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天堂之日 拍攝手法

天堂之日 拍攝手法

在他們的電影中,燈光和場面調度(Mise-en-scène)的結合程度讓燈光成為了場面調度的壹部分。這種視覺和燈光上的高度整合總是能引導我,而這種藝術偏好也把我引向Terrence Malick和他的作品──《天堂之日》。

當制片人Harold和Bert Schneider第壹次就《天堂之日》聯系我時,我要求看壹看Malick之前的電影《惡土》(BADLANDS)。在看過之後,我立即意識到我可以和這個導演建立壹種獨特而富有成效的合作關系。之後我又了解到Terry非常欽佩我在《野孩子》 (L'ENFANT SAUVAGE)中的工作,雖然那是部黑白片,但與同樣是時代劇( period movie )的《天堂之日》頗有相似之處。事實上,正是因為這部 Francois Truffaut的電影,Malick才想到要找我來拍《天堂之日》。

在電影拍攝的過程中,導演和攝影師之間的溝通常常會因為導演不理解電影攝影要求的技術細節而產生混淆和誤會。但和Terry壹起工作,這樣的事絕不會發生。他總是準確的了解我在攝影上的偏好和說明。並且他不但允許我做壹個我想做很久的嘗試──在拍攝時代劇時使用比老派做法少得多的人工照明(多數時候我完全不用)──實際上他更是在逼我這樣做。這種創造性的支持令我個人十分興奮,更直接拔升了我的工作水準。

我們的創作主要的堅持就是簡單的攝影:清理掉近期電影中的人工照明。我們參考了默片時代的電影(Griffith,Chaplin等人的作品),當時的攝影師對自然光有著基礎而獨到的運用。

盡可能的運用自然光意味著在拍白天的室內場景時只使用窗戶透進來的光,就像偉大的荷蘭畫家Johann Vermeer的畫。拍攝夜晚的室內戲時只用單壹的合理光源( justifiable source)來做有限的照明,例如手提燈、蠟燭、或電燈泡。

因此,《天堂之日》在某種意義上是在向有聲片誕生之前的影像工作者致敬,向我喜愛的粗糙質感致敬,向缺少人工精致和光澤致敬。

電影藝術──膠片的影像展現──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變得非常成熟而復雜。作為壹個影迷,我喜歡那些電影的攝影,尤其是早期的有聲片,但那並不是我自己想尋求的風格。

我所拍攝的全部電影,靈感都來著那些偉大的畫家。而拍攝《天堂之日》這部電影,主要影響我的是美國畫家,比如Andrew Wyeth和Edward Hopper。

此外,作為壹個卓為了解藝術的人,Terry Malick也是壹個經典硬照的收集者。他收集的壹些關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攝影集成為了我們設計服裝和感知那個時代氣氛的指南。

最後,我們考慮到這些照片的影響力,決定把他們放到片頭部分,作為觀眾對影片的第壹印象,以此來建立影片中那個時代的氣氛和感覺。

Bill Weber剪輯了這些片段,片頭的那些照片,伴隨著充滿畫面感的古典旋律,緩慢而又莊嚴的,斷奏而猶如顫音壹般,壹張接壹張的呈現在觀眾眼前。

為了尋找這部特別的電影的布局和風格,當我踏上加拿大的外景地後,最先考慮的,就是在本片中如何使用自然光。

在法洗衣粉放在紅國,因為有厚厚的雲層覆蓋在天空上,陽光十分的柔和細膩,因此在拍攝外景時十分輕松,妳不需要為拍攝不同角度的鏡頭的(光的)連戲做任何調整。

而在北美,空氣更通透,陽光的質感就更硬壹些。但使用逆光拍攝人物時,在膠片裏他的臉就會被籠罩在壹片陰影裏。

通常情況下,在拍攝白天的外景時人們會用反光或者人工照明(比如弧光燈(arc light))來進行補光,減少陰影,降低畫面的反差。

但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我和Malick都覺得不要跟從舊的拍攝方法,不用燈,更多的以陰影部位作為曝光標準進行拍攝。這會讓天空過曝掉,使得藍天不那麽藍。Terry很喜歡這種效果。

Malick和Truffaut壹樣,追隨當下消色的風潮,藍天會讓他們很困擾。因為藍天讓風景變得如同明信片,像是低俗的旅遊宣傳廣告。

直接對逆光時的陰影部位進行曝光會讓天空過曝,缺少色彩。如果使用弧光燈或反光板補光的話則會讓整個畫面變得很平(flat),沒有重點,而且視覺上也很無趣。

我決定棄用所有的反光和人工照明,然後分別對天空和陰影進行測光,根據兩者的光差折中進行曝光,結果就是人的面孔會有壹點點曝光不足,而天空會有壹點點過曝,讓天空不會太藍,但又不會變成死白。

但令我吃驚的是,這個創新的決定成了攝制組的同事們爭論的主要焦點。

身為歐洲攝影師為(好萊塢)片廠大制作影片工作的境況,使我不能自主挑選願為我工作的技工。相反,本片的技工由制片人指定招募。除了極少數特例外,整個攝制組都是由典型的好萊塢老技工組成。

這些人已經習慣了圓滑矯飾(polished)的打光和攝影方式。對他們來說人臉絕不應該被籠罩在陰影中,而天空應當永遠是蔚藍色。我發現當我走上拍攝現場時,弧光燈早已就位並為每場戲做好了準備。而我的工作變成了削減照明,也就是說,把虛假、傳統的照明燈具移走。

我看得出,攝制組人員對我們為本片使用的創新手法十分不滿,有些人開始公開批評我們對工作毫無頭緒,不夠“專業”。在這些時候,為了表示出善意,我們會為壹個鏡頭分別拍兩條,壹條使用弧光燈,另壹條則不使用。之後,我們邀請了那些質疑者觀看毛它都區別其它片素材(rushes)以比較效果,並給出評論。

隨著拍攝的深入,這種創意上的矛盾也愈發激烈。幸運的是Malick不僅對我支持,而且比我更加勇敢。在拍攝壹些場景時,我最初認為有必要用塑料泡沫板將日光反射至演員臉上以減小反差,而Malick則請求我不使用反光板。

由於我們能即時看到毛它都區別其它片素材,發現拍攝效果明顯有利於對故事的視覺表現,我們也變得越來越大膽,不斷減少人工照明,追求粗糙、自然的影像質感。壹些工作人員開始理解我們的追求,並漸漸參與到創作中。其他人則從未理解。

  • 上一篇:人才海報繪畫材料
  • 下一篇:拍攝路邊夜景素材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