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行動軟體 - 新古典主義建築,被稱為什麽?

新古典主義建築,被稱為什麽?

新古典主義建築,被稱為帝國風格。法國大革命後建立起來的拿破侖帝國,雖然以帝制代替了民主,但在文化和藝術方面卻要利用法國大革命以來所形成的新傳統。於是拿破侖帝國與新古典主義建築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人也因此而稱這時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為帝國風格。

拿破侖寵信的兩位新古典主義建築家方丹(Pierre-Fran?ois-L?onard Fontaine,1762?1853年)和夏爾?佩西耶(Charles Percier,1764?1838年)彼此緊密合作,承擔了許多使巴黎新古典化的工程。其中包括盧浮宮的擴建,楓丹白露宮的古典裝修,盧浮宮北面沃利大街的規劃以及協和廣場的改造,香榭麗舍大道的設計等。

另壹項最能代表帝國風格的建築?協和廣場北軸盡頭的馬德萊娜教堂(La Madeleine, Paris),則由建築家維農(Pierre-Alexandre Vi-gnon,1763?1828年)負責,拿破侖親自過問,直到他進入莫斯科而壹度躊躇滿誌時,才定下它的最後方案,並正式定名為"法國大軍的光榮殿堂"。原來,這個教堂也是在路易十五之時就已決定興建的,但設計方案壹改再改,始終沒有能定下來。法國大革命以後,這個教堂將徹底按古典樣式建造已無問題,但具體安排仍有頗多爭議。

拿破侖最後同意維農的設想:把它徹頭徹尾地建成壹座規模空前的羅馬神廟,寫上"皇帝奉獻於大軍所有士兵"的題詞,外表壹切細部皆嚴格遵照古典範例來展現。現在我們沿協和廣場往北而行,在皇家大街的盡頭突然看到這樣壹座高大而典型的羅馬神廟兀立於前,確實會感到無比驚異,似乎像飛來神峰那樣壹座羅馬神廟突然被搬到了巴黎街頭,它的壹招壹式都比任何羅馬古跡更像壹個完美無缺的帝國原物,而這也正是拿破侖和他的建築師要給人們留下的印象。

然而,按當時的學術水平和技術條件,要做到外表與羅馬神廟壹致並非十分困難,因此雖然維農的這個設計在氣魄的雄偉和價值的取向上具有代表意義,但在建築史上卻無新穎之處。它的真正傑出成就是其內部結構,原來古典神廟只是在前面開壹個大門取光,屋頂也是木梁平頂,結構上是很簡單的,羅馬帝國時有用拱頂之例,但不多見,而且采光問題仍未解決。現在19世紀的歐洲建築要采取古羅馬建築形式,外表可以完全依樣畫葫蘆,內部結構卻必須創新。

維農的做法是把內部建成壹個統壹的大廳,屋頂分成3個淺圓頂而在中央開天窗采光。按拿破侖的願意,廳堂內應設置大理石碑和金銀匾牌,大理石碑刻各次勝利戰役參戰法軍團隊之名,銀牌按法國省區刻所有參戰士兵之名,金牌則刻陣亡將士之名。另外還安放軍旗、兵器、戰利品以及將帥雕像等。後來拿破侖壹敗塗地,大軍光榮也成為泡影。復辟的波旁王朝,又把它改成教堂,內部大廳也就按單壹主廳教堂模式處理,兩邊隔出小龕作禮拜堂,終端設半圓室作祭臺,整個安排總的來說保留了統壹和諧的效果。

維農采用3個圓頂開天窗采光的結構既有學習羅馬萬神廟之處,又吸收了英國建築師雷恩的聖保羅大教堂和蘇夫洛的先賢祠在內部連續用小圓頂作主廳屋頂的經驗。他采用高大的科林斯柱式承接圓頂拱架,采用較小的愛奧尼亞柱式作墻面和龕閣的劃分,是既不失古典韻味又很實用得體的做法,表明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即使全盤照搬古典模式為外表,內部結構仍會有出奇制勝的新創。除馬德萊娜教堂這樣的古典神廟之外,拿破侖最重視的純粹古典建築就是凱旋門了。

