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網絡軟體 - 李玫瑾解讀馬加爵案等謎案背後的東西是怎麽回事?

李玫瑾解讀馬加爵案等謎案背後的東西是怎麽回事?

事件出自鳳凰衛視2月26日《名人面對面》,鳳凰衛視采訪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壹人李玫瑾,談談犯罪心理方面問題。

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她是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壹人。

李玫瑾:犯罪人呢,實際上是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間的壹個群體。

解說:她如何體察人性常態?

李玫瑾:當壹個人他完全不太接觸這個領域,他第壹次聽到這樣的事情,他們會受不了的,會對這個社會覺得太可怕了,然後生活的壹些這種絕望或失望。

解說:她如何權衡案件真相與公眾知情權的矛盾?

李玫瑾:犯罪人的壹些情感,或者壹些自尊的東西,我應該也要為他保留。

解說:《名人面對面》專訪李玫瑾,迷案背後。

李玫瑾被媒體譽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壹人”,曾參與過眾多大案要案的分析和偵破,是我國第壹批進入犯罪心理學領域的學者。

李玫瑾:就是我更多的研究的是行為心理,換句話講就是說他為什麽要死,他怎麽要死,這跟我沒有關系,我就想知道他怎麽死的,這個怎麽死的實際上就是重點就要看行為。

《犯罪心理》片段:我們這名嫌犯會強奸被害人,強行對其餵食人頭,並將其擺正祈禱的姿勢,我知道這聽著有點難以置信,但我覺得這個嫌犯對螳螂非常癡迷,這也解釋了他為什麽讓死者指尖朝下,而不是朝上。螳螂能殺死許多生物,但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雌性螳螂經常會性食同類,就是說它在交配完成後會立刻咬下配偶的頭部。

解說:這是美劇《犯罪心理》中最常見的畫面,每每聽到這些分析,人們都會好奇,到底犯罪心理學家是如何從迷霧般的案子裏還原事件真相的。今天我們有幸請到李玫瑾老師,聽他講講迷案背後的故事。

李玫瑾: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家養壹只小狗,它有時候會突然醒了,然後從它睡的地方跳下來,然後呢抻抻懶腰開始走向妳,它坐的妳跟前兒開始發呆,然後看看妳,然後看別的地方,那麽這個時候妳就可以給它配音了,它為什麽要走過來呢,心想,我好像有點餓,可是我又不想吃,那個涼,然後看妳的心情好不好,妳要好我就要點好吃的,我就給它往這裏配音,這是什麽意思呢?這個配音呢實際上就是在分析它這行為的心態,它這時候心理活動是什麽。所以我們有時候去分析壹些犯罪也是這樣,如果他做這個行為他應該是壹個什麽樣的心理,這個心理那可能,換句話講就是我把那潛臺詞給他填進去了。

許戈輝:您剛跟我說您其實並不做訊問,但是我以為您做這個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會參與大量的訊問。

李玫瑾:沒有,它是幾個,我是比較擅長的是不見人的,不見人的叫行為分析,所以為什麽叫犯罪心裏畫像呢,就是妳沒有見過這個人,然後呢,我們很多案件它會遇到這種情況,就是說現場的物證非常少,比如說我們可以以物證為基礎開展的偵查,那個物證基本沒有,腳印、指紋、血型、DNA,所有東西都沒有,有的現場它本身就不是第壹現場,就是妳發現屍體的地方不是他作案得地方。所以除了壹個屍體,妳就沒有太多的東西了,所以像這種情況,那妳基本就只能走其他的方式來分析。所以這種問題呢,往往就是遇到這種案件,可能找我的比較多了。

解說:犯罪心理學進入中國僅三十年,而歐美國家已有壹百余年研究歷史,大家習慣把犯罪心理學人稱為側寫師,在美國,想要成為犯罪側寫師,需要至少十年刑事偵查工作經驗。除此之外,妳還得玩轉心理學、法醫學、社會學等等各領域知識,所以在公眾看來,也許壹目了然的案件,在專家看來卻往往是另壹番“景象”。

