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快來幫幫我呀

快來幫幫我呀

夢回漢朝 黃帝陵祭祀大典側記

文 楚水

“‘文革’後,都是9點50開始的。”黃帝陵基金會副會長66歲的韓偉說,“黃帝陵祭祀的這個開始時間是取‘九五之尊’之意,由此來體現該祭祀是天子級別的,這種祭祀等級在先前歷代都是國家級別。”

2004年4月4日,甲申年清明節,3000名各界華人聚於陜西省黃陵縣城以北壹公裏處的橋山之巔,***同拜祭了被認為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公孫軒轅,也就是著名的“黃帝”。

2114年前,同樣在這裏,軍樂四起,滿山旌旗飄展,18萬名漢朝士兵在47歲的漢武帝劉徹帶領下,拜祭黃帝———這被認為是史上祭祀黃帝人數最多的壹次。然而“在歷朝歷代黃帝陵公祭的禮儀方面,最完整、最系統、最隆重的是今年這次。”韓偉說。

韓偉曾任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壹年多前,他被任命為黃帝陵禮儀研究專家組組長,與歷史、考古、繪畫、雕塑、樂舞、美術等方面的專家們壹起擬定了甲申年黃帝陵祭祀大典的全套禮儀規則。

“關於黃帝的記載比較零星,《竹書紀年》、《穆天子傳》、《資治通鑒外紀》、《史記·五帝本紀》中有相對集中壹些的介紹,更多的記載零星散現在諸子百家的書籍裏。”韓偉查閱了從商周直到明清各代祭祀黃帝陵的有關記載。“那時候,‘非典’正盛,”韓偉笑稱他們是追隨著黃帝的足跡走了壹趟:專家組去了山東、河北、河南、湖南、山西,考察了新鄭(有熊國)黃帝故居、炎帝陵、曲阜孔廟、堯帝廟、後土祠,甚至還有關帝廟。這些地方都有著或大或小的祭祀活動。專家組錄了像並與當地人士座談,發現很多地方都造像、建壇、修廟祭祀黃帝,在名目、程序、儀仗、時節上沒有固定模式,隨意性大,“這說明了規範黃帝祭祀禮儀的必要性,到了‘非典’後期,我們已經基本上形成了整體方案和9個分方案。”

專家組制定的祭祀禮儀遵循了3個原則:

壹、祭祀必須是天子級別。韓偉說,民間祭祀很自由,三五成群就去了,沒有規模,沒有議程,顯示不出等級氣勢,凝聚力不夠。

二、展現民族文化優秀的壹面。“把傳統文化最好的壹面給大家,比如說,要拋棄燒裱、燒紙,在大殿裏燒燒烤烤太麻煩了,”韓偉說,“現在民間的祭祀樂舞主題大多是關於紅白喜事,或者在祭祀時找當地戲班來唱折子戲,用那些筐子、籃子、案子做祭器……這些也要取消,某個方面來說,這不是文化範疇。”

三、保證整套禮儀的完整性。各個方面都要涉及到,對各套禮儀結合起來的整體效果進行控制,比如整個祭祀現場色彩等方面的控制等。“不控制的話,隨便拉個廣告氣球、橫幅什麽的,商業廣告就全上去了。”

鳴炮是外國人的傳統

2003年7月,專家組的方案進入了北京專家評審階段。初步擬定的祭奠程序為12項:全體肅立;鳴放禮炮;敬奏祭樂;主祭就位;參祭就位;上香奠酒;敬獻花籃;恭讀祭文;行鞠躬禮;樂舞告祭;典禮告成。評審的北京學者認為,鳴炮34響不妥,因為禮儀中的鳴炮源自西方傳統———過去,海洋國家的艦隊在抵達其它國家港口前,先把炮膛裏剩余的炮彈全部打掉,用轟轟作響來表示和平。隨後,“鳴放禮炮”被改為“鳴鐘擊鼓”———擊鼓9下(9為中華禮數中最高位級的數);另外被取消的程序包括:上香、奠酒以及各方陣分別就位的程序。這樣,祭祀程序變為7項:全體肅立;擊鼓鳴鐘;敬獻花籃;恭讀祭文;行三鞠躬;樂舞告祭;瞻仰聖殿。

再造青銅祭器

祭器是各個禮儀環節中被關註最多的,對於使用青銅的祭器,沒有專家反對———青銅器與文字、禮儀、城市被列為古代文明四大要素,負責祭器部分的陜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吳鎮烽說,“周代祭祀用青銅器,以後包括明清在內的歷朝歷代祭祀都用青銅,式樣上都仿商周,最晚不遲於戰國。唐宋時期文獻記載,當時國家鑄造工場專門仿造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分發到全國各地祭祀場所。”

於是,疑問都集中到了復制哪種青銅器?天子級別的青銅器是什麽規格的?

