《宋史·公主傳》,王詵的妻子蜀國長公主,是英宗的第二女,是神宗皇帝壹母同胞的親妹妹,所以王詵應該是端王的姑夫。

②都太尉--宋代的太尉本是武官的最高職務,位列三公之壹;但常常被用來作為對某壹武官官署主管的尊稱,並不是實職。駙馬都尉也是武官,所以下屬這樣稱呼。“都太尉”更是對駙馬都尉的客氣稱呼,和實職的太尉無關。

③幹辦--不是“能幹的辦事人員”,而是當時各司吏員的壹種職務名稱。宋代設有“轉運幹辦審計司”,又有“幹辦行在諸軍司”。幹辦原名“勾當”。《職官分紀》中說:(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詔諸路轉運使,奏舉京朝官知縣資序二人,充本司勾當。(南宋高宗)建炎初(1127),避高宗諱(高宗名趙構,和“勾”同音),改“勾當”為“幹辦”。

①小黃門--小太監。

②叉手--把兩手交叉放在胸前,是當時下級見上級的壹種禮貌姿態。

③齊雲社--宋代踢球的組織。宋代社會上有許多遊戲的組織,都以“社”名。據《都城紀勝》:雜劇則曰緋綠社,蹴球則曰齊雲社,唱賺則曰遏雲社,耍詞則曰同文社,相撲則曰角抵社,清樂則曰清音社,射弩則曰錦標社,花繡則曰錦體社,使棒則曰英略社,小說則曰雄辯社,行院則曰翠錦社,影戲則曰[革九]革社,梳剃則曰凈發社,吟叫則曰律華社,撮弄則曰雲機社。各社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下文所說的“圓社”,就是蹴球組織齊雲社的名字。

①孤--帝王的自稱,本是“孤陋寡聞”的自謙。

②殿下--對王、公、太子的尊稱。

③晏駕--指帝王死亡。

④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這是道士們根據他的諷諭給他“上”的尊號。據《續資治通鑒》:徽宗政和七年,帝諷(諭)道箓院曰:“朕乃上帝元子,為太霄帝君,憫中華被金秋之教,遂懇上帝,願為人主,令天下歸於正道。卿等可冊朕為教主道君皇帝。”於是道箓院上表冊之,然止於道教章疏內用。

⑤朕--皇帝的自稱。

⑥樞密院--宋代的樞密院總理全國軍務,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

⑦殿帥府太尉--《宋史·職官誌》中沒有殿帥府,明代的殿帥府只設於京師,叫做“京營殿帥府”,掌管京城的防守與治安,相當於今天的首都衛戍司令。殿帥府的主管稱為“殿帥”,稱為“太尉”,也是尊稱。《水滸傳》中有時候把“殿帥府”叫做“殿司府”。按“殿司府”是“殿前司”的俗稱,最早為後周世宗柴榮所創,統領殿前軍,是皇帝的衛隊,當時趙匡胤就是殿前司都檢點。

⑧手本--寫有本人姓名籍貫履歷的帖子,用於拜見上級官員。

①禁軍--宋代的軍隊,大體上可分為四種:1.禁軍,如羽林軍,是專門保護皇帝和京城的;2.廂禁軍,簡稱廂軍,是保護州府等城池及府庫的;3.營軍,就是國防軍,又分駐守邊疆和駐內地隨時出征兩大類;4.團軍,也叫汛兵,是駐守各縣鄉鎮關隘汛地地方軍。