李玫瑾:我記得好像是2012年吧,當時湖北有壹個官員十壹刀的壹個案,就是壹個算自殺的壹個案件,這個案件發生之後呢,公安就做出了壹個鑒定的結論,說這個人是自殺,然後網上就壹片的嘩然,於是當時就有媒體找到我,找到我呢,因為我在工作當中也會接觸很多,就是因為我剛才講了,我做心理分析,經常是涉及到壹些疑難案件,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案件,所以我當時很明確說,我認為這個公安鑒定是對的,他就是自殺,但是我還跟媒體講,我說我不是法醫,所以妳最好去問壹個專業的法醫。於是這個記者當時就打電話給華東政法院校的壹個專家,也就是他是法醫,他當時回答跟我完全壹致,他認為這個鑒定是對的,他說國外有自殺,還有壹百多刀的。那麽我們在工作當中可能有很多案件我們,像我經歷的很多案件我是不會對外講的,我講的壹般我點評的案件都是媒體的案件,但是我也簡單提壹起案件,其中有壹個案件,當時這個人他是腦部上有錘點,就是錘子砸過腦頂,然後呢手腕上有割痕,最後呢,他身上還有壹些其他的刀,但是真正導致他死亡的是有壹刀紮到了心臟,然後死亡。所以也就是說這個人身上有,有錘點,有割傷,然後還有這個刀,那麽從法醫來看,這三個任何壹個點。

許戈輝:都可以致命。

李玫瑾:都可以致他死亡,所以呢他們就認為這個人應該是被害的。

許戈輝:因為不可能有這個三個,這順序是怎麽回事,壹個就已經可以死了。

李玫瑾:結果後來呢,也是作為壹個疑難案件,當時他們找到我,實際上犯罪研究它涉及到,尤其偵查當中它涉及到很多領域的知識,我認為偵查本身它就是大量的借助科學的手段和技術,所以這個呢,就是我不是法醫,所以我當時還沒有從法醫的角度。但是我從行為的角度呢,當時有壹個還原,就是我認為他應該是先是到壹個地方,他想自殺,他其中有兩個動作,壹個動作就是錘腦袋,但是呢他沒死,然後呢,最後他又開始割手腕,他還沒死,為什麽?因為從現場痕跡來看,就是說他有壹個樹林當中的移動的表現,而且樹上呢,在這樣的高度上都有血跡,這意味著他曾經用這個手去摸過這個樹,摟住這個樹,所以他的手腕上那個血就會留在那個樹上,這個時候如果也有可能別人在害他,比如拽著他往前走,已經割了手腕了,但還是拽著,也有可能。然後呢,但是他最後的死亡呢,他有壹個噴濺點,他在壹個柱,就是壹個磚房面前,當時有大量的噴濺,這個噴濺我們判斷是什麽呢?他可以自己造成,也就是說他拿刀對著這個墻往裏壹撲,就可以導致紮到心臟,然後這個才會出現這個噴濺。如果他背朝到這個墻,他就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噴濺的血形,所以真正致死是他最後紮自己胸口這壹刀。那麽這個剛開始我並沒有還原到這樣的壹個程度,我當時也感到很困擾他這個,但是我覺得這個三個順序應該是這樣壹個順序,後來見到壹個法醫,也是廣東的壹個很有名的壹個法醫,他當時就給了我壹個提示,他說妳有沒有想到是自殺,他這樣壹句話我突然就明白了,因為這個行為的順序只有自殺才能解釋,他殺是很難解釋的。所以後來我就明白了,就是說,後來我就問他為什麽會想到這個問題,他說其實自殺的時候,有時候壹種手段死不了,他會換壹種手段,而殺人呢往往他要想致妳斃命,他除了有威逼之外,他基本就比較簡單。

許戈輝:他會用把壹種手段用到極致,直到達到目的是這個意思嗎?

李玫瑾:他要是威逼的時候他會有各種各樣的,他的壹些傷口會在其他地方出現,而這個人所有的傷口都是能夠到的傷口。

許戈輝:哦,這樣。

李玫瑾:對吧,在偵查心理分析畫像當中有壹項就是死因心理鑒定。

許戈輝:是,其實您剛才給我講的時候,我壹直在想說,就是這個他這個最後致死的這個路徑,這個似乎不是您去研究的這個領域,您應該去研究的是這個人得有多強烈的求死之心才會壹遍又壹遍地用這種致命的手段在戕害自己。

李玫瑾:對,這是壹個分析,但是犯罪心理分析不是光壹個問題,妳說的這實際上是壹個行為動機問題,動機呢,是最難的壹種分析,壹般在我現在來做案件分析的時候,動機是不太靠前的,我更多是考慮就是第壹這種人他是壹個什麽樣的人,第二他怎麽做的,我很在乎他的行為方式。然後第三呢就是行為的心理問題。