在前期的考察中,專家組發現各地的祭器體量小、色澤灰暗、組合混亂、質地不壹,儀仗旗幟多使用明清戲劇道具,他們認為這“缺乏嚴肅性”。

吳鎮烽介紹,這次在西安壹家公司***鑄造了55件青銅祭器,花費200萬元。鼎、簋分別選取了“牛鼎”和西安出土的青銅簋,作為原形進行仿制。他說:“復制鑄造時,只有壹兩個是在實物上丈量的,其它幾乎都根據照片來制作,比如最漂亮的牛鼎,還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裏,只能對比照片仿制。原物高度只有30多厘米,我們放大到了近兩米高。”

吳鎮烽說,“根據《周歷·儀禮》記載,諸侯祭祀用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士為三鼎兩簋,只有國家最高等級、天子祭祀時才能用九鼎八簋。”本次祭祀,軒轅殿內、黃帝像的正前方放上了象征國土社稷的從小到大9個青銅鼎。

為了區別於其它祭器並凸顯時代感,每個青銅祭器上都刻上了“赫赫吾祖,德惠永長,祚我中華,彌剛彌強,載寧九州,民富小康,鼎鑄盛世,用祀永享。黃陵祭器,甲申年春”的類似文字,該銘文為吳鎮烽所擬。

在這次為黃帝陵祭祀所制的青銅祭器中,曾侯乙編鐘的復制品是其中的明星。“編鐘是目前最好的,按原大復制,65件,花了200多萬,”對於復制自戰國時代的曾侯乙編鐘,吳鎮烽贊不絕口,“每個編鐘上的銘文都是挫金的——就是在制作過程中,鐘上字的位置凹進去,然後澆鑄上黃金,挫平——光挫金就用了10多萬元。”

曾侯乙編鐘20多年前在湖北隨州被發掘,是中國目前出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編鐘,重5噸,最大的鐘高約1.5米,重202公斤。在黃帝陵祭祀的全套祭器中,被稱為“最為寶貴”(與編鐘相對的是32件仿江陵彩繪石編磬)。

編鐘制作方、湖北博物館的馬業平介紹說,這是改寫了世界音樂史的壹套編鐘,在之前的普遍認識中,中國古代音樂只有五聲音階,而制造於戰國時代的這套編鐘不但有六聲七聲,甚至還有十二半音,與國際通用的c大調同列。先前的樂器,每個振動基頻只能產生壹個音,戰國時代的工匠通過編鐘的合瓦形改變振動模式,讓它產生出了不同的音。每個鐘的各敲擊點上都刻有音調的名稱:宮、商、角、徵、羽、變徵、變宮等。

曾侯乙編鐘上的紋飾相當復雜,完成翻模需要幾十個步驟,主要程序是,矽橡膠模-蠟模-矽溶膠-灌銅:首先,用壹種國產矽橡膠在曾侯乙編鐘上翻模,這種材料是中性的,對金屬沒有任何腐蝕,並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縮小翻模所帶來的收縮比。然後將矽橡膠做成蠟模,用耐火材料把蠟化掉,留下空殼,再澆灌銅水進去……

“編鐘上的某些紋飾比頭發絲都要細,每個復制過程都將不可避免地使編鐘塑形在細微處減弱壹點點,”馬業平說,“何況編鐘不同於普通青銅器,除了復制外形,音色、音階也必須相同。在形狀全部復制完後,要根據青銅物理特性來細微調制,改變每個編鐘的厚薄度,把音分的誤差縮小到最低。”

馬業平說,這次在復制的每個步驟中都加入了壹些不便透露的新技術,最終的復制品相當棒———編鐘復制在形狀上的誤差允許範圍是2%,這次被控制在了1%;大鐘音色誤差允許範圍是正負12音分(非常專業的小提琴手對音樂的最高分辨率是5音分,這是普通人耳朵根本無法分辨出的差別),該復制品的誤差最高為-4音分,小鐘的音分誤差甚至在正負1音分以內,80%的編鐘誤差指數都是0。

黃色佩巾:從漢代文化尋找靈感

圍繞這次黃帝陵祭祀而設計的各個分方案中,服裝設計眾口難調。壹開始有專家設計了仿漢代的主祭人袍服,但北京的專家評審認為袍服看上去有宗教化的感覺。另壹個難題是,參加祭祀的***有3000多人,胖瘦、高矮不均,很難讓每個人都能穿上合適大小的衣服。

