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明代官員的進身途徑壹般是什麽樣的?

明代官員的進身途徑壹般是什麽樣的?

明朝時,科舉是官員選拔的主流。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條途徑:

壹、國子監學生直接出仕:

明朝是國子學生直接出仕的黃金時代。明初由於剛剛開國,人才不夠,官員大量從國子生國選用。如《明史·選舉誌》中記載,洪武二年,把擇國子生試用,即擢行省左右參政、各道按察司僉事及知府等官。明制,參政為從三品,僉事為正五品,知府為正四品,可見監生任官品秩極高。國子生出官的大小,也出身有關。同是國子生,若其為舉人、貢生,則得為府州的正官;若為官、恩生,則選為部、院、府、衛、司、寺的小京職。這些都算正途。若是例監(即出錢入監讀書),僅得選為州縣佐貳及首領官(即副職或其它事務性官職),視為異途。後來隨著科舉地位的日益重要和提高,監生作官的出路就壹天不如壹天了。

二、舉薦: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曾創禮賢館,廣泛采用“辟”、“征”等舉薦人才的途徑搜羅人才。公元1364年起,令州縣歲舉賢才及武勇謀略、通曉天文之士,間及兼通書律者。至洪武六年索性罷科舉,令有司以德行為本、文藝為次,進行察舉,項目計有聰明正直、賢良方正、孝悌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所舉之人皆禮送至京師,不次擢用。這樣致使吏部奏薦舉當除官者,多至三千七百余人,少者亦至壹千九百余人。可以說洪武時期是明朝薦舉的黃金時代。比如洪武初,徐興祖以廚役授光祿卿,杜安道以櫛工授太常卿等。同國子生出仕壹樣,隨著科舉日盛,薦舉也日漸衰敗。

三、恩蔭:

憑借父兄的官爵入仕,這在中國古代始終是入仕的壹條重要途徑,也是官家子弟的特權。明初蔭敘之制規定,文官蔭敘為:正壹品子以正五品用,從壹品子以從五品用,正二品子以正六品用,從二品子以從六品用,……,正六品子以未入流上等職內敘用,從六品子以未入流中等職內敘用,七品子以未入流下等職內敘用。

四、貲選:

即捐納,說白了就是用錢買官。明代貲選始於景泰元年。當時以大同宣府馬草不敷用,如有能捐草壹千壹百束、辦事官捐二千束,即予選用為官;應降官吏,加捐壹千五百束,即復原職等。景泰四年令生員納粟為國子生。這是明朝貲選的壹個新發展。嘉靖時又立勸納法,令積糧之家,若有仗義進納者,可酌情給正七品至正九品散官,捐多者還可由官府立牌坊,以表彰尚義。雖然這壹系列法令遭到不少大臣的反對,也幾經停罷,但實際上仍是不少人的入仕途徑。

五、吏道:

明代任官的三大途徑之壹(另兩大途徑為舉貢、科舉)。洪武十七年規定,在外的二品衙門以下,吏員三年或六年可考滿升轉。明初時,沿襲元代的制度,吏員入仕的品秩較高。如,凡舉人出身的吏員,考滿後,第壹名以從六品用,第二、三名以正七品用,二、三等分別以從七品、正八品用,與進士相差無幾。後來明廷立法對吏員加以限制,這樣才使與科舉出身者的高下有了很大的差異。如規定吏員不能擔任禦史;考滿的時限從三年延長至六年再延長至九年;吏部授官多為九品、未入流等等等等。

  • 上一篇:生動有趣的演講稿5分鐘
  • 下一篇:海報設計制作心得-海報課感悟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