李玫瑾:當壹個人他完全不太接觸這個領域,他第壹次看這樣的圖片,會對這個社會覺得太可怕了。他當時在法庭上講嘛,我請求法官判我極刑。

解說:壹遇上熱點案件,媒體都少不了邀請李玫瑾點評分析,作為犯罪心理專家,她破解難題無數,但從幕後走到臺前成為壹個公眾人物,“解題高手”李玫瑾卻被壹個問題困擾了許久。

許戈輝:您的研究工作呢本來在長期以來都是在幕後的,但是這些年呢,因為這個公眾對於很多刑事案件的關註,您就頻頻地走到臺前來。在這個過程中您覺得最累心的是什麽?

李玫瑾:最累心的就是有很多話不能全盤托出,妳說的這個問題其實挺,還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知道犯罪呢是壹個我們社會當中很讓人痛苦的壹件事情,其實我認為不光是被害人和被害人的親人們痛苦,如果把壹個案件完全裸露在社會面前,會讓很多人受到傷害的。我印象當中有壹次我帶我的壹個研究生是女孩,去壹個地方分析壹個案件,我當時在看這個案件的法醫的檢驗,然後呢,他的照片都是被害人很慘的照片,我帶著這個孩子,她坐在我這個左手,這邊是刑偵人員把(照片)給我,當我看完以後我就直接遞給這學生,因為她是我的學生嘛,所以我想都沒想就直接交給她了。後來我就發現,從這案件之後的晚飯到第二天早飯她都不怎麽吃飯,然後她話也非常少,我後來突然反應過來了,她是第壹次接觸這麽可怕的畫面,所以後來,這也是我後來不太帶女生去做這種事情,就是去做案件分析。那麽還有壹次我記得,我跟。

許戈輝:您自己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嗎?

李玫瑾:沒有嘛,我覺得我在這方面情商特別弱,像這樣的情況讓我明白,就是有很多犯罪的事情,就是包括它的現場,包括整個的案情,不是所有的都能夠拿出來說的,尤其在外人面前。當壹個人他完全不太接觸這個領域,他第壹次看這樣的圖片,或第壹次聽到這樣的事情,他們會受不了的,會對這個社會覺得太可怕了,然後生活的壹些這種絕望或者失望,這是壹個問題。另外壹個問題呢就是在談壹些案件的時候,我還要考慮,不光要考慮被害人,甚至犯罪人的親人,這個問題呢,實際上像2004年馬加爵的案件,那個案件當時社會影響非常大,因為當時全國通緝令那是也很少那樣做的,全國通緝,所以所有人都在關註。

解說:2004年,大學生馬加爵在宿舍連殺四人,案件震驚全國。從當時的證據看,他既不為財,也不是沖動殺人,行為方式也絕非精神病人,參與辦案的警察跟李玫瑾說,馬加爵案很值得研究。

李玫瑾:這個案件當時最有爭議的就是他的動機問題,那麽我當時去做調研,我就明白他的動機了,但那個時候我已經有這個意識了,就是說他為這個事情殺了四個人,實際上是在遮掩他自己的壹個事情,那麽這個他確實犯罪,他要承擔他的法律責任,可是呢,他這種遮掩的這個事情我認為是人性的常態。

解說:馬加爵的犯罪動機是什麽?是當時探討的熱點。很多人把原因歸結為“窮人的自尊”。李玫瑾堅持到馬加爵被執行死刑後,才公布了對馬加爵犯罪心理的分析報告,她說,貧窮並不是問題的起點,真正導致馬加爵犯罪的是他強烈壓抑的情緒,扭曲的人生觀,還有以我為中心的性格缺欠。

李玫瑾:即使犯罪人他犯罪了,他有些涉及到他的壹些,就是很隱秘的壹些情感,或者壹些自尊的東西,我應該也要為他保留,我不要急於地給他裸露出來。

許戈輝:但是如果這個和公眾所要求的知情權產生矛盾呢?

李玫瑾:我認為這個知情對於公眾來講沒有意義,也就是說妳在之前妳可以不知道,但是妳應該相信我們的法律是公正的。所以在司法程序上沒有任何問題,沒有問題,那麽他活著我可以先不說,等他走了,也就是說這個保密的這個問題,為了他而存在,他已經不在了,那麽我可能給大家壹個答案,這個是可以。他本身已經為這個事情請求赴死,他當時在法庭上講了,我請求法官判我極刑,然後在結束的時候他說,他大姐要求妳壹定要上訴,但他自己堅決不上訴。所以我認為他已經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勇敢地承擔責任了。

許戈輝:但這個是您剛才所說的無奈嗎?或者就是說累心的部分嗎?