凱旋門既是十足的古典文物,又是紀念和宣傳他的軍功勝跡的最好建築,因此他留給巴黎的帝國風格的最佳紀念品就是大小不壹的兩座凱旋門。第壹座規模較小的凱旋門是新古典主義建築家方丹和夏爾?佩西耶***同設計的卡魯索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以紀念拿破侖在奧斯特裏茨戰役中的軍事勝利。它位於盧浮宮範圍內的卡魯索廣場(Place du Carrousel),建於1806?1808年間,作為杜伊勒裏宮(Palais des Tuileries)的入口。杜伊勒裏宮位於盧浮宮與協和廣場之間,但在巴黎公社革命時被燒毀,後來完全拆除而只剩杜伊勒裏公園。

隨著杜伊勒裏宮的消失,卡魯索凱旋門變成卡魯索廣場的主要標誌。所以,現在我們從盧浮宮壹邊看這座凱旋門,發現它處於壹片非常美麗的花園之中,遠處可以看到協和廣場中央的埃及方尖碑,天氣晴朗時甚至還能看到香榭麗舍大街盡頭那座最為高大的凱旋門的身影,構成了巴黎城市風光最美麗的壹部分。卡魯索凱旋門,它的設計者方丹和夏爾?佩西耶倒是相當忠實於拿破侖以古典為楷模的指示,幾乎原封不動地把羅馬廣場上的塞維魯凱旋門(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照搬過來。

它的中央大拱兩邊小拱的布局,以及采用突出的4根圓柱環衛三門,柱上立雕像,門上立頂閣,閣上置駟馬戰車等裝飾手法雖是照搬,但卻運用得熟中顯巧,尤其是拱券柱檐等細部都相當精確,整體輪廓和比例也不失古典的莊重穩健之氣。但與第二座也就是那座最宏偉的凱旋門相比,方丹和夏爾?佩西耶的這座凱旋門就顯得有點小家子氣了。第二座凱旋門位於香榭麗舍大街盡頭的星形廣場,所以正式名稱是星形廣場凱旋門,不過由於它是巴黎最著名的名勝,人們也就通稱之為巴黎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它是較方丹等年長壹輩的夏爾格蘭(Jean Chalgrin, 1739?1811年)設計的,壹開始它就以其極為龐大的格局超過了所有古往今來的凱旋門,甚至也超過了所有教堂和宮殿建築的門面。它高達54米,而前述卡魯索凱旋門只有16米高,只及它的1/3。據說,拿破侖之所以定下這樣壹個空前高度,是因為他心目中有聖彼得大教堂的影子。這座大教堂的門面高度是48米,因此他壹心想用自己的凱旋門把它比下去。

夏爾格蘭精明之處是他了解這樣空前宏大的規模只能采取異常粗闊的比例,他不能像方丹和夏爾?佩西耶那樣過於拘謹地套用古典模式,便拋開壹大兩小的3座門布局,回到簡樸的單拱大門形式。這種單拱凱旋門在早期羅馬帝國是很常見的,不過它們壹般都是中央單拱要較兩邊扶壁為大,而且仍以四柱為飾,頂閣也較高。

夏爾格蘭便大膽地全面改動這些規格,他的凱旋門不僅是單拱,而且拱門與兩邊扶壁大小相等,顯得更加高昂雄偉,同時取消壹切柱式裝飾,拱壁像兩堵大墻夾住拱門,而且留出大片素白墻面以作浮雕裝飾,檐部上的頂閣也大加縮減而成為壹道飾以圓盾(盾上刻拿破侖的歷次得勝戰役之名)的裝飾帶。總的來說,這座幾乎有20層樓高的凱旋門看起來非常簡潔爽快,好像是采用幾大塊構件架起來的。

由於它們的尺寸極大,附加的雕飾又非常精細規整,所以它們的簡單更顯得堅實有力,它那種古典的單純壯偉的氣魄,確實能使人產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像拿破侖時代開始的其他幾項大工程壹樣,這座凱旋門也是在帝國早已煙消雲散、拿破侖也含恨死去很久才完工的。這時人們對它們原來紀念的帝國功勛早已淡忘,但它們的古典形象卻始終寄托著風雲激蕩的理想,所以法國人民壹直把巴黎凱旋門當作愛國主義的象征。

  • 上一篇:能否給個竣工驗收清單及表格。
  • 下一篇:網易暴雪客服團隊與玩家道別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