②廝--對男子的蔑稱,那廝,相當於“那小子”、“那家夥”。

③牌頭--旗牌軍(也作牌軍,是武官的衛隊)頭目,相當於班排長的下級軍官。

④軍正司--應作“軍政司”,是軍事機關管理內部事務的官員,相當於參謀長。

⑤唱喏(音rě惹)--古人行禮的壹種方式:壹面躬身作揖,壹面口中喏喏連聲,表示恭謙。

⑥參--古代公文用語,有兩個涵義,壹是保舉任命,壹是檢舉揭發。這裏指任命。

⑤配軍--宋代的刑罰中,有壹種“流”罪,就是“流放”。上文高俅被遞解出東京地面,就是最輕的“流”罪。罪行較大的,要發配到極遠的邊疆,分壹千裏、兩千裏、三千裏三個等級,每個等級又分壹年、兩年、三年三個檔次,合起來***有九種不同的流罪。這些流放犯,壹般都要交當地軍隊專設的“牢營”管轄,所以這種流放犯,也叫做“充軍”。這種流放犯,通稱“配軍”。王進並不是流放犯,高俅這樣說,相當於罵人“妳這個死囚”。

①老種經略相公--種是姓,有兩個讀音,壹個音chóng崇,壹個音zhǒng腫,是兩個不同的姓氏。經略是官名。宋代在邊疆的州府設經略安撫使,簡稱經略,是軍政合壹的地方官員,權力比知府、知州大。相公是對地方官員的稱呼,比“老爺”親切。北宋時代,種世衡和他的子孫先後在西北邊境出任經略安撫使。這裏說的老種經略相公,指種世衡的兒子種諤;後文的“小種經略相公”,指種世衡的孫子種師道。壹說“老種經略”指種師道,“小種經略”指種師道的弟弟種師中。這裏采用前說。

②嶽廟--是“嶽廟”的簡化字寫法,和“嶽飛”無關(嶽飛是南宋時人)。

③三牲--本指獻給天地、神佛、祖先的祭品豬牛羊,也泛指豬頭、雞等壹般祭品。

③叫了安置--在臨睡之前,說聲“請安置”,是壹種禮節,相當於今天說“晚安”。

④料袋袱馱--裝草料的大厚布口袋,放在馬背上,可以當馬鞍子墊坐。

①福物--指祭祀的供品、三牲。所以祭祀結束以後吃這些供品,也叫“散福”。

②巳牌--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時,分壹天為十二個時辰:子正是半夜12點,即0點,下面依次為:醜正2點,寅正4點,卯正6點,辰正8點,巳正10點,午正12點,未正14點,申正16點,酉正18點,戌正20點,亥正24點。古代沒有鐘表,時間在縣衙門前面用“掛牌”顯示,所以表示時間常說某某牌。

③華州華陰縣--華陰縣即今陜西華陰市。當時屬華州(今陜西華縣)管轄。

①裏正--古代的地方基層組織為保甲制: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也叫保正,十保為裏,設裏正。

②桶盤--浙江方言,即托盤。

①撮藥--浙江方言,抓藥。

②宋代的江湖好漢有紋身的習慣。當時叫做“錦體”。由於花紋大都塗上青色,所以也叫“刺青”或“雕青”。

③旗鼓--架勢。例如騎馬蹲襠。

①奸不相欺,俏不相瞞--相當於“真神面前不說假話”。

①十八般武藝--泛指各種武藝,並不是實指“十八種”。除了本書中提到的十八種武藝之外(其中居然沒有最常見的“刀”,卻有後文吳用使的不常見的“鏈”,還用火藥發射的“銃”,卻有些匪夷所思。)。民間還有許多種說法,南方、北方也不壹樣。有的還把“十八般武藝”和“十八般兵器”混為壹談。例如:1.刀槍劍戟,棍棒槊镋(tǎnɡ躺),斧鉞(yuè越)鏟鈀(pá爬),鞭鐧錘叉,再加戈矛,指的就是壹十八種兵器;其中“棍”指短棍,如三截棍之類,“棒”指長棒,包括木棒、鐵棒。2.弓弩刀槍劍,矛盾斧鉞戟,鞭鐧撾(zhuā抓)殳(shū,音書,削尖了的竹竿)叉,耙頭、棉繩套索、白打,指的是十八種武藝,其中“棉繩套索”是用來拋出套住對手的,“白打”就是徒手對打。此外,還有刀槍劍戟弓,斧鉞鉤叉棍,矛盾鞭鐧撾,拐子流星鏢;以及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拐子流星……刀槍劍戟、鞭鐧錐撾、鉤鉞斧叉,拐子流星……等等許多說法。總之,“十八”是個泛指的虛數。每種兵器因為用途和形狀不同,又分為多個亞種,如棒就有狼牙棒、水火棒、哨棒、齊眉棒等。槍則有飛槍,標槍,雙槍,鉤鐮槍,渾鐵槍,虎頭槍,大槍等。