李玫瑾:這是第二個層面。

許戈輝:就是知道的實情不能全盤托出。

李玫瑾:對,這是第二個角度。那麽後來我看到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大姐也多次接受采訪,就談到了很多網上的壹些議論,他們也很,比如說出現壹個案犯就說這又壹個馬加爵。所以我認為其實這也是壹次又壹次地去。

許戈輝:重新在揭開他們的傷疤。

李玫瑾:對,傷疤。我個人覺得被害人,其實被害人是很無辜,很痛苦的,可是有時候妳有沒有想到過,這我剛才談到的是壹個案犯本人,那麽現在我要說的是案犯的親人,他們的親人呢應該說,當自己的壹個親人做了很嚴重的犯罪的事實以後,就是他沒有回頭路了,而且要接受法律的處罰,甚至全社會來聲討,那麽他的親人,首先第壹他沒有參與任何這個去幫助他,然後第二呢,他也不希望自己的親人出現這樣的行為。那麽他們在社會幾乎的不到任何壹點同情和幫助。所以。

許戈輝:許戈輝:而他們恰恰是還在的,而且要把日子繼續過下去的那壹群人。

李玫瑾:對,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再看到的第三個層面,不要簡單地憤怒,也不要簡單地去斥責壹些相關的人員,而是應該了解這個人為什麽這樣做,當我們了解他為什麽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怎麽讓他今後不這樣做,所以這是我覺得在我的工作當中要接觸媒體的時候最無奈的壹件事情。

李玫瑾:其實我也不是在做辯護,但大家覺得,妳既然給他找犯罪的原因。

許戈輝:那就是在辯護嘛。

李玫瑾:犯罪人呢,實際上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間的壹個群體。

解說:2010年,大學生藥家鑫深夜駕車撞人,並紮了傷者數刀,致其死亡的案件在網上吵得沸沸揚揚,李玫瑾在某檔節目中就“為什麽藥家鑫不是紮壹刀,或者兩刀,而是紮六刀。”這樣的行為成因進行了分析。

李玫瑾:我們心理學上有壹個詞,就經常叫強迫行為,強迫行為就是什麽呢,就是他做的這個動作往往不是他的壹種興趣動作,而是壹種機械的他在做,那麽這個動作呢,往往它會變成壹個什麽呢?替代行為。他拿刀紮向這個女孩的時候,我認為他的動作是在他心理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時候,卻被摁在鋼琴跟前兒彈琴的壹個同樣的壹個動作。當我不滿的時候,我彈琴本身是來,就是發泄我內心的壹種憤怒,或者情緒。因此當他再遇到這麽壹個不愉快的刺激的時候,他看到壹個人被撞傷了,而且在記他的車號,他這個刀的行為實際上類似於砸琴的行為。

解說:李玫瑾這段話引來了鋪天蓋地的憤怒,大家紛紛指責她把藥家鑫的殺人動作用彈鋼琴來解釋,是在為藥家鑫辯護,那段時間她的博客每天都充斥著各種咒罵。

李玫瑾:很多時候我都會講到就是說,他該不該死不是我來說話,那是法庭來判斷的,那麽這個人可惡不可惡,這個不知道,重要的是他為什麽這樣。

許戈輝:但是恰恰大家的憤怒來源於覺得妳沒有壹個是非黑白,妳在為這個施害人為犯罪在做辯護,這是大家所不能容忍的。

李玫瑾:其實我也不是在做辯護,但大家覺得妳既然給他找犯罪的原因。

許戈輝:那就是在辯護啊。

李玫瑾:就是給他找理由,對,所以這是我覺得讓我這些年最為痛苦的。但是我覺得現在這兩年有所改變,尤其是我在壹些媒體上通過壹些更多的來介紹壹些相關的研究。

許戈輝:妳覺得大家會變得越來越來越理性。

李玫瑾:對,我現在看到網上很多的就是能夠理解了,所以我特別欣慰的就是說,甚至有很多年輕人,主動在網上給我留言,就說當初對妳有誤解,對妳的言論很不敬,然後向妳道歉,當我看到這些話的時候,真的心裏覺得,哎呀,這個就是壹種特別的滿足,就是說妳終於得到大家的理解了。