數千個祭祀者的衣服必然會出現色彩差異及服飾造型的區別,為了能夠達到整體劃壹的視覺效果並符合現場氣氛需求,負責祭祀服裝設計的西安美術學院服裝系教授張莉設計了長為180cm的黃色佩巾———它的好處在於,滿足了視覺上的統壹、佩戴方便、可留作紀念,並且不受季節氣候、高矮胖瘦限制。

張莉說她這次的設計總體上是從漢代的文化中尋找靈感,並兼顧了地域特色,以漢代瓦當、畫像磚等紋飾為點綴。她認為黃色是跟人最貼切的顏色,早在《周易》中便得到空前的推崇,在漢代開始受到青睞,從此成為中國皇室的專寵。黃色寓意傳統文化,代表“陰”、“地”,與祭祀現場大片代表“陽”、“天”的紅色正好搭配,何況是在陜西的“黃”土地上祭奠“黃”帝。

據韓偉介紹,有關部門在西安第三印染廠為這次活動***訂制了4000套祭祀佩巾。

樂舞歌聲

對於樂舞的方案,陜西省的評審會提出了“希望舞蹈表演人物規模應考慮禮制問題”。諸如此類的精巧設計在祭祀樂舞表演中隨處可見:樂舞歌聲來自120人合唱隊,象征12億中國人;古裝舞蹈人員走12步壹拜,象征壹年12個月;演出人員總***365人,象征壹年365天。

身著古裝的表演人員來自陜西省歌舞劇院、西安音樂學院、第四軍醫大學以及黃陵縣中學,或歌或舞的他們,讓祭典的時空產生了錯覺——祭祀樂舞的總編導王宏說,上壹次以這樣的樂舞祭祀黃帝,還是在2000多年前。

《黃陵縣誌》上記載古代的祭祀,有歌詞、曲譜,但樂舞這壹祭祀程序很是少見,在民國時甚至不存在了,王宏說,當時祭祀只有奏樂,用日常流傳的中國民樂,比如嗩吶。其實歌舞祭祀在最高規格的祭祀中是很重要的程序,要說到專門為祭祀黃帝而設計的有主題、有形式的祭祀樂舞(包括歌唱、舞蹈、配樂),王宏認為這是歷史上的第壹次。

王宏說,這次主要是從傳說中黃帝時期唯壹流傳的記載樂舞的《雲門大卷》中尋找靈感,也參考了半坡時期紋飾、殷時期巖畫和其它壹些遠古圖騰。“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闕”(《呂氏春秋·古樂篇》)。這是遠古最早的圖騰崇拜和最早的舞蹈形式。

“在視覺內容和環境得到空前改善和完備之後,壹進入陵區,背景音樂就開始導演妳的情感。”負責黃帝祭祀音樂創作的國家壹級作曲家崔炳元說,“過去祭祀場面都亂糟糟的,手機之類的,什麽聲音都有,所以要創作背景音樂,優化祭祀環境。”

崔炳元總***寫了三個部分的音樂:祭祀音樂、背景音樂、樂舞音樂。祭祀音樂《黃鐘大呂頌軒轅》的主要音樂素材來自中國最古老的戲曲——秦腔和具有廣泛民間基礎的碗碗腔,他在創作中將二者融合在壹起進行了變奏;背景音樂主要是優化環境,較熱情,些許女性化,講述遠古故事,如《沮水之歌》,表達的是黃帝老婆嫘祖在水邊養蠶的情景,而《軒轅古柏》則主要改編自寶雞的西麻曲子;樂舞音樂最為有聲有色,崔炳元用盤鼓、陜西洛川蹩鼓、韓城行鼓的素材,對其中的鼓樂進行了重新結構。

如王宏所料,祭祀典禮的最高潮出現樂舞的最後壹個樂章《馭龍飛天》——樂舞畢,壹條56米(象征56個民族)長的黃色巨龍在3000名華夏子孫的頭上盤旋了兩圈後,飛騰而出,全場為之所動。陜西電視臺的王渭林說,這象征著黃帝馭龍升天,當然,這是個傳說。龍放出來之後飛向什麽方向,是什麽樣的形狀,大家事先都不知道,這是個懸念。放起來之後,看到它旁邊的繩子卷起來,隨著風向舒展開來,同時向橋山龍玉閣、就是橋山頂峰的方向飛去。“這似乎也是天意,我們覺得很幸運,這是祈福所帶來的好兆頭。”

  • 上一篇:ai風景插畫怎麽做-如何用ai做插畫
  • 下一篇:“折翼”的貴人鳥、消失的阿迪王,曾經的名牌妳還記得多少?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