②古代師傅和學生的關系,是兄弟的關系,所以叫做“徒弟”,後文史進也以“小弟”自稱。後世強調“壹日為師,終身為父”,才有了“師父”和“徒兒”的稱呼。

③打熬--這裏是鍛煉的意思。後文也有忍耐、堅持的意思。

①理七--人死後每七天做壹場佛事,追薦亡靈。四十九天之後,叫做“斷七”。據考證,這是中國古制,不是佛教的傳統。

②張--張望。

③摽兔--是李吉的外號,這裏指用“標子”(即小槍,用於投擲,也就是現在的“標槍”)摽兔。“空中手擲”叫做“摽”

②相腳頭--相是觀察;腳頭有路徑、門路的意思。這是宋代江湖上的黑話,指盜賊在作案之前的探路,相當於後來的“踩盤子”。

③聲諾--唱喏行禮。

④吃酒--現代漢語標準普通話說“喝酒”。明清以前及現代南方人都說“吃酒”。這有兩方面原因:壹是古代的酒相當於今天的“醪(音láo勞)糟”,即江米酒,是粥壹樣的東西,要用筷子撥著吃;二是中國人飲酒大都要就著菜蔬,“吃酒”指的是“吃酒宴”。本書對話中提到喝酒和吃酒宴,根據具體場面和情況,部分場合保留當時的口語習慣,寫作“吃酒”。

①壹陌順溜紙--“陌”本音mò莫,“阡陌”,指田間小路。這裏音bǎi百,作量詞用。壹陌紙就是壹刀紙,因為壹刀紙就是壹百張。古人認為祭祀鬼神的時候燒紙,能使人生活順溜,所以燒化的黃標紙也叫順溜紙。

②序齒--按年齡大小。齒,指年齡。

③定遠--今安徽定遠。

④鄴城--故城在今河北臨漳。

⑤蒲州解良縣--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解良縣應作解(音xiè械)梁縣,故城在今山西臨猗縣。

①大蟲--方言,老虎。浙江方言叫“大貓”。

②綽--抄、抓、提。

③搭膊--系在腰間的長條紮腰,中間有夾層,既是束腰帶,又是壹種隨身口袋,可以放東西。

①太歲頭上動土--古人稱木星為“太歲”,認為它主兇,如果朝著木星出現的方向或者太歲星值年、值月、值日的時候動土建築,就要發生災禍。因此有“太歲頭上動土”這樣的俗話,比喻敢於頂撞強人,有自找倒楣的意思。

①劉、關、張--指三國時的劉備、關羽、張飛。

①張--這裏是張著羅網捕獵的意思。

②躧盤子--躧音xǐ喜,躧盤子是當時的江湖黑話,就是後來的“踩盤子”。

①按酒--泛指各種下酒的魚肉、菜蔬、果品。

②樸(音pō潑)刀--宋代流行的壹種兵器,樣子像大刀,但是刀身狹長,刀柄中等(比單刀長,比大刀短),雙手使用。

③縣尉--中國的地方官,從秦漢時代開始,直到明代,萬戶以上的大縣,每縣設縣令壹人,下設縣丞、縣尉各壹人。縣丞主管文案,縣尉主管治安。元代又增加典史,主管刑獄。明代廢縣尉,留典史,兼管治安、刑獄。

④都頭--宋代的都頭有兩種:壹種是縣尉的下屬,專管緝捕的吏役頭目;壹種是禁軍頭目,職位次於指揮使。這裏指前者。

⑤留客住--兵器名,壹種長柄撓鉤。

  • 上一篇:回歸生命:作文教育的救贖之途 生命的救贖
  • 下一篇:求壹段笑話,搞笑我就采納!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