視頻片段:起立,報告李老師公安大學09偵查上課前集合完畢,應到35人,實到35人,報告完畢,請您授課。

好,上課。

是。

解說:李玫瑾從八十年代中期就開始在公安大學講授犯罪心理學,她說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她都在做教材,為研究打基礎。直到1992年,她得到壹次去地方派出所實踐的機會,壹年的實踐經驗讓李玫瑾開始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新的體悟。

李玫瑾:我也做過半年的預審,偶爾也偶爾審過壹兩個案件,我記得早期我審的基本全是失敗的。

許戈輝:怎麽講啊。

李玫瑾:因為我記得最早在青島工作,有壹個女孩,當時我師父交給我的活兒就是說,妳就問她來沒來過青島就行,就把這個問題問清楚,然或來過幾回,她們好像是壹個制假的壹個團夥,專門制造假東西然後賣,包括煙還包括什麽。這個女孩呢,當時我覺得她就是農村的女孩,特別老實,然後頭都不擡,就這麽紮到底下,我就坐在旁邊開始跟她聊天,就是我想先拉近心理距離嘛,讓她放松,然或我就跟她(說)多大了什麽的,家裏幹什麽,然後兄弟姐妹幾個,然後這個什麽時候出來,有沒有談過對象,問到最後的結論就是,我說那妳來過青島嗎?沒,她就是壹句話沒,我說那青島離妳家也不遠,我說妳村裏這麽多人來,妳跟他們來看看,我說應該很容易吧。沒來過,沒來過,就是沒來過,後來我就跟我那師父說,我說根據我對她的了解,她沒來過,我師父說她騙妳呢,我說不可能,特別逗,因為他已經問了其他的人,就是誰來過他都知道了,然後他就說妳把她帶過來吧,然後就把她領出來,領到我們那師父的辦公室,然後就讓她坐在凳子上,我師父壹下跳到對面桌上,然後就問她,妳叫什麽名字,我那師父就問她,跟我就完全不壹個風格了,然後她特別意外,壹邊抹(眼淚)壹邊說啊,來過來過來過,哎呀,整個我這心裏就崩潰了,我後來才知道這個,實際上說犯罪人有時候和我們這個很多的,應該說好人吧,包括我們的壹些學者,他可能不太在壹個世界。真的這個有的時候妳在社會底層,包括我有時候接觸壹些實務部門的,像法官、檢察官,還有我們的警察,就是這種比如說,我們現在老說他們怎麽樣粗魯,反正就這種批評聲音吧,他們有時候也很痛苦,就是實務部門呢,他的工作性質決定他所面對的壹些難題,在解決過程當中,有的時候確實是他們會有壹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呢,就是我們理想的這個要求呢,或者說比較文明的要求呢,又是另外壹個層面。

許戈輝:我理解,您說的就是他民用不同的語境在說話,那勢必雞同鴨講。

李玫瑾:不同的語境,實際上是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社會背景。

許戈輝:對。

李玫瑾:而且有些就是比如說龍布羅梭,就是最早研究犯罪人的壹個學者,是意大利人,他就說過這樣的壹個話,他說犯罪人呢,實際上是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間的壹個群體,他認為有很多犯罪人他並不是我們那些法學家們想像的那類人。他說其實有很多這個法學家們站在道德的高度上,然後對壹些這個社會的問題表現出壹種理想化的狀態,他說實際上呢,這些人的身邊呢,比如說監管的警察,就是獄警,然後接觸他們的法官,或者檢察官,或者警察,以及包括這些罪犯身邊的親人,他們對這些人(犯罪人)的了解往往和那些就是站在道德的層面,或者站在壹個理論上層面的人,他們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會發現有些犯罪人連家人都已經放棄他了,都不讓回家,為什麽?因為他不光禍害社會,他也禍害家人,然後呢這個家人沒辦法就希望推給警察,那麽警察呢,他們又需要依照法律去行事,所以這個有的時候,我們看到這個社會的,它就是我在這個角度,我又接觸實務部門,我也接觸理論界,所以我經常能感覺到這個兩個界的這種沖突

  • 上一篇:求莫紮特壹首詠嘆調的名字
  • 下一篇:手機與刷機包什麽都壹樣,就是版本號不壹樣可以刷嗎?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